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article > 正文

2022年上半年软件设计师常考概念_在软件逆向工程相关概念中,借助工具从已有的

在软件逆向工程相关概念中,借助工具从已有的

目录

多核的概念

哈佛结构

精简指令集

Cache必考知识

计算机语言层次结构

计算机语言级别

GPU必考知识点

计算机总线的概念

传输数据包的几种分类

企业信息集成

企业集成的介绍

电子商务

商业智能


多核的概念

  1. 多核是多微处理器核的简称,是将两个或者更多的独立处理器封装在一起,集成一个电路中。多核处理器是单枚芯片(也称为硅核),能够直接插入单一的处理器插槽中,但操作系统会利用所有相关的资源,将它的每个执行内核作为分立的逻辑处理器。通过在多个执行内核之间划分任务,多核处理器可在特定的时钟周期内执行更多任务。多核与多CPU相比,可以很好降低系统的功耗和体积。在多核技术中,计算机可以同时执行多个进程;在操作系统中,多个线程也可以并发执行。SMP、BMP、MP这几种处理器系统硬件结构都有差异,采用哪种,是要考虑这个因素的。

哈佛结构

  1. 哈佛结构是一种将程序指令和数据存储分开的存储器结构,哈佛结构是一种并行体系结构,它的主要特点是将程序和数据存储在不同的存储空间中,即程序存储器和数据存储器是两个独立的存储器,每个存储器独立编址、独立访问。与两个存储器相应的是系统的4条总线:程序和数据的数据总线与地址总线。这种分离的程序总线和数据总线可允许在一个机器周期内同时获得指令字(来自程序存储器)和操作数(来自数据存储器),从而提高了执行速度,提高了数据的吞吐量。又由于程序和数据存储在两个分开的物理空间中,因此取地址和执行能完全重叠。中央处理器首先到程序指令存储器中读取程序指令内容。程序指令存储和数据存储分开,可以使指令和数据有不同的数据宽度。哈佛结构能在一个机器周期内同时获取指令字与操作数,但做不到一个机器周期内多次访问存储器。

精简指令集

  1. 精简指令集,数量少,使用频率接近,定长格式,大部分为单周期指令,操作寄存器,只有Load、store操作内存。支持方式少,增加了通用寄存器,硬布线逻辑控制为主,适合采用流水线,优化编译,有效支持高级语言。 复杂指令集,数量多,使用频率差别大,可变长格式,支持多种寻址方式。微程序控制技术,研制周期长。

Cache必考知识

  1. 按内容存取,是相联存取,是相联存储的最大特点,Cache是一种非常经典的相联存储器

计算机语言层次结构

  1. 计算机是一个硬件和软件的结合体,可以把它看做是按照功能划分的多级层次结构,如图所示,这种结构的划分,有利于正确理解计算机系统的工作过程,明确软件、硬件在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微程序--》硬件直接执行;传统机器指令系统--》解释;操作系统机器作业控制语言等--》部分解释(操作系统);汇编语言--》翻译(汇编语言);高级语言--》编译程序;应用语言机器--》应用软件包

计算机语言级别

    1. 硬联逻辑级。这是计算机的内核、由门、触发器等逻辑电路组成
    2. 微程序级。这一级的机器语言是微指令集,程序员用微指令编写的微程序一般直接由硬件执行
    3. 传统机器级。这一级的机器语言是该机器的指令集,程序员用机器指令编写的程序可以由微程序进行解释
    4. 操作系统级。从操作系统的基本功能来看,一方面它要直接管理传统机器中的软件、硬件资源,另一方面它又是传统机器的延伸
    5. 汇编语言级。这一级的机器语言是汇编语言,完成汇编语言翻译的程序称为汇编语言程序
    6. 高级语言级。这一级的机器语言就是各种高级语言,通常是用编译程序来完成高级语言翻译的工作
    7. 应用语言级。这一级是为了使计算机满足某种用途而专门设计的,因此,这一级的机器语言就是各种面向问题的应用语言

GPU必考知识点

  1. GPU是一种高性能的图形处理器,一般采用的是SIMD架构
  2. Cache与主存之间的映射采用的是硬件方式完成的,其目的是提高速度
  3. 流水线的技术,流水线执行100个任务所需要的时间为:(2+1+1+1+1)+(100-1)*2=204ns;所以每秒的吞吐率为:
  4. 编码流程为:
    1. 在原始信息位后加k个000,即1100000
    2. 将1100000与生成多项式1011做摸2除法,得到余数为010
    3. 将原始信息位于余数连接起来得到:1100010

计算机总线的概念

  1. 按照总线中数据线的多少,可以分为并行总线和串行总线。并行总线是含有多条双向数据线的总线,它可以实现一个数据多位同时传输,总线中数据线的数量决定了可传输一个数据的最大位数(一般是8位的倍数)。由于可以同时传输数据的个位,所以并行总线具有数据传输效率高的优点。但由于各条数据线的传输特性不可能完全一致,当数据线拉长时,数据各位到达接收端时延迟可能不一致,会造成传输错误,所以并行总线不宜过长,适合近距离连接。大多数的系统总线属于并行总线;串行总线是只有一条双向数据线或两条单向数据线的总线,可以实现一个数据的各位按照一定的速度和顺序依次传输。由于按位串行传输数据对数据传输特性的要求不高,在长距离连线情况下仍可以有效地传送数据,所以串行总线的优势在于远距离通信。但由于数据是按位顺序传送的,所以在相同的时钟控制下,数据传输速率低于并行总线。大多数的通信总线属于串行总线;在单总线结构中计算机的各个部件均与系统总线相连,所以它又称为面向系统的单总线结构。在单总线结构中,cpu与主存之间、CPU与io设备之间、IO设备与主存之间、各种设备之间通过系统总线交换信息。单总线结构的优点是控制简单方便,扩充方便。但由于所有设备部件均挂在单一总线上,使这种结构只能分时工作,即同一时刻只能在两个设备之间传送数据,这就使系统总体数据传输的效率和速度受到限制,这是单总线结构的主要特点。

传输数据包的几种分类

  1. 公司要求在应用集成后实现采用可定制的格式频繁地、立即地、可靠地、异步地传输数据包。
    1. 远程过程调用用一般是基于同步的方式,效率较低,而且容易失败;
    2. 共享数据库和文件传输的集成方式在性能方面较差,系统不能保持即时数据同步,而且容易造成应用于数据耦合;
    3. 消息传递的集成方式能够保证数据的异步、立即、可靠传输,恰好能够满足该公司的集成需求

企业信息集成

  1. 企业信息集成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按照组织范围来分,分为企业内部的信息集成和外部的信息集成两个方面。
    1. 企业内部的信息集成,按集成内容,企业内部的信息集成一般可分为以下四个方面
      1. 技术平台的集成,系统底层的体系结构、软件、硬件以及异构网络的特殊需求首先必须得到集成。这个集成包括信息技术硬件所组成的新型操作平台,如各类大型机、小型机、工作站、微机、通信网络等信息技术设备,还包括置入信息技术或者说经过信息技术改造的机床、车床、自动化工具、流水线设备
      2. 数据的集成,为了完成应用集成和业务流程 集成,需要解决数据和数据库的集成问题。数据集成的目的是实现不同系统的数据交流和共享,是进行其他更进一步集成的基础。数据集成的 特点是简单、低成本、易于实施,但需要对系统内部业务的深入了解,数据集成是对数据进行标识并编成目录,确定元数据模型。只有在建立统一的模型后,数据才能在数据库系统中分布和共享。数据集成采用的主要数据处理技术有数据复制、数据聚合和接口集成等
      3. 应用系统的集成,应用系统集成是实现不同系统之间的互操作,使得不同应用系统之间 能够实现数据和方法的共享。它为进一步的过程集成打下基础。
      4. 业务过程集成,对业务过程进行集成的时候,企业必须在各种业务系统中定义、授权和管理各种业务信息的交换,以便改进操作、减少成本、提高响应速度。业务流程的集成使得不同应用系统中流程能够无缝连接,实现流程的协调运作和流程信息的充分共享。
    1. 企业外部的信息集成
      1. 通过门户网站和互联网实现公众、社会团体、社会和客户的互动,实现企业内外部 信息资源的有效交流和集成
      2. 通过与合作伙伴信息系统的对接,建立动态的企业联盟,发展 基于竞争合作机制的虚拟企业,重塑企业的战略模式和竞争优势。

企业集成的介绍

    1. Internet的发展增加了企业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虚拟企业、扩展的供应链管理和协同商务都是企业之间集成的典型。通过合作,几个企业和公司组成一个相对稳定的合作网络,这种合作网络可以提供单个公司所不能提供的产品和服务,获得单个公司组成一个相对稳定的合作网络 ,这种合作网络可以提供单个公司所不能提供的产品型。通过合作,几个企业和公司组成一个相对稳定的合作网络,这种合作网络可以提供单个公司所不能提供的产品和服务,获得单个公司无法完成的订单,为了增加合作的效率,必须实现网络中有关合作关系的公司之间活动和过程的集成,另外,企业间的集成并不是使企业内所有的系统都实现集成,而只是集成一些与企业之间的业务过程有关的系统,因此,企业间的集成是一种由选择的集成。企业间集成的一个关键问题是使企业间不同系统实现数据格式的匹配。目前,xml技术作为企业间集成时数据交换的标准已经得到广泛的应用。
  1. 按照实际应用领域,EP可以划分为四类,分别是企业网站、企业信息门户、企业知识门户和企业应用门户。
    1. 企业网站,随着互联网的兴起,企业纷纷建立自己的网站,供用户或企业员工浏览,这些网站往往功能简单,注重信息的单项传送,忽视用户与企业之间,用户相互之间的信息互动。这些网站面向特定的使用人群,为企业服务,因此,可以被看做是EP发展的雏形
    2. 企业信息门户,企业信息门户(Enterprise Information Portal,EIP)是指Internet环境下,把各种应用系统、数据资源和互联网资源统一集成到EP之下,根据每个用户和使用特点和角色不同,形成个性化的应用界面 ,并通过对事件和消息的处理传输把用户的有机地联系在一起,EIP不仅仅局限于建立一个企业网站,提供一些企业和产品、服务的信息,更重要的是要求企业能够实现多业务系统的集成,能对客户的各种要求做出快速响应,并且能对整个供应链进行统一管理,企业员工、合作伙伴、客户、供应商都可以通过EIP非常方便地获取自己所需的信息,对访问者来说,EIP提供了一个单一的访问入口,所有访问者都可以通过这个入口获得个性化的信息和服务,可以快速的了解企业的相关信息,对企业来说,EIP既是一个展示企业的窗口,也可以是无缝地集成企业的业务内容,商务活动、社区等,动态地发布存储在企业内部和外部的各种信息,同时还可以支持网上的虚拟社区,访问者可以相互讨论和交换信息
    3. 企业知识门户,企业知识门户(Enterprise Knowledge Portal,EKP),是企业员工日常工作所涉及相关主题内容总店,企业员工可以通过EKP方便地了解当天的最新消息、工作内容、完成这些工作所需的知识等。通过EKP,任何员工都可以实现地与工作团队中其他成员取得联系,寻找到能够提供帮助的专家或者快速地链接到相关的门户。不难看出,EKP的使用对象是企业的员工,它的建立和使用可以大大提高企业范围内的知识共享,并由此提高企业员工的工作效率。当然,EKP还应该具有信息搜集、整理、提炼的功能,可以对已有的知识进行分类,建立企业知识库并随时更新知识库的内容。目前,一些咨询和服务型企业已经开始建立知识门户。
    4. 企业应用门户,企业应用门户(Enterprise Application Portal EAP)实际上是对企业业务流程的集成,它以业务流程和企业应用为核心,把 业务流程中功能不同的应用模块通过门户技术集成在一起,从某种意义上说,可以把EAP看成是企业信息系统的集成节目。企业员工和合作伙伴可以通过EAP访问相应的应用系统,实现移动办公、进行网上交易等。

电子商务

  1. 电子政务的行为主体包括:政府、企事业单位以及居民;国家和地方人口信息的采集、处理和利用,属于政府对政府的电子商务活动

商业智能

  1. 商业智能能够辅助组织的业务经营决策,既可以是操作层的,也可以是战术层和战略层的决策,概括地说,商业智能的实现涉及软件、硬件、咨询服务以及应用,是对商务信息的搜集、管理和分析过程 、目的是使企业的各级决策者获得知识或洞察力,促使他们做出对企业更有利的决策
  2. 采购与库存管理是ERP的基本模块,其中采购管理是对采购工作,从采购订单产生至货物收到的全过程进行组织、实施与控制,库存管理(Inventory Managerment IP)模块则是对企业物料的进、出、存进行管理
  3. IDEF(Integration DEFInition method 集成定义方法)是一系列建模、分析和仿真方法的统称,每套方法都是通过建模来获得某种特定类型的信息。其中IDEF0可以用来对业务流程进行建模;IDEF4可以用来对面向对象进行建模
  4. 那个项目的净现值高,就选择最高就行;因为净现值的方法已经考虑了时间因素,所以就不再单独考虑建设期、投资回收期等事件因素
  5. 对系统开发的各种候选方案进行成本、效益分析和评价该项目实施后可能取得的无形收益,是从成本效益的角度来看一个项目的可行性,是从经济角度出发的分析,这属于可行性分析的范畴。而评价现有技术能力和信息技术是否足以支持系统目标的实现是典型的技术可行性分析。分析现有系统存在的运行问题与可行性分析没有直接关系
  6. 信息系统生命周期,系统规划、系统分析、分析设计、系统实施、系统运行和维护
    1. 系统规划阶段:系统规划阶段的任务是对组织的环境、目标以及现行系统的状况进行初步调查,根据组织目标和发展战略,确定信息系统的发展战略,对建设新系统的需求组偶出分析和预测,同时考虑建设新系统所受的各种约束,研究建设新系统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2. 系统分析阶段的任务是根据系统设计任务书所确定的范围,对现行系统进行详细调查,描述现行系统的业务流程,指出现行系统的局限性和不足之处,确定新系统的基本目标和逻辑功能要求,即提出新系统的逻辑模型
    3. 系统设计:阶段的任务是根据系统说明书中规定的功能要求,考虑实际条件,具体设计实现逻辑模型的技术方案,也就是设计新系统的物理模型
    4. 系统 实施:系统实施阶段是将设计的系统付诸实施的阶段
    5. 系统运行与维护:系统投入运行之后,需要经常进行维护和评价,记录系统运行的情况,根据一定的规则对系统进行必要的修改,评价系统的工作质量和经济效益
  1. 敏捷方法是以原型开发思想为基础,采用迭代增量式开发,发行版本小型化,比较适合需求变化不大或者开发前期对需求不是很清晰的项目。
  2. 逆向工程、重构、再工程:
    1. 所谓软件的逆向工程就是分析已有的项目,寻求比源代码更高级的抽象表现形式,一般认为,凡是在软件生命周期内将软件某种形式的描述转换成更为抽象形式的活动都可以称为逆向工程。与之相关的概念是:
    2. 重构(restructuring)是指在同一个抽象级别上转换系统描述形式:
    3. 设计恢复(design recovery)是指借助工具从已有的程序中抽象出有关数据设计,总体结构设计和过程设计的信息(不一定是原设计)
    4. 再工程(re-engineering)也称为修复和改造工程,它是在逆向工程所获得信息的基础上修改或重构已有的系统,产生系统的一个新版本
  1. 需求开发、需求管理,把所有与需求直接相关的获得统称为需求工程。需求工程的获得可以分为两个大类,一类属于需求开发;另一类属于需求管理
    1. 需求开发的目的是通过调查与分析,获取用户需求并定义产品需求,需求开发包括需求获取、需求分析、需求定义和需求验证的过程
    2. 需求管理的目的是确保各方对需求的一致性理解;管理和控制需求的变更;从需求到最终产品的双向跟踪。需求管理与需求开发密切合作,需求开发涉及到把项目关系人的需求转换成需求和决定如何在各个产品构建之间安排或者分配需求,在需求管理中,要收集需求的变更的理由,并且维持对原有需求和所有产品以及产品构件需求的双向跟踪
  1. 业务需求是指反映企业或客户对系统高层次的目标要求,通常来自项目投资人、购买产品的客户、客户单位的管理人员、市场营销部门或产品策划部门
  2. 需求开发分为:需求获取、需求分析、需求定义和需求验证
    1. 需求获取: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获取用户的需求信息
    2. 需求分析:对各种需求信息进行分析,消除错误,刻画细节
    3. 需求定义:根据需求获取和需求分析的结果,进一步定义准确无误的产品需求,产生《产品需求规格说明书》
    4. 需求验证:开发方和用户方共同对《产品需求规格说明书》进行评审,双方达成共识后做出书面承诺,使《产品需求规格说明书》真正成为需求基线(经过批准后的计划文档的意思)
  1. 需求跟踪是指跟踪一个需求使用期限的全过程,需求跟踪包括编制每个需求同系统元素之间的联系文档,这些元素包括其他类型的需求,体系结构,其他设计部件,源代码模块、测试、帮助文档等。需求跟踪为我们提供了由需求到产品实现整个过程范围的明确查阅能力。需求跟踪矩阵是在用户原始需求与需求规格说明书之间,以及需求规格说明书与最终产品之间实现双向跟踪的主要工具
  2. 事物:模型中的基本成员。UML中包括结构事物、行为事物、分组事物和注释事物
    1. 结构事物,模型中静态部分【类class】+【接口interface】+【协作Collaboration】+【用例User Case】+【活动类】+【组件Component】+【节点Node】
    2. 行为事物:模型中的动态部分,【交互】+【状态机】
    3. 分组事物,可以把分组事物看成是一个“盒子”,模型可以在其中分解,目前只有一种分组事物,即包(Package)。结构事物、动作事物甚至分组事物都有可能放在一个包中。包纯粹是概念上的,只存在与开发阶段,而组件在运行时存在
    4. 注释事物,注释事物是UML模型的解释部分
  1. 时钟频率法、等效指令速度法
    1. 时钟频率法,计算机的时钟频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机器的速度。显然,对同一种机型的计算机,时钟频率越高,计算机的工作速度就越快。但是,由于不同的计算机硬件电路和器件的不完全相同,所以其所需要的时钟频率范围也不一定相同。相同频率、不同体系结构的机器,其速度和性能可能会相差很多倍
    2. 等效指令速度法,等效指令法也称为吉普森混合法(Gibson mix)或混合比例计算法,是通过各类指令在程序中所占的比例(W)进行计算得到的。若各类指令的执行时间为t,则等效指令的执行时间为
  1. 净现值(NPV):是指项目在生命周期内隔年的净值现金流量按照一定的,相同的折现率折现到初时的现值之和
  2. 净现值率,作为净现值的辅助指标考察资金的利用效率,净现值率是项目净现值与投资总额现值P之比,是一种效率型指标,其经济含义是单位投资现值所能带来的净现值
  3. 原型模型,典型的原型开发方法模型。适用于需求不明确的场景,可以帮助用户明确需求
  4. 瀑布模型,是软件生存周期中的各个活动规定为依次线性顺序的若干阶段的模型,包括需求分析、设计、编码、运行与维护。瀑布模型的特点是容易理解,管理成本低,每个阶段都有对应的成功产物,各个阶段有明显的界限划分和顺序的要求,一旦发生错误,整个项目推到重新开始,适用于需求明确的项目,一般表述为需求明确、或二次开发、或者对于数据处理类型的项目
  5. 增量模型,融合了瀑布模型的基本成分和原型实现的迭代特征,可以有个可用版本的发布,核心功能往往最先完成,在此基础上,每轮迭代会有新的增量发布,核心功能可以得到充分测试,强调每一个增量均发布一个可操作的产品
  6. 螺旋模型,典型特点是引入了风险分析。结合了瀑布模型和演化模型的特点,最主要的特点在于加入了风险分析。它是有制定计划,风险分析、实施工程、客户评估这一循环组成的,它最初从概念项目开始每一个螺旋。属于面向对象开发模型,强调风险引入。
  7. V模型,强调测试贯穿项目始终,而不是集中在测试阶段,是一种测试的开发模型
  8. 喷泉模型,典型的面向对象的模型,特点是迭代,无缝隙。会将软件开发 划分多个阶段,但各个阶段无明显界限,并且可以迭代交叉
  9. 快速应用开发RAD,是瀑布模型的告诉变种,适用比较传统生命周期快得多的开发方法,它强调极短的开发周期,通常适用基于构件的开发方法获得快速开发
    1. 过程:业务建模,数据建模,过程建模,应用生成,测试与交付
    2. 适用性:RAD对模块化要求比较高,如果某项功能不能被模块化,则其构件就会出现问题
    3. 如果高性能是一个指标,且必须通过调整结构使其适应系统构件才能获得,则RAD也有可能不能奏效;RAD要求开发者和客户必须在很短的时间完成一系列的需求分析,任何一方配合不当都会导致失败;RAD只能用于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不适合技术风险很高的情况
  1. 构件组装模型
  2. 统一过程(在软考中UP、RUP都指统一过程),典型特点是用例驱动、以架构为中心、迭代和增量。统一过程把一个项目分为四个不同的阶段:
    1. 构思阶段(初始阶段):包括用户沟通和计划活动两个方面,强调定义和细化用例,并将其作为主要模型。产物,项目蓝图文档(核心需求、关键特性、主要约束);用户模型;项目计划
    2. 细化阶段:包括用例沟通和建模活动,重点是创建分析和设计模型,强调类的定义和体系结构的表示。产物:完成架构设计;淘汰高风险元素
    3. 构件阶段:将设计转化为实现,并进行集成和测试。产物:UML模型;测试用例移交阶段;将产品发布给用户进行测试评价,并收集用户的意见,之后再进行迭代修改产品使之完善产物;可运行的软件产品,用户手册,用户支持计划
  1. 敏捷开发,敏捷开发时一种以人为核心、迭代、循序渐进的开发方法,适用于小团队和小项目,具有小步快跑的思想。常见的敏捷开发方法有极限编程法、水晶法、并列争球法和 自适应软件开发方法
  2. 需求工程--需求获取方法
    1. 收集资料:把与系统有关的、对系统开发有益的信息收集起来
    2. 用户访谈:1对3,有代表性的用户,成本高
    3. 问卷调查:用户多,无法一一访谈,成本低
    4. 现场观摩:针对较为复杂的流程和操作
    5. 参加业务实践:有效地发现问题的本质和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6. 联合需求计划(JRP):高度组织的群体会议,各方参与,成本高
    7. 阅读历史 文档:对收集数据性的信息较为有用
    8. 情节串联板:一系列图片,通过这些图片来讲故事
    9. 抽样调查:降低成本
  1. UML图分类---静态图
    1. 类图(class Diagram):一组类、接口、协作和 他们之间的关系
    2. 对象图(Object Diagram):一组对象以及他们的关系
    3. 构件图(Component Diagram):一个封装的类和它的接口
    4. 部署图(Deployment Diagram):软件、硬件之间的映射
    5. 制品图(artifact diagram):系统的物理结构
    6. 包图(package diagram):由模型本身分解而成的组织单元,以及他们之间的依赖关系
    7. 组合结构图(composite structure diagram):组合结构图描述结构化类(例如:构件或类)的内部结构,包括结构化类与系统其余部分的交互点。组合结构图用于画出结构化类的内部内容
    8. 用例图(use case diagram):用例图描述一组用例、参与者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用例图给出系统的静态用例。这些图在对系统的行为组织和建模时时非常重要的
    9. 顺序图(sequence diagram,序列图):顺序图是一种交互图(interaction diagram),交互图展现了一种交互,它由一组对象或参与者以及他们之间可能发送的消息构成。交互图专注与系统的动态视图,顺序图是强调消息的时间次序交互图
  1. UML图分类---动态图
    1. 用例图:系统与外部参与者之间的交互
    2. 顺序图:强调按时间顺序
    3. 通信图:协作图
    4. 定时图:强调实际时间
    5. 交互概览图
    6. 状态图:状态的转换变迁
    7. 活动图:类似程序流程图,并行行为
  1. 活动图与用例的关系,活动图描述的是对象活动的顺序关系所遵守的规则,它着重表现系统的行为,而非处理过程;而流程图着重描述处理过程。流程图一般都是顺序进程,而活动图则可以支持并发进程。活动图是面向对象的,而流程图是面向过程的。
  2. 活动图与状态图对比,状态图主要是用于描述一个对象在其生存期间的动态行为,表现一个对象所经历的状态序列,引起状态转移的事件(event),以及因状态转移而伴随的动作(action)。活动图可以用于描述系统的工作流程和并发行为 。活动图其实可以看作状图图的特殊形式,活动图中 一个活动结束后将立即进入下一个活动(在状态图中状态的转移可能需要时间的触发);两者之间最大的区别:状态图侧重于描述行为的结果,而活动图侧重描述行为的动作。其次活动图可描述并发行为,而状态图不能。
  3. UML图关系
    1. 用例关系包括:包含关系、扩展关系、泛化关系
      1. 包含关系:其中这个提取出来的公共用例称为抽象用例,而把原始用例称为基本用例或基础用例系:当可以从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用例中提取公共行为时,应该使用包含关系来表示它们。
      2. 扩展关系:如果一个用例明显地混合了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场景,即根据情况可能发生多种分支,则可以将这个用例分为一个基本用例和一个或多个扩展用例,这样使描述可能更加清晰
      3. 泛化关系:当多个用例共同拥有一种类似的结构和行为的时候,可以将他们的共性抽象成为父用例,其他的用例作为泛化关系中的子用例。在泛化关系中,子用例是父用例的一种特殊形式,子用例继承了父用例的所有的结构、行为、和关系
    1. 类图、对象图关系
      1. 依赖关系:一个事物发生变化影响另一个事物
      2. 泛化关系:特殊、一般的关系
      3. 关联关系:描述了一组链,链是对象之间的连接
      4. 聚合关系:整体与部分生命周期不同
      5. 组合关系:整体与部分生命周期相同
      6. 实现关系:接口与类之间的关系
  1. 面向对象-设计模式
    1. 创建型模式
      1. 工厂方法模式(Factory Method):定义一个创建对象的接口,但由子类决定需要实例化哪一个类。工厂方法使得子类实例化的过程推迟,动态生成对象
      2. 抽象工厂模式(Abstract Factory):提供一个接口,可以创建一系列相关或相互依赖的对象,而无需制定他们具体 的类,生成系列对象
      3. 构建器模式(Builder):将一个复杂类的表示与其构造相分离,使得相同的构件过程能够得出不同的表示,复杂对象构造
      4. 原型模式(Prototype):用原型实例指定对象的类型,并且通过拷贝这个原型来创建新的对象,克隆对象
      5. 单例模式(Singleton):保证一个类只有一个实例,并提供一个访问它的全局访问点,单实例
    1. 结构型模式
      1. 适配器模式(Adapter):将一个类的接口转换成用户希望得到的另一种接口。它使原本不相容的接口得以协同工作,转换接口
      2. 桥接模式(Bridge):将类的抽象部分和它的实现部分分离开来,使它们可以独立地变化,继承树拆分
      3. 组合模式(Composite):将对象组合成树形结构以表示“整体”“部分”的层次结构,使得用户对单个对象和组合对象的使用具有一致性,树形目录结构
      4. 装饰模式(Decorator):动态地给一个对象添加一些额外的职责。它提供了用子类扩展功能的一个灵活的替代,比派生一个子类更加灵活,动态附加职责
      5. 外观模式(Facade):定义一个高层的接口,为子系统中的一组接口提供一个一致的外观,从而简化了该子类系统的使用,对外提供统一接口
      6. 享元模式(Flyweight):提供支持大量细粒度对象共享的有效方法,汉字编码
      7. 代理模式(Proxy):为其他对象提供一种代理以控制这个对象的访问
    1. 行为型模式
      1. 职责链模式(Chain of Responsibility):通过给多个对象处理请求的机会,减少请求的发送者与接收者之间的耦合。将接收对象链接起来,在链中传递请求,直到有一个对象处理这个请求,传递职责
      2. 命令模式(Command):将一个请求封装为一个对象,从而可用不同的请求对客户进行参数化,将请求排队或记录请求日志,支持可撤销的操作。日志记录,可撤销
      3. 解释器模式(Interpreter):给定一种语言,定义它的文法表示,并定义一个解释器,该解释器用来根据文法表示来解释语言中的句子,虚拟机的机制
      4. 迭代器模式(Iterator):提供一种方法顺序访问一个聚合对象中的各个元素,而不需要暴露该对象的内部表示,数据集
      5. 中介者模式(Mediator):用一个中介对象来封装一系列的对象交互。它使各对象不需要显式地相互作用,从而达到低耦合,还可以独立地改变对象间的交互,不直接引用
      6. 备忘录模式(Memento):正在不破坏封装性的前提下,捕获一个对象的内部状态,并在该对象之外保存这个状态,从而可以在以后将该对象恢复到原先保存的状态,游戏存档
      7. 观察者模式(Observer):定义对象间的一种一对多的依赖关系,当一个对象的状态发生改变时,所有依赖于它的对象都得到通知并自动更新,联动
      8. 状态模式(State):允许一个对象在其内部状态发生改变时改变它的行为,状态变成类
      9. 策略模式(Strategy):定义一系列算法,把他们一个一个封装起来,并且使他们只见那可以相互替代,从而让算法可以独立于使用它的用户而变化,多方案切换
      10. 模板方法模式(Template Method):定义一个操作中的算法骨架,而将一些步骤延迟到子类中,使得子类可以不改变一个算法的结构即可重新定义算法的某些特定步骤,框架
      11. 访问者模式(Visitor):表示一个作用于某对象结构中的各元素的操作,使得不该变各元素的 类的前提下定义作用于这些元素的新操作,数据与操作分离
  1. 系统运行与维护:
    1. 改正性维护:识别和纠正软件错误(测试阶段未发现的bug)
    2. 适应性维护:外部环境(新的硬、软件配置)、数据环境(数据库、数据格式、数据存储介质)可能发生变化,为使适应这种变化,而去修改软件的过程就称为适应性维护
    3. 改善性维护:提升性能或增加功能
    4. 预防性维护:针对未来,对系统的可维护性和可靠性进行预先提升,如将专用报表功能改成通用报表生成功能,以适应将来报表格式的变化
  1. 计算机体系结构分类
  2. 性能指标
    1. 主频和CPU时钟周期(Clock Cycle):主频又称为时钟频率,时钟周期是时钟频率的倒数,如主频为1GHz,则说明1秒钟有1G个时钟周期,每个时钟周期为1000*1000*1000/1G=1ns,主频=外频*倍频
    2. 指令周期(Instruction Cycle):取出并执行一条指令的时间
    3. 总线周期(BUS Cycle):也就是一个访问存储器或IO端口操作所用的时间
    4. 指令周期、总线周期和时钟周期之间的关系:一个指令周期由若干个总线周期组成,而一个总线周期时间又包含有若干个时钟周期。也可以说一个指令周期包含若干时钟周期
    5. MIPS:每秒处理的百万级的机器语言指令数,主要用于衡量标量机性能
    6. MFLOPS:每秒百万个浮点操作,不能反映整体情况,只能反映浮点运算情况,主要用于衡量t向量机性能
  1. 性能评价方法:
    1. 时钟频率法:以时钟频率高低衡量速度
    2. 指令执行速度法:表示机器运算速度的单位是MIPS
    3. 等效指令速度法(吉普森混合法):通过各类指令在 程序中所占的比例进行计算得到的,特点:考虑指令比例不同的 问题
  1. 操作系统---对应IO传输控制方式
    1. 程序查询方式(CPU一直处于询问,等待的过程,占用CPU时间最长,CPU利用率最低)分为无条件传送和程序查询方式两种,方法简单,硬件开销小,但IO能力不高,严重影响CPU的利用率
    2. 中断方式(IO完成之后向CPU发送中断信号,CPU、IO可以并行)与程序控制方式相比,中断方式因为CPU无需等待而提高了传输请求的响应速度
    3. DMA(CPU只做初始化,不参与具体数据传输过程)DMA方式是为了在主存与外设之间实现高速、批量数据交换而设置的,DMA方式比程序控制方式与中断方式都高效
    4. 通道方式、IO处理机,专门用于硬件方式
  1. 关系代数
    1. 笛卡尔积:结果列数为二者列数之和,行数为二者元素数乘积
    2. 投影:对属性列的选择列出
    3. 选择:对元祖行数的选择列出,属性名可以依次标序号,直接以数字形式出现在表达式中。计算如图

    1. 自然连接:结构列数为二者属性列之和减去重复列,行数为两者同名属性列其值相同的结果元祖。笛卡尔积、选择、投影的组合表示可以与自然连接等价,普通连接的条件会写出,没有写出的则表示自然连接

  1. 规范化理论:
    1. 第一范式(1NF):在关系模式R中,当且仅当所有域只包含原子值,即每个属性都是不可再分的数据项,则称为关系模式R是第一范式
    2. 第二范式(2NF):当且仅当关系模式R是第一范式(1NF),并且每一个非主属性完全依赖候选键(没有完全依赖)时,则称关系模式R是第二范式;
    3. 第三范式(3NF):当且仅当关系模式R是第二范式(2NF),且R中没有非主属性传递依赖于候选键时,则称关系模式R是第三范式
    4. BC范式(BCNF):设R是一个关系模式,F是它的依赖集,R属于BCNF当且仅当其F中每个依赖的决定因素必定包含R的某个候选码
    5. 规范过程如下所示

  1. TCP、IP协议族

POP3:110端口,邮件收取

SMTP:25端口,邮件发送

FTP:20数据端口、21控制接口,文件传输协议

HTTP:80端口,超文本传输协议,网页传输

DHCP:67端口,IP地址自动分配

SNMP:161端口,IP地址自动分配

DNS:53端口,域名解析协议,记录域名与IP的映射关系

TCP:可靠的传输协议

UDP:不可靠的传输层协议

ICMP:因特网差错控制协议,PING命令来自该协议

IGMP:组播协议

ARP:地址解析协议,IP地址转换为MAC地址

RARP:反向地址解析 协议,MAC地址转IP地址

  1. 安全基础技术
    1. 对称加密:加密与解密使用同一秘钥,特点:加密强度不高,但是效率高,秘钥分发困难,大量明文为了保证加密效率一般使用对称加密
      1. 常见的对称加密算法:DES:替换+移位、56位秘钥、64位数据块、速度快、秘钥易产生
      2. 3DES,两个56位秘钥K1、K2,加密:K1加密>K2解密>K1加密
      3. IDEA:128位秘钥、64位数据块、比DES的加密性好,对计算机功能要求相对低,PGP
      4. RC-5算法:RSA数据安全公司很多产品都是使用了RC-5
    1. 非对称加密:秘钥必须成对使用,公钥进行加密,相应的私钥进行解密,特点:加密速度慢,但是强度高。
      1. RSA:512位(或者1024位)秘钥、计算量极大、难破解
      2. ECC-椭圆曲线算法
  1. 网络安全协议
    1. HTTPS协议是HTTP协议与SSL协议的结合,默认端口号443
    2. PGP协议是邮件安全协议
    3. SET协议是电子商务安全协议,涉及电子交易安全
  1. 网络攻击
    1. 被动攻击:收集信息为主,破坏保密性
      1. 窃听(网络监听):用各种可能的合法或非法的手段窃取系统中的信息资源和敏感信息
      2. 业务流分析:通过对系统进行长期监听,利用统计分析方法对诸如通信频度、通信的信息流向、通信总量的变化等参数进行研究,从而发现有价值的信息和规律
      3. 非法登录:有些资料将这种方式归为被动攻击方式
    1. 主动攻击:主动攻击的类别主要有:中断(破坏可用性),篡改(破坏完整性),伪造(真实性)
      1. 假冒身份:通过欺骗通信系统或用户达到非法用户冒充成为合法用户,或者特权小的用户冒充成为特权大的用户的目的,黑客大多是采用假冒进行攻击
      2. 抵赖:这是一种来自用户的攻击,比如:否认自己发布过的某条信息,伪造一份对方来信等
      3. 旁路控制:攻击者利用系统的安全缺陷或安全性上的脆弱之处获得非法授权或特权
      4. 重放攻击:所截取的某次合法的通信数据拷贝,出于非法的目的而被重新发送
      5. 拒绝服务(DOS):对信息或其他资源的合法访问被无条件地阻止
    1. 常见的防御手段
      1. 防火墙技术:主要了解它的机制是防外不防内,对于DMZ非军事区主要放置应用服务器(如邮件服务器,WEB服务器)
      2. 漏洞扫描:入侵者可以利用系统漏洞侵入系统,系统管理员可以通过漏洞扫描技术,及时了解系统存在的安全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来提高系统的安全性
      3. 入侵检测IDS,基于数据源的分类-审计功能,记录安全日志,基于检测方法,异常行为检测
  1. 保护对象以及范围---知识产权与标准化
    1. 著作权法:著作权、文学、绘画、摄影等作品
      1. 不需要申请作品完成即开始保护
      2. 绘画或摄影作品原件出售(赠与)著作权还归原作者,原件拥有者:所有权、展览权
    1. 软件著作权法,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
      1. 软件著作权、软件作品,不需要申请,作品完成即开始保护
      2. 登记制度便于举证
    1. 专利法:专利权,需要申请,专利权有效期是从申请日开始计算
    2. 商标法:商标权:需要申请,核准之日起商标受保护
    3. 反不正当竞争:商业秘密权
      1. 商业秘密包括技术与经营两个方面
      2. 必须有保密措施才能认定为商业秘密
  1. 保护期限
    1. 公民作品:署名权、修改权、保护作品完整权,没有限制时间
    2. 公民作品:发表权、使用权和获得报酬权,作者终生以及其死亡后50年
    3. 单位作品:发布权、使用权和获得报酬权,50年
    4. 公民软件作品:署名权、修改权,没有限制
    5. 注册商标:有效期10年,未转移可注销,期满后6个月必须续注册
    6. 发明专利权:保护期限20年
    7. 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权,保护期限20年
    8. 商业秘密:不确定,公开后公众可用
  1. 计算机启动的基本流程为:BIOS-主引导记录-操作系统
  2. 关联分析、序列分析、分类分析、聚类分析的基本思想
    1. 关联分析:关联分析主要用于发现不同事件之间的关联性,即一个事件发生的同时,另一个事件也经常发生。关联分析的重点在于快速发现那些有实用的关联发生的事件。其主要依据是事件发生的概率和条件概率应该符合一定的统计意义。在进行关联分析的同时,还需要计算两个参数,分别是最小置信度(可信度)和最小支持度,前者表示规则需满足的最低可靠度,用以过滤掉可能性过小的规则;后者则用来表示规则在统计意义上需要满足的最小程度。
    2. 序列分析:序列分析主要用于发现一定时间间隔内接连发生的事件,这些事件构成一个序列,发现的序列应该具有普遍意义,其依据除了统计上的概率之外,还要加上时间的约束。在进行序列分析时,也应计算置信度和支持度。
    3. 分类分析:分类分析通过分析具有类别的样本特点,得到决定样本属于各种类别的规则或方法。利用这些规则和方法对未知类别的样本分类时应该具有一定的 准确度。其主要方法有基于统计学的贝叶斯方法、神经网络方法、决策树方法等。分类分析时首先为每个记录赋予一个标记(一组具有不同特征的类别),即按标记分类记录然后检查这些标定的记录,描述出这些记录的特征。这些描述可能时显示的,例如,一组规则定义;也可能时隐士的,例如,一个数字模型或公式
    4. 聚类分析。聚类分析时根据物以类聚的原理,将本身没有类别的样本聚集成不同的组,并且对每个这样的组进行描述的过程。其主要依据时聚集到同一个组中的样本应该彼此相似,而属于不同组的样本应该足够不相似。聚类分析法是分类分析法的逆过程,它的输入集是一组未标定的记录,即输入的记录没有作任何处理,目的是根据一定的规则,合理地划分记录集合,并用显式或隐式的方法描述不同的类别。
  1. 数据清洗,从名字也看出就是把脏的数据洗掉,指发现并纠正数据文件中可以识别的错误的最后一道程序,包括检查数据一致性,处理无效值和缺失值等,因为数据仓库中的数据是面向某一主题的数据集合,这些数据从多个业务系统中抽离出来。而且包含历史数据,这样就避免不了有点数据是错误数据,有的数据相互之间有冲突,这些错误的或有冲突的数据显然是我们不想要的,称为脏数据。我们按照一定规则把脏数据清洗掉,这就是数据清洗。而数据清洗的任务是过滤那些不符合要求的数据;
  2. 数字签名(Digital Signature)技术是不对称加密算法的典型应用;数据源发送方使用自己的私钥对数据校验和或者其他与数据内容有关的变量进行加密处理,完成对数据的合法签名,数据接收方则利用对方的公钥来解读收到的数字签名,并将解读结果用于对完整性的检验,以确认签名的合法性。数字签名无法实现接收方的身份确认;
  3. 需求获取是一个确定和理解不同的项目干系人的需求和约束的过程,常见的需求获取方式有用户访谈,问卷调查抽样和联合需求计划等
    1. 用户访谈:对于人数少、或者角色少、重要的干系人,一般采用用户访谈
    2. 联合需求计划,强调各方需要统一意见,要展开讨论时
    3. 抽样:数量多,需要快速了解基本情况时;
    4. 头脑风暴:初期,没什么思路,无目标性的想法交流
  1. CMM的目的时帮助组织对软件过程进行管理和改进,增强开发与改进能力,从而能按时地,不超预算地开发出搞质量的软件,CMM的五个成熟度等级分别为初始级、可重复级、已定义级、已管理级和优化级。
    1. 初始级。初始级时未加定义的随意过程,软件过程的特点是无秩序的,有时甚至是混乱的。软件过程定义几乎处于无章法和步骤可循的状态,软件产品所取得的成果往往依赖于极个别的努力和机遇;
    2. 可重复级。是规则化和纪律化的过程,软件过程已建立了基本的项目管理过程,可用与对成本、进度和功能特性进行跟踪。对类似的应用项目,有章可循并能重复以往所取得的成功;
    3. 已定义级。已定义级时标准的和一致的过程,用于管理和工程的软件过程均已文档化、标准化、并形成了整个软件组织的标准软件过程。全部项目均采用实际情况相吻合的、适当修改后的标准软件过程来进行操作
    4. 已管理级,已管理级时可预测的过程,软件过程和产品质量有详细的度量标准,软件过程和产品质量得到定量的认识和控制;
    5. 优化级。是持续改进的过程,通过对来自过程,新概念和新技术等方面的各种有用信息的定量分析,能够不断地、持续性地对过程进行改进。
  1. 协作图能够通过编号来表示消息的顺序和嵌套关系
  2. 业务流程重组(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 BPR)是针对企业业务流程的基本问题进行反思,并对它进行彻底的重新设计,使业绩取得显著性提高。与目标管理,全面质量管理、战略管理等理论相比,BPR要求企业管理人员从根本上重新思考企业已经形成的基本信念,即对长期以来企业在经营中所遵循的基本信念(例如,分工思想、等级制度、规模经营和标准化生产等体制性问题)进行重新思考。这就需要打破原有的思维定势,进行创造性思维。由于BPR理论突破了传统企业分工思想,强调以流程为核心,改变了原有以职能为基础模式,为企业经营管理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思路。
  3. 信息库(Repository)是系统分析员、系统设计人员和系统构造人员保存于一个或多个系统或项目有关的文档的地方。可以为单位项目建立一个信息库,也可以使所有的项目和系统共享一个信息库,信息库通常包括以下内容:
    1. 一个网络目录,目录中存储了字处理软件、电子表格软件以及其他含有项目信件、报告数据的计算机文件
    2. 一个或多个case工具目录或百科全书
    3. 打印的文档
    4. 一个到上述组件的内联网网站借口
  1. 网络隔离(Network isolation)技术的目标使确保把有害的攻击隔离,在可信网络之外和保证可信网络内部信息不外泄的前提下,完成网络间数据的交换安全,有多种形式的网络隔离,如物理隔离,协议隔离和VPN隔离等。无论采用什么形式的网络隔离,数据或信息的隔离。网络隔离的重点是物理隔离。人工方式隔离的一个特征,就是内网与外网永不连接,内网和外网在同一时间最多只有一个隔离设备建立非TCP、IP协议
  2. NoSql的主要优势
    1. 避免不必要的复杂性
    2. 高吞吐量
    3. 高水平扩展能力和低端硬件集群
    4. 避免了昂贵的对象,关系映射
  1. NoSql的缺点:
    1. 数据模型和查询语言没有经过数字验证
    2. 不支持ACID特征
    3. 功能简单
    4. 没有统一的查询模型
  1. 开放系统的直连式存储(Direct-Attached Storage DAS)在服务器外挂了一组大容量硬盘,存储设备与服务器主机之间采用CSSI通道连接,带宽为10MB/s、20MB/s、40MB/s和80MB/s等。直连式存储直接将存储设备连接到服务器上,这种方法难以扩展存储量,而且不支持数据容错功能,当服务器出现异常时会造成数据丢失。
  2. 网络接入存储(Network Attached Storage NAS)是将存储设备连接到现有的网络上,提供数据存储和文件访问服务的设备。NAS服务器是在专用主机上安装简化了的瘦系统(只具备访问权限控制、数据保护和恢复等功能)的文件服务器。NAS服务器内置了与网络连接所需要的协议,可以直接联网,具有权限的用户都可以通过网络访问NAS服务器中的文件。
  3. 存储区域网络(Storage Area Network SAN)是一种连接存储设备和存储管理子系统的专用网络,专门提供数据存储和管理功能。SAN可以看作是负责数据传输的后端网络,而前端网络(或称为数据网络)则负责正常的TCP、IP传输。也可以把SAN看作是通过特定的互连方式连接若干台存储服务器组成的单独数据网络,提供企业级的数据存储服务
  4. TCP采用可变大小的滑动窗口协议进行流量的控制。在向前纠错系统中,当接收端检测到错误后就根据纠错编码的规律自行纠错;在后向纠错系统中,接收端会请求发送端重发出错分组。IP协议不预先建立虚拟电路,而是对每个数据报独立地选择路由并一站一站地进行转发,直到送达目的地。
  5. 在域名解析过程中,一般有两种查询方式;递归查询和迭代查询
    1. 递归查询:服务器必须回答目标IP与域名的映射关系
    2. 迭代查询:服务器收到一次迭代查询回复一次结果,这个结果不一定是目标IP与域名的映射关系,也可以是其他DNS服务器的地址
    3. 递归查询,增加服务器的负担,影响了性能
  1. 局域网多层星型结构的属于汇聚层特性的是:
    1. 接入层:用户接入、计费管理、MAC地址认证、收集用户信息
    2. 汇聚层:网络访问策略控制、数据包处理、过滤、寻址
    3. 核心层:高速数据交换、常用冗余机制
  1. DHCP Decline:DHCP客户端收到DHCP服务器回应的ACK报文后,通过地址冲突检测发现服务器分配的地址冲突或者由于其他原因导致不能使用,则发送Decline报文,通知服务器所分配的IP地址不可用;
  2. 无线网技术,覆盖范围
    1. 802.11无线局域网:传输距离100-300,功耗10-50mA
    2. Zigbee,传输距离50-300M,功耗5mA,最大的特点是可自组网,网络节点数最大可达到65000个
    3. 蓝牙,传输距离2-30M,速度1Mbps,功耗介于Zigbee和WIFI之间
  1. 供应链信息流,是整个供应链上信息的流动。它是一种虚拟形态,包括了供应链上的供需信息和管理信息、它伴随着物流的运作而不断产生。因此有效的供应链管理作为信息流的管理主要作用,在于及时在供应链中传递需求和供给信息,提供准确的管理信息,从而使供应链成员都能得到实时信息,以形成统一的计划于执行,从而为最终顾客更好的服务,供应链的特点:
    1. 覆盖的范围广,供应链中的信息流覆盖了从供应商、制造商道分销商再到零售商 等供应链中的所有的环节。其信息流分为了需求信息流和供应信息流,这是两个不同流向的信息流。当需求信息(如客户订单、生成计划、采购合同等)从需求方向供应方流动时,便引发物流。同时供应信息(如入库单、完工报告单、库存记录、可供销售量、提货发运单等)又同物料一起沿着供应链从供方向需求方流动。单个企业下的信息流则主要限定在企业内部的进销存记录。
    2. 获取途径多,由于供应链中的企业是一种写作关系和利益共同体,因而供应链中的信息获取渠道众多,多于需求信息来说既有来自顾客也有来自分销商和零售商的;供应信息则来自于各个供应商,这些供应商通过供应链信息系统而在所有的企业里流动分享。对于单个企业情况来说,由于没有与上下游形成利益共同体,上下游企业也就没有为它提供信息的责任和动力,因此单个企业的信息获取则完全依赖于自己的收集。
    3. 信息质量高,由于存在专业分工,供应链的中的信息质量要强于单个企业下的信息质量,例如分销商和零售商可以专门负责收集需求信息,供应商则收集供应信息,生产厂商收集产品信息等。
  1. 决策按期性质分为结构化决策、非结构化决策和半结构化决策。结构化决策是指对某一决策过程的环境以及规则,能用确定的模型或语言描述,以适当的算法产生决策方案,并能从多种方案中选择最优解;非结构化决策是指决策过程复杂,不可能用确定的模型和语言来描述决策过程,更无所谓最优解;半结构化决策是指介乎结构化决策和非结构化决策之间的决策,这类决策可以建立适当算法产生决策方案,使决策方案中得到最优解
  2. 信息、数据、知识和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
    1. 系统是指多个元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执行待定的功能以达到特定目标的集合体,这就是系统
    2. 知识是将某个环境中所获得的信息与另外不同环境中获得的信息相关联,而智慧是从完全不同的知识中推到出的一般性原理
    3. 信息是加工后的数据,而数据是信息所生产需要的材料,是信息的存在形式和形态
    4. 信息系统就是输入数据,通过加工处理、产生信息的系统,或者我们可以这么理解,对于信息系统而言,输入的数据,输出的是信息
  1. 需求分析活动建造了软件的数据领域模型,功能领域模型和行为领域模型。模型的核心是数据字典,围绕着这个核心有三种不同的图。
    1. 实体关系图描述对象之间的关系;
    2. 数据流图:
      1. 指明数据在系统游友移动时如何被变换
      2. 描述对数据流进行变化的功能,DFD提供附加的信息,他们可以被用于信息域的分析,并作为功能建模的基础;
    1. 状态变迁图:指明作为外事事件的结果,系统将如何运作。为此,STD表示了系统的各种行为模式,在状态间进行变迁的方式,STD是行为建模的基础
  1. 信息系统之间的转换风险最小:并行转换
    1. 直接转换就是在确定系统试运行准确无误时,立刻启用新系统并终止旧系统的运行,该方法简单,但是风险大;
    2. 并行转换是新旧系统并行工作一段时间,经过一段时间的考验以后,新系统正式替代旧系统,该方式安全,风险小,但是实施费用高
    3. 分段转换实际上是以上两种转换方式的结合,是一种混合方式,风险适中;
    4. 分块转换为迷惑选项,不存在此种转换方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自发贡献,不代表【wpsshop博客】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不承担相应法律责任。如您发现有侵权的内容,请联系我们。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wpsshop.cn/w/一键难忘520/article/detail/795832
推荐阅读
相关标签
  

闽ICP备1400867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