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article > 正文

【STM32F407学习笔记】时钟树和SysTick精准延时_stm32f407时钟树

stm32f407时钟树


了解STM32的时钟配置,以及SystemInit();系统时钟初始化函数的配置流程,用SysTick定时器实现一个程序运行计时器,和精确毫秒级和微秒级延时。
涉及外设:RCC(复位时钟控制)、SysTick定时器

1. STM32时钟树

1.1 STM32时钟系统简介

时钟系统是CPU的“脉搏”。只有有了系统时钟单片机才会协调、稳定的工作。STM32F4的时钟系统比较复杂,不像简单的51单片机一个系统时钟就可以解决一切问题。

1.2 STM32时钟系统框图

STM32整个系统的时钟源、时钟流向等都放在这个时钟框图中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STM32F4可以有5个时钟源:

  1. LSI:低速内部时钟,32kHz左右。供独立看门狗和内部唤醒单元使用。
  2. LSE:低速外部时钟,32.768kHz。RTC的时钟源。
  3. HSE:高速外部时钟,频率范围:4MHz~26MHz。可以直接作为系统时钟或者PLL输入。
  4. HSI:高速内部时钟,RC振荡器,16MHz。可以直接作为系统时钟或者用作PLL输入。
  5. PLL:锁相环倍频输出。STM32F4有两个PLL:
    • 主PLL由HSE或HSI提供时钟信号,并具有两个不同的输出时钟。
      第一个输出PLLP用于生成高速的系统时钟(最高100MHz)。
      第二个输出PLLQ用于生成USB OTG FS的时钟(48MHz),随机数发生器的时钟和SDIO时钟。
    • 专用PLL用于生成精确时钟,从而在I2S接口实现高品质音频性能。
      PLL锁相环内的参数怎么配置我们想要的时钟?计算公式如下:
      f VCO时钟 = f PLL时钟输入 × ( PLLN / PLLM ) f PLL常规时钟输出 = f VCO时钟 / PLLP f USB OTG FS,SDIO,RNG时钟输出 = f VCO时钟 / PLLQ f_\text{VCO时钟}=f_\text{PLL时钟输入}\times(\text{PLLN}/\text{PLLM})\\ f_\text{PLL常规时钟输出}=f_\text{VCO时钟}/ \text{PLLP}\\ f_\text{USB OTG FS,SDIO,RNG时钟输出}=f_\text{VCO时钟}/ \text{PLLQ} fVCO时钟=fPLL时钟输入×(PLLN/PLLM)fPLL常规时钟输出=fVCO时钟/PLLPfUSB OTG FS,SDIO,RNG时钟输出=fVCO时钟/PLLQ
      PLL时钟输入:PLL的时钟源有两个HIS和HSE
      PLLM:输入时钟分频系数
      PLLN:VCO的主PLL的倍频系数
      f VCO时钟 f_\text{VCO时钟} fVCO时钟:PLL锁相环时钟经PLLM分频和PLLN倍频后的时钟。
      PLLP:主系统时钟的主PLL分频系数。
      PLLQ:主PLL分频系数,适用于USB OTG FS,SDIO。
      f PLL常规时钟输出 f_\text{PLL常规时钟输出} fPLL常规时钟输出:用于系统时钟选择,输出到系统时钟选择器。
      f USB、SDIO时钟输出 f_\text{USB、SDIO时钟输出} fUSBSDIO时钟输出:用于USB OTG FS,SDIO等时钟。
      下面我们用这些来配置一下系统时钟:
      首先选择PLL的输入时钟为HSE(高速外部时钟),然后通过配置PLL环的PLLM、PLLN、PLLP等参数,将PLL时钟输出配置成100MHz,然后我们还需要将系统时钟选择器(SW)配置成选择PLLCLK输入,最后SYSCLK配置成100MHz:
      f SYSCLK = f HSE × PLLN / PLLM × PLLP = 8 M × 400 / 4 × 8 = 100 MHz f_\text{SYSCLK}=f_\text{HSE}\times\text{PLLN}/\text{PLLM}\times\text{PLLP}=8\text{M}\times400/4\times8=100\text{MHz} fSYSCLK=fHSE×PLLN/PLLM×PLLP=8M×400/4×8=100MHz
      系统时钟初始化配置在STM32标准库中已用函数封装好了,并且在系统启动文件里自动调用。

2. SysTick定时器

2.1 SysTick定时器简介

SysTick一系列定时器,是属于CortexM4内核中的一个外设,内嵌在NVIC中。系统定时器是一个24bit的向下递减的计数器。计数器每计数一次的时间为:1/SYSCLK。当重装载数值寄存器的值递减到0时,系统定时器产生一次中断,以此循环往复。
基础知识: f f f代表频率,单位是HZ(次/秒); T T T代表周期,单位是s(秒)。
频率与周期: f ( H z ) = 1 / T ( s ) f(Hz)=1/T(s) f(Hz)=1/T(s),1Hz:1s;1KHz:1ms;1MHz:1us;100MHz:10ns
1 秒(s) = 1000 毫秒(ms)
1 毫秒(ms) = 1000 微秒(us)
1 微秒(us) = 1000 纳秒(ns)
SysTick定时器的工作原理图如下所示: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例如】计数时钟使用系统时钟SYSCLK:100MHz,则计数一次的时间为:10ns,我们需要延时1us,则需要100次计数。需要延时1ms,则需要计数100 000次。

2.2 SysTick寄存器

SysTick是属于CortexM4的外设,所以有关寄存器的定义和配置函数都在core_m4.h文件中。SysTick一共有4个寄存器,见下表。其中定时器配置时只需要配置前三个寄存器,最后一个校准寄存器不需要配置。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 SysTick->CTRL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 SysTick->LOAD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 SysTick->VAL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SysTick定时器功能框图如图所示: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如图中所示:SysTick->VAL寄存器的值,每一个时钟周期(CLOCK)将会减一,如果SysTick->VAL被减到零时,SysTick->LOAD的值将会立即装载进入SysTick->VAL中;并且SysTick->CTRL寄存器的COUNTFLAG将会置1,如果使能了定时器中断,系统将会进入到SysTick的中断。延时原理:通过设置SysTick->LOAD和时钟周期的数值来确定延时时间。

3. 程序设计

首先需要初始化SysTick定时器,选择时钟源,以及设置计数器因子

static uint8_t fac_us=0; // 计数器因子
void Delay_init(uint8_t SysCLK)
{
	SysTick_CLKSourceConfig(SysTick_CLKSource_HCLK_Div8); // 设置SysTick时钟源:HCLK/8
	fac_us=SysCLK/8; // 设置计数器因子
}
  • 1
  • 2
  • 3
  • 4
  • 5
  • 6

然后就是延时函数的编写,分别实现了ms和us的延时函数,在这里均使用查询的方式进行SysTick的延时,中断方式延时将在后续操作系统中讲解。

/// @brief nus延时
/// @param nus 延时的nus数
void delay_us(uint32_t nus)
{
	uint32_t temp;
	SysTick->LOAD=nus*fac_us-1; // 计数值加载
	SysTick->VAL=0x00; // 清空计数器
	SysTick->CTRL|=SysTick_CTRL_ENABLE_Msk; // 开始计数
	do
	{
		temp=SysTick->CTRL; // 读取控制寄存器状态
	}while((temp&0x01)&&!(temp&(1<<16))) // temp&0x01:定时器使能,!(temp&(1<<16)):定时器计数值不为0
	SysTick->CTRL&=~SysTick_CTRL_ENABLE_Msk; // 关闭计数
	SysTick->VAL=0x00;// 清空计数器
}

/// @brief nms延时
/// @param nus 延时的ms数
void delay_ms(uint32_t nms)
{
	uint32_t repeat=nms/540;
	uint32_t remain=nms%540;
	while(repeat)
	{
		delay_us(540*1000); // 延时 540 ms
		repeat--;
	}
	if(remain)
	{
		delay_us(remain*1000); // 延时remain ms
	}
}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31
  • 32
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自发贡献,不代表【wpsshop博客】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不承担相应法律责任。如您发现有侵权的内容,请联系我们。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wpsshop.cn/w/AllinToyou/article/detail/713320
推荐阅读
相关标签
  

闽ICP备14008679号

        
cppcmd=keepal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