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
踩
目录
· 传输层的作用负责数据能够从发送端到接收端,TCP协议是传输层的一个重点协议.
· TCP即传输控制协议,它需要对数据的传输进行一个详细的控制
· TCP对数据传输提供的管控机制,主要体现在安全和效率,这些机制与多线程的设计原则类似,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尽可能地提高效率.
TCP协议段格式
· 源/目的端口号:表示数据是哪个进程发送,哪个进程接收
· 4位TCP报头长度:表示该TCP头部有多少个32位bit(即有多少个4字节),TCP头部最大长度为60(15 * 4)
· 6位标志位,boolean值,0/1数据.
ACK:确认号是否有效(应答)
SYN:请求建立连接,把携带SYN标识的称为同步报文段
FIN:申请断开连接,把携带FIN表示的称为结束报文段
发送的数据,接收端需要返回确认接收到数据报的应答
TCP将每个字节的数据都进行了编号(序列号),并使用32位序号保存
每一个ACK都带有对应的确认序列号,它的目的是告诉发送端,接收端已经收到了哪些数据,下一次你应该从哪里开始发.
发送端超过一定时限没有收到ACK应答包,就会发生重传。
· 时限是动态的,跟网络环境有关
· 没有收到ACK应答包的原因:①发送数据丢包、ACK应答包丢包
· 重传:发送的数据包才重新发送
例如上图中,主机A发送数据给主机B后,可能因为网络拥堵等原因,数据无法到达主机B,此时B没有收到A发送的数据包就不会确认应答,主机A在一个特定时间间隔内没有收到主机B发来的确认应答,就会重新发送数据.
主机A未收到主机B发来的确认应答,也可能是因为ACK的丢失
此时主机B就会收到主机A重新发来的数据包,此时TCP协议就需要识别出这重复的数据报,并把重复的包丢掉,根据序列号,就可以做到去重.
TCP为了保证在任何环境下都能比较高性能的通信,因此会动态计算这个超时时限:
· Linux、Unix、Windows中,超时以500ms为一个单位进行控制,每次判定超时重发的时间都是500ms的整数倍
· 如果重发一次后,仍然得不到应答,就等待2 * 500ms后再次重发,如果还是得不到应答,就间隔4 * 500ms再重发,以指数形式递增
· 累计到一定的重传次数后,TCP认为网络或者对端主机出现异常,就会强制关闭连接
在正常情况下,TCP要经过三次握手建立连接,四次挥手断开连接
三次握手时TCP建立连接,其本质是双方都保存了一个连接状态ESTABUSHED.
` SYN:连接请求/接收 报文段
· seq:发送的第一个字节的序号
· ACK:确认报文段
· ack:确认号,希望收到的下一个数据的第一个字节的序号
刚开始客户端处于Closed状态,服务端处于Listen状态
① 第一次握手:客户端向服务端发送一个SYN报文(SYN = 1),并指明客户端的初始化序列号ISN(x),即图中的seq = x,表示本报文段所发送的数据的第一个字节的序列号,此时客户端处于SYN_SENT状态(发送连接请求后等待匹配的连接请求)
② 第二次握手:服务端在接收到客户端发送的请求报文段后,会向客户端发送确认报文,在确认报文段中将SYN和ACK置为1,确认号ack = x + 1,同时也为自己选择与i个初始化序列号ISN(y),seq = y,此时服务端处于SYN_RCVD状态(在收到和发送一个连接请求后等待对连接请求的确认)
③ 第三次握手:客户端在收到服务端的确认后,还要再向服务端给出确认,确认报文段ACK位置为1,把服务端的ISN + 1作为ack的值,表示已经收到了服务端发来的SYN报文,希望收到的下一个数据的第一个字节的序号是y+1,并指明此时客户端的序列号seq = x + 1(因为初始时的seq = x,所以第二个报文段要+1),此时客户端处于Established状态.服务端在收到ACK报文后,也处于Established状态,至此,双方都建立起了TCP连接.
· FIN:连接终止位
· seq:发送的第一个字节的序号
· ACK:确认报文段
· ack:确认号
① 第一次挥手:客户端发送一个FIN报文(请求终止连接:FIN = 1),报文中会有一个指定序列号seq = u.并停止发送数据,主动关闭TCP连接,此时客户端处于FIN_WAIT_1状态,等待服务端的确认
② 第二次挥手:服务端收到FIN后,会对客户端发送ACK报文,并把客户端的序列号+1作为ACK报文的序列号值,表明已经收到了客户端的报文,此时客户端处于CLOSE_WAIT状态.
此时的TCP进入半关闭状态,客户端到服务端的连接释放.客户端收到服务端的确认后,进入FIN_WAIT_2(终止等待2)状态,等待服务端发出的连接释放报文段
③ 第三次挥手:如果服务端也想关闭连接,和客户端第一次挥手一样,发送FIN报文,并指定一个序列号此时服务端处于LAST_WAIT状态,等待客户端确认
④ 第四次挥手:客户端收到FIN后,一样发送一个ACK报文作为应答(ack = w + 1),并把服务端的序列值+1作为自己ACK报文的序号值(seq = u + 1),此时客户端处于TIME_WAIT状态
接收端处理数据的速度是有限的,如果发送端发的太快,导致接收端的缓冲区被打满,这个时候如果发送端继续发送,就会发生丢包,进而引起丢包重传等一系列连锁反应.
TCP支持根据接收端的处理能力,来决定发送端的发送速度,这个机制就叫做流量控制机制
· 接收端将自己可以接收的缓冲区大小放在TCP首部中的“窗口大小”字段,通过ACK端通知发送端
· 窗口大小字段越大,说明网络的吞吐率越大
· 接收端一旦发现自己的缓冲区快满了,就会将窗口大小设置为一个更小的值通知给发送端
· 发送端接收到这个窗口之后,就会降低发送速度
· 如果接收端缓冲区满了,就将窗口大小设置为0,这时发送端就不再发送数据了,但是需要定期发送一个窗口探测数据段,使接收端把窗口大小告诉发送端
网络状态不明的情况下,如果贸然发送大量数据报,就可能产生网络拥堵.TCP实现拥塞控制的方法:慢启动、拥塞避免、快重传、快恢复
· 慢启动:先发送少量数据,摸清当前的网络拥堵状态,再决定按照多大的速度传输数据
· 发送开始的时候,定义拥塞窗口大小为1
· 每次收到一个ACK应答,拥塞窗口+1
· 每次发送数据报的时候,将拥塞窗口和主机反馈的窗口进行比较,取较小的值作为实际发送的窗口
· 拥塞避免:当拥塞窗口增长达到慢开始门限值后,使拥塞窗口按照线性规律增长
· 当TCP开始启动时,慢启动的阈值等于窗口最大值
· 在每次超时重发(网络拥塞)的时候,慢启动的阈值会变成原来的一半,同时拥塞窗口置为1
· 快重传:当接收端发现丢了一个中间包的时候,立刻发送三次前一个包的ACK,当发送端连续收到三个重复确认,就会快速的重传,不必等待超时再重传.
· 快恢复:快速重传和快恢复一般同时使用,快恢复算法将拥塞窗口调整为原来的一半,即cwnd = cwnd / 2,并使拥塞阈值ssthresh = cwnd,有的快恢复算法是将快恢复开始时的拥塞窗口cwnd的值在增大一些,即cwnd = ssthresh + 3,因为发送方收到了3个重复的确认,就表明有三个分组已经离开了网络.之后再开始执行拥塞避免算法.
根据确认应答机制可知,发送端没发送一个数据段,接收端都需要给出一个ACK应答,收到ACK应答后再发送下一个数据段,这样做的话性能比较差,尤其是在数据往返时间较长的情况下.此时就引入了滑动窗口机制:每次发送多条数据,将多个段的等待时间重合在一起,这样就可以提高性能
发送端滑动窗口的大小 = Min(拥塞窗口,接收方流量窗口)
· 窗口大小是指无需等待确认应答而可以继续发送数据的最大值,上图的窗口大小就是4000个字节
· 发送前四个数据段时,不需要等待接收端的ACK应答,直接发送
· 在收到第一个ACK后,滑动窗口向下移动,继续发送第五个数据段,以此类推
· 操作系统内核为了维护这个滑动窗口,需要开辟发送缓冲区来记录当前还有哪些数据没有被应答.只有确认应答后的数据,才能从缓冲区删掉
· 发送窗口越大,网路的吞吐率越高
如果发生了丢包的情况,如何进行重传?
①如果发生了ack丢包:没有影响,后续的ack也能表示序号前的数据段全部被接收
②如果发送的数据报发生丢包的情况,使用快重传机制
例如下图中10001~2000这一段报文发生丢失,发送端就会一直收到确认号位1001的ACK应答,当连续收到三次同样的应答后,就会将对应的数据重新发送,这个时候接收端接收到1001~2000报文段后,就会返回7001,因为2001~7000接收端已经接收到了,被放到了操作系统内核的接收缓冲区中
接收端返回流量窗口代表缓冲区的可用空间大小,如果立刻返回就不划算,立即返回的流量窗口大小就比较小.而接收端的接受速度可能还是比较快的,即使窗口设置的更大一些,也能处理的过来.
延迟应答就是使接收端返回的流量窗口不是立刻返回,而是等待一定的时间再返回,这样返回的流量窗口的大小就可能更大.这样可以提高效率
延迟应答的条件:
①数量限制:每隔N个包就应答以此
②时间限制:超过最大延迟时间就应答一次
一般情况下,N取2,超时时间取200ms
不论是客户端还是服务端,每一端都可以是发送端,也可以是接收端
不论是客户端还是服务端,在接收到数据后返回ACK应答包(作为接收端),可以和发送的数据报(作为发送端)合并在一起发送给对方
Copyright © 2003-2013 www.wpsshop.cn 版权所有,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