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article > 正文

随机森林算法介绍及多分类预测的R实现_随机森林预测

随机森林预测

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是一种经典的机器学习算法,是数据科学家中最受欢迎和常用的算法之一,最早由Leo Breiman和Adele Cutler于2001年提出。它是基于集成学习(Ensemble Learning)的一种方法,通过组合多个决策树来进行预测和分类,在回归问题中则取平均值。其最重要的特点之一是能够处理包含连续变量和分类变量的数据集。在本文中,我们将详细了解随机森林的工作原理,介绍其在R中的实现及其优缺点。

1. 算法基本原理

1) 随机抽样:在随机森林中,每个决策树的训练样本都是通过随机抽样得到的。随机抽样是指从原始训练集中有放回地抽取一部分样本,构成一个新的训练集。这样做的目的是使得每个决策树的训练样本略有差异,增加决策树之间的多样性。

2) 随机特征选择:在每个决策树的节点上,随机森林算法会从所有特征中随机选择一部分特征进行分割。这样做的目的是增加每个决策树之间的差异性,防止某些特征过于主导整个随机森林的决策过程。

3) 决策树构建:使用随机采样的数据和随机选择的特征,构建多个决策树。决策树的构建过程中,采用通常的决策树算法(如ID3、CART等)。

4) 随机森林的预测:当新的样本输入到随机森林中时,它会经过每个决策树的预测过程,最后根据决策集成的方式得到最终的预测结果。对于分类问题,最常见的集成方式是采用多数投票,即根据每个决策树的分类结果进行投票,选择获得最多票数的类别作为最终的预测结果。对于回归问题,可以采用平均预测的方式,即将每个决策树的预测值取平均作为最终的预测结果。n

通过随机抽样和随机特征选择,随机森林算法能够减少过拟合风险,提高模型的泛化能力。同时,通过集成多个决策树的预测结果,随机森林能够获得更稳定和准确的预测。

2. 随机森林算法的R实现

以鸢尾花数据集为例,加载需要的包及数据集,未安装的需要先安装。

  1. library(randomForest)
  2. library(datasets)
  3. library(caret)
  4. data<-iris
  5. str(data)

数据集包含150个观测值和5个变量。物种被视为响应变量,为因子变量。

  1. data$Species <- as.factor(data$Species)
  2. table(data$Species)

可以看到结局变量各个分类分布平衡。

1)首先进行随机抽样。

  1. set.seed(222)
  2. ind <- sample(2, nrow(data), replace = TRUE, prob = c(0.7, 0.3))
  3. train <- data[ind==1,]
  4. test <- data[ind==2,]

其中测试集中有106个sample,训练集中有44个sample。

2)然后进行模型构建,这里使用默认参数拟合随机森林模型。

rf <- randomForest(Species~., data=train, proximity=TRUE)

3)参数调整

参数调整是优化随机森林模型性能的重要步骤。下面是一些常用的参数调整方法:

树的数量(ntree):增加树的数量可以提高模型的稳定性和准确性,但也会增加计算时间。一般来说,增加树的数量直到模型性能趋于稳定为止。

特征数(mtry):mtry参数控制每个决策树在分裂节点时随机选择的特征数。较小的mtry值会增加树之间的差异性,但可能会降低模型的准确性。较大的mtry值会增加模型的稳定性,但可能会导致模型过度拟合。一般推荐使用默认值sqrt(p),其中p是特征的总数。

决策树的最大深度(max_depth):限制决策树的最大深度可以防止过度拟合。通过限制最大深度,可以控制模型的复杂度并提高泛化能力。

节点分割的最小样本数(min_samples_split):限制节点分割所需的最小样本数可以控制决策树的生长。较小的值会增加模型的复杂性,可能导致过度拟合。较大的值会限制模型的生长,可能导致欠拟合。选择合适的值需要根据数据集的大小和特征的分布进行调整。

节点分割的最小准则(criterion):决定节点分割的准则,常用的有基尼系数(gini)和信息增益(entropy)。这两个准则在大多数情况下表现相似,通常选择默认值基尼系数。

其他参数:还有其他一些参数可以调整,如样本权重、叶节点最小样本数等,根据具体问题进行调整。

# 如果需要调整参数,可以使用tuneRF()函数进行自动调参。

  1. tuned_rf_model <- tuneRF(train[, -5], train[, 5], ntreeTry = 500,
  2.                        stepFactor = 1.5, improve = 0.01, trace = TRUE,
  3.                        plot = TRUE)

可以看到mtry=3时,OOBerror最小,因此模型中应该设置mtry=3。

在进行参数调整时,可以使用交叉验证来评估模型性能,并选择表现最好的参数组合。例如,可以使用k折交叉验证,将训练集分成k个子集,每次使用其中k-1个子集作为训练数据,剩余一个子集作为验证数据,重复进行k次并计算平均性能指标。

R中的caret包为调整机器学习算法的参数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工具。但并非所有的机器学习算法都可以在caret中进行调整。只有那些影响较大的算法参数才可以在caret中进行调整。因此,caret中只有mtry参数可供调谐。原因是它对最终准确度的影响,而且它必须根据经验为一个数据集找到。ntree参数则不同,它可以随心所欲地放大,并在一定程度上继续提高精度。它的调整不那么困难或关键,而且可能更多的是受到可用计算时间的限制。

R中实现方式如下:

  1. # 定义参数网格
  2. rf_grid <- expand.grid(mtry = seq(2, 6, by = 1))
  3. # 设置交叉验证方案
  4. control <- trainControl(method = "cv", number = 10)
  5. # 运行交叉验证
  6. rf_model <- train(Species ~ ., data = train, method = "rf", trControl = control, tuneGrid = rf_grid, importance = TRUE)
  7. # 输出最佳参数组合和性能指标
  8. print(rf_model$bestTune)

print(rf_model$results)

可以看到在mtry=3时,Accuracy最高。

best_model <- rf_model$finalModel

将调优后的参数赋值给best_model。

在上面的代码中,我们首先将数据集划分为训练集和测试集。然后定义了一个包含参数范围(mtry)的网格。接下来,使用trainControl()函数设置了一个十折折交叉验证方案,并运行train()函数来进行模型拟合和性能评估。最后,输出了最佳参数组合和各个参数组合下的性能指标。需要注意的是,在实际应用中,可能需要尝试多个不同的参数网格,并对每个网格进行交叉验证以选择最优参数组合。

3)接下来在测试集中进行预测。

  1. # 预测测试集数据
  2. predictions <- predict(best_model, newdata = test)
  3. # 绘制混淆矩阵
  4. result_matrix<-confusionMatrix(table(predictions, test$Species))
  5. result_matrix

混淆矩阵中显示了预测各个类别的敏感性,特异性等指标,总体Accuracy为0.9388,具有很好的预测效能。

#模型的各个类别预测效能

result_matrix$byClass

  1. #预测各个类别概率
  2. rf_pred <- predict(best_model, test, type = 'prob')
  3. rf_pred <- data.frame(rf_pred)
  4. colnames(rf_pred) <- paste0(colnames(rf_pred), "_pred_RF")

构建绘图数据,该部分在我前面的博客里也讲过做法,详情见http://t.csdnimg.cn/yakyK,这里再呈现一下。

  1. Library(multiROC)
  2. true_label <- dummies::dummy(test_df$Species, sep = ".")
  3. true_label <- data.frame(true_label)
  4. colnames(true_label) <- gsub(".*?\\.", "", colnames(true_label))
  5. colnames(true_label) <- paste(colnames(true_label), "_true")
  6. final_df <- cbind(true_label, rf_pred)
  7. roc_res <- multi_roc(final_df, force_diag=F)
  8. pr_res <- multi_pr(final_df, force_diag=F)
  9. plot_roc_df <- plot_roc_data(roc_res)
  10. plot_pr_df <- plot_pr_data(pr_res)
  11. ##AUC值
  12. auc_value<-roc_res_value$AUC
  13. auc_num<-unlist(auc_value)

  1. # 绘制ROC曲线
  2. require(ggplot2)
  3. ggplot(plot_roc_df, aes(x = 1-Specificity, y=Sensitivity)) +
  4.  geom_path(aes(color = Group), size=1.5) +
  5.  geom_segment(aes(x = 0, y = 0, xend = 1, yend = 1),
  6.               colour='grey', linetype = 'dotdash') +
  7.  theme_bw() +
  8.   theme(plot.title = element_text(hjust = 0.5),
  9.        legend.justification=c(1, 0), legend.position=c(.95, .05),
  10.        legend.title=element_blank(),
  11.        legend.background = element_rect(fill=NULL, size=0.5,
  12.                                       linetype="solid", colour ="black"))

评估变量重要性

Importance(best_model)

此处“Mean Decrease Accuracy”和“Mean Decrease Gini”为随机森林模型中的两个重要指标。其中,“mean decrease accuracy”表示随机森林预测准确性的降低程度,该值越大表示该变量的重要性越大;“mean decrease gini”计算每个变量对分类树每个节点上观测值的异质性的影响,从而比较变量的重要性。该值越大表示该变量的重要性越大。

3. 算法优缺点

1)随机森林算法相比于其他机器学习算法具有以下优势

高准确性:通过组合多个决策树,利用集成学习的方式提高了预测的准确性。它能够处理大量的训练数据,并且对于噪声和缺失数据具有较好的鲁棒性。

可扩展性:可以有效地处理具有大量特征的数据集,并且能够处理高维度的输入。它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对大规模数据集进行训练,并且具有较快的预测速度。

特征选择:可以通过计算特征的重要性来评估每个特征对于预测的贡献程度。这可以帮助我们识别出对于问题最为重要的特征,从而进行特征选择和降维,提高模型的效率和性能。

抗过拟合:通过随机选择训练样本和特征的方式,降低了单个决策树过拟合的风险。同时,随机森林中的多个决策树进行投票或平均预测,可以减少模型的方差,提高了泛化能力。

处理非线性关系:能够有效地处理非线性关系,不需要对数据进行过多的预处理或进行特征工程。它可以捕捉到特征之间的复杂非线性关系,从而更好地拟合数据。

鲁棒性:对于缺失值和噪声具有较好的鲁棒性。它可以处理具有缺失值的数据,并且对于噪声和异常值的影响较小。

总的来说,随机森林算法在准确性、可扩展性、特征选择、抗过拟合、处理非线性关系和鲁棒性等方面都具有优势,因此在许多实际应用中被广泛采用。

2)缺点

决策边界的不连续性:由于随机森林是由多个决策树组成的,因此它的决策边界是由决策树的集合构成的。这可能导致决策边界出现不连续的情况,对于某些问题可能不够精细。

训练时间较长:相比于一些简单的线性模型,随机森林的训练时间可能较长。因为它需要构建多个决策树并进行集成,每个决策树的构建都需要消耗时间。

难以解释性:算法的预测结果可能较难以解释。由于它是由多个决策树集成而成,决策树之间的复杂关系可能使得解释模型的预测过程变得困难。

对于高维稀疏数据不太适用:在处理高维稀疏数据时可能表现不佳。由于决策树在高维空间中容易出现过拟合问题,而随机森林的集成学习也无法完全克服这个问题。

超参数调优的挑战:有多个超参数需要调优,如决策树数量、最大深度等。在实际应用中,选择合适的超参数可能需要一定的经验和调试,增加了调优的难度。

需要注意的是,随机森林算法的优势和缺点是相对于其他机器学习算法而言的,不同的算法在不同的问题和数据集上可能具有不同的表现。在实际应用中,选择合适的算法要根据具体问题的特点和需求进行综合考量。

Reference:

https://linuxcpp.0voice.com/?id=89171

https://stackoverflow.com/questions/34169774/plot-roc-for-multiclass-roc-in-proc-package

http://t.csdn.cn/T6mFJ

更多信息与交流,欢迎关注公众号:单细胞学会

直接扫描下方二维码:

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自发贡献,不代表【wpsshop博客】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不承担相应法律责任。如您发现有侵权的内容,请联系我们。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wpsshop.cn/w/Monodyee/article/detail/97735
推荐阅读
相关标签
  

闽ICP备1400867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