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
踩
介绍:大学选修课程,内容来自老师PPT,发现ppt里的举的例子较偏向老师的性别,如果老师性别比例一样,那么听大家互相吐槽,也不错
满足社会性需求——被接纳;
促进自我了解、发展自我概念——从不同的镜子里看到不同的自我;
促进个人成长;——“三人行必有我师”;
苦乐与共并提供协助——分享快乐、分担痛苦;
促进身心健康——没人讲话会憋死!
接触 --》相吸 --》相交–》
点头之交———朋友之交———亲密至交
人与人之间差异?
1、内向\外向(注意力集中在何处,从哪里获得动力)
2、实感或直觉(获取信息的方法)
3、思考或情感(做决定的方法)
4、判断或认知(对外在世界如何取向:通过认知的过程或判断的过程)
外向E(extrovert)
内向I(introvert)
实S(sentive)
直觉N(intuition)
思考T(think)
情感F(feeling)
判断J(judge)
认知P(perceive)
沟通是一个过程,在此过程中,双方交换信息以便了解彼此的想法、感受与经验。藉由沟通,我们期望别人能知道我所知道的,重视我所重视的,感受我所感受的,决定我所决定的。
第一个层面:物理环境
包括,地点、时间、灯光、温度、沟通双方的距离以及座位的安排。
举例:吵杂餐厅的沟通一定不同于安静茶室的沟通。
第二层面:历史背景
前面的沟通会影响目前的沟通。
第三层面:个体的背景因素及身心状况
包括:性别、职业、知识、态度、价值、过去经验、兴趣……及生理状况、情绪、感受、动机、期待以及自己对自己的看法、对别人的看法。
互动过程中所建立的原则或守则。它让个体了解在某种背景场合,哪些行为或信息是恰当的。
信息至少包括:
信息传递的路线及方法。声音由声波传送,面部表情、身体动作由光波传送。
指在沟通过程中,任何阻碍信息传收的刺激。
接收者的反映常常让我们决定信息是否真正被接收而这反映就成为回馈。
个体的自我概念是在与别人的互动中形成的。
一个自我概念负面、消极的人,对自己缺乏信心,不敢自我肯定,在与别人交往沟通时较退缩、消极、犹豫。即使在尚未与人正式接触之前,心中就会有很多担心、害怕,认为自己是个不怎样的人,担心、想象别人不会喜欢自己或交往之后别人会发现自己的缺点或自己一定会把事情搞砸……于是打退堂鼓、不愿和别人接触、将自己封闭起来,让人觉得自己孤僻或自大。或者虽然与人接触交往了,但畏畏缩缩、委曲求全,不敢表达自己、不敢平起平坐,享受不到真正的友谊,只担心害怕被排斥、扭曲自己来迎合别人,不但自己受苦,别人也不见得喜欢、珍惜这种关系。
自我概念低的人,在与人交往时,会因太在意自己的表现及别人对自己反应,而无法全心投入,对于自己的一言一行都慎重考虑、再三斟酌,而失去自发性与自主性,让人觉得不自然、甚至觉得做作,而自己也非常劳累辛苦。这样一来,得到的负面评价反而更多,自己又会形成更负面的自我概念,循环往复……
1.学习来的:一个人对自己的看法不是天生的,而是从与别人的回馈中形成的,尤其是重要他人的评价。因为是学来的,所以就有改变的可能。
2.自我概念是主观的,而非客观的。即自己对自己的看法可能与别人对自己的看法不一样
是什么原因造成自我概念的不切实际呢?
(1)可能是根据过时的资料或情况,为了避免不愉快的事实,宁愿停留在比较愉快、令人满意的过去。
(2)可能是别人的回馈不符事实。如父母对子女过高的评价,让子女觉得自己很了不起
(3) 社会对人的要求太多,对完美的追求和挫折教育的缺乏。一旦你接受“不完美就是失败”,那么让自己承认自己的弱点就变得困难了。同时,如果你期待自己应该做到完美,就会因做不到而导致不必要也不正确的过低的自我概念。
健康的自我概念是有弹性的。
不健康的自我概念:
1.自我概念拒绝改变。
2.自我概念是自我实现的预言。
防卫虽然是自欺欺人,但并不是完全有害。太快太突然的面对不能接受的事情会使人崩溃,而暂时性的防卫可以缓冲威胁的冲击或崩溃。
然后用较安全的速率自我接受实情,会比较好!
但过分使用防卫会造成自己认知模糊
以及与别人沟通的障碍。
个人的动机或行为不符合社会价值标准或做某事失败时→为了减低带来的挫折、焦虑并维护自己的自尊→个人会对自己所做或所想的给予一个“合理”的解释。
但这个解释只是一个“好”的理由,而非“真”的理由。
说谎是故意以不实在的理由去欺骗别人,以达到个人的目的
说谎原因:
个人都具有一些自己不希望拥有或所在社会所不接受的特质或行为,我们会有一种否认自己拥有该种特质,并将该特质转嫁到他人身上的倾向。
如发现自己自私、懒惰、不负责任,却批评别人自私、懒惰、不负责任。
利用投射作用我们把自己不希望的缺点转移到别人身上。
其实对别人的批评是否真是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逃出来来了。通过指责,达到不必去面对不舒服的事实,心理上安全,保护自己的目的。
通常个人的行为与动机是一致的。即自己喜欢或需要的东西,或有喜爱或追求的行为出现,对与讨厌的食物,会出现排斥或逃避的行为。但反向作用时人们的外在行为与内在动机恰恰相反。
如
1.某人明明很讨厌某人,却表现的很亲近,喜欢他。
why?
藉由对他热情、友善的行为,掩盖自己因讨厌对方而产生的罪恶感和不安。
2.自卑的人常常以自大的行为来掩盖他的缺乏自信,以维持自己的尊严
指个人在现实生活中无法获得成功或满足时,会模仿甚至将自己比作成功的人,或比作幻想中成功的人,借此在心理上分享成功者的愉快,以减轻个人因挫折而产生焦虑的痛苦。
如:
好像自己就是他一样,有一种满足感。
问题:
我们的世界并不完美,我们的欲望、目标也常不能达成。
解决办法:
为了让自己好过些,在受挫时会躲进幻想世界寻找满足——幻想作用。
在幻想世界中,我们从危险、胁迫和厌恶的世界中逃避,我们可以满足自己的需要,达到我们没有达到的目标,也可以把自己看成不同的人,把世界看成是不同的世界。
如:
后果:
个人在生活中遭遇某方面的失败或不如意时,有时会转向其他方面努力追求成就,以弥补其失败或不如意
举例:
祸兮福所伏,福兮祸所伏
原因:
个人生活中,有时满足动机的某个渠道因某种原因而受阻碍,于是人们会通过其他渠道来满足受阻的动机。
例子:
一个员工不满的老板的做法,但又不敢冒犯以免被炒鱿鱼,于是将怨气撒到自己太太或孩子身上,或酗酒等。
后果:
当你知道自己被评价时会有什么感觉呢?不愉快、想保护自己。
你……信息
我……信息
1.当你发觉别人控制你、命令你按照他的方式或想法去行动时,你会怎么样呢?
不愉快、因为别人把自己当作傻瓜,好像自己的意见不值得一提,也没法改变别人既定的决定
这是控制型沟通,很容易引起被控制者的防卫,并破坏彼此关系。
如:“我知道应该怎样做,你只要听我的就可以了”
2.问题导向的行为是相反以问题的本质为中心,共同讨论、互相分享。而不是一方屈服于另一方。
1.当你发现某人对你很好,却有某种目的时,你会怎么样呢?
气愤、失望或难过,因为对方不是真正的关心或喜欢你,你有受骗的感觉。或你被一步一步的设计去为对方做事或符合他的意思,即使对方是好意的,你对这些谋略的方式都会起反感,而破坏彼此的关系。
如:
但事实终归是事实!
当人们发现真相时,就会觉得称赞不但没有意义反而令人生厌,对上司的印象更差。太太会觉得丈夫不是真心对她,甚至怀疑丈夫的感情。
2.自发的意思是真诚,把自己真正的感受、发自内心的想法表达出来,没有特意考虑或修饰而期待得到好的反应。
自发行为常常不能得到你想要的,但长久以往,你会变成说实话的人或真正的自己。
这总比变成一个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的骗子好多了。
如:
“我虽然不喜欢他说的,但至少他说的是实话。”
但也需要注意的是,自发性行为也可以策略性的被运用。
你可能会看到有人运用诚实来达到某种目的,如赢得别人的同情。
这种手段是最会引起防卫的,因为一旦我们知道对方用“诚实”来操纵时,就不会对他再有丝毫信任了。
1.情绪中立是指情绪漠然,对于对方的状况或发生的事,没有情感连接,让自己的情感中立出来。
我们会怎么想呢?
感到不被关怀、不被了解并暗示自己并不重要。
影响:但没有人愿意自己在别人眼中是不重要的、没价值的,因而为维护自尊会采取防卫行为。
如:
孩子找父母倾诉时,父母没有反应或得到冷漠的回应,必然使他感到挫折、失望、被拒绝和伤害,他会慢慢的不再对父母说什么了。
学生对置身事外的老师也不会有学生找他。
2.同理的意思是指将心比心、设身处地与对方产生共鸣性了解,并向对方表达了解、接纳其感受,不伤害其自我概念与自尊。
同理是站在对方立场去体会其感受,但不等于同意他,是让对方知道你关心且尊重他、了解并尊重他。
同理可以是口语表达,也可以是非口语表达,如表情、动作、声调都要一致。
如:
父母对孩子说“孩子,我能了解你此时此刻的心情,同学误会了了你的意思,让你感到委屈……”
1.你跟一个处处炫耀自己、表现自己最行而看不起别人的人相处时,你会?
认为老子天下第一的人,会觉得别人都不如他,也不希望从别人那里得到回馈和协助。
这样的态度和行为会使别人感到自尊与价值受到威胁,必然引起防卫。
面对优越对手时,可能会辩护或反击,也可能敬而远之,阻碍沟通的顺利进行。
2.但事实上很多优秀的人都能表现出平等的对待方式而非高高在上。他们虽然在某方面很优秀,但能尊重别人,而以平等的态度相处、沟通。
当你碰到一个行事武断的人,你会?
他很确定自己是对的,确定他知道一切,不需要其他资料。
如果你想找出他那里出错以反击他,你这么做算是正常反应,如果没有这么做是明智之举。
很多父母或老师最常向孩子或学生表现出确定的行为,他们的言辞举止、态度告诉孩子或学生:“我是对的,听我的没错,没有什么好讨论或商量的。”
武断的人通常更有兴趣赢得争辩而不是解决问题。极力表现独断确定的人可能是为了维护自己的自尊、权威,也有可能是掩盖内在的自卑,而以反向的方式表现出来。
协商态度的人更愿意开放去了解不同的意见,接受新的信息和想法。这样不但不会引起防卫,更可以促进沟通。
自我开放的程度有赖于个体的自我觉知(self-awareness)与自我接受(self-acceptance)。个体必须能接受并欣赏自己,才能自在的向别人表露自己。
而当我们向别人表露自己时,别人怎样回应就会对彼此信任关系产生决定性影响。
当让别人了解自己时,
得到善意、正向的回应时,彼此之间的信任就会建立起来;
如果回应是负面或恶意的,那信任就会破坏消失掉。
当两人彼此试探并拥有共同的目标、兴趣、活动与价值时,关系就形成了。
为了形成关系,双方必须向对方开放自己,同时也开放的接受对方。
向别人开放自己是:把自己的想法、感受向别人表露,让对方知道你是谁;
开放的接受别人是:你对别人的想法、感受感兴趣,并想知道他是怎样的人。
向别人开放自己,你必须先了解你自己、并接受你自己,并冒险去信任对方会接受;
开放的接受别人,你必须了解对方是谁、接受他并且在交往中让他信任你。
指个体故意把对自己有意义、重要、但别人不知道个人有关资料、想法、感受告知他人的过程。
分享自己内在、私密的部分,个体会犹豫,担心
因为:
个人的理由:
社会的原因:
自我表露通常发生在只有两人的情境。
在信任的团体中也可能会有相当多的自我表露,但最常发生还是在一对一的情境下,因为揭露自己重要的资料是很冒险的。
因此只对一个人揭露可以减少伤害或不愉快的结果
我表露通常是对称的
甲认为乙值得信任,而向其表露自我,乙感到自己被信任、被喜欢,也会信任甲而向起表露自我。
甲从乙的反应中得到鼓舞而愿意继续向乙表露。
有人向你自我表露,对你而言是一件很值得欣慰的事,让你觉得有义务相对的回报,基本上可以可以把它视为一种社会交换。
自我表露通常发生的积极的关系中。
在积极的关系中,彼此互相喜欢、接受与信任,通常会较愿意揭露自己更多的资料。
自我表露的信息也可以是负面的,同样也可以促进彼此关系的成长。
自我表露是渐进的。
傻子才会在跟别人第一次见面时就会把自己的一切都会告诉对方。
大部分是一次一次的增加。
千万不要认为要建立良好的关系,在一开始接触时就应该把自己最隐私的部分告诉对方。除非情况特殊,否则你会把对方吓跑的
表露前提:
要对别人开放自己,首先要了解自己是、是怎样的一个人。
自我觉知是从与别人互动的经验中产生出来的。如果我们把自己隐藏起来或避免与别人接触,我们就不太可能了解自己。
我们需要走出来与不同经验的人接触,才会有机会对自己有更多的了解。
如何才能做到自我觉知呢?
1、省察自己,了解自己的感受与兴趣,以及究竟什么引起这些感受与反应;
2、与别人比较,会使自己更自我觉知;
3、从别人处得到回馈,从别人对你的反应得知自己在别人眼中是个怎样的人。
一般而言,个体从对刺激的感受到反应的表出,必须经过生理与心理的两种历程。
生理历程得到的经验叫做感觉(sensation);心理历程得到的经验叫做知觉(perception)
感觉是指从各种感觉器官,如眼、鼻、耳、口等得到的讯息;
知觉是针对感觉的讯息加以解释、定义。
在知觉历程中,由感觉器官所得到得直接的、事实的经验,是构成个人对事物了解的主要依据。但个人对环境的了解常超越了感官所得的事实,所以知觉是一种经过选择而有组织的心理历程,是个人对环境中人、事、物的认知,是决定行为方式的主要因素。
“事实是什么”与“我知觉到什么”常常有差异出现;
事实上我们只能知觉到身边事物的一小部分,或者常常对身边明显的事物没有知觉。
对外面的车声没有知觉;女朋友烫了新发型、穿了新衣服没有知觉。
知觉是有所选择、有其组织的。
强烈的刺激;举例
重复的刺激;
相反的刺激或变化的刺激;
动机;举例
视觉上的组织;
非视觉上的组织:从长篇大论中特意听出什么来;小孩对人的归类为性别、身高、是否带眼睛、年轻或年老分
微笑代表什么?
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解释。
过去的经验
对人类行为的假设(人性本善/人性本恶)
期望
对事情了解的程度(是否知道对方刚刚被骂)
个人的心情
生理因素:
指生理器官的功能与生理特征。
首先,生理器官不健全或感觉能力不同都会影响我们的知觉。如盲、聋,另外由于感觉能力不同,对于臭豆腐有人说很香,也有人捂着鼻子说臭的受不了。
另外,个人的外表特征也会影响知觉,如长的合乎社会“美”的标准的人被看作是有吸引力的;长相丑陋的人常被认为行为不好的坏人,胖的被认为是较不聪明的笨人。
心理因素
你是否遇到。。。
别人赞美你“很棒”,很“了不起”,你内心很高兴,却不敢接受,一副很惭愧的样子说“没有啦”、“比好啦”,让对方觉得好像他说谎或说错一样。
馆子,叫了炒面,却端来炒米粉,虽然不喜欢吃,但担心老板嫌你不好伺候、爱挑剔……,只好不甘不愿的付钱走人或捏着鼻子吞下去,发誓以后再也不来了。
类似上面这些不自我肯定、软弱的行为经常在生活中出现,很多人压抑自己、扭曲自己,不敢自在的做自己、表达自己,畏畏缩缩、委委屈屈、顾顾忌忌的与人相处。
结果是别人因此不尊重你,甚至有时还看不起你,而你自己也看不起自己,怨恨自己软弱无能,愈来愈不喜欢自己。
软弱者或不自我肯定的人基本上是缺乏信心的人,其自我概念较差、较负面,觉得自己不如人,所以只好委曲求全、任人宰割;
同时,与教育和社会文化有关,父母从小严厉管教子女,使子女变得过度顺从、依赖而缺乏应有的自主感;或教育孩子要谦卑,不要轻易和别人争吵、要忍让,塑造成压抑自己需求,抹煞自己权利的泥巴人。
害怕被伤害或被拒绝
当你面对权威时,如父母、上司、师长或专家,你敢于反驳或争论吗?即使当对方错了;或者面对孔武有力、不讲道理的家伙时,你敢据理一争或坚持己见吗?你敢请求别人为你做什么吗?如何做呢?
害怕失败
有些人有意见却不敢表达出来,也不愿自己做决定,是因为担心自己的意见不够好或决定不正确,一旦提出,须承担失败的结果,所以干脆不表达自己的看法,让别人做决定,不用承担责任,甚至还可以怪罪别人“你看这全都是你的决定,错了吧”
害怕被注意
有些人害怕成为被注意的焦点,所以不敢在别人面前站出来表述意见,这种人担心如果表现不好,在众人面前出丑,会被别人看不起,太丢脸了;如果表现的好,别人一定会认为自己爱表现,不懂得谦虚,也不会有人喜欢。这种人与大家在一起的时候会怎么样呢?
当与大家在一起的时候,这种人一定是当哑巴,甚至当隐形人 。或者看着别人成功,而自己却因恐惧失败而错失良机,仍在原地踏步,只好自怨自艾了。
想要掌握自己的生活,不要害怕下错决定。冒个险,你会发现错误反而比正确更珍贵,因为每做一次决定,你会更自信,你因此而扩展了经验的领域,学得更多。
如果你凡事都要万无一失,那你尝到成功的滋味也就只有万分之一了。
如何克服呢?
记住:
尊重别人不是指一般礼貌性的对待,而是透过沟通与关系的互动,使对方快乐、成长与发展。
如果能够将心比心,就比较能够以喜爱自己的心去喜爱别人、尊重别人,进而肯定别人。
前者是攻击后者是自我肯定。攻击是控诉、打击,会折损对方的自尊;而自我肯定的表达,把自己的感受、想法或意见真实的表达出来,虽然对方听了可能不高兴,但却没有污蔑对方的人格。
在不侵犯别人权益的前提下,有做任何事的权利;
个体行为的出现或针对别人的行为的反应会有不同的类型:
沟通是需要学习的!
觉知——笨拙——熟练——统整
具有沟通行为而不是单纯的学习技巧
如果能对一个人表达专注行为,就是对他极大的尊重,专心注意表示愿意和他在一起、对他有兴趣,这是建立关系的重要基础。
人们常常以一种限制性的观点来看自己、思考或感受事情。解释尝试指出事情的另外层面或被隐藏的部分,以帮助一个人从不同的观点来看自己或看事情。
消沉的人常常只看事情最坏的一面。
行为常常有不只一种的解释,尤其当我们感到生气或受伤害时,我们容易把它解释成很严重。
解释的行为是要小心倾听对方所说的话,把其他合理的观点、解释呈现出来,帮助对方不陷入死胡同里。
在提供其他解释之前,先给予接纳会更有效。
Copyright © 2003-2013 www.wpsshop.cn 版权所有,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