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
踩
题 1 :什么是防抖和节流?有什么区别?如何实现?
防抖:触发高频事件后n秒内函数只会执行一次,如果n秒内高频事件再次被触发,则重新计算时间
思路:每次触发事件时都取消之前的延时调用方法
节流:高频事件触发,但在 n 秒内只会执行一次,所以节流会稀释函数的执行频率
思路:每次触发事件时都判断当前是否有等待执行的延时函数
题 2 :get请求传参长度的误区、get和post请求在缓存方面的区别
误区:我们经常说get请求参数的大小存在限制,而post请求的参数大小是无限制的。
实际上 HTTP 协议从未规定 GET/POST 的请求长度限制是多少。对 get 请求参数的限制是来源与浏览器或 web 服务器,浏览器或 web 服务器限制了 url 的长度。为了明确这个概念,我们必须再次强调下面几点:
HTTP 协议未规定 GET 和 POST 的长度限制
GET 的最大长度显示是因为浏览器和 web 服务器限制了 URI 的长度
不同的浏览器和 WEB 服务器,限制的最大长度不一样
要支持 IE,则最大长度为 2083byte,若只支持 Chrome,则最大长度 8182byte
补充补充一个 get 和 post 在缓存方面的区别:
get 请求类似于查找的过程,用户获取数据,可以不用每次都与数据库连接,所以可以使用缓存。
post 不同,post 做的一般是修改和删除的工作,所以必须与数据库交互,所以不能使用缓存。因此 get 请求适合于请求缓存。
简短回答:
GET产生一个TCP数据包;POST产生两个TCP数据包。
长一点回答:
对于GET方式的请求,浏览器会把http header和data一并发送出去,服务器响应200(返回数据);
而对于POST,浏览器先发送header,服务器响应100 continue,浏览器再发送data,服务器响应200 ok(返回数据)。
也就是说,GET只需要汽车跑一趟就把货送到了,而POST得跑两趟,第一趟,先去和服务器打个招呼“嗨,我等下要送一批货来,你们打开门迎接我”,然后再回头把货送过去。
因为POST需要两步,时间上消耗的要多一点,看起来GET比POST更有效。因此Yahoo团队有推荐用GET替换POST来优化网站性能。但这是一个坑!跳入需谨慎。为什么?
1. GET与POST都有自己的语义,不能随便混用。
2. 据研究,在网络环境好的情况下,发一次包的时间和发两次包的时间差别基本可以无视。而在网络环境差的情况下,两次包的TCP在验证数据包完整性上,有非常大的优点。
3. 并不是所有浏览器都会在POST中发送两次包,Firefox就只发送一次。
题 3:模块化发展历程
可从IIFE、AMD、CMD、CommonJS、UMD、webpack(require.ensure)、ES Module、<script type="module"> 这几个角度考虑。
模块化主要是用来抽离公共代码,隔离作用域,避免变量冲突等。
IIFE:使用自执行函数来编写模块化,特点:在一个单独的函数作用域中执行代码,避免变量冲突。
AMD:使用 requireJS 来编写模块化,特点:依赖必须提前声明好。
CMD:使用 seaJS 来编写模块化,特点:支持动态引入依赖文件。
CommonJS:nodejs 中自带的模块化。
UMD:兼容 AMD,CommonJS 模块化语法。
webpack(require.ensure):webpack 2.x 版本中的代码分割。
ES Modules:ES6 引入的模块化,支持 import 来引入另一个 js 。
题 4:npm 模块安装机制,为什么输入 npm install 就可以自动安装对应的模块?
1. npm 模块安装机制:
发出npm install
命令
查询node_modules目录之中是否已经存在指定模块
若存在,不再重新安装
若不存在
npm 向 registry 查询模块压缩包的网址
下载压缩包,存放在根目录下的.npm
目录里
解压压缩包到当前项目的node_modules
目录
2. npm 实现原理
输入 npm install 命令并敲下回车后,会经历如下几个阶段(以 npm 5.5.1 为例):
执行工程自身 preinstall
当前 npm 工程如果定义了 preinstall 钩子此时会被执行。
确定首层依赖模块
首先需要做的是确定工程中的首层依赖,也就是 dependencies 和 devDependencies 属性中直接指定的模块(假设此时没有添加 npm install 参数)。
工程本身是整棵依赖树的根节点,每个首层依赖模块都是根节点下面的一棵子树,npm 会开启多进程从每个首层依赖模块开始逐步寻找更深层级的节点。
获取模块
获取模块是一个递归的过程,分为以下几步:
获取模块信息。在下载一个模块之前,首先要确定其版本,这是因为 package.json 中往往是 semantic version(semver,语义化版本)。此时如果版本描述文件(npm-shrinkwrap.json 或 package-lock.json)中有该模块信息直接拿即可,如果没有则从仓库获取。如 packaeg.json 中某个包的版本是 ^1.1.0,npm 就会去仓库中获取符合 1.x.x 形式的最新版本。
获取模块实体。上一步会获取到模块的压缩包地址(resolved 字段),npm 会用此地址检查本地缓存,缓存中有就直接拿,如果没有则从仓库下载。
查找该模块依赖,如果有依赖则回到第1步,如果没有则停止。
模块扁平化(dedupe)
上一步获取到的是一棵完整的依赖树,其中可能包含大量重复模块。比如 A 模块依赖于 loadsh,B 模块同样依赖于 lodash。在 npm3 以前会严格按照依赖树的结构进行安装,因此会造成模块冗余。
从 npm3 开始默认加入了一个 dedupe的过程。它会遍历所有节点,逐个将模块放在根节点下面,也就是 node-modules 的第一层。当发现有重复模块时,则将其丢弃。
这里需要对重复模块进行一个定义,它指的是模块名相同且 semver兼容。每个 semver 都对应一段版本允许范围,如果两个模块的版本允许范围存在交集,那么就可以得到一个兼容版本,而不必版本号完全一致,这可以使更多冗余模块在 dedupe 过程中被去掉。
比如 node-modules 下 foo 模块依赖 lodash@^1.0.0,bar 模块依赖 lodash@^1.1.0,则 ^1.1.0 为兼容版本。
而当 foo 依赖 lodash@^2.0.0,bar 依赖 lodash@^1.1.0,则依据 semver 的规则,二者不存在兼容版本。会将一个版本放在 node_modules 中,另一个仍保留在依赖树里。
安装模块
这一步将会更新工程中的 node_modules,并执行模块中的生命周期函数(按照 preinstall、install、postinstall 的顺序)。
执行工程自身生命周期
当前 npm 工程如果定义了钩子此时会被执行(按照 install、postinstall、prepublish、prepare 的顺序)。
最后一步是生成或更新版本描述文件,npm install 过程完成。
题 5:ES5 的继承和 ES6 的继承有什么区别?
ES5的继承时通过prototype或构造函数机制来实现。ES5的继承实质上是先创建子类的实例对象,然后再将父类的方法添加到this上(Parent.apply(this))。
ES6的继承机制完全不同,实质上是先创建父类的实例对象this(所以必须先调用父类的super()方法),然后再用子类的构造函数修改this。
具体的:ES6通过class关键字定义类,里面有构造方法,类之间通过extends关键字实现继承。子类必须在constructor方法中调用super方法,否则新建实例报错。因为子类没有自己的this对象,而是继承了父类的this对象,然后对其进行加工。如果不调用super方法,子类得不到this对象。
ps:super关键字指代父类的实例,即父类的this对象。在子类构造函数中,调用super后,才可使用this关键字,否则报错。
移步此处查看答案
https://gongchenghuigch.github.io/2019/09/14/awat/
因为js是单线程的,浏览器遇到setTimeout或者setInterval会先执行完当前的代码块,在此之前会把定时器推入浏览器的待执行事件队列里面,等到浏览器执行完当前代码之后会看一下事件队列里面有没有任务,有的话才执行定时器的代码。所以即使把定时器的时间设置为0还是会先执行当前的一些代码。
输出结果:
题 8:
['1','2','3'].map(parseInt) 输出什么,为什么?
输出:[1, NaN, NaN]
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map 函数的第一个参数 callback:
var new_array = arr.map(function callback(currentValue[, index[, array]]) { // Return element for new_array }[, thisArg])
这个 callback 一共可以接收三个参数,其中第一个参数代表当前被处理的元素,而第二个参数代表该元素的索引。
而 parseInt 则是用来解析字符串的,使字符串成为指定基数的整数。
parseInt(string, radix)
接收两个参数,第一个表示被处理的值(字符串),第二个表示为解析时的基数。
了解这两个函数后,我们可以模拟一下运行情况
parseInt('1', 0) //radix为0时,且string参数不以“0x”和“0”开头时,按照 10 为基数处理。这个时候返回 1
parseInt('2', 1) //基数为1(1进制)表示的数中,最大值小于2,所以无法解析,返回NaN
parseInt('3', 2) //基数为 2(2进制)表示的数中,最大值小于 3,所以无法解析,返回 NaN
map 函数返回的是一个数组,所以最后结果为[1, NaN, NaN]
Doctype声明于文档最前面,告诉浏览器以何种方式来渲染页面,这里有两种模式,严格模式和混杂模式。
严格模式的排版和 JS 运作模式是 以该浏览器支持的最高标准运行。
混杂模式,向后兼容,模拟老式浏览器,防止浏览器无法兼容页面。
fetch 发送 post 请求的时候,总是发送 2 次,第一次状态码是 204,第二次才成功?
原因很简单,因为你用fetch的post请求的时候,导致fetch 第一次发送了一个Options请求,询问服务器是否支持修改的请求头,如果服务器支持,则在第二次中发送真正的请求。
第一次 client => server 只能 server 判断出 client 具备发送能力
第二次 server => client client 就可以判断出 server 具备发送和接受能力。此时 client 还需让 server 知道自己接收能力没问题于是就有了第三次
第三次 client => server 双方均保证了自己的接收和发送能力没有问题
其中,为了保证后续的握手是为了应答上一个握手,每次握手都会带一个标识 seq,后续的 ACK 都会对这个 seq 进行加一来进行确认。
iframe
优点:跨域完毕之后 DOM 操作和互相之间的 JavaScript 调用都是没有问题的
缺点:1.若结果要以 URL 参数传递,这就意味着在结果数据量很大的时候需要分割传递,巨烦。2.还有一个是 iframe 本身带来的,母页面和 iframe 本身的交互本身就有安全性限制。
script
优点:可以直接返回 json 格式的数据,方便处理
缺点:只接受 GET 请求方式
图片ping
优点:可以访问任何 url,一般用来进行点击追踪,做页面分析常用的方法
缺点:不能访问响应文本,只能监听是否响应
共同点:都是保存在浏览器端,并且是同源的
Cookie:cookie数据始终在同源的http请求中携带(即使不需要),即cookie在浏览器和服务器间来回传递。而sessionStorage和localStorage不会自动把数据发给服务器,仅在本地保存。cookie数据还有路径(path)的概念,可以限制cookie只属于某个路径下,存储的大小很小只有4K左右。(key:可以在浏览器和服务器端来回传递,存储容量小,只有大约4K左右)
sessionStorage:仅在当前浏览器窗口关闭前有效,自然也就不可能持久保持,localStorage:始终有效,窗口或浏览器关闭也一直保存,因此用作持久数据;cookie只在设置的cookie过期时间之前一直有效,即使窗口或浏览器关闭。(key:本身就是一个回话过程,关闭浏览器后消失,session为一个回话,当页面不同即使是同一页面打开两次,也被视为同一次回话)
localStorage:localStorage 在所有同源窗口中都是共享的;cookie也是在所有同源窗口中都是共享的。(key:同源窗口都会共享,并且不会失效,不管窗口或者浏览器关闭与否都会始终生效)
XSS(跨站脚本攻击)是指攻击者在返回的HTML中嵌入javascript脚本,为了减轻这些攻击,需要在HTTP头部配上,set-cookie:
httponly-这个属性可以防止XSS,它会禁止javascript脚本来访问cookie。
secure - 这个属性告诉浏览器仅在请求为https的时候发送cookie。
结果应该是这样的:Set-Cookie=...
其中一个主要的区别在于浏览器的 event loop 和 nodejs 的 event loop 在处理异步事件的顺序是不同的,nodejs 中有 micro event;其中Promise属于micro event 该异步事件的处理顺序就和浏览器不同.nodejs V11.0以上 这两者之间的顺序就相同了。
HTTPS 协议由 HTTP + SSL 协议构成,具体的链接过程可参考SSL或TLS握手的概述https://github.com/lvwxx/blog/issues/3
中间人攻击过程如下:
服务器向客户端发送公钥。
攻击者截获公钥,保留在自己手上。
然后攻击者自己生成一个【伪造的】公钥,发给客户端。
客户端收到伪造的公钥后,生成加密hash值发给服务器。
攻击者获得加密hash值,用自己的私钥解密获得真秘钥。
同时生成假的加密hash值,发给服务器。
服务器用私钥解密获得假秘钥。
服务器用加秘钥加密传输信息
防范方法:服务端在发送浏览器的公钥中加入 CA 证书,浏览器可以验证 CA 证书的有效性。
(1) 减少 HTTP 请求数
(2) 从设计实现层面简化页面
(3) 合理设置 HTTP 缓存
(4) 资源合并与压缩
(5) CSS Sprites
(6) Inline Images
(7) Lazy Load Images
重绘(Repaint)和回流(Reflow)
重绘和回流是渲染步骤中的一小节,但是这两个步骤对于性能影响很大。
重绘是当节点需要更改外观而不会影响布局的,比如改变 color
就叫称为重绘
回流是布局或者几何属性需要改变就称为回流。
回流必定会发生重绘,重绘不一定会引发回流。回流所需的成本比重绘高的多,改变深层次的节点很可能导致父节点的一系列回流。
所以以下几个动作可能会导致性能问题:
改变 window 大小
改变字体
添加或删除样式
文字改变
定位或者浮动
盒模型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重绘和回流其实和 Event loop 有关。
当 Event loop 执行完 Microtasks 后,会判断 document 是否需要更新。因为浏览器是 60Hz 的刷新率,每 16ms 才会更新一次。
然后判断是否有 resize
或者 scroll
,有的话会去触发事件,所以 resize
和 scroll
事件也是至少 16ms 才会触发一次,并且自带节流功能。
判断是否触发了 media query
更新动画并且发送事件
判断是否有全屏操作事件
执行 requestAnimationFrame
回调
执行 IntersectionObserver
回调,该方法用于判断元素是否可见,可以用于懒加载上,但是兼容性不好
更新界面
以上就是一帧中可能会做的事情。如果在一帧中有空闲时间,就会去执行 requestIdleCallback
回调。
减少重绘和回流
使用 translate
替代 top
<div class="test"></div>
<style>
.test {
position: absolute;
top: 10px;
width: 100px;
height: 100px;
background: red;
}
</style>
<script>
setTimeout(() => {
// 引起回流
document.querySelector('.test').style.top = '100px'
}, 1000)
</script>
使用 visibility
替换 display: none
,因为前者只会引起重绘,后者会引发回流(改变了布局)
把 DOM 离线后修改,比如:先把 DOM 给 display:none
(有一次 Reflow),然后你修改100次,然后再把它显示出来
不要把 DOM 结点的属性值放在一个循环里当成循环里的变量
for(let i = 0; i < 1000; i++) {
// 获取 offsetTop 会导致回流,因为需要去获取正确的值
console.log(document.querySelector('.test').style.offsetTop)
}
不要使用 table 布局,可能很小的一个小改动会造成整个 table 的重新布局
动画实现的速度的选择,动画速度越快,回流次数越多,也可以选择使用 requestAnimationFrame
CSS 选择符从右往左匹配查找,避免 DOM 深度过深
将频繁运行的动画变为图层,图层能够阻止该节点回流影响别的元素。比如对于 video
标签,浏览器会自动将该节点变为图层。
题 19:写 React / Vue 项目时为什么要在列表组件中写 key,其作用是什么?
vue 和 react 都是采用 diff 算法来对比新旧虚拟节点,从而更新节点。在 vue 的 diff函数中(建议先了解一下 diff 算法过程)。
在交叉对比中,当新节点跟旧节点头尾交叉对比
没有结果时,会根据新节点的 key 去对比旧节点数组中的 key,从而找到相应旧节点(这里对应的是一个 key => index 的 map 映射)。如果没找到就认为是一个新增节点。而如果没有 key,那么就会采用遍历查找的方式去找到对应的旧节点。一种一个 map 映射,另一种是遍历查找。相比而言,map 映射的速度更快。
题 20:React 中 setState 什么时候是同步的,什么时候是异步的?
在React中,如果是由React引发的事件处理(比如通过onClick引发的事件处理),调用setState不会同步更新this.state,除此之外的setState调用会同步执行this.state。所谓“除此之外”,指的是绕过React通过addEventListener直接添加的事件处理函数,还有通过setTimeout/setInterval产生的异步调用。
原因:在 React 的 setState 函数实现中,会根据一个变量isBatchingUpdates 判断是直接更新 this.state 还是放到队列中回头再说,而 isBatchingUpdates 默认是 false,也就表示 setState 会同步更新 this.state,但是,有一个函数 batchedUpdates,这个函数会把 isBatchingUpdates 修改为 true,而当 React 在调用事件处理函数之前就会调用这个 batchedUpdates,造成的后果,就是由 React 控制的事件处理过程 setState 不会同步更新 this.state。
虚拟 dom 相当于在 js 和真实 dom 中间加了一个缓存,利用 dom diff 算法避免了没有必要的 dom 操作,从而提高性能。
具体实现步骤如下:
1. 用 JavaScript 对象结构表示 DOM 树的结构;然后用这个树构建一个真正的 DOM 树,插到文档当中。
2. 当状态变更的时候,重新构造一棵新的对象树。然后用新的树和旧的树进行比较,记录两棵树差异。
把 2 所记录的差异应用到步骤 1 所构建的真正的DOM树上,视图就更新了。
题 22:清除浮动的方式有哪些?比较好的是哪一种?
常用的一般为三种:
.clearfix
, clear:both
,overflow:hidden
。
比较好是 .clearfix
,伪元素万金油版本,后两者有局限性。
clear:both
:若是用在同一个容器内相邻元素上,那是贼好的,有时候在容器外就有些问题了, 比如相邻容器的包裹层元素塌陷
overflow:hidden
:这种若是用在同个容器内,可以形成 BFC
避免浮动造成的元素塌陷
题 23:分析比较 opacity: 0、visibility: hidden、display: none 优劣和适用场景
结构:
display:none: 会让元素完全从渲染树中消失,渲染的时候不占据任何空间, 不能点击,
visibility: hidden:不会让元素从渲染树消失,渲染元素继续占据空间,只是内容不可见,不能点击
opacity: 0: 不会让元素从渲染树消失,渲染元素继续占据空间,只是内容不可见,可以点击
继承:
display: none和opacity: 0:是非继承属性,子孙节点消失由于元素从渲染树消失造成,通过修改子孙节点属性无法显示。
visibility: hidden:是继承属性,子孙节点消失由于继承了hidden,通过设置visibility: visible;可以让子孙节点显式。
性能:
displaynone : 修改元素会造成文档回流,读屏器不会读取display: none元素内容,性能消耗较大
visibility:hidden: 修改元素只会造成本元素的重绘,性能消耗较少读屏器读取visibility: hidden元素内容
opacity: 0 :修改元素会造成重绘,性能消耗较少
联系:它们都能让元素不可见
概念:将多个小图片拼接到一个图片中。通过 background-position 和元素尺寸调节需要显示的背景图案。
优点:
减少 HTTP 请求数,极大地提高页面加载速度
增加图片信息重复度,提高压缩比,减少图片大小
更换风格方便,只需在一张或几张图片上修改颜色或样式即可实现
缺点:
图片合并麻烦
维护麻烦,修改一个图片可能需要重新布局整个图片,样式
link
是 HTML 方式, @import
是 CSS 方式
link
最大限度支持并行下载,@import
过多嵌套导致串行下载,出现FOUC
link
可以通过rel="alternate stylesheet"
指定候选样式
浏览器对link
支持早于@import
,可以使用@import
对老浏览器隐藏样式
@import
必须在样式规则之前,可以在 css 文件中引用其他文件
总体来说:link 优于@import
容器元素闭合标签前添加额外元素并设置clear: both
父元素触发块级格式化上下文(见块级可视化上下文部分)
设置容器元素伪元素进行清理推荐的清理浮动方法
如果display
为 none,那么 position 和 float 都不起作用,这种情况下元素不产生框。
否则,如果 position 值为 absolute 或者 fixed,框就是绝对定位的,float 的计算值为 none,display 根据下面的表格进行调整。
否则,如果 float 不是 none,框是浮动的,display 根据下表进行调整。
否则,如果元素是根元素,display 根据下表进行调整。
其他情况下 display 的值为指定值 总结起来:绝对定位、浮动、根元素都需要调整display。
工厂模式:简单的工厂模式可以理解为解决多个相似的问题;
单例模式:只能被实例化(构造函数给实例添加属性与方法)一次;
沙箱模式:将一些函数放到自执行函数里面,但要用闭包暴露接口,用变量接收暴露的接口,再调用里面的值,否则无法使用里面的值;
发布者订阅模式:就例如如我们关注了某一个公众号,然后他对应的有新的消息就会给你推送,代码实现逻辑是用数组存储订阅者, 发布者回调函数里面通知的方式是遍历订阅者数组,并将发布者内容传入订阅者数组。
const obj = { 1: "a", 2: "b", 3: "c" };
const set = new Set([1, 2, 3, 4, 5]);
obj.hasOwnProperty("1");
obj.hasOwnProperty(1);
set.has("1");
set.has(1);
true
true
false
true
所有对象键(不包括Symbols
)都会被存储为字符串,即使你没有给定字符串类型的键。这就是为什么obj.hasOwnProperty('1')
也返回true
。
上面的说法不适用于Set
。在我们的Set
中没有“1”
:set.has('1')
返回false
。它有数字类型1
,set.has(1)
返回true
。
// example 1
var a={}, b='123', c=123;
a[b]='b';
a[c]='c';
console.log(a[b]);
---------------------
// example 2
var a={}, b=Symbol('123'), c=Symbol('123');
a[b]='b';
a[c]='c';
console.log(a[b]);
---------------------
// example 3
var a={}, b={key:'123'}, c={key:'456'};
a[b]='b';
a[c]='c';
console.log(a[b]);
这题考察的是对象的键名的转换。
对象的键名只能是字符串和 Symbol 类型。
其他类型的键名会被转换成字符串类型。
对象转字符串默认会调用 toString 方法。
// example 1
var a={}, b='123', c=123;
a[b]='b';
// c 的键名会被转换成字符串'123',这里会把 b 覆盖掉。
a[c]='c';
// 输出 c
console.log(a[b]);
// example 2
var a={}, b=Symbol('123'), c=Symbol('123');
// b 是 Symbol 类型,不需要转换。
a[b]='b';
// c 是 Symbol 类型,不需要转换。任何一个 Symbol 类型的值都是不相等的,所以不会覆盖掉 b。
a[c]='c';
// 输出 b
console.log(a[b]);
// example 3
Copyright © 2003-2013 www.wpsshop.cn 版权所有,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