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
踩
本文主要介绍了几种不同的网络IO模型,以及实际应用中使用到的Reactor模型等。
我们常说的网络IO模型,主要包含阻塞IO、非阻塞IO、多路复用IO、信号驱动IO、异步IO。
同步阻塞IO(BIO):用户进程发起一个IO操作以后,必须等待IO操作的真正完成后,才能继续运行;
同步非阻塞IO(NIO):用户进程发起一个IO操作以后,可做其它事情,但用户进程需要经常询问IO操作是否完成,这样造成不必要的CPU资源浪费。
异步非阻塞IO(AIO):用户进程发起一个IO操作然后,立即返回,等IO操作真正的完成以后,应用程序会得到IO操作完成的通知。类比Future模式。
NIO相对于BIO来说一大进步。客户端和服务器之间通过Channel通信。NIO可以在Channel进行读写操作。这些Channel都会被注册在Selector多路复用器上。Selector通过一个线程不停的轮询这些Channel。找出已经准备就绪的Channel执行IO操作。 NIO 通过一个线程轮询,实现千万个客户端的请求,这就是非阻塞NIO的特点
异步非阻塞,服务器实现模式为一个有效请求一个线程,客户端的I/O请求都是由OS先完成了再通知服务器应用去启动线程进行处理.
AIO方式使用于连接数目多且连接比较长(重操作)的架构,比如相册服务器,充分调用OS参与并发操作,编程比较复杂,JDK7开始支持。
AIO 并没有采用NIO的多路复用器,而是使用异步通道的概念。其read,write方法的返回类型都是Future对象。而Future模型是异步的,其核心思想是:去主函数等待时间
同步非阻塞,针对每一个用户请求(读、写操作),单独创建一个线程去进行处理(读、写)。线程资源是珍贵和宝贵的。对每一个请求创建一个线程,不合理也非常浪费。因此出现了IO多路技术。
使用单线程处理多个IO操作。只有当其中某一个IO准备就绪后才会进行相应的处理,从而提高程序的效率和并发性。
I/O多路复用就通过一种机制,可以监视多个描述符,一旦某个描述符就绪(一般是读就绪或者写就绪),能够通知程序进行相应的读写操作。但select,poll,epoll本质上都是同步I/O,因为他们都需要在读写事件就绪后自己负责进行读写,也就是说这个读写过程是阻塞的。
有以下几种实现方式:
应用进程通知内核开始一个异步I/O操作,并让内核在整个操作(包含将数据从内核复制到应该进程的缓冲区)完成后通知应用进程。实际中很少有应用。
无论是C++还是Java编写的网络框架,大多数都是基于Reactor模型进行设计和开发,Reactor模型基于事件驱动,特别适合处理海量的I/O事件。
Reactor模型中定义的三种角色:
Reactor线程负责多路分离套接字,accept新连接,并分派请求到handler。Redis使用单Reactor单进程的模型。
消息处理流程:
Reactor对象通过select监控连接事件,收到事件后通过dispatch进行转发。
如果是连接建立的事件,则由acceptor接受连接,并创建handler处理后续事件。
如果不是建立连接事件,则Reactor会分发调用Handler来响应。
handler会完成read->业务处理->send的完整业务流程。
单Reactor单线程模型只是在代码上进行了组件的区分,但是整体操作还是单线程,不能充分利用硬件资源。handler业务处理部分没有异步。
对于一些小容量应用场景,可以使用单Reactor单线程模型。但是对于高负载、大并发的应用场景却不合适,主要原因如下:
即便Reactor线程的CPU负荷达到100%,也无法满足海量消息的编码、解码、读取和发送。
当Reactor线程负载过重之后,处理速度将变慢,这会导致大量客户端连接超时,超时之后往往会进行重发,这更加重Reactor线程的负载,最终会导致大量消息积压和处理超时,成为系统的性能瓶颈。
一旦Reactor线程意外中断或者进入死循环,会导致整个系统通信模块不可用,不能接收和处理外部消息,造成节点故障。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演进出单Reactor多线程模型。
该模型在事件处理器(Handler)部分采用了多线程(线程池)。
消息处理流程:
Reactor对象通过Select监控客户端请求事件,收到事件后通过dispatch进行分发。
如果是建立连接请求事件,则由acceptor通过accept处理连接请求,然后创建一个Handler对象处理连接完成后续的各种事件。
如果不是建立连接事件,则Reactor会分发调用连接对应的Handler来响应。
Handler只负责响应事件,不做具体业务处理,通过Read读取数据后,会分发给后面的Worker线程池进行业务处理。
Worker线程池会分配独立的线程完成真正的业务处理,如何将响应结果发给Handler进行处理。
Handler收到响应结果后通过send将响应结果返回给Client。
相对于第一种模型来说,在处理业务逻辑,也就是获取到IO的读写事件之后,交由线程池来处理,handler收到响应后通过send将响应结果返回给客户端。这样可以降低Reactor的性能开销,从而更专注的做事件分发工作了,提升整个应用的吞吐。
但是这个模型存在的问题:
多线程数据共享和访问比较复杂。如果子线程完成业务处理后,把结果传递给主线程Reactor进行发送,就会涉及共享数据的互斥和保护机制。
Reactor承担所有事件的监听和响应,只在主线程中运行,可能会存在性能问题。例如并发百万客户端连接,或者服务端需要对客户端握手进行安全认证,但是认证本身非常损耗性能。
为了解决性能问题,产生了第三种主从Reactor多线程模型。
比起第二种模型,它是将Reactor分成两部分:
mainReactor负责监听server socket,用来处理网络IO连接建立操作,将建立的socketChannel指定注册给subReactor。
subReactor主要做和建立起来的socket做数据交互和事件业务处理操作。通常,subReactor个数上可与CPU个数等同。
Nginx、Swoole、Memcached和Netty都是采用这种实现。
消息处理流程:
从主线程池中随机选择一个Reactor线程作为acceptor线程,用于绑定监听端口,接收客户端连接
acceptor线程接收客户端连接请求之后创建新的SocketChannel,将其注册到主线程池的其它Reactor线程上,由其负责接入认证、IP黑白名单过滤、握手等操作
步骤2完成之后,业务层的链路正式建立,将SocketChannel从主线程池的Reactor线程的多路复用器上摘除,重新注册到Sub线程池的线程上,并创建一个Handler用于处理各种连接事件
当有新的事件发生时,SubReactor会调用连接对应的Handler进行响应
Handler通过Read读取数据后,会分发给后面的Worker线程池进行业务处理
Worker线程池会分配独立的线程完成真正的业务处理,如何将响应结果发给Handler进行处理
Handler收到响应结果后通过Send将响应结果返回给Client
总结
Reactor模型具有如下的优点:
响应快,不必为单个同步时间所阻塞,虽然Reactor本身依然是同步的;
编程相对简单,可以最大程度的避免复杂的多线程及同步问题,并且避免了多线程/进程的切换开销;
可扩展性,可以方便地通过增加Reactor实例个数来充分利用CPU资源;
可复用性,Reactor模型本身与具体事件处理逻辑无关,具有很高的复用性。
https://cloud.tencent.com/developer/article/1488120
Copyright © 2003-2013 www.wpsshop.cn 版权所有,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