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
踩
简单来说,在osi还没有颁布的年代,由于没有一个官方且统一的数据产生标准,各大厂商产生的数据大多不具有兼容性,各自都想称王,制定度量衡。导致不同的系统和软件大多都数据不兼容。这个时候一个叫ISO的官方组织出手了,一时之间横扫宇内、席卷八荒,颁布了OSI,OSI其实就是将当时计算机及其相关设备不同层级的数据环境、不同层级的功能(数据处理功能)等进行归纳总结,并划分出的一个标准,用来标准化了计算机及相关设备的开放式系统结构。OSI------开放式系统参考模型。但是由于OSI标准划分得过于细了,且划分得不够均匀,我们在实际的情况中往往是采用的是TCP/IP协议。
简单来说,控制层面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人的大脑发出导向性的想法,而数据层面则是人的身体具体的去做出行动。
接收用户数据,属于人机交互的一个层面,面向应用程序。
简单来说就是起到翻译作用,将逻辑语言(软件语言)转换为机器语言(二进制语言)。
在表层来看就是建立维持和断开一次会话,会话------pc和服务器建立的一次服务,在底层来看是起到一个虚拟的分流标识作用,通过建立一条虚拟的会话链接(只有本端没有对端),来达到将数据分流标识的作用。
主要是两个作用,一是用端口号实打实地标识不同流量(数据)用以分流,二是定义数据的传输方式。
简单来说,就是起到编址、寻址的作用。
针对不同的传输介质定义不同的第二层封装。
由于OSI是一套偏理论化的标准,步骤较为复杂,以至其在实际生产环境中不够便利和高效,于是后人在OSI的基础上建立了一套新的标准------TCP\IP,也可以说为是为了节约资源、提高效率压缩了OSI,用于实际生产环境中。
应用层(第四层)、主机到主机层(第三层)、英特网层(第二层)、网络接入层(第一层)。
与OSI的映射关系: 应用层(TCP/IP)------应用层、表示层、会话层(OSI)
传输层(TCP/IP)------传输层(OSI)
网络层(TCP/IP)------网络层(OSI)
数据链路层(TCP/IP)------数据链路层(OSI)
物理层 (TCP/IP)------物理层(OSI)
将OSI模型应用层、表示层、会话层划分为一层。
主要是两个作用,一是用端口号实打实地标识不同流量(数据)用以分流,二是定义数据的传输方式。(以便于建立起端到端的通信)
又分为静态端口和动态端口
静态端口(0--1023)(0一般保留):早期将一些热门服务与静态端口号绑定了起来,就是有固定服务的端口号,不过有些服务已经过时了,但还是绑定着静态端口。
动态端口(1024--65535):就是没有绑定固定服务的端口号,重启后会刷新,但是由于静态端口号已被用完,而当下的一些热门服务就约定俗成地使用着一些动态端口号,类似于绑定静态端口号,例如腾讯的一些服务就约定使用端口号8000等,但这是非官方认证的,只是约定俗成的。
常见端口号:
HTTP-------80
Telnet------23
DNS--------53
......
分为可靠和不可靠传输方式(这可不兴被名字误导了,不可靠传输方式在一些情况下也是很可靠的)
可靠传输方式:面向连接、传输速度较慢、传输数据可靠不漏传。
TCP协议:是一种面向连接的可靠的传输协议,使用了确认机制、重传输机制、排序机制、流控机制(滑动窗口机制)、三次握手机制、四次断开机制,TCP主要应用环境: web浏览器 、电子邮件、FTP 等协议。
不可靠传输方式:不连接、传输速度较快、传输数据不可靠易漏传。适用于:1.大流量 2.同步性要求较高 3.对数据的丢失不敏感,三种情况都满足的时候。
UDP协议:用户数据报协议,是一种非面向连接的不可靠传输协议。
简单来说,就是起到编址、寻址的作用。
与OSI模型类似。
封装与解封装:封装就是每一层都把上一层的协议包当成数据部分,加上自己的协议头部组成自己的协议包。解封装就是封装的逆过程。
跨层封装与顺序封装:一个正常完整的流量一定是顺序封装出来的,而在我们的一些直连的设备之间为了进行快速的沟通,会采用跨层封装。
Copyright © 2003-2013 www.wpsshop.cn 版权所有,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