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article > 正文

【深度好文】一个框架解决几乎所有机器学习问题

处理几乎所有机器学习问题

Abhishek Thakur 的数据科学家,在他的 Linkedin 发表了一篇文章Approaching (Almost) Any Machine Learning Problem,介绍他建立的一个自动的机器学习框架,几乎可以解决任何机器学习问题,项目很快也会发布出来。这篇文章迅速火遍 Kaggle,他参加过100多个数据科学相关的竞赛,积累了很多宝贵的经验,看他很幽默地说“写这样的框架需要很多丰富的经验,不是每个人都有这样的经历,而很多人有宝贵的经验,但是他们不愿意分享,我呢恰好是又有一些经验,又愿意分享的人”。当然这篇文章也是受到争议的,很多人觉得并不全面。

我最近也在准备参加 Kaggle,之前看过几个例子,自己也总结了一个分析的流程,今天看了这篇文章,里面提到了一些高效的方法,最干货的是,他做了一个表格,列出了各个算法通常需要训练的参数。

这个问题很重要,因为大部分时间都是通过调节参数,训练模型来提高精度。作为一个初学者,第一阶段,最想知道的问题,就是如何调节参数。因为分析的套路很简单,就那么几步,常用的算法也就那么几个,以为把算法调用一下就可以了么,那是肯定不行的。实际过程中,调用完算法后,结果一般都不怎么好,这个时候还需要进一步分析,哪些参数可以调优,哪些数据需要进一步处理,还有什么更合适的算法等等问题。

接下来一起来看一下他的框架。

据说数据科学家 60-70% 的时间都花在数据清洗和应用模型算法上面,这个框架主要针对算法的应用部分。

640?wx_fmt=png

Pipeline

什么是 Kaggle?

应用算法解决 Kaggle 问题,一般有以下几个步骤:

  • 第一步:识别问题

  • 第二步:分离数据

  • 第三步:构造提取特征

  • 第四步:组合数据

  • 第五步:分解

  • 第六步:选择特征

  • 第七步:选择算法进行训练

当然,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先把工具和包都安好。

  • pandas:常用来将数据转化成 dataframe 形式进行操作

  • scikit-learn:里面有要用到的机器学习算法模型

  • matplotlib:用来画图

  • 以及 xgboost,keras,tqdm 等。

第一步:识别问题

在这一步先明确这个问题是分类还是回归。通过问题和数据就可以判断出来,数据由 X 和 label 列构成,label 可以一列也可以多列,可以是二进制也可以是实数,当它为二进制时,问题属于分类,当它为实数时,问题属于回归。

第二步:分离数据

640?wx_fmt=png

为什么需要将数据分成两部分?

在 scikit learn 包里就有工具可以帮你做到这些:

from sklearn.cross_validation import StratifiedKFold

回归问题用 KFold

from sklearn.cross_validation import KFold
第三步:构造特征

这个时候,需要将数据转化成模型需要的形式。数据有三种类型:数字,类别,文字。当数据是类别的形式时,需要将它的每一类提取出来作为单独一列,然后用二进制表示每条记录相应的值。例如:

record 1: 性别 女

转化之后就是:

         女 男

这个过程 sklearn 也可以帮你做到:

from sklearn.preprocessing import LabelEncoder

或者

from sklearn.preprocessing import OneHotEncoder
第四步:组合数据

处理完 Feature 之后,就将它们组合到一起。

  1. import numpy as np
  2. X = np.hstack((x1, x2, ...))

如果是稀疏的,就用 sparse 的 hstack:

from scipy import sparseX = sparse.hstack((x1, x2, ...))

组合之后,就可以应用以下算法模型:

  • RandomForestClassifier

  • RandomForestRegressor

  • ExtraTreesClassifier

  • ExtraTreesRegressor

  • XGBClassifier

  • XGBRegressor

但是不能应用线性模型,线性模型之前需要对数据进行正则化而不是上述预处理。

第五步:分解

这一步是为了进一步优化模型,可以用以下方法:

640?wx_fmt=png

PCA:Principal components analysis,主成分分析,是一种分析、简化数据集的技术。用于减少数据集的维数,同时保持数据集中的对方差贡献最大的特征。

from sklearn.decomposition import PCA

对于文字数据,在转化成稀疏矩阵之后,可以用 SVD

from sklearn.decomposition import TruncatedSVD

SVD:Singular Value Decomposition,奇异值分解,是线性代数中一种重要的矩阵分解,它总能找到标准化正交基后方差最大的维度,因此用它进行降维去噪。

第六步:选择特征

当特征个数越多时,分析特征、训练模型所需的时间就越长,容易引起“维度灾难”,模型也会越复杂,推广能力也会下降,所以需要剔除不相关或亢余的特征。

常用的算法有完全搜索,启发式搜索,和随机算法。

例如,Random Forest:

from sklearn.ensemble import RandomForestClassifier

或者 xgboost:

import xgboost as xgb

对于稀疏的数据,一个比较有名的方法是 chi-2:

from sklearn.feature_selection import SelectKBestfrom sklearn.feature_selection import chi2
第七步:选择算法进行训练

选择完最相关的参数之后,接下来就可以应用算法,常用的算法有:

Classification:

Regression

在scikit-learn里可以看到分类和回归的可用的算法一览,包括它们的原理和例子代码。

在应用各算法之前先要明确这个方法到底是否合适。

640?wx_fmt=png

各算法比较

但是直接应用算法后,一般精度都不是很理想,这个时候需要调节参数,最干货的问题来了,什么模型需要调节什么参数呢?

640?wx_fmt=png

虽然在sklearn的文档里,会列出所有算法所带有的参数,但是里面并不会说调节哪个会有效。在一些mooc课程里,有一些项目的代码,里面可以看到一些算法应用时,他们重点调节的参数,但是有的也不会说清楚为什么不调节别的。这里作者根据他100多次比赛的经验,列出了这个表,我觉得可以借鉴一下,当然,如果有时间的话,去对照文档里的参数列表,再查一下算法的原理,通过理论也是可以判断出来哪个参数影响比较大的。

调参之后,也并不就是大功告成,这个时候还是需要去思考,是什么原因造成精度低的,是哪些数据的深意还没有被挖掘到,这个时候需要用统计和可视化去再一次探索数据,之后就再走一遍上面的过程。

我觉得这里还提到了很有用的一条经验是,把所有的 transformer 都保存起来,方便在 validation 数据集上面应用:

640?wx_fmt=png

文章里介绍了分析问题的思路,还提到了几条很实用的经验,不过经验终究是别人的经验,只能借鉴,要想提高自己的水平,还是要看到作者背后的事情,就是参加了100多次实战,接下来就去行动吧,享受用算法和代码与数据玩耍的兴奋吧。

文/不会停的蜗牛(简书作者)


往期实战及福利


  1. 关注本公众号,数据真人 送您

    1. 后台回复“python可视化”,获得所有源代码

    2. 2.7G  380份最新数据分析报告

    3.  40G  人工智能算法课

    4.  已关注的小伙伴,直接回复数据分析报告、人工智能算法

  2. 关注后,回复 PM2.5 获得 Python分析北京PM2.5,原来每年的值都在变少......

  3. 关注后,回复“python3.7”,获得python 3.7官方最新pdf 文档

  4. 关注后,回复 世界杯, 获得 2018世界杯来了,利用Python预测冠军(附全部代码和数据集)

  5. 关注后,回复 python可视化,获得 利用python“三步”实现数据可视化,炫的不要不要的!

  6. 关注后,回复“豆瓣电影“,获得 Python实战 | 手把手教你爬取豆瓣电影 Top 250(附全部代码及福利哦)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640?wx_fmt=jpeg

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自发贡献,不代表【wpsshop博客】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不承担相应法律责任。如您发现有侵权的内容,请联系我们。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wpsshop.cn/w/Gausst松鼠会/article/detail/166470
推荐阅读
相关标签
  

闽ICP备1400867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