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
踩
主要讲两种CNN的应用,图片风格化处理和人脸识别。应用层面,对于神经网络的使用远比我想象的灵活,尤其是输出层、损失函数的设计。
神经风格迁移使用的是现有VGG网络浅层构造的模型,人脸识别使用的是GoogleNets。都可以说是迁移学习,只不过,可惜的是没能做迁移学习输出层设计部分。
其实就是前段时间很火的应用,将一张图片的风格融合进另一张图片里。
说起来也简单。
是这样,有三张图片,G为要生成的图片,G等于C图片的内容加上S图片风格。
上述公式,表示最终损失J为,内容相似度损失加上风格相似度损失,优化目标是使得二者尽可能小。换句话说,要使得G最终既像C,风格上又像S。、
那么,问题是:
如何量化内容相似度和风格相似度?
要回答上述问题,首先得找到图片的基本特征,比如,颜色、轮廓、纹理等等。
这就要先回忆一下神经网络的特点——每一层激活单元最终都代表一种自动抽取出来的特征,浅层处可能都是一些非常简单的边缘、纹理等,深层可能就是轮廓之类。
所以,对于这个问题,我们显然需要利用到浅层部分的特征,对这些特征计算其相似性。
如何描述内容的相似度?
量化风格这件事比较麻烦。风格本身是一个比较虚的东西,比较难用严格的定义描述。
思路是这样。考虑到浅层中的某一层有n个特征,如何从特征表示出风格信息?我们可以想象,一种画的风格就是由多种特征组合形成的,比如梵高的画中,可能喜欢用某种纹理加上某些色调。于是,我们可以先求出n个特征之间两两的内积,以此来描述两个特征同时出现这件事。关于内积为什么能表示两两同时出现,其实,按我的理解,只是以某种形式同时保存了两种特征罢了。
上图即求所有特征的内积的矩阵运算形式。注意,比如最左处,每一层都是一个filter展开。使用矩阵乘法AA’的结果是,A中每行都会和A’中每列求内积——也就是每个filter(每个特征)都会和其他所有filter求内积。最终得到Gram Matrix,用于量化每两个特征同时出现这件事。
对G图和S图都使用这样的方式得到两个Gram Matrix,相当于我们知道了两张图片之间两两特征同时出现的量的矩阵,可以视为两个图片的风格信息。接下来,要求风格之间的相似度就非常简单了,同理,使用类似方差的的方式。
for iter:
对J优化(向后传播)
where J优化绑定了:
输入图片C,G,跑一次模型得到某层的特征,计算J_C
输入图片S,G,跑浅层模型得到各层的特征,计算各层 GramMatrix,计算J_S
人脸识别这件事和过往的目标检测,物体识别这件事不太一样。按道理说,我们要使得一个模型认识tom,需要给模型喂养tom的各种图片,从而使得模型能够正确地将tom归为某个分类。
但这在实际应用是很不方便的,加入你要识别一群人,那么你就得为每个人拍几万张图片,来训练一个多分类的模型。这种思路显然有问题。所以这里提出了另一种情况:识别一群人,每个人仅仅提供一张或少数几张图片,如何识别每一个人?
区别于softmax的多分类模型,这种叫做One-shot learning。通常应用于拥有识别对象群体的完备数据库,做辨认和识别。
人脸识别的朴素思想很简单,就是将这群人的照片都量化层一个128维的vector,存入数据库,而匹配过程其实就是计算拍摄图片的vector和数据库中的vector的相似度,再一次,使用类似方差来计算,不过这里用的是L2 norm,原理一致。
辨认和识别,这也是人脸识别的两个任务。前者是,提供姓名,拍摄该人图片,判断是否此姓名和这个人匹配。后者是拍摄某人图片,判断这个人是谁。识别任务看起来像多分类问题,其实并不是,而是使用拍摄图片对数据库中所有人进行匹配,找出匹配最佳的结果。
上述朴素的思想听起来很简单,但是如何设计损失函数来训练网络呢?
公式如下:
整个公式其实就是说,让检测的人和他自己其他图片要尽可能相似,并且让他与别人图片尽可能不同。公式前一部分,即描述他和他其他图片的相似度误差,后面部分表示他和其他人图片的相似度误差。
从公式来看,要使得J最小,我们必须使得前面部分尽可能小,后面部分尽可能地大。这也就是后面部分使用负号的原因。
另外,为了防止J向负无穷大优化,最后还得使用max(J,0).
练习使用GoogleNets的模型,即上次学到的Inception。
Copyright © 2003-2013 www.wpsshop.cn 版权所有,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