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article > 正文

与socket网络编程有关的函数_af_网络编程变量名啥意思

af_网络编程变量名啥意思

以下内容源于网络资源的学习与整理,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内容总结(基于TCP通信的服务模式)

服务端

socket函数,获取网络连接的文件描述符

bind函数,将服务器的端口、ip地址与socket函数创建的文件描述符绑定

listen函数,监听服务器的当前端口(其他端口不监听)

accept函数,阻塞以等待用户连接

客服端

socket函数,获取网络连接的文件描述符

connect函数,连接服务器

连接上之后:

send函数,客服端给服务器发送数据

recv函数,客服端接收服务器的回复

补充说明

关于这些函数涉及的头文件以及更多细节,可以利用man手册查阅该函数,比如“man 3 recv”。(1shell,2api,3库)

一、服务器端涉及的函数

1、socket()函数

函数原型

int socket(int af, int type, int protocol);

函数作用

此函数用来创建套接字,确定套接字的各种属性。函数返回一个isocket的文件描述符,是int类型的整数。

参数说明

(1)af 

  • af 表示IP地址类型,可取值为 AF_INET、AF_INET6。
  • 其中AF_INET 表示 IPv4 地址,例如 127.0.0.1;AF_INET6 表示 IPv6 地址,如 1030::C9B4:FF12:48AA:1A2B。

(2)type

  • type 表示数据传输方式,或者说套接字类型,可取值为 SOCK_STREAM 和 SOCK_DGRAM。
  • SOCK_STREAM 表示流格式套接字(即面向连接的套接字);SOCK_DGRAM 表示数据报套接字(即无连接的套接字)。

(3)protocol

  • protocol表示传输协议,常用的有 IPPROTO_TCP 和 IPPTOTO_UDP,分别表示 TCP 传输协议和 UDP 传输协议。

补充说明

(1)socket函数在<sys/socket.h> 头文件中,使用时要包含该文件。

(2)为什么需要protocol这个参数?

一般情况下指定 af 和 type 参数就可以创建套接字了,操作系统会自动推演出协议类型(此时protocol参数的值可以设置为0),除非有两种不同的协议支持同一种地址类型和数据传输类型,此时操作系统没办法自动推演,需要指定protocol这个参数。

比如使用IPv4地址而且使用 SOCK_STREAM 传输数据的协议只有 TCP,那么操作系统会自动推导出协议类型为TCP,那么调用socket()函数的方式有两种:(将protocol的值设为0,或者显式地设为 IPPROTO_TCP )

int tcp_socket = socket(AF_INET, SOCK_STREAM, 0);
int tcp_socket = socket(AF_INET, SOCK_STREAM, IPPROTO_TCP);

2、bind()函数

函数原型

int bind(int sock, struct sockaddr *addr, socklen_t addrlen);  

函数作用

该函数将套接字与特定的 IP 地址和端口绑定起来。只有这样,流经该 IP 地址和端口的数据才能交给套接字处理。

参数说明

(1)sock 是使用socket()函数创建套接字时返回的文件描述符。

(2)addr 是指向(struct sockaddr 这个结构体类型所定义的)变量的指针。

(3)addrlen 是 struct sockaddr 这个结构体类型所定义的变量的大小,可由 sizeof() 计算得出。

代码分析

下面代码作用:将创建的套接字与IP地址 127.0.0.1、端口 1234 绑定

  1. //创建套接字
  2. int serv_sock = socket(AF_INET, SOCK_STREAM, IPPROTO_TCP);
  3. //创建sockaddr_in结构体变量
  4. struct sockaddr_in serv_addr;
  5. memset(&serv_addr, 0, sizeof(serv_addr)); //每个字节都用0填充
  6. serv_addr.sin_family = AF_INET; //使用IPv4地址
  7. serv_addr.sin_addr.s_addr = inet_addr("127.0.0.1"); //具体的IP地址
  8. serv_addr.sin_port = htons(1234); //端口
  9. //将套接字和IP、端口绑定
  10. bind(serv_sock, (struct sockaddr*)&serv_addr, sizeof(serv_addr));
  11. //这里进行数据类型强制转化

(1) struct sockaddr_in 结构体

我们来看一下struct sockaddr_in 结构体的定义:

  1. struct sockaddr_in{
  2. sa_family_t sin_family; //地址族(Address Family),也就是地址类型
  3. uint16_t sin_port; //16位的端口号
  4. struct in_addr sin_addr; //32位IP地址
  5. char sin_zero[8]; //不使用,一般用0填充
  6. };
  • sin_family 和 socket() 函数的第一个参数的含义相同,取值也保持一致。(不过它是unsigned short类型的,占两个字节,而socket() 函数的第一个参数是int类型的,占4个字节。)
  • sin_prot 为端口号。uint16_t 的长度为两个字节,理论上端口号的取值范围为 0~65536,但是 0~1023 的端口一般由系统分配给特定的服务程序,例如 Web 服务的端口号为 80,FTP 服务的端口号为 21,所以我们的程序要尽量在 1024~65536 之间分配端口号。
  • sin_addr 是 struct in_addr 结构体类型的变量。
  • sin_zero[8] 是多余的8个字节,没有用,一般使用 memset() 函数填充为 0。

这里的 struct in_addr 结构体只包含一个成员,如下所示:

  1. struct in_addr{
  2. in_addr_t s_addr; //32位的IP地址
  3. };

in_addr_t 在头文件 <netinet/in.h> 中定义,它等价于 unsigned long,长度为4个字节。这说明 s_addr 是一个整数,而代码中定义的IP地址是字符串“127.0.0.1”,所以上面代码中使用 inet_addr() 函数进行转换。转后serv_addr.sin_addr.s_addr =16777343。

为什么要搞这么复杂,struct sockaddr_in结构体中嵌套struct in_addr结构体,而不用 sockaddr_in 的一个成员变量来直接指明IP地址呢?另外,socket() 函数的第一个参数已经指明了地址类型,为什么在 sockaddr_in 结构体中还要再说明一次呢?

这些繁琐的细节确实给初学者带来了一定的障碍,我想,这或许是历史原因吧,后面的接口总要兼容前面的代码。

(2)struct sockaddr 结构体

上述代码先创建 struct sockaddr_in 类型变量,然后在bind()函数中强制转换为 struct sockaddr 类型。为何不直接创建 struct sockaddr 类型变量呢?毕竟bind()函数第二个参数类型就是 struct sockaddr 类型的 。

我们看一下struct sockaddr 结构体的定义:

  1. struct sockaddr{
  2. sa_family_t sin_family; //地址族(Address Family),也就是地址类型
  3. char sa_data[14]; //IP地址和端口号
  4. };

下图是 struct sockaddr 与 struct sockaddr_in 的对比(括号中的数字表示所占用的字节数):


struct sockaddr 和 struct sockaddr_in 的长度相同,都是16字节,只是将IP地址和端口号合并到一起,用一个成员 sa_data 表示。要想给 sa_data 赋值,必须同时指明IP地址和端口号,例如”127.0.0.1:80“。遗憾的是,没有相关函数将这个字符串转换成需要的形式,也就很难给 sockaddr 类型的变量赋值,所以使用 sockaddr_in 来代替。这两个结构体的长度相同,强制转换类型时不会丢失字节,也没有多余的字节。

可以认为,struct sockaddr 是一种通用的结构体,可以用来保存多种类型的IP地址和端口号,但由于它使用不便,才针对不同的地址类型定义了不同的结构体,然后在使用的时候再强制类型转换。比如 struct  sockaddr_in 是专门用来保存 IPv4 地址的结构体;而struct sockaddr_in6是专门用来保存 IPv6 地址的结构体,它的定义如下:

  1. struct sockaddr_in6 {
  2. sa_family_t sin6_family; //(2)地址类型,取值为AF_INET6
  3. in_port_t sin6_port; //(2)16位端口号
  4. uint32_t sin6_flowinfo; //(4)IPv6流信息
  5. struct in6_addr sin6_addr; //(4)具体的IPv6地址
  6. uint32_t sin6_scope_id; //(4)接口范围ID
  7. };

3、listen()函数

函数原型

int listen(int sock, int backlog); //Linux

函数作用

listen() 函数可以让套接字进入被动监听状态。

参数说明

(1)sock 是为需要进入监听状态的套接字。

(2)backlog 是请求队列的最大长度。

补充说明

(1)被动监听

指当没有客户端请求时,套接字处于“睡眠”状态,只有当接收到客户端请求时,套接字才会被“唤醒”来响应请求。

(2)请求队列

当套接字正在处理客户端请求时,如果有新的请求进来,套接字是没法处理的,只能把它放进缓冲区,待当前请求处理完毕后,再从缓冲区中读取出来处理。如果不断有新的请求进来,它们就按照先后顺序在缓冲区中排队,直到缓冲区满。这个缓冲区,就称为请求队列(Request Queue)。

缓冲区的长度(能存放多少个客户端请求)可以通过 listen() 函数的 backlog 参数指定,但究竟为多少并没有什么标准,可以根据你的需求来定,并发量小的话可以是10或者20。

如果将 backlog 的值设置为 SOMAXCONN,就由系统来决定请求队列长度,这个值一般比较大,可能是几百,或者更多。

当请求队列满时,就不再接收新的请求,对于 Linux,客户端会收到 ECONNREFUSED 错误,对于 Windows,客户端会收到 WSAECONNREFUSED 错误。

(3)注意

listen()函数只是让套接字处于监听状态,并没有接收请求。接收请求需要使用 accept() 函数。

4、accept()函数

函数原型

int accept(int sock, struct sockaddr *addr, socklen_t *addrlen); //Linux

函数作用

当套接字处于监听状态时,可以通过 accept() 函数来接收客户端请求。accept() 函数如果正确返回一个新的套接字的文件描述符,则表示服务器和客户端成功建立一个TCP连接。

参数说明

(1)sock 为服务器端套接字。

(2)addr 为 指向 struct sockaddr_in 结构体变量的指针。

(3)addrlen 是 addr 这个指针指向的变量所占空间大小,可由 sizeof() 求得。

补充说明

(1) 该函数的第一个参数 sock 是服务器端创建的套接字的文件描述符(我们把它叫做监听fd),而该函数的返回值是一个新的套接字的文件描述符(我们把它叫做连接fd)。编写代码的时候要特别注意:服务器端和客户端通信时,服务器端要使用连接fd,不再使用监听fd。

(2)addr 保存了客户端的IP地址和端口号。

(3)listen()函数只是让套接字进入监听状态,并没有真正接收客户端请求,listen() 后面的代码会继续执行,直到遇到 accept()函数。accept() 会阻塞程序执行(后面代码不能被执行),以等待客户端的连接。

二、客户端涉及的函数

1、connect()函数

函数原型

int connect(int sock, struct sockaddr *serv_addr, socklen_t addrlen);  //Linux

函数作用

connect() 函数用来建立连接。

参数说明

各个参数的说明和 bind() 相同,不再赘述。

三、一些通用的函数 

1、write()函数、read函数

在 Linux 和 Windows 平台下,使用不同的函数发送和接收socket函数。这是因为Linux 不区分套接字文件和普通文件,使用 write() 可以向套接字中写入数据,使用 read() 可以从套接字中读取数据;而Windows 区分普通文件和套接字,并定义了专门的接收和发送的函数,即send() 函数和recv()函数。

(学习下面内容前,先建立这样的认识:对于一个socket fd,它内部设置有接收缓冲区和发送缓冲区。利用 write 或者 send 函数,可以把我们想要发送给对方的内容(这些内容目前放在我们自己设置的缓冲区里,而且这个缓冲区与socket自带的接收/发送缓冲区,是不同的缓冲区),拷贝到socket的发送缓冲区中,然后它会自动完成发送;同样地,利用 read 或者 recv 函数,可以将对方发送给我们的数据,从socket的接收缓冲区中,拷贝到我们自己设置的缓冲区里。)

(1)write() 函数

函数原型

ssize_t write(int fd, const void *buf, size_t nbytes);

函数作用

将缓冲区 buf 中的 nbytes 个字节写入文件 fd,成功则返回写入的字节数,失败则返回 -1。

参数说明

fd 为要写入的文件的描述符,buf 为要写入的数据的缓冲区地址,nbytes 为要写入的数据的字节数。

(2)read() 函数

函数原型

ssize_t read(int fd, void *buf, size_t nbytes);

函数作用

从 fd 文件中读取 nbytes 个字节并保存到缓冲区 buf,成功则返回读取到的字节数(但遇到文件结尾则返回0),失败则返回 -1。

参数说明

fd 为要读取的文件的描述符,buf 为要接收数据的缓冲区地址,nbytes 为要读取的数据的字节数。

size_t 是通过 typedef 声明的 unsigned int 类型。

2、send()函数、recv函数

(1)send函数

函数模型

  1. #include <sys/types.h>
  2. #include <sys/socket.h>
  3. ssize_t send(int sockfd, const void *buf, size_t len, int flags);

函数作用

send() 函数用来将信息发送到一个套接字中,即把缓冲区 buf 中的 len 个字节写入文件 sockfd中。

参数说明

ssize_t类型:相当于long。

sockfd:接收消息的套接字的文件描述符。

buf:要发送的消息。

len:要发送的字节数。

flags:flags参数表示下列标志中的0个或多个

  • MSG_CONFIRM :用来告诉链路层。
  • MSG_DONTROUTE:不要使用网关来发送数据,只发送到直接连接的主机上。通常只有诊断或者路由程序会使用,这只针对路由的协议族定义的,数据包的套接字没有。
  • MSG_DONTWAIT :启用非阻塞操作,如果操作阻塞,就返回EAGAIN或EWOULDBLOCK。
  • MSG_EOR :当支持SOCK_SEQPACKET时,终止记录。
  • MSG_MORE :调用方有更多的数据要发送。这个标志与TCP或者udp套接字一起使用
  • MSG_NOSIGNAL :当另一端中断连接时,请求不向流定向套接字上的错误发送SIGPIPE ,EPIPE 错误仍然返回。
  • MSG_OOB:在支持此概念的套接字上发送带外数据(例如,SOCK_STREAM类型);底层协议还必须支持带外数据。

补充说明

(1)send()函数只能在套接字处于连接状态的时候才能使用,因为只有这样才知道接收者是谁。

(2)send() 函数与 write() 函数的唯一区别,在于send()函数的最后一个参数。当设置flags为0时,send和wirte是同等的。

(3)当消息不适合套接字的发送缓冲区时,send通常会阻塞,除非事先将套接字设置为非阻塞的模式(那样就不会阻塞,而是返回EAGAIN或者EWOULDBLOCK错误,此时可以调用select函数来监视何时可以发送数据)。

(2)recv函数

函数模型

  1. #include <sys/socket.h>
  2. ssize_t recv(int socket, void *buffer, size_t length, int flags);

函数作用

recv函数,用于从一个已经连接的socket中接收信息,也就是从socket文件中拷贝信息到缓冲区buffer中,拷贝的长度是length。

参数说明

第一个参数是已连接套接字的文件描述符。

第二个参数是指向接收数据存储的缓冲区的指针。

第三个参数是要接收的数据的长度。

第四个参数是标志位,会影响函数的行为,比如控制是否阻塞函数等等。

3、htons()函数

函数模型

uint16_t htons(uint16_t hostshort)

函数作用

htons()函数用来将当前主机字节序转换为网络字节序(即转换成大端模式)。

代码示例

  1. //创建sockaddr_in结构体变量
  2. struct sockaddr_in serv_addr;
  3. memset(&serv_addr, 0, sizeof(serv_addr)); //每个字节都用0填充
  4. serv_addr.sin_family = AF_INET; //使用IPv4地址
  5. serv_addr.sin_addr.s_addr = inet_addr("127.0.0.1"); //具体的IP地址
  6. serv_addr.sin_port = htons(1234); //端口号

补充说明

(1)网络字节序是大端模式,而x86架构的cpu一般是小端模式,所以需要进行转换。

(2)htons这字母组合中,h 代表主机字节序,n 代表网络字节序,s代表short,可以理解为“将 short 型数据从当前主机字节序转换为网络字节序”。

(3)通常,以s为后缀的函数中,s代表 2 个字节 short,因此用于端口号转换;以l为后缀的函数中,l代表 4 个字节的 long,因此用于 IP 地址转换。常见的网络字节转换函数如下。

  • htons():host to network short,将 short 类型数据从主机字节序转换为网络字节序。
  • ntohs():network to host short,将 short 类型数据从网络字节序转换为主机字节序。
  • htonl():host to network long,将 long 类型数据从主机字节序转换为网络字节序。
  • ntohl():network to host long,将 long 类型数据从网络字节序转换为主机字节序。

4、inet_addr()函数

函数原型

  1. unsigned long inet_addr( const char *cp )

函数作用

inet_addr() 函数的作用是,将字符串形式的(即点分十进制形式的)IPv4地址(不能处理IPv6地址),转换成32位的长整型,同时还进行网络字节序转换。

代码示例

  1. //创建sockaddr_in结构体变量
  2. struct sockaddr_in serv_addr;
  3. memset(&serv_addr, 0, sizeof(serv_addr)); //每个字节都用0填充
  4. serv_addr.sin_family = AF_INET; //使用IPv4地址
  5. serv_addr.sin_addr.s_addr = inet_addr("127.0.0.1"); //具体的IP地址
  6. serv_addr.sin_port = htons(1234); //端口号
  1. #include<netinet/in.h>
  2. #icnldue<arpa/inet.h>
  3. #define IPADDR "192.168.1.102"
  4. int main(void)
  5. {
  6. int_addr_t addr = 0;
  7. addr = inet_addr(IPADDR);
  8. printf("addr = 0x%x\n",addr);
  9. return 0;
  10. }
  11. // 0x66 01 a8 c0
  12. // 102 1 168 192

补充说明

(1)为 sockaddr_in 成员赋值时,需要显式地将主机字节序转换为网络字节序。而通过 write()/send() 发送数据时 TCP 协议会自动将数据转换为网络字节序,不需要再调用相应的函数。

(2)关于inet_addr()函数的内部代码是怎样的,这里不详细列出。有兴趣可以查阅手册。

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自发贡献,不代表【wpsshop博客】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不承担相应法律责任。如您发现有侵权的内容,请联系我们。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wpsshop.cn/w/IT小白/article/detail/147238
推荐阅读
相关标签
  

闽ICP备1400867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