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
踩
“六度空间”理论又称作“六度分隔(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理论。这个理论可以通俗地阐述为:“你和任何一个陌生人之间所间隔的人不会超过六个,也就是说,最多通过五个人你就能够认识任何一个陌生人。”如图1所示。
图1 六度空间示意图
“六度空间”理论虽然得到广泛的认同,并且正在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但是数十年来,试图验证这个理论始终是许多社会学家努力追求的目标。然而由于历史的原因,这样的研究具有太大的局限性和困难。随着当代人的联络主要依赖于电话、短信、微信以及因特网上即时通信等工具,能够体现社交网络关系的一手数据已经逐渐使得“六度空间”理论的验证成为可能。
假如给你一个社交网络图,请你对每个节点计算符合“六度空间”理论的结点占结点总数的百分比。
输入格式:
输入第1行给出两个正整数,分别表示社交网络图的结点数N(1<N≤10^3,表示人数)、边数M(≤33×N,表示社交关系数)。随后的M行对应M条边,每行给出一对正整数,分别是该条边直接连通的两个结点的编号(节点从1到N编号)。
输出格式:
对每个结点输出与该结点距离不超过6的结点数占结点总数的百分比,精确到小数点后2位。每个结节点输出一行,格式为“结点编号:(空格)百分比%”。
输入样例:
10 9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输出样例:
1: 70.00%
2: 80.00%
3: 90.00%
4: 100.00%
5: 100.00%
6: 100.00%
7: 100.00%
8: 90.00%
9: 80.00%
10: 70.00%
解析:
由于数据量较大,采用邻接矩阵的话效率会高不少。设置visit[1003]数组来限制重复访问,从1-n,对每个对象依次进行层数为6的BFS搜索,且用num记录6次内访问到的对象。
#include<stdio.h> #include<vector> #include<queue> #include<algorithm> using namespace std; vector<int> g[1003]; int n,m,num,i,visit[1003]={0}; void makeg(){ //构成临界矩阵。 int x,y; for(i=0;i<m;i++){ scanf("%d %d",&x,&y); g[x].push_back(y); g[y].push_back(x); } } void BFS(int x){ //对每个用户进行遍历。 queue<int> q; q.push(x); visit[x]=1; num++; for(int deep=0;deep<6;deep++){ vector<int> t; //设置一个数组来静态存储当前层次待遍历用户,若用队列存储的话,需要一个当前层次队列,以及待遍历的下一层次队列,完成后涉及到队列的交替转换,难以实现。 while(!q.empty()){ int temp=q.front(); q.pop(); t.push_back(temp); } for(i=0;i<t.size();i++){ int k=t[i]; for(int j=0;j<g[k].size();j++){ int temp=g[k][j]; if(visit[temp]==0){ visit[temp]=1; num++; q.push(temp); } } } } } int main(){ scanf("%d %d",&n,&m); makeg(); for(int index=1;index<=n;index++){ num=0; fill(visit,visit+n+1,0); //由于是1-n编号,此处要初始化到visit+n+1; BFS(index); printf("%d: %.2f%%\n",index,double(num)/(double)n*100.0); } //system("pause"); return 0; }
Copyright © 2003-2013 www.wpsshop.cn 版权所有,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