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
踩
计算机专业核心课程教学的模式探索
计算机专业核心课程教学的模式探索
【摘要】计算机专业的特殊之处在于其技术发展迅速,变化更新快,而学校教育又很难跟上技术发展的潮流,因此,计算机专业的课程设置在重视应用技术的同时必须抓住学科的核心课程,保证学科的完备性。本文提出“以实践为主线,建立核心课程体系”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计算机专业 核心课程 课程体系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8)10(b)-0240-02
计算机新技术的发展和IT业内的就业形势,在一定程度上对本科教学产生了负面影响。在新形势下,教学质量也该重新审视。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和学科的完备性之间存在矛盾但必须统一。为提高计算机专业教与学的质量,本文就教学模式做些尝试性探索,提出“以实践为主线,建立核心课程体系”的教学模式,以期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理论的兴趣,达到“理论联系实践”的教学效果,实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
1 社会的需求和学校教学的差距
社会对计算机专业本科学生的要求表现得急功近利。而学生限于自身的学识和社会阅历,往往被学校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表面上的差距所迷惑,夸大了这种差距,加之就业的严峻形势,因而导致部分学生患得患失甚至厌学情绪。而学校对实践教学缺乏有力的措施,一定程度上加剧了这种看法,从而导致学生对学校开设的诸多计算机专业课程学习热情不高。
学校受到学时数的限制又不能完全迎合社会的需求,抛弃或削弱学科课程的完备体系而迎合社会的个体需求是一种不负责任的做法,学校与学生都将疲于跟踪及学习流行的技术;再者这种方式培养出来的人才缺乏发展后劲。社会的各个行业对计算机专业知识的需求又不尽相同,不能顾此失彼,更难得“定单”培养。
培养的学生又必须走向社会、服务社会,这是现实的问题,也是主要的培养目标。虽然不可能完全照顾到社会需求的方方面面,但基础的应用和应用方向的覆盖面是培养方案必须考虑到的问题,因此,教学中不能完全只考虑理论体系,必须兼顾理论与应用的关系。
为调解目前教与学之间的矛盾,必须改变现有的教学模式,使学生通过课程学习,不仅学习理论掌握完备的专业知识,而且更能提高实践能力与适应能力。
2 目前教学方式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培养方案的设计者费尽心思、集思广益,总怕学生吃不饱,设置足够多的课程欲囊括理论与实践的全部,却忘记了几件最简单的基本事实:一是培养方案的实施不可能要求教师不折不扣的完全按照设计者的思路完成每一门课程的教学;二是不可能要求每一个学生完全按照设计者的意图学习;三是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不能完全到位,通常由于课时的限制对大纲要求大打折扣;四是现有的人事体制不是教学基层改变得了的,美好的愿望往往成为泡影而只能兴叹。因此,培养方案一味追求面面俱到是没有好处的,必须留出足够多的时间让学生发挥个性、弥补学校教学无法解决的问题。
高校教师的习惯是长年教授几门课而很少有教师互相沟通,不能很好的把握课程内容和课程之间的关系地位,更缺乏课程体系的整体观念。高校重视学科科研而轻视教学研究也是导致教学改革成果的有效利用甚微的主要原因。
3 教学模式设想
根据计算机学科中各课程间联系,建立以《高级语言程序设计》、《离散数学》、《数据结构》、《编译原理》、《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等为核心的课程体系,辅之每学期(前五学期)花不多的课时开设一门应用技术课程,这些应用课程既紧扣核心理论课程又顾及流行技术,引导学生理论与实践结合。应用技术课程可以随社会的需求而及时变动。
该课程体系(见附表)以应用实践为主线,保持学科的完备性。如果有可能,最好组织核心课程教师团队实施核心课程的教学与研究,保证核心课程的内涵连贯并对学科的整体把握到位。
4 核心课程体系之间内在联系
对一般院校,在大学前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没有计算机的任何基础,开设《计算机导论》有三个目的,一是弥补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二是使学生对计算机专业的理论与应用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三是要求学生掌握专业课中无法集中讲解的知识点,例如二进制的运算、信息编码等零碎的又是不可缺少的预准知识。因此,本课程很有必要,除课堂教学外还应安排更多的课外实践时间。
离散数学、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编译原理、操作系统在计算机学科中处于核心地位,是计算机科学工作者必备素养。美国著名的研究生入学计算机科学专项考试中,仅这五门课就占75%以上[1],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离散数学》是计算机学科的理论基础,对计算机学科诸多分支都有深远的影响。如形式语言,有限状态机,图灵机,图论,及其它代数结构,是刻划实际问题的强而有力的工具,其研究成果是诸多实际应用的理
Copyright © 2003-2013 www.wpsshop.cn 版权所有,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