赞
踩
“六度空间”理论又称作“六度分隔(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理论。这个理论可以通俗地阐述为:“你和任何一个陌生人之间所间隔的人不会超过六个,也就是说,最多通过五个人你就能够认识任何一个陌生人。”如图1所示。
图1 六度空间示意图
“六度空间”理论虽然得到广泛的认同,并且正在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但是数十年来,试图验证这个理论始终是许多社会学家努力追求的目标。然而由于历史的原因,这样的研究具有太大的局限性和困难。随着当代人的联络主要依赖于电话、短信、微信以及因特网上即时通信等工具,能够体现社交网络关系的一手数据已经逐渐使得“六度空间”理论的验证成为可能。
假如给你一个社交网络图,请你对每个节点计算符合“六度空间”理论的结点占结点总数的百分比。
输入格式:
输入第1行给出两个正整数,分别表示社交网络图的结点N(1<N≤10^3,表示人数)、边数M(≤33×N,表示社交关系数)。随后的M行对应M条边,每行给出一对正整数,分别是该条边直接连通的两个结点的编号(节点从1到N编号)。
输出格式:
对每个结点输出与该结点距离不超过6的结点数占结点总数的百分比,精确到小数点后2位。每个结节点输出一行,格式为“结点编号:(空格)百分比%”。
输入样例:
10 9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输出样例:
1: 70.00%
2: 80.00%
3: 90.00%
4: 100.00%
5: 100.00%
6: 100.00%
7: 100.00%
8: 90.00%
9: 80.00%
10: 70.00%
代码:
#include<cstdio> #include<cstring> #include<queue> using namespace std; const int MAXN = 1001; int G[MAXN][MAXN], N, M; int Vis[MAXN]; int BFS(int begin);//返回一个节点六层BFS内能访问到的节点数(包括该节点本身) int main() { scanf("%d%d",&N,&M); memset(G, 0, sizeof(G)); int v1, v2; for(int i=0;i<M;i++){ scanf("%d%d",&v1,&v2); G[v1][v2] = 1; G[v2][v1] = 1; } for(int i=1;i<=N;i++) printf("%d: %.2f%%\n",i,BFS(i)*100.0/N); return 0; } int BFS(int begin){ memset(Vis, 0, sizeof(Vis)); Vis[begin] = 1; int cnt = 1, layer = 0, last = begin; //cnt为能访问到的节点数,layer为当前层数,last为上一层最后一个节点,初始化为开始节点 queue<int> Q; Q.push(begin); while(!Q.empty()&&layer<6){ int tmp = Q.front(); Q.pop(); int tail;//tail为当前层最后一个节点,每轮tmp不断更新tail for(int i=1;i<=N;i++) if(!Vis[i]&&G[tmp][i]){ Vis[i] = 1; Q.push(i); cnt++; tail = i; } if(tmp==last){//当tmp为上一轮最后即为last时,tail即为当前层最后一个节点,此时更新layer last = tail;//这一层已访问完毕,这一层已变为下一层的上一层 layer++; } } return cnt; }
Copyright © 2003-2013 www.wpsshop.cn 版权所有,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