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
踩
HTTP/2通过头部压缩、二进制编码、多路复用、服务器推送等特性大幅度提升了HTTP/1.1的性能,而美中不足的是HTTP/2协议是基于TCP实现的,于是存在3个缺陷。
HTTP/2多个请求时跑在一个TCP连接中的,那么当TCP丢包时,整个TCP都要等待重传,那么就会阻塞该TCP连接中的所有请求。
因为TCP是字节流协议,TCP层必须保证收到的字节数据是完整且有序的,如果序列号较低的TCP段在网络中丢失了,即使序列号较高的TCP段已经被接收了,应用层因为无法从内核中读取这部分数据,从HTTP视角看,就是请求被阻塞了。
图中发送方发送了很多个packet,每个packet都有自己的序号,你可以认为是TCP的序列号,其中packet 3在网络中丢失了,即使packet4-6被接收后,由于内核中的TCP数据不是连续的,于是接收方的应用层就无法从内核中读取到,只有等到packet3重传后,接收方的应用层才可以从内核中读取到数据,这就是HTTP/2的队头阻塞问题,是在TCP层面发生的。
发起HTTP请求,需要经过TCP三次握手和TLS四次握手(TLS 1.2)的过程,因此共需要3个RTT的时延才能发出请求数据。
另外,TCP由于具有拥塞控制的特性,所以刚建立连接的TCP会有个慢启动的过程,它会对TCP连接产生“减速”效果。
一个TCP连接是由四元组(源IP地址、源端口、目标ID地址、目标端口)确定的,这意味着如果IP地址或者端口变动了,就会导致需要TCP与TLS重新握手,这不利于移动设备切换网络的场景,比如4G网络环境切换成WIFI。
这些问题都是TCP协议固有的问题,无论应用层的HTTP/2再如何设计都无法逃脱,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把传输层协议替换成UDP,这个大胆的决定,HTTP/3做了。
我们深知,UDP是一个简单、不可靠的传输协议,而且是UDP包之间是无序的,也没有依赖关系。
而且,UDP是不需要连接的,也就不需要握手和挥手的过程,所以天然的就比TCP快。
当然,HTTP/3不仅仅简单将传输协议替换了UDP,还基于UDP协议在应用层实现了QUIC,它具有类似TCP的连接管理、拥塞窗口、流量控制的网络特性,相当于将不可靠的UDP协议变成“可靠”的了,所以不用担心数据包丢失的问题。
QUIC协议的优点有很多,比如:
QUIC协议也有类似HTTP/2Stream与多路复用的概念,也是可以在同一条连接上并发传输多个Stream,Stream可以认为就是一条HTTP请求。
由于QUIC使用的传输协议是UDP,UDP不关心数据包的顺序,如果数据包丢失,UDP也不关心。
不过QUIC协议会保证数据包的可靠性,每个数据包都有一个序号唯一标识,当某个流中的一个数据包丢失了,即使该流的其他数据包到达了,数据也无法被HTTP/3读取,直到QUIC重传的报文,数据才会交给HTTP/3.
而其他流的数据报文只要被完整接收,HTTP/3就可以读取到数据。这与HTTP/2不同,HTTP/2只要某个流中的数据包丢失了,其他流也会因此首影响。
所以,QUIC连接上的多个Stream之间并没有依赖,都是独立的,某个流发生丢包了,只会影响该流,其他流不受影响。
对于HTTP/1和HTTP/2协议,TCP和TLS分层,分别属于内核实现的传输层、openssl库实现的表示层,因此它们难以合并在一起,需要分批次来握手,先TCP握手,在TLS握手。
HTTP/3在传输数据前虽然需要QUIC协议握手,这个握手过程只需要1RTT,握手的目的是为确认双方的连接ID,连接迁移就是基于连接ID实现的。
但是HTTP/3的QUIC协议并不是TLS分层,而是QUIC内部包含了TLS,它在自己的帧会携带TLS里的记录,在加上QUIC使用的TLS1.3,因此仅需1个RTT就可以同时完成建立连接与密钥协商,甚至在第二次连接的时候,应用数据包可以和QUIC握手信息(连接信息+TLS信息)一起发送,达到0-RTT的效果。
如下图所示,HTTP/3当会话恢复时,有效负载数据与第一个数据包一起发送,可以做到0-RTT:
在前面我们提到,基于TCP传输协议的HTTP协议,由于是通过四元组确定一条TCP连接,那么当移动设备的网络从4G切换到WIFI时,意味着IP地址变化了,那么就必须要断开连接,然后重新简历连接,而建立连接的过程包含TCP三次握手和TLS四次握手的延迟,实际TCP慢启动的减速过程,给用户的感觉就是网络突然卡顿了一下,因此连接的迁移成本是很高的。
而QUIC协议没有用四元组的方式来“绑定”连接,而是通过连接ID来标记通信的两个端点,客户端和服务器可以各自选择一组ID来标记自己,因此即使移动设备的网络变化后,导致IP地址变化了,只要扔保有上下文信息(如连接ID、TLS密钥等),就可以“无缝”地复用原连接,消除重连的成本,没有丝毫卡顿感,达到了连接迁移的功能。
HTTP/3同HTTP/2一样采用二进制帧的结构,不同的地方在于HTTP/2的二进制帧里需要定义Stream,而HTTP/3自身不需要在定义Stream,直接使用QUIC里的Stream,于是HTTP/3的帧的结构也变得简单了。
从上图可以看到,HTTP/3帧头只有两个字段:类型和长度。
根据帧类型的不同,大体上分为数据帧和控制帧两大类,HEADERS帧(HTTP头部)和DATA帧(HTTP包体)属于数据帧。
HTTP/3在头部压缩算法这一方法也做了升级,升级成了QPACK,与HTTP/2中的HPACK编码方式相似,HTTP/3中的QPACK也采用了静态表、动态表及Huffman编码。
对于静态表的变化,HTTP/2中的HPACK的静态表只有61项,而HTTP/3中的QPACK的静态表扩大到91项。
HTTP/2和HTTP/3的Huffman编码并没有多大不同,但是动态表编码方式不同。
所谓的动态表,在首次请求-响应后,双方会将未包含在静态表中的Header项更新各自的动态表,接着后续传输时仅用一个数字表示,然后对方可以根据这一个数据从动态表查到对应的数据,就不必每次都传输长长的数据,大大提升了编码效率。
可以看到,动态表是具有时序性的,如果首次出现的请求发生了丢包,后续的收到请求,对方就无法解码出HPACK头部,因为对方还没建立好动态表,因此后续的请求解码会阻塞到首次请求中丢失的数据包重传过来。
HTTP/3的QPACK解决了这一问题,那它是如何解决的呢?
QUIC会有两个特俗的单向流,所谓的单向流只有一段可以发送消息,双向则指两端都可以发送消息,传输HTTP消息时用的是双向流,这两个单向流的用法:
这两个特俗的单向流是用来同步双方的动态表,编码方收到解码方更新确认的通知后,才使用动态表编码HTTP头部。
HTTP/2虽然具有多个流并发传输的能力,但是传输层是TCP协议,于是存在以下缺陷:
HTTP/3就将传输层从TCP替换成了UDP,并在UDP协议上卡发了QUIC协议,来保证数据的可靠传输。
QUIC协议的特点:
Copyright © 2003-2013 www.wpsshop.cn 版权所有,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