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
踩
首先看格式,md比较轻量级,支持这个格式的软件也比较广泛,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就目前需要记录的内容和频率数量来看,个人感觉用这个格式承载笔记是最合适的(文字方面,图画多媒体编辑除外),包括在项目中也会用它来做简介。
语雀、飞书等等的在线软件,除却本身自带的bug和一小部分不好的体验外,都有这么几个通病(功能性):
一个是收费(我就记点东西,凭什么要我钱?),免费版限制太厉害,很难保证将来不会到限制线,到时候迁移成本就更高了,而且哪天它可能还会加强限制。
第二个是无法批量原格式导出,迁移成本极高。单个文件导出时,部分软件是可以选择md保存的,但是假设我想批量下载预览、离线多备的话,成本很高,几乎是不可能的,非常不划算。
第三个,可以说是隐患,无法控制你写的东西。哪天连不上网了、网站关停了被黑了、网站说你违规啊balabala把你东西删了,这些都会造成我和我的心血saygoodbye。
typora等离线md编辑器,也有不少收费的,不收费那都是内测阶段不要我钱,但是要出问题可就要我的老命了。但是其中也有不能原格式转换的,同样提高了迁移成本。
这些都还好说,离线有一个最大的问题,硬件不可靠,文件可能会丢失,比如我前几天移动硬盘摔了一下,昨天看视频的时候卡住了,重新打开发现有个盘区不识别了,这里面有我收集的不少软件,可以说,我十多年的心血,都在这里边。
另外还有一件事,就是前些天,我在xmind(免费版)整理东西,直接在里边新建的脑图,然后点的叉号,它提示我去保存,好那我保存吧,我突然想起来有个地方不太合适需要再改一下,然后我没点保存,把这个提示窗口关了,然后,这个脑图竟然没了!我和我的脑图就再也不见了,翻xmind的缓存也没有。╥﹏╥…
综上所述,信息安全、可控很重要。
希望有个集合离线在线的优点,弥补各自缺点的东西,蓦然回首,git是最合适的。
首先利用idea和插件,能够在本地完成笔记编辑和管理备份,不是必须联网,不是必须额外安装软件;
其次,git远程库有gitee和github可以在线多备(已实现),降低线上线下的外部风险;
再次,对md等文本格式支持广泛,不会迁移乱码,迁移成本底;
最后,把文字看成代码,作为代码管理工具,它不会丢失文件、记录(正确使用git的情况下)。
附带优点:
局限性:
在Gitee上,你可以在仓库的设置页面中选择“分支”选项,然后在需要隐藏的分支上点击“隐藏”按钮。
在GitHub上,你可以通过以下步骤隐藏分支:
进入仓库页面,点击上方的“Settings”(设置)选项。
在左侧导航栏中选择“Branches”(分支)。
找到需要隐藏的分支,点击右侧的“Edit”(编辑)按钮。
勾选“Hide this branch”(隐藏该分支)选项。
点击“Update”(更新)按钮保存更改。
请注意,隐藏分支并不意味着完全的安全和隐私,仍然有一些方式可以绕过隐藏分支访问其中的内容。如果你需要更高级的访问控制和权限管理,可以考虑使用私有仓库或其他更专业的代码托管平台。
但是不知道是不是现在废弃这个功能了,我并没有找到对应的功能选项。
还是利用文本编辑器的替换功能吧,脱敏脱完了应该没什么需要恢复的了。
单就文字编辑功能来说的话,其实流式记录有一个缺点,篇幅形式不够灵活,不能添加类似备注功能,比如onenote,它就可以在正文旁边再添加一段文字,再添加一段文字……不影响原文,也不影响二次组织、阅读。但是怎么说呢,这是它的缺点也是它的优点——这能让你把注意力集中在内容本身,让行文简洁、凝练。
gitee和github等git管理平台对库大小有一定限制,gitee是5G总空间大小,在纯文字记录的情况下绝对够用,放图片的话需要衡量必要性,在另一方面也算一个优点——减少插图,提高加载速度。
按照搜到的一篇博客内容,博客内援引这篇博文,其中提到需要用到的插件大概如下(一次性佩奇避免后续再重启idea):
- Markdown插件
- 打开“设置/首选项”(Ctrl+Alt+S),转到“语言和框架|Markdown”页面并单击“PlantUML框架未安装”警告旁边的Install按钮。该框架将安装到IntelliJ IDEA缓存中。
- mermaid
- Markdown Editor (慎用,试用后我决定禁用,部分快捷键和idea相悖,且存在切换卡顿问题)
这个博客值得一看,里面提到了md的各种扩展,上边是博客中提到的,印象中我还安装了如下插件:
5. MDX
6. Writerside
其他插件用到了再行更新。
剩下的工作就是:
在gitee建立仓库,建好分支:一个主分支,一个模版分支。模版分支制订笔记内容的格式框架。
用idea获取、加载版本控制项目(上一步建立的项目)。
配置gitee和github双向同步。
其实同步发布到社区还是有必要的,能够提高提问、讨论、处理效率,毕竟曝光率高一点。
有时候难题出在方法不对,检索不到合适资料,有的人可能搜索能力强找到了,但是也要付出不小的试错成本。检索能力强固然是这部分人的优点,但,是互联网的缺点,准确地说,是某些网站的缺点。
发动众人也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方式,只是搜索,本该清静些,本该纯粹些。
就在昨天,语雀崩了,我在语雀中写了工作日志和工作中要用到的密码什么的东西,打不开,卡顿,刷新重新安装了好几遍都不行,一看有内容的还是上个月的,我心凉了半截,应该是本地缓存中的数据,再刷新就没了,反馈页面打不开,搜了一下发现崩了,心里想幸亏不是周五要写周报,在本地翻了半天,终于找到了服务器密码。
虽然耽误时间不多,但这都是我使用频率高的东西,这起事故起码持续了六个小时,耽误了很多人很多时间,充分说明离线在线充分多备的重要性!
周一听闻上周末11.12号,语雀又出问题了,但这次不是语雀的锅,是阿里云,17:44-19:20。恢复速度可以说相当快,但它的波及范围太广了,全球业务都受影响,甚至拦车杆、洗衣机、饮水机都不能用了,包括这个博客网站CSDN。
2019年3月20日15点46分左右,阿里多款软件无法登录使用,彼时就有人将矛头指向阿里云。不过,阿里云表示并无故障。
云服务器确实比自己搭建一个服务器来的方便、快捷、高效,但是出了故障就是灾难级的。此时就凸显了,各基础保障单位,服务器本地部署的重要性,本地部署故障率虽比云部署高,但不会大范围停机。还有就是,数据不攥在自己手里,不能说是自己的。
同日,openai也出了问题,网络攻击造成的。不说阿里云此次事故是外部原因还是内部原因,单就出事故这个结果而言,如何设计存储架构 如何设计计算架构 能最大程度消除不良影响呢?
过度集中会产生瓶颈,分散到端会增加通信、鉴权成本。或许通信基站升级为计算基站的时候,就能消除这个问题了。
前端时间滴滴崩了,恢复时间很长,这天阿里云也崩了,不过被滴滴的热度盖过去了,我是在多天之后,在某公众号得知此消息。
宏观来说,眼下互联网产品不稳定有其本质原因——各种机型各种架构有n个9,都不能保证百分百可靠性。其必然因素是,疯狂扩张抢占市场时,大量工作使得一线人员无法主动优化,只能在出问题时被动优化;当下频崩的直接原因是,在经济形势不好的情况下,部分钉子岗位的人被毕业,留下的人无法接住其被动优化工作(技术能力不够或不胜负荷或黑盒壁垒),直到问题进一步暴露,体现为全面崩盘。
从打工人角度来说,要提高自己的不可替代性,向上无法突破的情况下,必然要留雷,这只是小聪明,提高了从业人员的工作生活成本(因为研究这个无法提升自己,但人和人之间的博弈不会消失)。而后提高了企业的运营成本,带来损失。缩减一线就业人员的方法,使用成本是比较高的,核心业务的一线骨干,必须保证稳定性。可以缩减的,就是裁撤整个部门,砍掉某个项目,从内部来讲,这不会破坏企业稳定性,上面的小聪明也会失效,算是一个副作用比较小的方法。
然而从项目外部、部门外部、企业外部来说,裁撤,暗示了其在战略上存在失误、问题,从而减少对该领域的投入。上下游、各行业利润率降低、裁员,各行业各环节资本不断减投,过剩资本 出现。
这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限制生产力发展的表现(某文章评论区的评论,忘记哪里看的了)。这是到了,利润率下降到不能以 扩张增加的利润量 来抵消利润率降低的程度,此时会出现过剩资本,它不会再投入生产过程(开猿劫留降本增笑),因为这些资本不能带来利润了。
但是站在人类的角度来说,人类还需要使用价值,还需要生产力,此时它不光不发展生产力,甚至还降低生产力,这,就限制了生产力发展,科技发明创新都因为过剩资本不投入生产,而停止发展。这种过剩,是对于资本增殖的过剩,而不是对人类使用需求的过剩,人类还需要生产力发展。
但是,从更宏观、更本质的角度看,不要说利润率有限利润量有限,就是某整个领域都是有限的,市场是有限的,资源是有限的,不管是在地区、国家、地理、天文方面看,都是有限的,发展的空间终究是有限的。或许,高质量发展的和谐社会,能够维持在某一状态,不会耗尽资源。通往这一目标的路上,必然充满了博弈陷阱,然而跨越陷阱,尚不是现阶段考虑的事情。
只是往后,真的会难过一段时间了。
Copyright © 2003-2013 www.wpsshop.cn 版权所有,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