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article > 正文

为什么LLM都用的Decoder only结构?_decoder-only的参数量只有encoder-decoder一半时,两者在预训练时的算力消耗相

decoder-only的参数量只有encoder-decoder一半时,两者在预训练时的算力消耗相近

背景

  现在的LLM的模型,都用的是 decoder的 架构,没有用encoder的,之前的google开发出了bert,后续出的T5的模型,都是很经典的模型,在NLU上的效果都很好,为什么现在的LLM都不用encoder结构了呢?

答案

  目前的bert这样的encoder架构的模型,都是用的是双向的架构,即模型在预训练的时候可以看到后面的结果。而以GPT为代表的decoder only 架构模型,用的是单向的架构,即后面的数据是看不到的。因此,在训练的时候,encoder的模型有着天然的优势——训练难度低。因此在训练数据量不够、算力不足、模型参数较小的情况下,encoder模型在NLU的任务上会好于decoder only模型。而当训练数据上来了之后,有了足够的算力,模型参数量级上来之后,通过高难度的训练的decoder only 模型,自然会优于 encoder 系列的模型。
  也可以用一个形象的比喻来说,encoder的模型是在训练的时候一直在做完形填空,而decoder only的模型,在训练过程中,是一直在学习写作文。当大家学习的时间足够久,学习的次数足够多的时候,decoder only 这样一直在写作文的模型对文本的理解自然而然是更深的。
  Decoder only 模型相当于是一直在做上限更高的学习任务,而encoder模型相当于做一个下限很高的任务。因此,当有足够资源的情况下,decoder only 效果更好也就说的过去了。
  同时,也可以从大模型的历史来解释这个事情。在Transformer 架构出现以后,openai先提出了GPT 模型,也就是最开始的decoder only 架构的NLP 模型,而紧接着,google 推出了bert,bert在nlp的多项任务中都优于gpt。后续,openai陆续依据着decoder only 的技术路线,推出了gpt-2、 gpt-3、Instruct-GPT、chatgpt 以及gpt4等一系列模型,引领了LLM的风潮。所以,也可以认为是现在的LLM也是在延续着openai 关于decoder only 架构的开创,一直在这条路上,沿着openai的脚步在走。

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自发贡献,不代表【wpsshop博客】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不承担相应法律责任。如您发现有侵权的内容,请联系我们。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wpsshop.cn/w/Cpp五条/article/detail/134646
推荐阅读
相关标签
  

闽ICP备1400867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