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article > 正文

可持久化线段树(主席树)详解(c++ 图片演示+ 代码)

可持久化线段树

可持久化线段树(主席树)

可持久化线段树指的是可持久化权值线段树,关于权值线段树可以看我这篇博客:

权值线段树详解+模板

下面我直接用主席树这个名称来介绍写可持久化权值线段树


引入:

对于一颗权值线段树,我们要往里面添加n个数字,我们知道,这很容易实现,只需要一个for循环,然后调用n次update函数即可(update函数具有添加元素的功能,详见《权值线段树博文》)。

但是如果需要一个记忆化的过程,即我们每添加一个元素都需要记住这个权值线段树的状态,以便于我们对历史的操作,那么如果只使用权值线段树,则我们需要n个权值线段树同时保存状态,对于非常多的元素,我们就需要保存非常多的权值线段树,这样做空间一定会爆炸,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使我们有效的保存历史的状态呢?? 主席树提供了这一功能


先来看看每次修改或者插入一个元素往权值线段树,这个权值线段树的每个时刻的状态吧:

  • 我们以插入元素 [1,2,3,4,3] 为例吧

这是元素逐一插入的过程: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这样我们就完成了五个权值线段树的构建构成,但是我们发现,貌似每次的插入一个元素,修改的线段树的结构只与这个插入的元素有关

  1. 每次修改只会是添加的值到根节点的一条链上的值发生了变化(如红色链所示),而其它的节点和上次修改结束后的都是一样的。
  2. 我们貌似不用每次都新建一个权值线段树,直接新建一条表示值发生变化的链不就好了

只添加链,不适用新建权值线段树的方式创建的主席树:

  • 这种只添加链的方式构建的线段树就是主席树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恶心!!!!!!!!!!!!!!!!!!!!!!!!!

不要惊慌!!!!!!! 这就是只添加链的主席树。

其实还是很清晰的,每次找到要修改的值所会影响的节点链,然后单独添加一颗链就好了。


观察这颗主席树,我们可以发现几个性质:

  • 新添加的节点链条上:叶子节点不会连接原有节点,非叶子节点一定是一端连接新的链条节点,另一端连接原有节点
  • 每次添加的节点链条的长度(深度)是logN
  • 主席树有很多根,图中有5个,每一个根都可以单独形成一个新的权值线段树

因此,主席树就是一个可以保存历史的权值线段树,如何访问历史呢? 我们前面提到过,每一个根可以组成一个单独的线段树,而每一个根节点都可以用一个唯一的编号表示。用一个root数组存储所有历史中的根节点。

主席树只会对部分节点进行复制,并且每一次复制的节点个数是log(n)。我们每一次想询问一个版本的线段树,就可以在那个版本的根构成的线段树(使用root获取版本)中询问。


主席树对于处理任意区间第k大/小这种问题具有非常明显的优势,前面我们说过权值线段树也可以处理区间第k大,但是权值线段树必须是整个区间的第k大,对于任意区间无法得出答案

我们以例题为例,说明主席树的代码实现:区间第k小的元素


来看看代码实现:

建树前准备!

注意:

  • btree表示我们的主席树的每一个节点,其中 l 和 r 表示左右孩子节点的编号,而不是 l2 和 l2+1,val表示数字出现的次数 (请注意,这个地方非常重要)
  • 对于N个历史,假设N为 1e6 ,则最多会存在 N+ NlogN 个节点,则我们最好这个主席树弄成 N的32倍以上。
  • root存储每一个根节点编号,top表示顶层编号
int n, m;
const int N = 1e6 + 10;
int nums[N<<2], top, root[N<<2];
struct node
{
	int l, r, val;
	friend ostream& operator<<(ostream& os, node& p)
	{
		//dbg
		os << p.l << " " << p.r << " " << p.val << endl;
		return os;
	}
}btree[N*40]; //N+N(log2(N))=3kw ...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初始化建树!

注意我们的每个节点的区间 l,r需要进行赋值!!!,通过递归与回溯可以完成这一过程,其他过程与普通线段树一致

另外node表示当前节点的编号,随着递归与回溯起到给节点的 l,r赋值的作用。还可以是这样的写法:把node参数设置为引用,则build就是void了,直接在参数内修改,我比较喜欢按返回值的形式来写。

划重点!!!!!!!!!!!!!!!!!!!!
关于主席树的节点 l 和 r的值,有必要再说明以下:(假设的图,与题无关)

  • 红色: val值
  • 绿色:节点的 l 和 r值
  • 黑色数字: 节点编号
  1. 关于根节点的 l 和 r 分别是2编号和7编号,其中2为左孩子的编号,7为右孩子的编号
  2. 对于左孩子2也同理,3和6分别表示其左右孩子的编号
  3. 叶子节点没有 l 和 r 编号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这是怎么形成的呢???就是通过 node 的递归与回溯实现的

//初始化建树
int build(int node,int pl,int pr)
{
    node=++top;
    tree[node].val=0;
    if (pl==pr)
    {
        return node;    //返回当前节点编号,传递给父节点
    }
    int mid=(pl+pr)>>1;
    tree[node].l=build(node,pl,mid);    //递归左子树,完成当前节点l的赋值
    tree[node].r=build(node,mid+1,pr);  //递归右子树,完成当前节点r的赋值
    return node;    //返回当前当前编号,传递给父节点
}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更新操作!

  • 注意到clone函数,我们必须新建一条节点链,而不是整个权值线段树,因此我们必须复制每一个原有的节点,还需要注意复制的过程是递归中进行的
  • 另外关于clone,你是否觉得它放在第一行会不会造成整颗线段树全都复制了??? 这其实是不可能造成的,请看下面的递归部分,当修改的loc位置在某一个区间中,则会递归到这个节点,只要是递归到了这个区间,则这个区间一定是会被修改的,所以说也一定是需要新建节点的(请认真理解这句话),所以clone函数完成了对每一个需要修改的节点形成了一条新的节点链条,而不是整棵树。
inline int clone(int pre)
{
    /*从原始节点复制一个节点数据*/
    //pre为原有节点的编号
    ++top;
    tree[top].l=tree[pre].l;
    tree[top].r=tree[pre].r;
    tree[top].val=tree[pre].val+1;		//这个元素出现的次数+1
    return top; //返回新建的节点的编号
}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loc:表示修改的节点位置
  • clone后新建了一个节点,则返回这个新的节点编号,此时要完成对这个新的节点 l,r的更新操作,即有的l不需要更新(未修改的),有的r需要更新为新的区间(修改的)
//更新
int update(int pre,int pl,int pr,int loc)
{
    int cur=clone(pre); //新建一个节点,同时返回这个新的节点编号
    if (pl==pr)
    {
        return cur; //返回当前节点编号
    }
    int mid=(pl+pr)>>1;
    if (loc<=mid)
    {
        //完成当前节点的l的update
        tree[cur].l=update(tree[cur].l,pl,mid,loc);
    } 
    else
    {
        //完成当前节点r的update
        tree[cur].r=update(tree[cur].r,mid+1,pr,loc);
    } 
    return cur; //返回当前节点编号,实现对子根节点的lr赋值
}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更新操作示意图: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区间查询!

发明者的原话:“对于原序列的每一个前缀[1···i]建立出一棵线段树维护值域上每个数出现的次数,则其树是可减的”

可以加减的理由:主席树的每个节点保存的是一颗线段树,维护的区间信息,结构相同,因此具有可加减性

详细查询过程: 原始区间: [1,2,3] 查询 1到3 里的第二小的值(应该为2)

  • 我们查询 l=1 r=3 k=2 因此这样查询:query(sum[r]) - query(sum[l-1])
  1. 首先进入query函数,当前为12编号根节点,前一个为1编号根节点。对于编号12的根节点的左孩子编号为10,编号为1的根节点左孩子是2,让sum[10]-sum[2],sum记录的是此节点的val,相减得2,因为k=2,所以进入左子树递归。
  2. 当前为10编号根节点,前一个为2编号根节点。对于编号10的根节点的左孩子编号为8,编号为2的根节点左孩子是3,让d=(sum[8]-sum[3]),sum记录的是此节点的val,相减得1,因为k=2,所以进入右子树递递归,同时 k - d
  3. 当前为11编号根节点,前一个为4编号根节点。此时已经到达了叶子节点,返回 pl或者pr,得结果为 2(此时pl== pr==2,达到编号为4的叶子节点)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查询
int query(int pre,int cur,int pl,int pr,int k)
{
    int ans=0;
    //sum[lc[cur]]-sum[lc[pre]]
    int L1=tree[cur].l;    //当前节点的l位置
    int L2=tree[pre].l;    //当前节点的pre时刻的l位置
    //通过两个时刻同一位置的val的相减,得到这个节点所包含的元素个数
    //即表示了在[pl,pr]查询区间内,有多少个元素位于这个节点的子区间内
    int num=tree[L1].val-tree[L2].val; 
    if (pl==pr)
    {
        return pl;  //到达叶子节点,叶子节点是我们查询的节点,直接返回pl或者pr都行
    }
    int mid=(pl+pr)>>1;
    if (num>=k)
    {
        //递归查询左子树
        return query(tree[pre].l,tree[cur].l,pl,mid,k);
    } 
    else
    {
        //递归查询右子树
        return query(tree[pre].r,tree[cur].r,mid+1,pr,k-num);
    } 
}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AC code

#include <bits/stdc++.h>
using namespace std;
using LL = long long;
using DB = double;
using PI = pair<int, int>;
using PL = pair<LL, LL>;
template<typename T> using v = vector<T>;
constexpr auto INF = 0X3F3F3F3F;
template<typename T1, typename T2> using umap = unordered_map<T1, T2>;
#define ic std::ios::sync_with_stdio(false);std::cin.tie(nullptr)
template <typename ConTainermap> void dbgumap(ConTainermap c);	//output umap
template <typename _Ty> void dbg(_Ty nums[], int n);
#if 1
#define int LL
#endif
inline int read();			//fast input
inline void write(int x);	//fast output

//TODO: Write code here
int n, m;
const int N = 2e5 + 10;
int nums[N << 2], top, temp[N << 2], root[N << 2];
struct node
{
	int l, r, val;
}tree[N << 5];
inline int clone(int pre)
{
	/*从原始节点复制一个节点数据*/
	//pre为原有节点的编号
	++top;
	tree[top].l = tree[pre].l;
	tree[top].r = tree[pre].r;
	tree[top].val = tree[pre].val + 1;
	return top; //返回新建的节点的编号
}
//初始化建树
int build(int node, int pl, int pr)
{
	node = ++top;
	tree[node].val = 0;
	if (pl == pr)
	{
		return node;    //返回当前节点编号,传递给父节点
	}
	int mid = (pl + pr) >> 1;
	tree[node].l = build(node, pl, mid);    //递归左子树,完成当前节点l的赋值
	tree[node].r = build(node, mid + 1, pr);  //递归右子树,完成当前节点r的赋值
	return node;    //返回当前当前编号,传递给父节点
}
//更新
int update(int pre, int pl, int pr, int loc)
{
	int cur = clone(pre); //新建一个节点,同时返回这个新的节点编号
	if (pl == pr)
	{
		return cur; //返回当前节点编号
	}
	int mid = (pl + pr) >> 1;
	if (loc <= mid)
	{
		//完成当前节点的l的update
		tree[cur].l = update(tree[cur].l, pl, mid, loc);
	}
	else
	{
		//完成当前节点r的update
		tree[cur].r = update(tree[cur].r, mid + 1, pr, loc);
	}
	return cur; //返回当前节点编号,实现对子根节点的lr赋值
}
//查询
int query(int pre, int cur, int pl, int pr, int k)
{
	int ans = 0;
	//sum[lc[cur]]-sum[lc[pre]]
	int L1 = tree[cur].l;    //当前节点的l位置
	int L2 = tree[pre].l;    //当前节点的pre时刻的l位置
	//通过两个时刻同一位置的val的相减,得到这个节点所包含的元素个数
	//即表示了在[pl,pr]查询区间内,有多少个元素位于这个节点的子区间内
	int num = tree[L1].val - tree[L2].val;
	if (pl == pr)
	{
		return pl;  //到达叶子节点,叶子节点是我们查询的节点,直接返回pl或者pr都行
	}
	int mid = (pl + pr) >> 1;
	if (num >= k)
	{
		//递归查询左子树
		return query(tree[pre].l, tree[cur].l, pl, mid, k);
	}
	else
	{
		//递归查询右子树
		return query(tree[pre].r, tree[cur].r, mid + 1, pr, k - num);
	}
}
signed main()
{
	cin >> n >> m;
	for (int i = 1; i <= n; i++)
	{
		scanf("%lld", &nums[i]);
		temp[i] = nums[i];
	}
	sort(temp + 1, temp + 1 + n);
	int len = unique(temp + 1, temp + 1 + n) - temp - 1;
	root[0] = build(0, 1, len);   //构建空树,root[0]记录
	
	// 1 2 3 4 5
	// l r [3,5] 2
	for (int i = 1; i <= n; i++)
	{
	    /// @brief 离散化的时候!!!!!!!!!!!!!!!
	    /// @return lower_bound查找的是nuums[i]在temp中的位置,而temp的取值范围为[1,len+1],其中len为去重后的长度,不是原始的长度n!!!!!!!!!!!!!!!!!!
	    int loc = lower_bound(temp + 1, temp + 1 + len, nums[i]) - temp;
	    //root[i]记录每次更新后的新的树,其中每一棵树都是一个《权值线段树》
	    root[i] = update(root[i - 1], 1, len, loc);
	}
	int ans = 0;
	while (m--)
	{
	    int l, r, k;
	    scanf("%lld%lld%lld", &l, &r, &k);
	    //查询[l,r]区间,即完成root[r]-root[l-1]的计算
	    ans = query(root[l - 1], root[r], 1, len, k);
	    printf("%lld\n", temp[ans]);
	}
	return 0;
}
template <typename _Ty>
void dbg(_Ty nums[], int n)
{
	for (int i = 1; i <= n; i++)
	{
		cout << nums[i] << " ";
	}
	cout << endl;
}
template <typename ConTainermap>
void dbgumap(ConTainermap c)
{
	for (auto& x : c)
	{
		cout << "key:" << x.first << "  val:" << x.second << endl;
	}
}
inline int read()
{
	int x = 0, w = 1;
	char ch = 0;
	while (ch < '0' || ch > '9')
	{
		if (ch == '-') w = -1;
		ch = getchar();
	}
	while (ch >= '0' && ch <= '9')
	{
		x = x * 10 + (ch - '0');
		ch = getchar();
	}
	return x * w;
}
inline void output(int x)
{
	static int sta[35];
	int top = 0;
	do {
		sta[top++] = x % 10, x /= 10;
	} while (x);
	while (top) putchar(sta[--top] + 48);
}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31
  • 32
  • 33
  • 34
  • 35
  • 36
  • 37
  • 38
  • 39
  • 40
  • 41
  • 42
  • 43
  • 44
  • 45
  • 46
  • 47
  • 48
  • 49
  • 50
  • 51
  • 52
  • 53
  • 54
  • 55
  • 56
  • 57
  • 58
  • 59
  • 60
  • 61
  • 62
  • 63
  • 64
  • 65
  • 66
  • 67
  • 68
  • 69
  • 70
  • 71
  • 72
  • 73
  • 74
  • 75
  • 76
  • 77
  • 78
  • 79
  • 80
  • 81
  • 82
  • 83
  • 84
  • 85
  • 86
  • 87
  • 88
  • 89
  • 90
  • 91
  • 92
  • 93
  • 94
  • 95
  • 96
  • 97
  • 98
  • 99
  • 100
  • 101
  • 102
  • 103
  • 104
  • 105
  • 106
  • 107
  • 108
  • 109
  • 110
  • 111
  • 112
  • 113
  • 114
  • 115
  • 116
  • 117
  • 118
  • 119
  • 120
  • 121
  • 122
  • 123
  • 124
  • 125
  • 126
  • 127
  • 128
  • 129
  • 130
  • 131
  • 132
  • 133
  • 134
  • 135
  • 136
  • 137
  • 138
  • 139
  • 140
  • 141
  • 142
  • 143
  • 144
  • 145
  • 146
  • 147
  • 148
  • 149
  • 150
  • 151
  • 152
  • 153
  • 154
  • 155
  • 156
  • 157
  • 158
  • 159
  • 160
  • 161
  • 162
  • 163
  • 164
  • 165
  • 166
  • 167
  • 168
  • 169
  • 170
  • 171
  • 172
  • 173
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自发贡献,不代表【wpsshop博客】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不承担相应法律责任。如您发现有侵权的内容,请联系我们。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wpsshop.cn/w/Monodyee/article/detail/180113
推荐阅读
相关标签
  

闽ICP备1400867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