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article > 正文

AGI:人工智能大模型领域实战篇—设计一个类似GPT-3.5/GPT-4的大模型从开发→部署→应用需要经过的八大步骤、为什么只有少数公司和机构能够承担这样的训练成本之详细介绍_大模型实战

大模型实战

AGI:人工智能大模型领域实战篇—设计一个类似GPT-3.5/GPT-4的大模型从开发→部署→应用需要经过的八大步骤、为什么只有少数公司和机构能够承担这样的训练成本之详细介绍

解读:近期,博主通过与国内外人工智能领域一线大佬们的探讨、聊天、思想碰撞,以及国内外的各种资料查阅与分析,整理了一下有关于设计一个类似GPT-3.5/GPT-4这样的大模型从开发→部署→应用需要经过的八大步骤,后期会持续更新,如有补充,尽可留言。

目录

深思:为什么只有少数公司和机构能够承担这样的训练成本

AIGC:训练GPT(预训练阶段【数据收集→token 化→超参数→批组化→评估模型→微调下游任务/少样本prompt】+SFT监督式微调阶段+RLHF【奖励建模+RL】+ChatGPT(RLHF模型)对比 Claude(SFT模型)、使用 GPT(序列采样token/token来思考【知识广博+储存大量事实+无损记忆】/思维链/ReAct+AutoGPT/指定顺序优化)

设计一个类似GPT-3.5/GPT-4的大模型从开发→部署→应用需要经过的八大步骤

一、确定目标和开发计划

1.1、确定目标

1.2、开发计划

1.3、团队分工部分

1.4、注意事项

二、数据部分:2~3个月

三、算法部分:1~2个月

3.1、算法计划

3.2、大模型需要用到的十大NLP技术任务

四、架构部分

五、硬件配置部分

六、模型训练部分—大模型预训练:3~6个月

七、模型调优部分—大模型微调:1~2个月

八、部署部分:1~2个月


深思:为什么只有少数公司和机构能够承担这样的训练成本

截至目前为止,OpenAI官方并未公开GPT-3、ChatGPT、GPT-4训练相关的内容。

计算资源

OpenAI使用的是自己的私有云计算平台。

训练成本

根据业界的估算,训练GPT-3的成本可能高达数百万美元;

训练时间

根据业界的估算,训练GPT-3可能需要数个月的时间;

人力物力

训练GPT-3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包括了算法研究数据收集和清洗、模型设计和调优等多个环节。

OpenAI拥有一支由数百名科学家、工程师和研究人员组成的团队,他们负责开发和维护GPT-3模型,并且需要进行大量的数据处理、模型训练和优化等工作。

OpenAI公司拥有一支庞大的研究团队,其中包括了数学家、计算机科学家、语言学家、数据科学家等多个专业领域的专家。

AIGC:训练GPT(预训练阶段【数据收集→token 化→超参数→批组化→评估模型→微调下游任务/少样本prompt】+SFT监督式微调阶段+RLHF【奖励建模+RL】+ChatGPT(RLHF模型)对比 Claude(SFT模型)、使用 GPT(序列采样token/token来思考【知识广博+储存大量事实+无损记忆】/思维链/ReAct+AutoGPT/指定顺序优化)

https://yunyaniu.blog.csdn.net/article/details/130959866

设计一个类似GPT-3.5/GPT-4的大模型从开发→部署→应用需要经过的八大步骤

设计一个像GPT-3、GPT-3.5、GPT-4这样的自然语言处理领域的大模型,需要充分的数据支持、先进的算法、高效的硬件资源、优秀的团队协作和不断的模型调优,才能达到高质量的自然语言处理效果。

需要经历多个阶段,包括确定问题领域和模型任务、数据采集、数据标注、数据处理、模型设计、模型训练、模型调优、模型测试和评估、模型部署和应用等。在每个阶段中需要仔细考虑各种因素,并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和优化,同时需要不断进行优化和改进,以提高模型的性能和效率。

需要经历多个步骤,包括确定目标、设计模型架构、收集数据、预处理数据、训练模型、微调模型和部署模型。在整个过程中需要注意细节,例如模型架构的选择、数据集的质量和可靠性、训练参数的调整等等。每个步骤都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因此需要进行全面的计划和管理。

需要注意的是,以下步骤和内容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需要综合考虑和平衡,才能设计出一个高效、准确、可靠的大模型。

一、确定目标和开发计划

1.1、确定目标

首先需要明确模型要解决的问题、目标任务和应用场景。例如,GPT-3.5是一款基于语言模型的人工智能模型,用于自然语言处理和语言生成任务。比如选择一个特定的任务,如文本分类、问答、生成等。

1.2、开发计划

下面是一个开发、部署和上线一个像GPT-3.5、GPT-4这样的大模型大致的时间安排:
研究阶段:需要花费数月时间进行前期的研究、技术选型、设计等工作。
数据准备阶段:需要数月的时间,包括数据采集、清洗、整合等工作。
模型训练阶段:需要数月的时间,具体时间根据模型大小、数据量、算法等因素而定。
模型评估阶段:需要数周至数月的时间,包括模型的各项指标、性能、准确率、速度等的评估和优化。
部署准备阶段:需要几周的时间,包括模型的部署环境、硬件、软件等的准备。
模型部署阶段:需要数周至数月的时间,包括模型部署、测试、调优等工作。
模型上线阶段:需要几周的时间,包括模型上线、监控、维护等工作。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时间仅供参考,具体时间安排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而定。同时,开发、部署和上线大模型的成本也非常高,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1.3、团队分工部分

团队分工:需要组建一个包括数据工程师、算法工程师、架构设计师、硬件工程师、模型训练师、模型调优师和部署工程师等各类专业人员的团队,进行协同工作。

模型开发需要多个团队成员协同完成,可以根据各自的专业领域和技能分工,如数据收集和预处理、模型架构设计、模型训练和调优、部署和应用等。同时,需要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协调,确保整个开发过程的顺利进行。

在实现一个像GPT-3.5这样的大型自然语言处理模型时,需要组建一个具有多个技能的团队。这个团队可以包括数据科学家、机器学习工程师、软件开发人员、系统管理员等不同角色的人员。在Python中,可以使用各种协作工具,例如GitHub、Jupyter Notebook等,来协调团队成员的工作,并确保项目的顺利进行

1.4、注意事项

数据质量:数据集的收集和预处理是设计大型模型的重要步骤,需要保证数据集的质量和代表性,以提高模型的性能。

扩展性:在模型架构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到模型的可扩展性和可重用性,以便在未来的任务中进行调整和优化。

多重保证:在模型训练和测试期间,需要使用多种不同的技术和方法来确保模型的质量和性能。例如,需要使用交叉验证和模型选择等技术来选择最佳的模型。

资源均衡:在模型部署和优化期间,需要考虑到模型的计算资源和内存使用等问题,以确保模型能够在实际应用中高效地运行。

二、数据部分:2~3个月

确定目标任务后,需要收集和准备相关的数据集。这通常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获取和标注数据,以确保数据集的质量和代表性。数据的数量、质量和多样性对模型的性能有很大影响。需要选择合适的数据集,并进行数据清洗和预处理。数据的质量和多样性对于模型的性能至关重要,因此需要充分的时间和精力来准备和清理数据,还要评估数据的质量和多样性。

数据集准备:首先,需要准备一个大规模的文本数据集。从多个数据源收集和筛选数据,这个数据集可以来自于互联网上的各种来源,例如维基百科、新闻文章、社交媒体等。使用Python的爬虫技术可以方便地从这些来源中获取数据,并进行预处理和清洗,以便于训练模型。

数据库和存储:选择适合的数据库和存储方式,以管理和存储大量数据,如MySQL和Hadoop等。

数据收集与预处理:在数据采集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收集到的数据可能存在噪声、异常值、缺失值等问题,因此需要进行数据预处理与清洗。常见的数据预处理与清洗包括去重、缺失值填充、异常值处理等操作。这些操作可以减少模型对于噪声和异常数据的敏感度,提高模型的泛化能力。

准备训练数据。这包括对数据进行清洗、标记、分割、平衡等处理,以使其适合模型的输入和输出格式。

收集大量的文本数据,并对其进行预处理,如分词、去除停用词、标注词性、词干提取、词向量化等,以便后续训练模型使用。

三、算法部分:1~2个月

3.1、算法计划

编程语言和框架:选择适合的编程语言和深度学习框架,如Python和TensorFlow等。

算法和模型:选择适合的算法和模型,如卷积神经网络、循环神经网络和自注意力模型等。需要选择合适的深度学习算法来训练模型。例如,可以选择Transformer、GPT、BERT等模型,然后根据需求进行改进和优化,如使用梯度累积、学习率调整等技巧。同时需要设计合适的预训练、微调和生成模块。

在这个阶段,需要制定模型的总体架构和选择适合的算法,包括:
>> 选择适当的预训练模型和架构
>> 定义输入和输出的格式和结构
>> 设计和实现自定义的模块和组件

3.2、大模型需要用到的十大NLP技术任务

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如分词、词向量表示和文本生成等。

设计一个像GPT-3、GPT-3.5、GPT-4这样的自然语言处理领域的大模型,需要用到以下自然语言处理技术:

1. 语言模型:语言模型是自然语言处理中的基本模型,用于预测下一个单词或句子。在设计大模型时,需要使用大规模的语料库进行训练,以提高模型的预测准确率。

2. 分词:分词是将一段文本切分成一个个单独的词语。在设计大模型时,需要使用先进的分词算法,以提高模型的理解能力。

3. 词向量:词向量是将每个单词表示为一个向量,用于表示单词之间的语义关系。在设计大模型时,需要使用先进的词向量算法,以提高模型的理解能力。

4. 语义分析:语义分析是将自然语言转换为可理解的语义表示形式。在设计大模型时,需要使用先进的语义分析算法,以提高模型的理解能力。

5. 文本分类:文本分类是将文本分为不同的类别。在设计大模型时,需要使用先进的文本分类算法,以提高模型的分类能力。

6. 机器翻译:机器翻译是将一种自然语言翻译为另一种自然语言。在设计大模型时,需要使用先进的机器翻译算法,以提高模型的翻译质量。

7. 问答系统:问答系统是自然语言处理中的重要应用之一,用于回答用户的问题。在设计大模型时,需要使用先进的问答系统算法,以提高模型的回答准确率。

8. 情感分析:情感分析是将文本分析为积极、消极或中性等情感。在设计大模型时,需要使用先进的情感分析算法,以提高模型的情感分析能力。

9. 命名实体识别:命名实体识别是自然语言处理中的重要任务之一,用于识别文本中的人名、地名、组织机构名等实体。在设计大模型时,需要使用先进的命名实体识别算法,以提高模型的识别准确率。

10. 自然语言生成:自然语言生成是将非自然语言形式的输入转换为自然语言形式的输出。在设计大模型时,需要使用先进的自然语言生成算法,以提高模型的生成能力。

四、架构部分

根据任务和数据集的特点设计适合的模型架构。这个过程可能涉及到深度学习、机器学习和自然语言处理等领域的知识。需要设计合适的模型架构,包括网络结构、层数、卷积核大小等。同时需要考虑模型的可解释性和可训练性。

架构设计:设计模型的整体架构,包括网络结构、模型参数、损失函数等。设计模型的整体架构,可以考虑使用 Transformer 或其变种模型,如 GPT、BERT 等。根据实际需求,可以设计多层的编码器和解码器,以及注意力机制等模块。

模型架构设计是设计一个大模型的核心步骤。这需要对相关领域的先前研究进行综合评估和分析,以确定适当的模型结构和参数。需要考虑到模型的深度、宽度、层数、注意力机制、卷积神经网络(CNN)和循环神经网络(RNN)等。

GPT-3.5的架构非常复杂,包括了多个层次的神经网络结构。在这里,我们可以使用Python的深度学习框架,例如TensorFlow或PyTorch,来实现这个模型。具体来说,我们可以使用Transformer模型结构,这是一个非常流行的自然语言处理模型,可以实现文本的自动编码和解码。

架构设计和实现:设计模型的架构和实现,并进行优化,如使用分布式训练、模型压缩等技术来提高训练效率和模型性能。

五、硬件配置部分

由于GPT-3.5是一个非常大的模型,无法在单个计算机上进行实现和训练,需要使用大规模的计算资源来进行训练和推理。因此,在实现这个模型之前,需要考虑如何配置计算机硬件,以便于支持模型的运行。这包括选择合适的GPU或TPU,以及优化计算机网络和存储系统,以提高模型的性能和效率。

硬件配置:由于模型规模较大,需要使用高性能的计算机进行训练和推理。需要选择合适的硬件配置来训练和部署模型。例如,可以选择GPU或TPU加速训练和推理,并进行优化,如使用混合精度训练、模型并行等技术来提高训练效率和模型性能。

计算机硬件和云服务:选择适合的计算机硬件和云服务,以提高训练和推理速度,如GPU和云计算服务等。

六、模型训练部分—大模型预训练:3~6个月

在准备好数据集和模型架构之后,我们可以开始训练模型。由于GPT-3.5是一个非常大的模型,需要使用分布式训练技术来加速训练过程。在Python中,可以使用Horovod和MPI等工具来实现分布式训练。

模型训练:使用预处理后的文本数据集对模型进行训练,采用大规模分布式训练,以提高训练效率。训练过程中需要注意参数初始化、学习率调整、梯度裁剪等技巧,以确保模型训练的稳定和收敛。训练一个大型的神经网络需要使用大量的计算资源和时间。需要使用高性能计算集群和并行计算技术来提高训练速度。通常需要进行超参数调整和模型优化等步骤以提高模型性能。
模型训练是整个模型设计的核心环节。训练过程中需要确定模型的结构和超参数,并使用大规模数据集进行训练。针对大模型的训练,通常需要使用分布式计算框架进行训练,如TensorFlow、PyTorch等。模型训练的时间通常需要数小时甚至数天以上,具体时间取决于模型规模、训练数据集的大小、计算硬件等因素。

模型评估与验证:使用准备好的数据集对模型进行训练,并在验证集上进行验证和调整。这个过程通常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计算资源。
模型训练和调优完毕后,需要对模型进行测试和评估,以确保模型的性能符合要求。常见的模型测试和评估方法包括交叉验证、测试集评估等。通过这些方法可以评估模型的准确率、召回率、精度、F1分数等指标,以及模型对于不同场景和数据的适应能力,并使用测试集来验证模型的泛化性能。比较不同模型和算法的性能,选择最佳的模型。

模型训练是模型开发的核心环节,需要充分利用计算资源和时间来提高模型性能。具体包括:
>> 使用大规模的数据集进行预训练
>> 调整模型的各个参数,包括学习率、批次大小、正则化等
>> 进行针对特定任务的微调

七、模型调优部分—大模型微调:1~2个月

在预训练完成后,需要将模型在特定任务上进行fine-tuning(微调)。对预训练模型进行微调,使用特定任务的数据集对其进行重新训练。这包括对模型的权重进行微调和训练超参数进行调整,以使其在特定任务上表现更好。对微调后的模型进行评估和调整。这通常涉及对验证集进行评估,以确定模型的性能和确定是否需要进行调整。

模型调优:需要对模型进行调优,包括超参数调整(学习率、批次大小等)、正则化、优化器选择、损失函数选择、dropout等,在Python中,可以使用TensorFlow或PyTorch等深度学习框架提供的调优工具来实现这些操作,以提高模型的性能和准确度。同时需要进行模型压缩、模型剪枝、模型蒸馏等,这些方法可以减小模型的规模,降低模型的计算成本,同时保持模型的性能,可以以提高模型的效率和性能。使用测试数据集对模型进行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对模型进行调优。可以考虑使用 BLEU、ROUGE、METEOR 等指标进行评估。

模型迭代:根据测试和用户反馈,对模型进行调优和迭代,如调整超参数、增加数据量、修改模型结构等来提高模型效果。

参数调整和优化:选择合适的优化算法、损失函数等,并调整模型参数,以获得更好的性能。这个过程需要不断地进行实验和验证。

八、部署部分:1~2个月

在完成模型预训练和微调之后,需要将模型部署到实际的应用场景中。这可以通过Python的Web框架,例如Flask或Django,来实现。具体来说,可以将模型封装成一个API,并通过HTTP协议提供服务,以便于其他应用程序调用和使用。

需要将模型部署到合适的平台上,例如云端服务、本地服务器或移动设备。同时需要考虑模型的可扩展性和高可用性。将训练好的模型部署到实际应用中,进行测试和使用。这个过程需要考虑模型的可扩展性、安全性和可维护性等方面。

模型格式:将模型保存为可部署格式,如ONNX或TensorFlow。

硬件配置:选择合适的硬件资源,如GPU、TPU等,以保证模型训练和推理的高效性。

部署和测试:将模型部署到生产环境中,并进行测试和验证,通过进行性能测试和优化,以确保模型在实时应用中的性能和可扩展性。如使用A/B测试、用户调查等方式来评估模型效果。模型部署的方式包括Web服务、API接口、移动应用程序等。在部署过程中需要考虑模型的计算成本、延迟、安全性等因素。模型部署后,需要进行实时监控和优化,以保证模型的性能和稳定性。

部署和应用:将训练好的模型部署到实际应用场景中,可以考虑使用 Flask、Django 等框架进行部署。在应用场景中,可以通过 API 调用模型,生成自然语言文本。

部署和优化:在模型验证和测试后,需要将模型部署到实际应用中,进行性能调优和内存优化,优化部署和推理速度。这需要考虑模型的计算资源、内存使用和响应速度等问题。还需要对模型进行优化以提高其运行效率和准确性。

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自发贡献,不代表【wpsshop博客】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不承担相应法律责任。如您发现有侵权的内容,请联系我们。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wpsshop.cn/w/2023面试高手/article/detail/330084
推荐阅读
相关标签
  

闽ICP备1400867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