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
踩
计算机的学习,无论是从上到下(软件开发),还是从下到上(配置入手),迟早都会遇到TCP/IP、应用层、网络安全、认证、操作系统,数据库、计算机原理。
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看,计算机网络只是极小的一个分支,但是恰恰是这个极小的分支,扮演者极其重要的角色,因为没有它的正常工作,计算机将成为一个个信息孤岛!
因此,计算机网络这块是非常重要的内容,于是我打算花点时间好好地整理一下这块的内容,我将分为几篇文章来讲解,这是第一篇,开胃小菜:
计算机网络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密切结合的产物。计算机网络发展过程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
20世纪50年代初,美国半自动地面防空系统(SAGE)的研究开始了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相结合的尝试
广义观点的网络定义:以传输信息为主要目的、用通信线路将多个计算(终端)连接起来的计算机系统的集合。(计算机通信网)
20世纪60年代,ARPANET与分组交换技术的研究与发展。1969年,美国ARPAnet网络被公认为世界上第一个网络,同时也是Internet的前身。
公认的的计算机网络定义:计算机网络是利用通信设备和线路将分布在地理位置不同的、具有独立功能的多个计算机系统连接起来,在功能完善的网络软件(网络通信协议及网络操作系统等)的控制下,进行数据通信,实现资源共享、互操作和协同工作的系统。
在这种系统中,终端和中心计算机之间的通信已发展到计算机与计算机之间的通信。这里的多台计算机都具有自主处理能力,它们之间不存在主从关系:
a.电话系统
b.网络系统
1970年代的计算机网络
X.25 分组交换网:各国的电信部门建设运行
各种专用的网络体系结构:SNA,DNA
1980年代的计算机网络
标准化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OSI/RM、TCP/IP
局域网络 LAN 技术空前发展:IEEE802
建成NSFNET,Internet 初具规模
用户透明性观点的网络定义:存在着一个能为用户自动管理资源的网络操作系统,由它调用完成用户任务所需要的资源,而整个网络像一个大的计算机系统一样对用户是透明的。(计算机分布式系统)
1990年代的计算机网络
Internet空前发展
Web技术在Internet/Intranet 得到广泛应用
21世纪的计算机网络
网络计算技术的研究与发展
移动技术发展迅速
宽带城域网与接入网技术的研究与发展
网络与信息安全技术的研究与发展
下一代互联网internet2研究受到普遍重视
万物互联
计算机网络 (简称为网络,network)
由若干结点(node)和连接这些结点的链路(link)组成。
互联网 (internet)
以小写字母 “i” 开始的 internet是一个通用名词,它泛指由多个计算机网络互联(不管采用什么协议)并能够相互通信,从而构成的“网络的网络”(network of networks)。
全球互联网或因特网 (Internet)
以大写字母 “I” 开始的的 Internet(全球互联网或因特网)则是一个专用名词,它指当前全球最大的、开放的、由众多网络相互连接而成的特定计算机网络,它采用 TCP/IP 协议族作为通信的规则,且其前身是美国的 ARPANET。
当使用一朵“云”来表示网络时,可能会有两种不同的情况:
从因特网的工作方式上看,可以划分为两大块:
处在因特网边缘的部分就是连接在因特网上的所有的主机。这些主机又称为端系统 (end system)。
端系统在功能上可能有很大的差别:
端系统之间通信的含义:“主机 A 和主机 B 进行通信”实际上是指:“运行在主机 A 上的某个程序和运行在主机 B 上的另一个程序进行通信”。简称为“计算机之间通信”。
端系统之间的通信方式通常可划分为两大类:
互联网的核心部分是由许多网络和把它们互连起来的路由器(Router)组成。路由器之间一般都用高速链路相连接,而在网络边缘部分的主机接入到核心部分则通常以相对较低速率的链路相连接。
网络中的核心部分要向网络边缘中的大量主机提供连通性,使边缘部分中的任何一个主机都能够向其他主机通信(即传送或接收各种形式的数据)。
路由器是实现分组交换 (Packet Switching) 的关键构件,其任务是转发收到的分组,这是网络核心部分最重要的功能。
说到分组交换,就不得不提到电路交换:
传统电话系统使用电路交换,每一部电话都直接连接到交换机上,而交换机使用交换的方法,让电话用户彼此之间可以很方便地通信。所采用的交换方式就是电路交换 。
这里的“交换”(switching)的含义就是转接 —— 把一条电话线转接到另一条电话线,使它们连通起来。
从通信资源的分配角度来看,“交换”就是按照某种方式动态地分配传输线路的资源。
电路交换必定是面向连接的。
通信过程必须分为三个阶段:
电路交换的用户始终占用端到端的通信资源
接收端收到分组后剥去首部还原成报文,最后,在接收端把收到的数据恢复成为原来的报文。
在路由器中的输入和输出端口之间没有直接连线。
路由器处理分组的过程是:
1983 年, TCP/IP 协议成为 ARPANET 上的标准协议,使得所有使TCP/IP 协议的计算机都能利用互连网相互通信。人们把 1983 年作为互联网的诞生时间。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逐渐形成了多层次 ISP 结构的互联网。出现了互联网服务提供者 ISP (Internet Service Provider)。任何机构和个人只要向某个 ISP 交纳规定的费用,就可从该 ISP 获取所需 IP 地址的使用权,并可通过该 ISP 接入到互联网。根据提供服务的覆盖面积大小以及所拥有的 IP 地址数目的不同,ISP 也分成为不同层次的 ISP:主干 ISP、地区 ISP 和 本地 ISP。
互联网的标准化工作对互联网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所有互联网标准都以 RFC 的形式在互联网上发表。
从60年代单个网络 ARPANET 向互联网发展的过程。1983 年, TCP/IP 协议成为 ARPANET 上的标准协议,使得所有使用 TCP/IP 协议的计算机都能利用互连网相互通信。
人们把 1983 年作为互联网的诞生时间。
自从 20 世纪 90 年代以后,随着万维网 WWW 的问世, Internet 得到了飞速的发展。
拓扑(Topology)是一种研究与大小形状无关的点、线、面特点的方法。
拓扑设计对网络性能、系统可靠性与通信费用都有重大影响。
前面五种拓扑类型又可以分为点对点通信(Point-to-Point)和广播通信(Broadcast)两种通信(信道)类型:
1. 根据网络覆盖范围进行分类
2. 按照网络的传输介质可以将计算机网络划分为:
3. 按照网络的通信技术可以将计算机网络划分为:
4. 按照网络的使用者可以将计算机网络划分为:
计算机网络的几个重要的性能指标包括:
比特(bit)是计算机中数据量的单位,也是信息论中使用的信息量的单位。
比特(bit)来源于 binary digit,意思是一个“二进制数字”,因此一个比特就是二进制数字中的一个 1 或 0。
速率是计算机网络中最重要的一个性能指标,指的是数据的传送速率,它也称为数据率 (data rate)或比特率 (bit rate)。
速率的单位是 bit/s,或 kbit/s、Mbit/s、 Gbit/s 等。例如 4 * 10^10 bit/s 的数据率就记为 40 Gbit/s。
带宽有两种不同的意义:
在“带宽”的上述两种表述中,前者为频域称谓,而后者为时域称谓,其本质是相同的。也就是说,一条通信链路的“带宽”越宽,其所能传输的“最高数据率”也越高。
在时间轴上信号的宽度随带宽的增大而变窄
吞吐量 (throughput) 表示在单位时间内通过某个网络(或信道、接口)的数据量。
吞吐量更经常地用于对现实世界中的网络的一种测量,以便知道实际上到底有多少数据量能够通过网络。
吞吐量受网络的带宽或网络的额定速率的限制。
时延 (delay 或 latency) 是指数据(一个报文或分组,甚至比特)从网络(或链路)的一端传送到另一端所需的时间。有时也称为延迟或迟延。
网络中的时延由以下几个不同的部分组成:
数据在网络中经历的总时延就是发送时延、传播时延、处理时延和排队时延之和:
另外,对于高速网络链路,我们提高的仅仅是数据的发送速率而不是比特在链路上的传播速率。
发送时延(也称传输时延),表示发送数据时,数据帧从结点进入到传输媒体所需要的时间。
也就是从发送数据帧的第一个比特算起,到该帧的最后一个比特发送完毕所需的时间。
传播时延指电磁波在信道中需要传播一定的距离而花费的时间。
发送时延与传播时延有本质上的不同,信号发送速率和信号在信道上的传播速率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处理时延是主机或路由器在收到分组时,为处理分组(例如分析首部、提取数据、差错检验或查找路由)所花费的时间。
排队时延是分组在路由器输入输出队列中排队等待处理所经历的时延。
排队时延的长短往往取决于网络中当时的通信量。
互联网上的信息不仅仅单方向传输,而是双向交互的。因此,有时很需要知道双向交互一次所需的时间。
往返时间表示从发送方发送数据开始,到发送方收到来自接收方的确认,总共经历的时间。
在互联网中,往返时间还包括各中间结点的处理时延、排队时延以及转发数据时的发送时延。
当使用卫星通信时,往返时间 RTT 相对较长,是很重要的一个性能指标。
分为信道利用率和网络利用率:
信道利用率并非越高越好。当某信道的利用率增大时,该信道引起的时延也就迅速增加。
当信道的利用率增大时,该信道引起的时延迅速增加。
Copyright © 2003-2013 www.wpsshop.cn 版权所有,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