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
踩
历时半年,集结了4568名参赛选手、4163支参赛队伍的第三届全国人工智能大赛已顺利落幕。决赛后,大赛宣传组与各个获奖团队进行了对话。对于大赛,获奖选手们都有什么想说的呢?一起来听“AI+视觉特征编码”赛道优胜奖团队的想法吧~
赛道概述
“AI+视觉特征编码”赛道共设置198万奖金,共吸引1924人报名并组成1729支团队参赛,初复赛累计提交13930次。最终,徐光福率领的“白帝圣剑”企业参赛队、段富治率领的“DFZ”企业参赛队、粘春湄率领的“MediaHDU”高校参赛队及盛锡华率领的“1217”高校参赛队成为本赛道的四大优胜奖得主,分别抱走2万元奖金。
优胜奖团队:白帝圣剑
团队简介:已经是第三次参加NAIC了。第一次参加首届NAIC,良好开端,鹏城实验室与相关工作人员给人留下了良好印象与美好回忆;第二次进入复赛之后,因为各种事情未能继续参赛,殊为遗憾;这一次,我们又来了。
团队成员:徐光福(队长)、张淼、曾标、李树雨。
团队口号: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你们团队是NAIC大赛的三届“元老”,跟前两届相比,觉得这一届有什么不同?
徐光福:这届大赛的“AI+视觉特征编码”赛道比较新颖。前两届大赛我们参加的是“行人重识别”赛道,是一个比较成熟的任务。但“AI+视觉特征编码”赛道除了重识别外,还有全新的特征编码任务,这是从来没有遇到过的,对每个队伍来说都是一个全新的体验,挑战性很大。
在这次比赛中有没有什么困难或收获?
徐光福:因为赛题方面比较新颖,我们可能没注意到赛题的一些限制,或者说没注意到赛题没有限制。比赛结束前两天,我们才知道这个赛题是可以联合压缩的,所以当时也很被动。至于收获,一是对“AI+视觉特征编码”这个新的赛题有了一些更多了解,二是第三次参赛了,又增加了很多经验。希望对大家能够继续办下去,我们也会继续参加。
优胜奖团队:DFZ
团队简介:团队成员均为从事计算机视觉领域的企业员工。热爱技术,热爱挑战,AI将我们汇聚在一起,我们必将勇往直前,致力于更通用特征编码算法的研究与落地。
团队成员:段富治(队长)、吴成路、杨雪峰。
团队口号:追逐梦想,勇往直前。
作为从业人员,你们怎么看待利用闲暇时间参赛?
段富治:通过参加更多比赛来提升技术水平、丰富自己的经验,我觉得是很有意义也很有必要的。因为工作的时候,往往只是局限于某一个固定的领域,而参加大赛可以拓宽知识面,持续学习新的技术去反哺工作,也可以利用自己工作中的技能为大赛服务,它们是相辅相成的。
参赛过程中,有没有比较难忘的事?
段富治:比较难忘的是我们遇到的困难,主要是因为代码的规范问题,我们前两天都没有成绩,在第三天通宵后才有了分数。大赛排行榜基本是实时的,没有成绩排名就会比较靠后,我们的压力就会很大。
在这次比赛中有什么收获?
段富治:主要是认识到了很多优秀的人,从他们身上学到一些优点,无论是从思想上,还是代码规范上,他们在遇到困难时解决问题的能力都非常值得学习,对我很有启发。
优胜奖团队:MediaHDU
团队简介:我们基于共同的目标,坚定信念,协同合作,攻克艰难,始终追求极致的压缩和领先的AI技术。基于对算法的热爱,不断挖掘技术的深度,拓展应用的广度,致力于用技术让生活更智能让社会更美好。
团队成员:粘春湄(队长)、邵晓雯、孙立波、陈瑶、殷海兵。
团队口号:挑战压缩极限,演绎AI精彩。
决赛中团队成员之间是如何分工的?
粘春湄:这次决赛,我们队伍来了我们两个人,一个专门做重识别任务,另一个对编码比较熟悉就做特征编码任务,但后期我们两个的任务会有交叉。有需要的话,其他没能到场参与决赛的队员也会进行远程支持。
有数据说女性科技工作者在业内占比45.8%,撑起了研发的半边天。你觉得这次大赛中女性有哪些独特作用体现出来吗?
邵晓雯:看得出来,这次比赛参赛的女生数量确实比较少。但我觉得女生和男生其实没有太多差别,女生的理解力和代码能力也没有比男生差。但在体力方面,女生可能会比男生稍微差一些,熬夜有点熬不住。
在这次比赛中有什么困难和收获?
粘春湄:最大的困难是在比赛过程中效果和分数一直提不上去,这个比较困扰我们。
我觉得,参加这次决赛的经验就是我们最大的收获,现场见到了以前听说过但没见过的知名专家和老师,感受到了同场竞赛的选手们的精神面貌,对我来说,感触还很深的。
对大赛有什么评价和建议?
粘春湄:我们之前参加的主要是比较小规模的比赛,或者是一些线上挑战赛,一般只要提交一次就可以了,不用做后续的调整,也没有会随时变化的榜单机制。这是我们第一次参加这样线上线下结合的大型复杂比赛,比赛强度还是比较大的。还有就是,大赛提供的决赛现场环境和酒店环境,我们都感觉挺好的。在疫情之下能办成这样是很不容易的。
优胜奖团队:1217
团队简介:我们来自中国科学技术大学iVC团队,深耕多媒体信号智能编码,包括但不限于图像、视频、点云、特征。
团队成员:盛锡华(队长)、刘康、张昊田、高长生、杨闰宇。
团队口号:Code Hard,Play Harder!
怎么评价你们团队这次的参赛表现?
杨闰宇:我们刚开始预期的分数还挺高的,但没想到我们的方案在决赛的数据集上表现并不好,所以还挺措手不及的。因为第一次出成绩的时候,我们是第三名,没想到慢慢就到最后了,这对我们来说挺有挫败感的。我们觉得存在一些客观因素,但我们也承认自己技不如人,无论是对赛题的理解还是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待提升。
这次参加比赛有什么收获?
张昊田:发现自己对赛题的的理解还是不够充分。在答辩现场,我能明显感觉到赛题老师想要的东西,和我们觉得应该做的东西其实差异很大。我感觉,赛题老师想要的应该是更完整、更偏工程的方案,可以很好地解决实际问题,但赛题描述又让我们误以为他们是要解决另外一个问题,所以就导致老师们的关注点和我们的关注点有很大的偏差。
Copyright © 2003-2013 www.wpsshop.cn 版权所有,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