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
踩
1、栈和队列都是()。
A、顺序存储的线性结构
B、链式存储的非线性结构
C、限制存取点的线性结构
D、限制存取点的非线性结构
解析:(C)
栈
是一种只允许在一端进行插入或删除操作的线性表,它是一种特殊的线性表,它与队列具有相同的逻辑结构,都属于线性结构
,区别在于对其中元素的处理不同,栈遵循的原则是先进后出(FILO)
,即后进的元素先被取出来,它是被限制存取点的线性结构。
队列
与栈一样,也是一种特殊的线性表,其操作受限,它与栈具有相同的逻辑结构,都属于线性结构
,区别在于其中元素的处理不同,队列只允许在一端进行插入,且只允许在另一端进行删除,队列遵循的原则是先进先出(FIFO)
,即先入队列的元素最先离开,它也是被限制存取点的线性结构,与日常生活中的排队是一样的。
2、栈和队列的共同点是()。
A、都是先进先出
B、都是先进后出
C、只允许在端点处插入和删除元素
D、没有共同点
解析:(C)
栈和队列的共同点是都只允许在一端进行插入或删除操作的特殊线性表,主要区别在于插入、删除操作的限定不一样。
1、设栈S和队列Q的初始状态为空,元素a,b,c,d,e,f依次通过栈S,一个元素出栈后即进队列Q,若6个元素出队的序列是a,c,f,e,d,b,则栈S的容量至少应该是()。
A、3
B、4
C、5
D、6
解析:(B)
栈是先进后出,队列是先进先出。
若容量为3,若要满足条件,首先元素a通过栈S后,然后进入队列Q,
得到出队为{a};b、c通过栈S后,c首先出栈通过队列,得到出队为
{a、c};此时若要第三个出队元素为f,则栈中由下至上应该为{b、d、e、f},所以栈S的容量至少应该是4。
1、采用共享栈的好处是()。
A、减少存取时间,降低发生上溢的可能
B、节省存储空间,降低发生上溢的可能
C、减少存取时间,降低发生下溢的可能
D、节省存储空间,降低发生下溢的可能
解析:(B)
使用共享栈可以更加有效地利用存储空间,降低发生上溢的可能,通过让两个顺序栈共享一个一维数组空间,将这两个顺序栈的栈底分别设置在数组空间的两端,其中两个栈的栈顶指针都指向栈顶元素,如下图:
其中,当top1=-1时顺序栈1为空,当top2=MaxSize时顺序栈2为空,另外当两个栈顶指针相邻,即top2-top1=1时,此时共享栈满。
2、(填空)当两个栈共享一存储区时,栈利用一维数组stack(1,n)表示,两栈顶指针为top[1]与top[2],则当栈1空时,top[1]为________,栈2空时,top[2]为________,栈满时为________。
解析:0 n+1 top[2]-top[1]=1
1、假设循环队列的最大容量为m,队头指针是front,队尾指针是rear,则队列为满的条件是()。
A、(rear+1)%m == front
B、rear == front
C、rear+1 == front
D、(rear-1)%m == front
解析:(A)
设MaxSize为循环队列的最大容量,(Q.rear+1)%MaxSize == Q.front即队尾指针进1与MaxSize取余的值等于头指针时,此时队列已满,如下:
当前队头指针Q.front=1,Q.rear=0,即(Q.rear+1)%MaxSize=(0+1)%7=1%7=1,等于Q.front=1,所以此时队列为满队,此时队头指针在队尾指针的下一个位置。
1、用循环单链表来表示队列,设队列的长度为n,若只设尾指针,则出队和入队的时间复杂度分别为()。
A、O(1),O(1)
B、O(1),O(n)
C、O(n),O(1)
D、O(n),O(n)
解析:(A)
循环单链表表示队列相当于一个环,由于只设尾指针,出队时直接出队,出队的时间复杂度为O(1);因为队头队尾相连,尾指针的下一个结点即是队头,则入队的时间复杂度也为O(1)。
2、用循环单链表来表示队列,设队列的长度为n,若只设头指针,则出队和入队的时间复杂度分别为()。
A、O(1),O(1)
B、O(n),O(n)
C、O(1),O(n)
D、O(n),O(1)
解析:(C)
循环单链表表示队列相当于一个环,由于只设头指针,出队时指针需要从队头到队尾,经过n个结点到达队尾,所以出队的时间复杂度为O(n);入队时由于有头指针,可直接入队,出队的时间复杂度为O(1)。
1、已知存储循环队列的数组长度为21,若当前队列的头指针和尾指针的值分别为9和3,则该队列的当前长度为()。
A、6
B、12
C、15
D、18
解析:(C)
通过队尾指针减队头指针加上MaxSize的值与MaxSize取余,可得到数据元素个数,即(Q.rear-Q.front+MaxSize)%MaxSize
,代码如下:
//循环队列的数据元素个数
bool NumQueue(SqQueue Q){
if(Q.front==Q.rear) //若队列为空,则报错
return false;
int num=(Q.rear-Q.front+MaxSize)%MaxSize;
printf("当前循环队列的数据元素个数为:%d\n",num);
}
题中,Q.front=9,Q.rear=3,MaxSize=21,所以(Q.rear-Q.front+MaxSize)%MaxSize=(3-9+21)%21=15%21=15。
1、循环队列存储在数组A[0,…,m]中,用front和rear分别表示队头和队尾,则入队时的操作为()。
A、rear=rear+1
B、rear=(rear+1) mod (m-1)
C、rear=(rear+1) mod m
D、rear=(rear+1) mod (m+1)
解析:(D)
入队操作针对Q.rear,入队的代码通过取余运算实现,队尾指针加1,即Q.rear=(Q.rear+1)%MaxSize
,不管前面(Q.rear+1)为多少,它与MaxSize(例如,MaxSize=5)取余的结果只可能是0、1、2、3、4,也就是队尾指针Q.rear的每次移动加1。
所以题中,入队时的操作为rear=(rear+1) mod (m+1)。
2、循环队列存储在数组A[0,…,m]中,用front和rear分别表示队头和队尾,则出队时的操作为()。
A、front=front+1
B、front=(front+1) mod (m-1)
C、front=(front+1) mod m
D、front=(front+1) mod (m+1)
解析:(D)
出队的代码依然是通过取余运算实现,队头指针加1,即Q.front=(Q.front+1)%MaxSize
,我们知道不管前面(Q.front+1)为多少,它与MaxSize(例如,MaxSize=5)取余的结果只可能是0、1、2、3、4,也就是队头指针Q.front的每次移动加1。
所以题中,出队时的操作为front=(front+1) mod (m+1)。
3、若用一个大小为6的数组来实现循环队列,且当前rear和front的值分别是0和3。当从队列中加入一个元素,删除两个元素,再加入三个元素后,再删除一个元素,此时rear和front的值分别是()。
A、1和3
B、0和4
C、4和0
D、3和1
解析:(C)
初始rear和front的值分别是0和3,加入一个元素,针对的是rear指针,所以rear=1;删除两个元素,针对的是front指针,所以front=1;再加入三个元素,针对的是rear指针,所以rear=4;再删除一个元素,针对的是front指针,所以front=0。故rear=4,front=0。
1、用链式存储结构的队列进行插入、删除操作时需要()。
A、仅修改头指针
B、仅修改尾指针
C、头尾指针都要修改
D、头尾指针可能都要修改
解析:(D)
当链式队列插入一个元素时,若队列不为空时,只需要修改尾指针;而当队列为空时,头、尾指针都要修改。
当链式队列删除一个元素时,若队列不为空时,只需要从表头删除,即修改头指针;而若队列中只有一个元素时,尾指针也需修改,即rear=front。
1、假设栈初始为空,将中缀表达式a/b+(cd-ef)/g转换为等价的后缀表达式的过程中,当扫描到f时,栈中的元素依次是()。
A、+ ( * -
B、+ ( - *
C、/ + ( * - *
D、/ + - *
解析:(B)
由于优先级从低至高:(、+ -、* /、^,如下表:
可得,当扫描到f时,此时栈中的元素依次是+ ( - *。
2、中缀表达式 (A+B) * (C-D) / (E-F * G)的后缀表达式是()。
A、A+B * C-D / E-F * G
B、AB+CD- * EFG * -/
C、AB+C * D-E/F-G *
D、ABCDEFG+ * -/- *
解析:(B)
①按照运算优先级加括号:
(((A+B) * (C-D)) / (E-(F * G)))
②将运算符移至相对应的括号后:
(((AB)+ (CD)-) * (E(FG) * )-)/
③将括号去掉,即可得到后缀表达式:
AB+ CD-* EFG*-/
1、执行函数时,其局部变量一般采用()进行存储。
A、树形结构
B、静态链表
C、栈结构
D、队列结构
解析:(C)
2、(多选)栈的应用包括以下()。
A、括号匹配
B、表达式求值
C、页面替换算法
D、递归
E、进制转换
F、缓存机制
解析:( A、B、D、E、F)
除了页面替换算法是队列的应用,其他都是栈的应用。
3、为解决计算机主机与打印机之间速度不匹配问题,通常设置一个打印数据缓冲区, 主机将要输出的数据依次写入该缓冲区,而打印机则依次从该缓冲区中取出数据。该缓冲区的逻辑结构应该是()。
A、栈
B、队列
C、树
D、图
解析:(B)
由于主机将要输出的数据依次写入该缓冲区,需要保证先后顺序,同时为了输出的数据也是有先后的,所以应该采用先进先出的特性,即队列。
1、设有两个串S1和S2,求S2在S1中首次出现的位置的运算称为()。
A、求子串
B、判断是否相等
C、模式匹配
D、连接
解析:(C)
求子串的操作是从串S的第某位起,length为相关长度的子串S1,也就是截取串S的部分,通过循环依次将串S的相应内容赋值给新串(子串)中 ;
比较两个串S1和串S2是否相等,两个串相等的条件是两个串的长度相等且对应位置的字符也都相同;
串的模式匹配也称为串的定位,搜索串中的子串,若存在则返回子串在串S中第一次出现的位置,否则直到i、j指向两个串尾时结束循环,对应位置的相应字符相同则继续比较,若不相同则进行下一次字符进行比较(若第一个字符不相同,即i=i-j+1=1,j=0,开始将串S的第二个字符与串S1的第一个字符进行比较);
连接子串,也就是将第二个串S2连接到第一个串S1的后,最后形成一个新串S,首先要判断连接成功后的总长度是否预定的存储空间长度,若成功则形成串S,修改串S1的长度并设字符串结束标志,另外,若连接后的串S大于预定的存储空间长度,则多余的部分字符序列将会被舍弃。
2、设主串的长度为n,子串的长度为m,则简单的模式匹配算法的时间复杂度为(),KMP算法的时间复杂度为()。
A、O(m)
B、O(n)
C、O(mn)
D、O(m+n)
解析:(C、D)
简单的模式匹配算法的时间复杂度为O(mn),而KMP算法中由于在匹配过程中,主串始终没有回退,从而提高了匹配效率,即O(m+n)。
1、设串s1=“ABCDEFG”,s2=“12345”,则strconcat(strsub(s1,2,strlen(s2)),strsub(s1,strlen(s2),2))的结果串是()。
A、BCDEF
B、BCDEFG
C、EFG
D、BCDEFEF
解析:(D)
由内向外依次求串,首先strlen(s2)对应的操作是求当前串的串长,它返回串的元素个数,所以strlen(s2)=5;strsub(s1,strlen(s2),7)对应的操作是求子串,即返回串s1的第5个字符起长度为7的子串,所以strsub(s1,strlen(s2),7)=“EF”;同理,strsub(s1,2,strlen(s2))=“BCDEF”;strconcat()对应的操作是连接两个串成为一个新的串,所以strconcat(strsub(s1,2,strlen(s2)),strsub(s1,strlen(s2),2))=“BCDEFEF”。
Copyright © 2003-2013 www.wpsshop.cn 版权所有,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