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article > 正文

04-0003 KPCA算法

kpca算法

1.KPCA简述

当数据在低维空间不是线性可分的时候,转化到高维的空间可能就变成了线性可分的,这个过程用到了KPCA算法,也就是将数据才能从低维非线性,转化为高维线性可分数据的一种算法。
[注:这里的高维空间下的线性可分,此时的线性说的是一个超平面。我的理解。 ]

如下图,在二维空间中星星与红点是线性不可分的,如果将其分开,需要一个非线性的曲线[椭圆],但是非线性的曲线在构建的时候是不容易构建的。
所以这个时候就有了升维的 操作,能够将一个非线性的区域,转化为高维空间下的一个超平面。高维空间下的一个平面压扁之后,被曲化。
[注:这种感觉好像是《三体》里面的降维打击一般,三维立体的生物被降维打击之后,就会平面化,本来可分的内脏器官之类的东西,就会乱成一团。 ]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低维线性不可分,到高维线性可分

2.核函数

什么是核函数呢?

支持向量机通过某非线性变换 φ( x) ,将输入空间映射到高维特征空间。特征空间的维数可能非常高。如果支持向量机的求解只用到内积运算,而在低维输入空间又存在某个函数 K(x, x′) ,它恰好等于在高维空间中这个内积,即K( x, x′) =<φ( x) ⋅φ( x′) > 。那么支持向量机就不用计算复杂的非线性变换,而由这个函数 K(x, x′) 直接得到非线性变换的内积,使大大简化了计算。这样的函数 K(x, x′) 称为核函数。

首先核函数,也是一个函数,与高数中所认知的函数是一样的,用于做某种变换。从一个集合到另一个集合的变化。

比如,是从集合A,到集合B的一种函数:A–>B,如下图: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映射两边的集合数据可以是不一致的,经过核函数K的变换之后,可以将一个二维的数据转化为一个三维的数据。能够完成数据的升维。]

几种不同的核函数:
.
1.Linear Kernel [线性核函数]

线性核是最简单的核函数,核函数的数学公式如下:
k ( x , y ) = &lt; x , y &gt; k(x,y)=&lt;x,y&gt; k(x,y)=<x,y>

k ( x , y ) = x t y k(x,y)=x^{t}y k(x,y)=xty
如果我们将线性核函数应用在KPCA中,我们会发现,推导之后和原始PCA算法一模一样,很多童鞋借此说“kernel is shit!!!”,这是不对的,这只是线性核函数偶尔会出现等价的形式罢了。

2.Polynomial Kernel [多项式核函数]

多项式核实一种非标准核函数,它非常适合于正交归一化后的数据,其具体形式如下:
k ( x , y ) = ( a x t y + c ) d k(x,y)=(ax^{t}y+c)^{d} k(x,y)=(axty+c)d
这个核函数是比较好用的,就是参数比较多,但是还算稳定。

3.Gaussian Kernel [高斯核函数]

这里说一种经典的鲁棒径向基核,即高斯核函数,鲁棒径向基核对于数据中的噪音有着较好的抗干扰能力,其参数决定了函数作用范围,超过了这个范围,数据的作用就“基本消失”。高斯核函数是这一族核函数的优秀代表,也是必须尝试的核函数,其数学形式如下:
k ( x , y ) = e − ∣ ∣ x − y ∣ ∣ 2 2 σ 2 k(x,y)=e^{-\frac{||x-y||^{2}}{2σ^{2}}} k(x,y)=e2σ2xy2
虽然被广泛使用,但是这个核函数的性能对参数十分敏感,以至于有一大把的文献专门对这种核函数展开研究,同样,高斯核函数也有了很多的变种,如指数核,拉普拉斯核等。

4.Exponential Kernel [指数核函数]

指数核函数就是高斯核函数的变种,它仅仅是将向量之间的L2距离调整为L1距离,这样改动会对参数的依赖性降低,但是适用范围相对狭窄。其数学形式如下:
k ( x , y ) = e − ∣ ∣ x − y ∣ ∣ 2 σ 2 k(x,y)=e^{-\frac{||x-y||}{2σ^{2}}} k(x,y)=e2σ2xy

5.Laplacian Kernel [拉普拉斯核函数]

拉普拉斯核完全等价于指数核,唯一的区别在于前者对参数的敏感性降低,也是一种径向基核函数,数学形式如下:
k ( x , y ) = e − ∣ ∣ x − y ∣ ∣ σ k(x,y)=e^{-\frac{||x-y||}{σ}} k(x,y)=eσxy

6.ANOVA Kernel [ANOVA 核]

ANOVA 核也属于径向基核函数一族,其适用于多维回归问题,数学形式如下:
k ( x , y ) = ( e − σ ( x k − y k ) 2 ) d k(x,y)=(e^{-σ(x^{k}-y^{k})^{2}})^{d} k(x,y)=(eσ(xkyk)2)d

7.Sigmoid Kernel [Sigmoid 核]

Sigmoid 核来源于神经网络,现在已经大量应用于深度学习,是当今机器学习的宠儿,它是S型的,所以被用作于“激活函数”,数学形式如下:
k ( x , y ) = t a n h ( a x t y + c ) k(x,y)=tanh(ax^{t}y+c) k(x,y)=tanh(axty+c)

8.Rational Quadratic Kernel [二次有理核]

二次有理核完完全全是作为高斯核的替代品出现,如果你觉得高斯核函数很耗时,那么不妨尝试一下这个核函数,顺便说一下,这个核函数作用域虽广,但是对参数十分敏感,慎用,数学形式如下:
k ( x , y ) = 1 − ∣ ∣ x − y ∣ ∣ 2 ∣ ∣ x − y ∣ ∣ 2 + c k(x,y)=1-\frac{||x-y||^{2}}{||x-y||^{2}+c} k(x,y)=1xy2+cxy2

9.Multiquadric Kernel [多元二次核]

多元二次核可以替代二次有理核,它是一种非正定核函数,数学形式如下:
k ( x , y ) = ( ∣ ∣ x − y ∣ ∣ 2 + c 2 ) 0.5 k(x,y)=(||x-y||^{2}+c^{2})^{0.5} k(x,y)=(xy2+c2)0.5

10.Inverse Multiquadric Kernel [逆多元二次核]

顾名思义,逆多元二次核来源于多元二次核,这个核函数我没有用过,但是据说这个基于这个核函数的算法,不会遇到核相关矩阵奇异的情况,数学形式如下:
k ( x , y ) = ( ∣ ∣ x − y ∣ ∣ 2 + c 2 ) − 0.5 k(x,y)=(||x-y||^{2}+c^{2})^{-0.5} k(x,y)=(xy2+c2)0.5

11.Circular Kernel

数学形式如下:
k ( x , y ) = 2 π a r c c o s ( − ∣ ∣ x − y ∣ ∣ σ ) − 2 π ∣ ∣ x − y ∣ ∣ σ ( 1 − ∣ ∣ x − y ∣ ∣ 2 σ ) 0.5 k(x,y)=\frac{2}{π}arccos(-\frac{||x-y||}{σ})-\frac{2}{π}\frac{||x-y||}{σ}(1-\frac{||x-y||^{2}}{σ})^{0.5} k(x,y)=π2arccos(σxy)π2σxy(1σxy2)0.5

12.Spherical Kernel

数学形式如下:
k ( x , y ) = 1 − 3 2 ∣ ∣ x − y ∣ ∣ σ + 1 2 ( ∣ ∣ x − y ∣ ∣ 2 σ ) 3 k(x,y)=1-\frac{3}{2}\frac{||x-y||}{σ}+\frac{1}{2}(\frac{||x-y||^{2}}{σ})^{3} k(x,y)=123σxy+21(σxy2)3

13.Wave Kernel

数学形式如下:
k ( x , y ) = θ ∣ ∣ x − y ∣ ∣ s i n ( ∣ ∣ x − y ∣ ∣ θ ) k(x,y)=\frac{\theta}{||x-y||}sin(\frac{||x-y||}{\theta}) k(x,y)=xyθsin(θxy)

14.Triangular Kernel [三角核函数]

三角核函数感觉就是多元二次核的特例,数学公式如下:
k ( x , y ) = − ∣ ∣ x − y ∣ ∣ d k(x,y)=-||x-y||^{d} k(x,y)=xyd

15.Log Kernel [ 对数核]

对数核一般在图像分割上经常被使用,数学形式如下:
k ( x , y ) = − l o g ( 1 + ∣ ∣ x − y ∣ ∣ d ) k(x,y)=-log(1+||x-y||^{d}) k(x,y)=log(1+xyd)

16.Spline Kernel

数学形式如下:
k ( x , y ) = 1 + x t y + x t y m i n ( x , y ) − x + y 2 m i n ( x , y ) 2 + 1 3 m i n ( x , y ) 3 k(x,y)=1+x^{t}y+x^{t}ymin(x,y)-\frac{x+y}{2}min(x,y)^{2}+\frac{1}{3}min(x,y)^{3} k(x,y)=1+xty+xtymin(x,y)2x+ymin(x,y)2+31min(x,y)3

17.Bessel Kernel

数学形式如下:
k ( x , y ) = J v + 1 ( σ ∣ ∣ x − y ∣ ∣ ) ∣ ∣ x − y ∣ ∣ − n ( v + 1 ) k(x,y)=\frac{J_{v+1}(σ||x-y||)}{||x-y||^{-n(v+1)}} k(x,y)=xyn(v+1)Jv+1(σxy)

18.Cauchy Kernel [ 柯西核]

柯西核来源于神奇的柯西分布,与柯西分布相似,函数曲线上有一个长长的尾巴,说明这个核函数的定义域很广泛,言外之意,其可应用于原始维度很高的数据上,数学形式如下:
k ( x , y ) = 1 ∣ ∣ x − y ∣ ∣ 2 / σ + 1 k(x,y)=\frac{1}{||x-y||^{2}/σ+1} k(x,y)=xy2/σ+11

19.Chi-Square Kernel [ 卡方核]

卡方核,这是我最近在使用的核函数,让我欲哭无泪,在多个数据集上都没有用,竟然比原始算法还要差劲,不知道为什么文献作者首推这个核函数,其来源于卡方分布,数学形式如下:
k ( x , y ) = 1 − ∑ k = 1 n ( x k − y k ) 2 0.5 ( x k + y k ) k(x,y)=1-\sum_{k=1}^n \frac{(x_k-y_k)^{2}}{0.5(x_k+y_k)} k(x,y)=1k=1n0.5(xk+yk)(xkyk)2
它存在着如下变种:
k ( x , y ) = x t y ∣ ∣ y + y ∣ ∣ z k(x,y)=\frac{x^{t}y}{||y+y||_z} k(x,y)=y+yzxty
其实就是上式减去一项得到的产物,这个核函数基于的特征不能够带有赋值,否则性能会急剧下降,如果特征有负数,那么就用下面这个形式:
s i g n ( x t y ) k ( ∣ x ∣ , ∣ y ∣ ) sign(x^{t}y)k(|x|,|y|) sign(xty)k(x,y)

20.Histogram Intersection Kernel [ 直方图交叉核]

直方图交叉核在图像分类里面经常用到,比如说人脸识别,适用于图像的直方图特征,例如extended LBP特征其数学形式如下,形式非常的简单,数学形式如下:
k ( x , y ) = ∑ k = 1 n m i n ( x k , y k ) k(x,y)=\sum_{k=1}^n min(x_k,y_k) k(x,y)=k=1nmin(xk,yk)

21.Generalized Histogram Intersection [广义直方图交叉核]

顾名思义,广义直方图交叉核就是上述核函数的拓展,形式如下:
k ( x , y ) = ∑ k = 1 n m i n ( ∣ x k ∣ α , ∣ y k ∣ β ) k(x,y)=\sum_{k=1}^{n} min(|x_k|^α,|y_k|^{β}) k(x,y)=k=1nmin(xkα,ykβ)

22.Generalized T-Student Kernel [TS核]

TS核属于mercer核,其数学形式如下,这个核也是经常被使用的,数学形式如下:
k ( x , y ) = 1 1 + ∣ ∣ x − y ∣ ∣ d k(x,y)=\dfrac{1}{1+||x-y||^{d}} k(x,y)=1+xyd1
23.贝叶斯公式Bayesian Kernel [贝叶斯核函数]
因为找不到贝叶斯核函数的形式,所以这里补充为贝叶斯公式,数学形式如下:
P ( B i ∣ A ) = P ( B i ) P ( A ∣ B i ) ∑ j = 1 n P ( B j ) P ( A ∣ B j ) P(B_i|A)=\frac{P(B_i)P(A|B_i)}{\sum_{j=1}^{n}P(B_j)P(A|B_j)} P(BiA)=j=1nP(Bj)P(ABj)P(Bi)P(ABi)

输入公式的我感觉快要爆炸了! 上面第19个方程的第二种形式,不知道下标是什么,就写了一个Z

以下两个链接是我在输入公式的时候参考的链接:
Cmd Markdown 公式指导手册
使用CSDN的markdown编辑器插入数学公式

3.KPCA推导

这里是引用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注:以上为老师讲课时的PPT,直接拿来,多有得罪。使用了引用的格式,表示不是自己亲手制作的。
老师是会津大学裴岩(ペイ イ エン )。数据可视化着实教会了我很多东西,再次感谢。

1.关于以上PPT,跟着一步步推导即可,推导的过程注意矩阵形式的变化,不是很困难,而且我把当时我学习KPCA时浏览过的帖子放在下面,若是看不懂PPT可以去看链接的帖子。

2.KPCA困难之处在于:最后要得到的高维空间的数据是什么样子的,一般认为,KPCA就是对归一化的核矩阵进行PCA的操作,这么说没有错,但是最后得到的高维空间的数据跟PCA的不尽相同。

3.在这里,KPCA的最后一步,也就是PPT的最后一页,可以看到多处了λ的一项,而且最后这一步的表达不是完整的数据空间,只是其中的一行或者一列数据。最后的x’,可以是(x1,x2,······,xn)中的任何一个x,所以需要有这么多个列,然后变成一个新的矩阵,用这个矩阵才能得到最终的新数据。其中的u也不能仅仅当做一列数据,要对u的每一列都做变换 [1/(λ)^1/2 * u转置] 才可以。

核主成分分析的公式推导过程
核主成分分析(Kernel-PCA)
核PCA与PCA的精髓和核函数的映射实质

4.KPCA步骤

  1. 通过核函数(线性核,多项式核,高斯核,指数核)计算出核矩阵K [设原始数据有m行,n列,则每一行看成X,跟自身及其他m-1行运算,得到m*m的矩阵]
  2. 对于核矩阵K进行归一化,得到zero_k
  3. 计算K的特征值特征向量data_e,data_v
  4. 从对角阵data_e中提取特征值,并且赋值给data_e,对于data_e进行排序
  5. 根据特征值矩阵data_e,对于特征向量矩阵data_v排序
  6. 对于新排序的data_v的每一行除以对应行的data_e的值,赋值给新的矩阵v
  7. 用归一化的核矩阵zero_k*v得到新的数据data_all
  8. 此时的data_all的每个维度已经排好序,取一二列,就是第一第二主成分
  9. [KPCA中的核矩阵与PCA中的协方差矩阵相比较,对于前者的处理多了一个步骤6]

5.KPCA数据

数据即是鸢尾花的150个数据,从MATLAB网站上可以找到,上一篇帖子里也有。
鸢尾花数据

6.KPCA代码

这里的代码使用的是高斯核函数。
将KPCA封装成了一个函数,返回处理好矩阵,没有舍弃任何维度。
绘制表格是一个函数,将三类数据分别绘制,便于观察。
第一个for循环是为了绘制不同σ值下的图表,一个figure9个图
可以选择性进行多次KPCA的处理
代码可以直接保存使用,至少在我的电脑上是可以运行的。

clc;
oridata=load('C:\Users\31386\Desktop\iris.csv');
data=oridata(:,2:5);
coldata=oridata(:,1);%先把第一列取出来
sigma=[3 3.5 4 4.5 5 5.5 5 10 100];%设置不同的σ的值

%利用不同的sigma值,绘制9个小图,在同一个figure里面
figure();
for i =1:9
    data_new=kpcafun(data,sigma(i));
    data_dif=[coldata,data_new(:,1:4)];
    %可选择性注释以下两行
    data_new=kpcafun(data_dif,sigma(i));
    data_dif=[coldata,data_new(:,1:4)];
    %可选择性注释以下两行
    data_new=kpcafun(data_dif,sigma(i));
    data_dif=[coldata,data_new(:,1:2)];
    
    hold on
    subplot(3,3,i)
    plottitle=['sigma=',num2str(sigma(i))];
    title(plottitle); 
    xlabel('X');
    ylabel('Y');

    paint(data_dif);
end

%绘制图表
function []=paint(data_dif)
[a b]=size(data_dif);
for i=1:a
    hold on
    if data_dif(i,1)==0
        plot(data_dif(i,2),data_dif(i,3),'r.','markersize',7);
    elseif data_dif(i,1)==1
        plot(data_dif(i,2),data_dif(i,3),'g.','markersize',7);
    elseif data_dif(i,1)==2
        plot(data_dif(i,2),data_dif(i,3),'b.','markersize',7);
    end
end
end

function [data_new]=kpcafun(data,sigma)
[a b]=size(data);
k=ones(a,a);
zero_m=ones(a,a)/a;%用于中心化

%求出核矩阵
for i=1:a
    x=data(i,:);
    for j=1:a
        y=data(j,:);
        k(i,j)=exp(-norm(x-y)^2 / (2*sigma^2));
    end
end

%核矩阵中心化得到新的矩阵
zero_k=k-zero_m*k-k*zero_m+zero_m*k*zero_m;

% 计算特征值与特征向量  data_v特征向量 data_e特征值
[data_v,data_e]=eig(zero_k); %data_e是一个对角阵
data_e=diag(data_e);

%排序
[dump,index]=sort(data_e,'descend');
data_e=data_e(index);
v=data_v(:,index);
% v=fliplr(data_v);%这种写法是不对的,当时因为这种写法使得结果异常

%取第一第二主成分
for i=1:a
    v(:,i)=v(:,i)/sqrt(data_e(i));
end
% data_all=v'*zero_k;
data_all=zero_k*v;
% data_all=data_all';
data_new=data_all;

end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31
  • 32
  • 33
  • 34
  • 35
  • 36
  • 37
  • 38
  • 39
  • 40
  • 41
  • 42
  • 43
  • 44
  • 45
  • 46
  • 47
  • 48
  • 49
  • 50
  • 51
  • 52
  • 53
  • 54
  • 55
  • 56
  • 57
  • 58
  • 59
  • 60
  • 61
  • 62
  • 63
  • 64
  • 65
  • 66
  • 67
  • 68
  • 69
  • 70
  • 71
  • 72
  • 73
  • 74
  • 75
  • 76
  • 77
  • 78
  • 79
  • 80

7.KPCA结果

1.进行一次KPCA
.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2.进行两次KPCA
.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3.进行三次KPCA
.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8.个人の理解

我感觉写着一篇要死了

刚开始学的时候,线性代数已经忘记了一部分,对于矩阵相关的只是也是云里雾里,机器学习的诸多算法,算法自身的推导过程并不是很难,唯一困难的地方就会矩阵变来变去,最后变成了一种人脑不能理解的形式,但总是有人可以理解的, 至少对于PCA、KPCA我现在是能够理解的,推导过程之中,想要的东西还有其中已知的量是一个什么样子的矩阵,是大概能够明白的。
KPCA是将低维非线性可分的数据转化为高维线性可分的数据,这个算法教给我的是一种思维的方式,倘若低维不可解的时候,可以不惜浪费计算量,将其升维,会发现问题变得很简单,就像下面这一道数学题一样:

计算:
∫ − ∞ + ∞ e − x 2 &ThinSpace; d x \int_{-\infty}^{+\infty}e^{-x^{2}}\,{\rm d}x +ex2dx
[偶函数,高斯曲线,一维不可解,有原函数,并不代表原函数可以写出来 ]
.
显然,有:
∫ − ∞ + ∞ e − x 2 &ThinSpace; d x = ∫ − ∞ + ∞ e − y 2 &ThinSpace; d y \int_{-\infty}^{+\infty}e^{-x^{2}}\,{\rm d}x=\int_{-\infty}^{+\infty}e^{-y^{2}}\,{\rm d}y +ex2dx=+ey2dy
则:
I 2 = ∫ − ∞ + ∞ e − x 2 &ThinSpace; d x ∫ − ∞ + ∞ e − y 2 &ThinSpace; d y I^{2}=\int_{-\infty}^{+\infty}e^{-x^{2}}\,{\rm d}x\int_{-\infty}^{+\infty}e^{-y^{2}}\,{\rm d}y I2=+ex2dx+ey2dy
= ∬ D e − ( x 2 + y 2 ) &ThinSpace; d σ =\iint_{D} e^{-(x^{2}+y^{2})}\,{\rm d}\sigma =De(x2+y2)dσ
= ∫ 0 2 π θ &ThinSpace; d θ ∫ 0 + ∞ e − r 2 r &ThinSpace; d r =\int_{0}^{2π}\theta\,{\rm d}\theta\int_{0}^{+\infty}e^{-r^{2}}r\,{\rm d}r =02πθdθ0+er2rdr
= 2 π ⋅ 1 2 ∫ 0 + ∞ e − r 2 &ThinSpace; d r 2 =2π·\frac{1}{2}\int_{0}^{+\infty}e^{-r^{2}}\,{\rm d}r^{2} =2π210+er2dr2
= π =π =π
所以:
I = π I=\sqrt{π} I=π

我觉的上面的不定积分题目,与KPCA有异曲同工之妙。
2019年4月19日:
本来觉得没有希望的面试,竟然通过了,我说了我要文案策划,我把自己压箱底的诗词都拿了出来,最后问了一句,你高数多少,变成了数值策划 ,(づ。◕‿‿◕。)づ
写首诗吧:
乐 也 风 吹 柳 , 道 也 江 畔 走 , 来 去 无 归 处 , 罢 撵 足 下 狗 。 乐也风吹柳,道也江畔走,来去无归处,罢撵足下狗。

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自发贡献,不代表【wpsshop博客】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不承担相应法律责任。如您发现有侵权的内容,请联系我们。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wpsshop.cn/w/Gausst松鼠会/article/detail/222065
推荐阅读
相关标签
  

闽ICP备1400867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