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
踩
Abhishek Thakur 的数据科学家,在他的 Linkedin 发表了一篇文章Approaching (Almost) Any Machine Learning Problem,介绍他建立的一个自动的机器学习框架,几乎可以解决任何机器学习问题,项目很快也会发布出来。这篇文章迅速火遍 Kaggle,他参加过100多个数据科学相关的竞赛,积累了很多宝贵的经验,看他很幽默地说“写这样的框架需要很多丰富的经验,不是每个人都有这样的经历,而很多人有宝贵的经验,但是他们不愿意分享,我呢恰好是又有一些经验,又愿意分享的人”。当然这篇文章也是受到争议的,很多人觉得并不全面。
我最近也在准备参加 Kaggle,之前看过几个例子,自己也总结了一个分析的流程,今天看了这篇文章,里面提到了一些高效的方法,最干货的是,他做了一个表格,列出了各个算法通常需要训练的参数。
这个问题很重要,因为大部分时间都是通过调节参数,训练模型来提高精度。作为一个初学者,第一阶段,最想知道的问题,就是如何调节参数。因为分析的套路很简单,就那么几步,常用的算法也就那么几个,以为把算法调用一下就可以了么,那是肯定不行的。实际过程中,调用完算法后,结果一般都不怎么好,这个时候还需要进一步分析,哪些参数可以调优,哪些数据需要进一步处理,还有什么更合适的算法等等问题。
接下来一起来看一下他的框架。
据说数据科学家 60-70% 的时间都花在数据清洗和应用模型算法上面,这个框架主要针对算法的应用部分。
Pipeline
什么是 Kaggle?
应用算法解决 Kaggle 问题,一般有以下几个步骤:
第一步:识别问题
第二步:分离数据
第三步:构造提取特征
第四步:组合数据
第五步:分解
第六步:选择特征
第七步:选择算法进行训练
当然,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先把工具和包都安好。
pandas:常用来将数据转化成 dataframe 形式进行操作
scikit-learn:里面有要用到的机器学习算法模型
matplotlib:用来画图
以及 xgboost,keras,tqdm 等。
在这一步先明确这个问题是分类还是回归。通过问题和数据就可以判断出来,数据由 X 和 label 列构成,label 可以一列也可以多列,可以是二进制也可以是实数,当它为二进制时,问题属于分类,当它为实数时,问题属于回归。
为什么需要将数据分成两部分?
在 scikit learn 包里就有工具可以帮你做到这些:
from sklearn.cross_validation import StratifiedKFold
回归问题用 KFold
from sklearn.cross_validation import KFold
这个时候,需要将数据转化成模型需要的形式。数据有三种类型:数字,类别,文字。当数据是类别的形式时,需要将它的每一类提取出来作为单独一列,然后用二进制表示每条记录相应的值。例如:
record 1: 性别 女
转化之后就是:
女 男
这个过程 sklearn 也可以帮你做到:
from sklearn.preprocessing import LabelEncoder
或者
from sklearn.preprocessing import OneHotEncoder
处理完 Feature 之后,就将它们组合到一起。
- import numpy as np
- X = np.hstack((x1, x2, ...))
如果是稀疏的,就用 sparse 的 hstack:
from scipy import sparseX = sparse.hstack((x1, x2, ...))
组合之后,就可以应用以下算法模型:
RandomForestClassifier
RandomForestRegressor
ExtraTreesClassifier
ExtraTreesRegressor
XGBClassifier
XGBRegressor
但是不能应用线性模型,线性模型之前需要对数据进行正则化而不是上述预处理。
这一步是为了进一步优化模型,可以用以下方法:
PCA:Principal components analysis,主成分分析,是一种分析、简化数据集的技术。用于减少数据集的维数,同时保持数据集中的对方差贡献最大的特征。
from sklearn.decomposition import PCA
对于文字数据,在转化成稀疏矩阵之后,可以用 SVD
from sklearn.decomposition import TruncatedSVD
SVD:Singular Value Decomposition,奇异值分解,是线性代数中一种重要的矩阵分解,它总能找到标准化正交基后方差最大的维度,因此用它进行降维去噪。
当特征个数越多时,分析特征、训练模型所需的时间就越长,容易引起“维度灾难”,模型也会越复杂,推广能力也会下降,所以需要剔除不相关或亢余的特征。
常用的算法有完全搜索,启发式搜索,和随机算法。
例如,Random Forest:
from sklearn.ensemble import RandomForestClassifier
或者 xgboost:
import xgboost as xgb
对于稀疏的数据,一个比较有名的方法是 chi-2:
from sklearn.feature_selection import SelectKBestfrom sklearn.feature_selection import chi2
选择完最相关的参数之后,接下来就可以应用算法,常用的算法有:
Classification:
Regression
在scikit-learn里可以看到分类和回归的可用的算法一览,包括它们的原理和例子代码。
在应用各算法之前先要明确这个方法到底是否合适。
各算法比较
但是直接应用算法后,一般精度都不是很理想,这个时候需要调节参数,最干货的问题来了,什么模型需要调节什么参数呢?
虽然在sklearn的文档里,会列出所有算法所带有的参数,但是里面并不会说调节哪个会有效。在一些mooc课程里,有一些项目的代码,里面可以看到一些算法应用时,他们重点调节的参数,但是有的也不会说清楚为什么不调节别的。这里作者根据他100多次比赛的经验,列出了这个表,我觉得可以借鉴一下,当然,如果有时间的话,去对照文档里的参数列表,再查一下算法的原理,通过理论也是可以判断出来哪个参数影响比较大的。
调参之后,也并不就是大功告成,这个时候还是需要去思考,是什么原因造成精度低的,是哪些数据的深意还没有被挖掘到,这个时候需要用统计和可视化去再一次探索数据,之后就再走一遍上面的过程。
我觉得这里还提到了很有用的一条经验是,把所有的 transformer 都保存起来,方便在 validation 数据集上面应用:
文章里介绍了分析问题的思路,还提到了几条很实用的经验,不过经验终究是别人的经验,只能借鉴,要想提高自己的水平,还是要看到作者背后的事情,就是参加了100多次实战,接下来就去行动吧,享受用算法和代码与数据玩耍的兴奋吧。
文/不会停的蜗牛(简书作者)
往期实战及福利
关注本公众号,数据真人 送您
后台回复“python可视化”,获得所有源代码
2.7G 380份最新数据分析报告
40G 人工智能算法课
已关注的小伙伴,直接回复数据分析报告、人工智能算法
关注后,回复 PM2.5 获得 Python分析北京PM2.5,原来每年的值都在变少......
关注后,回复 世界杯, 获得 2018世界杯来了,利用Python预测冠军(附全部代码和数据集)
关注后,回复 python可视化,获得 利用python“三步”实现数据可视化,炫的不要不要的!
关注后,回复“豆瓣电影“,获得 Python实战 | 手把手教你爬取豆瓣电影 Top 250(附全部代码及福利哦)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Copyright © 2003-2013 www.wpsshop.cn 版权所有,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