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article > 正文

产品经理和UX设计师,变革已可期

产品经理找ux

作者:网易杭州研究院·金凌


7月23日去上海参加了Pm camp组织的产品经理大会,必须要说这是参加这个活动多次以来收获比较大的一次,虽然有某著名公司嘉宾因鸡汤流水内容而有被提问者刁难的嫌疑,但是全天干货非常多,内容的编排组织也非常赞,不输动辄几千元门票的一线论坛活动。

思绪良多,不敢怠慢,晚上回杭州的火车上就整理了思路,除了许多“道“级别的内容需要再反复体会,这篇就结合最近接触到的一些情况,主要聊聊今天最大的一方面感悟。

如果说今天的众多分享有什么共性的趋势的话,最大的感触就是从业者的变革已可期。

一早,苏杰和两家数据分析工具的 分享就已给全天的交流定调,下午的各位嘉宾说的各有不同,但是也大多可以感受到一个贯穿的话题:产品经理或者以产品经理为代表的广义从业者群体,那些在思考的个人和团队都感受到了深深的危机感,都在反思和寻找新的模式。

苏杰通过描述环境已变,含蓄的做了铺垫,并强调区分了思路、能力、方法 和 职位的关系,表达了产品经理这个职位有可能在5-10年后消失;两家数据工具紧接着展示了全新工作模式的可能性,例如GrowingIO的创始人、前Linkedin高级总监张溪梦所描述的,Linkedin通过对数据的更高效利用,某个环节一周12次细节微调,从而提升转化率27%。

下午,一号店的产品总监姜沈励再次指出,2016年 产品经理的关键词热度已经开始下降,而关注者主要年龄段以30-39岁居多,和现场的调查结果5岁产品经理占比相印证,并且担心在将来1-2年内,一些把1年经验用了3、5年的产品经理,或者还在疑惑和交互谁该画线框图的人,可能将面临寒冬。

一句话,似乎整个产品经理从业者群体,前所未有的感受到了压力和寒冷。

图注:产品经理的7个层级,前3个层级是可以通过学习习得,如果不能进入第4级,将来可能存在风险。图片来自苏杰分享现场。


前段时间在公众号上看到一篇《产品经理的末路,交互设计的穷途》,从投资人的角度看了从业者的情况,强调了运营和内容的作用,用比较激烈的方式表示了对产品和设计的鄙弃。且不说文中有些不够客观细致之处,但是细想之下,确实环境使然。鸡和猪合伙做火腿蛋,猪总是最敏感的,因为鸡只是拿出一个鸡蛋,而猪却要从身上割一块肉下来!站在鸡的角度恐怕比较难体会。然而这个文章确是所谓产品经理和其他各种神奇title在互联网行业浮


躁了很久之后第一次看到如此直接冰冷的一盆冷水,而且接触下来,同感者众。所以,从资源投入的角度,产品和UX群体确是面临困难,至少外界对现状的不满或者不理解已经非常明显。


下面,再说说我们最熟悉的,就是从业者的状态,这里不想只说产品经理,而是把我比较了解的设计师也包括进来。

其实整个事情,虽然是产品经理大会而引起思考,但是我认为是对整个从业者群体的反思。

一方面我自己通过“在行“招聘话题的咨询接触了很多刚工作或者还没有工作的UX、产品新人,很多人在严重缺乏准备和了解的情况下,对产品经理的职位充满了幻想就入行了。这时候,很多时候行业内稍有经验的人,都在抱怨新人的浮躁和能力、经验的缺失。这过程里面,问题其实被简单化了,一些问题被掩盖了。

另一方面,一些专业人士,把关注点和技巧的卖弄都放在某些细节、浮夸的细枝末节上,带着“同行来比这个,老子天下第一“的心态,醉心于炫技和PPT,甚至自鸣得意。另一些所谓有经验的从业者,把1年经验用了若干年,从来没有跳出过若干年前行业或者公司通过职位描述划定的框。


从业者的浮躁、误区和自蔽更加加重了与项目负责人或投资人之间的分歧。



世界是在变化的。

开发模式从硬件模式到软件模式用了多久?从软件模式又跑步进入了互联网模式,然后几年前又瞬间切换到移动互联网模式,如今面对将来纷繁的可能性,后移动互联网、VR/AR、智能硬件,每一种新世代,需要的研发和协作模式都会转变,用最高效的方式适应新的需要。虽然现在还有公司在用软件模式做互联网,但是看看他们和热锅蚂蚁一样碌碌无为的样子和团队吸引力、人才素养,就知道未来在哪里。虽然我们有政策和资源这些基本国情,也不会改变这些规律。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生产力决定效率,效率带来竞争力。

很多时候我们说,哈哈,互联网牛,生产方式和思考的方式方法先进,然后看传统行业的笑话,你们还不赶紧互联网+!才笑了没几天,现在回头一看,我靠,我自己做事的方式已经不行了,再不变就完蛋了。

其实不是完蛋。麦克阿瑟说,老兵不会死去,只是凋零。不能适应新需要的生产关系和从业者,不会瞬间消失,而是无声的边缘化,等察觉到的时候,才发现产出和资源配置都已经捉襟见肘,天时地利都随风而逝,为时已晚。所以,这个变革,不仅是传统行业在变,包括互联网从业者,甚至是有所谓“互联网经验“的所有从业者都身在其中,经验如果不能放下,就是包袱。



图片来自GrowingIO的创始人、前Linkedin高级总监张溪梦 分享截图。

如果说产品经理群体的恐慌最近来得如此真切,其实UX群体的改变早已在进行,只是,某种程度上来说,效果不明显,有一点自娱自乐的成分。

UX的概念从06年左右开始在国内普及,基本上从理论、方法到工具,都引进同步了国外最前沿的东西,并且在有条件的团队中得以应用。作为一个参与了多个不同阶段的各类项目的设计师,必须要说,包括视觉和交互设计,对产品的成功是有着难以否定的作用的,即使充分考虑市场营销和资本的作用后也依然如此。

但有两点比较不幸。

一、上述的UX理论和方法体系的引入,只有设计部门关心,或者设计部门中部分成员关心,自下而上的影响和对其他部门的辐射是非常有限的。即使ceo能口头说体验第一(已经非常难得),但是流程和架构的一点点变动都需要很多时间和精力来慢慢影响,对1、2个设计师的小组来说,改变项目流程更是想也不敢想,更不用说对团队中其他成员之间的交叉辐射。

二、先进的工作方法受限于老旧的流程框架。因为行业变化节奏的问题,一些从软件开发模式中遗留的认知被组织带到了互联网甚至移动互联网模式中,例如美工称号和它背后对新开发模式的认知缺乏。包括组织的职位设定、职位要求,可能都有旧模式的影响。再加上严重落后于市场情况的教育体系。这些叠加出最致命的后果是,相当的从业者自从第一天就站在别人给他画好的框中,就认为事情就该如此,美工画好PS、交互做好线框图、产品写好文档就完成工作了,目标是完成,成绩是完成数量。一边说我叫设计师,一边还做着美工的事情。

之前也持续看老外的UX设计交流论坛,几年前去硅谷实地学习的时候,和FB、IDEO、Frog等设计团队交流,发现很多他们设计师的理念、方法其实我们差别并不多,很多事情他们在做我们也在做,思路也一样,但是最终产品出来却可能天差地别,一直还是困扰原因是什么。后来才想到,除去可能的能力水平差距之外(这个可以主动补救),另一个就是职能框架的限制。即使在UX团队内部走UX流程或者敏捷UX流程了,但是在更大的环境中,还是走旧模式的。一些优秀的方法仅能流于形式、过家家或者隔岸观火,并没有用来帮助产品和团队变得更SMART,更STRONG.

那么,未来会如何?

从之前在LOFTER、云音乐和易信的项目实践来看,在产品的生产流程中,大致可以分为截然不同的两个阶段,分别对应了两种工作模式:0到1阶段,以及发布上线之后的阶段。

对应的来看,Growth hacking模式进一步印证了上面这种理解和划分方式,Growth Hacking 方式在0到1的前期阶段相对来说比较乏力,这时候更多可以依靠定性的UX研究、分析方法来进行开创性的探索和设计,就像我们为lofter精确定位的用户角色模型,在后来的产品的肉和灵、功能和运营决策中都发挥了非常积极的作用。再如在云音乐项目中,当时最大的挑战是探索新听歌模式包括社交玩法和旧用户习惯之间的衔接度,通过一系列针对用户的分析和测试,在之前重改4个版本之后终于拿出可以上线的方案。

这就是0到1的阶段,开始的时候什么都没有,可能连方向都没有,甚至连对错都没有,只有一个度,需要自己拿捏,确定一个可以指导产品相当长时间的核心思路。在这个阶段,UX的方法论和工具,甚至设计师和产品的个人经验,都是可以依靠的。

但是在发布上线之后,事情就改变了。对只管画图的设计师和写文档的功能经理来说,甚至可以说变得有些无聊。但是在LOFTER和易信项目中,通过主动研究数据表现,叠加印证用户调研结果,针对注册、登录和新用户引导等挑选出来精心优化的核心使用路径,进行转化效果的持续跟进研究和改动,分别都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提升效果。在易信项目中,有些优化甚至对重点行为数据有3-7倍不等的影响。

现在才知道,原来当时做的事情,叫Growth hacking。:)

私以为,将来产品的研发模式可能就会以这两种形态为主,0到1,和增长模式。 此处说的增长,应该都是广义的,不是特指增长,还包括留存、促活、转化,等等,或者归结为某个Magic Number的增长。就像Simon 说的,以后可能没有产品经理,所有都是增长经理。这样的话,功能经理、运行经理和美工,在足够smart的团队中,将逐渐在价值体系中边缘化。

设计思维的精益流程:洞察、创意、模型验证、反思迭代。图片来自GrowingIO的创始人、前Linkedin高级总监张溪梦 分享截图。

在这种情况下,具体会有什么不同呢?

  • 更加注重目标导向

从无到有的阶段,以定性研究确定用户痛点和产品目标,然后通过最小化产品模型进行验证并迭代。在增长模式中,以数据分析指导改进,以产品模型或者灰度进行测试,持续改进。无论哪种方式,都不再以功能点、设计或交互为核心关注点,这些都是达成目标的手段。所关注的应该是目标本身,0到1时是用户痛点,增长模式中是关键数据表现。

  • 能力树要求在改变

在当前项目模式中,功能经理和美工还可以满足项目的需求,但是在新模式中,对文档工具、绘图软件工具的使用技能将不再是核心技能。相应的,对用户的定性、定量研究,精益UX方法,对数据的建模、分析和研究,设计思维中 洞察、创意、模型验证、反思迭代的各种思考分析方法,将是新模式中项目成员必须的技能。此处没分产品经理和体验设计师,爱叫什么title,你开心就好。

  • 真正的围绕用户设计

无论前期的定性研究还是后期的数据跟踪分析,其实都是一个概念:时刻关注你的用户!随时行动响应。目前还有一些情况下,项目组做了很多工作,但是还没有和用户接触过,这是不可想像的。是的,你有钱也不行。

除了定性研究,在定量方面,以前我们说数据,很大程度上是说,运营数据。 今天增长多少,下降多少,转化多少,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大多数情况下对用户行为数据的关注是不够的。但是在Growth hacking框架里面,包括我们看到的数据工具,是把运营数据现象和通过行为数据精确定位原因当作一个整体来看的。

  • 项目流程和协作方式改变

0到1阶段因为不确定性非常多,变数、限制等也非常多,如何用最低最低最低(重要说三遍)的成本来验证“最小可行产品” 是头等命题。所以各成员自己的工作方式、工作重点也能围绕目标,在协作方式上也调整到0到1模式,而不是照搬常规经验,这在小规模的小组内是可行的。而这种0到1阶段的协作方式调整,不是仅仅增加工作时间,而是包括流程、交付物、交付方式、交付时间点计划、风险偏好、资源倾向、交流机制、验证机制等等一系列规则调整。

几个月前,FACEBOOK的Growth hacking团队有一次来杭州网易交流,当时已是感触良多。最大一点就是,这个团队竟然不是按职位职能分的,而是按任务目标分的!不是开发部,也不是设计部,而是专门负责用户增长的部门!

曾几何时,我们每天焦虑数字的增长,然后把任务分配到市场、运营,甚至设计、产品等不同部门。看起来任务分解了,但其实没有一个方面对增长负责,而是只对任务负责。所以大家都在做着自己的事情,许多看似正确的决定其实以旁人来看无比搞笑。没人关心增长,没人关心留存。天荒地老,海枯石烂。

Growth hacking 团队,是以用户增长为目标而建立的包括各种必要技能人员的综合体,像一个特战小组或者快速反应部队。联想到国家刚刚完成的军区到战区的改革,其中要点之一,就是以作战目标重新定义组织,打破空海陆的军种隔阂,通过组建联合司令部来协调力量,更好的达成统一的目标。以明确任务目标组织团队,而不是岗位、产品功能的维度来组织,这个和Growth hacking 团队听起来是一回事吧:)  

  • 职位/职能模糊,跨界复合更重要

产品经理和UI/UE/UX分别的职责是什么,这个问题扯了那么多年,最终这个问题本身不再重要了。重要的只有两件事,目标,和为了达成目标而必须具备的能力。这和职位title无关,如果团队只有两个开发人员,为了达成增长,他们也需要关注并尝试各个方面的影响因素。在以目标而聚合的团队中,如果想高效配合,只了解自己专业是做不到的,不仅技术、设计、产品,甚至运营、市场、品牌,都要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彼此了解和配合。这也是很多产品专家、产品总监建议想做产品的新人先从UX或者技术岗位开始做起,3年以后再转产品的原因。

以上说了可能的改变,那么,还有哪些不会变呢?

必须要恭喜所有之前在流程的夹缝中坚持用UX方法思考和做事的设计师!现在以产品为代表的整个体系对做事方法的焦虑和反思,是设计思维和UX方法从设计团队走出去,和数据一起真正成为产品驱动力的开始。这些思考方式、方法和能力,将会融入到战略、功能、测试验证、项目流程管理等等各个环节里面去。

不论是前期的用户研究、角色模型、模型验证,还是参与式设计、用户测试等精益方法,还是对用户反馈、用户行为数据的关注,都是我们之前在做的事情,只是现在更加目标明确,而且在新的框架中,会得到更多的支持和认可。对产品和设计师并不是不需要了,而是要求更高了。如果达不到这些,而只是处理文档,那么就很容易被其他岗位跨界替代,甚至是被新兴工具带来的效率提升、或者流程优化带来的效率提升而替代。



图片来自一号店产品总监 姜沈励 分享现场。

我们之前和设计师聊天,总是会问,除了画图,你还有什么核心竞争力,将来,可能会是,如果设计思维和UX方法普及了,那么设计师 (产品经理类似),核心竞争力又在哪里呢? 这是变化来临之后的另一个问题了。

· EDN ·

网易云信∣真正稳定的IM云服务

http://netease.im  长按识别,关注精彩

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自发贡献,不代表【wpsshop博客】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不承担相应法律责任。如您发现有侵权的内容,请联系我们。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wpsshop.cn/w/weixin_40725706/article/detail/97247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