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
踩
我们在进行模板元编程的时候,经常会遇到一个问题:如何处理意料之外的类型的实例化?
举例来说:
template <typename T>
bool IsEqual(T left, T right) {
return left == right;
}
当T
实例化为int
、double
、char
甚至std::string
都不会有什么问题,但是如果遇到字符串常量:
if (IsEqual("abc", str)) {}
这里的意义就有可能发生改变,我们知道在C++中,字符串常量会作为const char [N]
类型出现的,而如果这里的str
也恰好是C风格的字符串的话,那么这里就会成为「比较指针」是否相等,而不是「比较值」。
所以,这时我们就需要对模板进行限定,并不要所有的类型都可以用于实例化IsEqual
,而是必须“符合某些条件”才可以。
因此,Concept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对模板的实例化进行限定,只有满足条件的类型才可以进行实例化,否则编译器将会拦截。
这里笔者又双叒叕要进行吐槽了……「concept」翻译成中文是「概念」的意思,有点太抽象了,不好理解。(当然也有可能是笔者英语不好吧,不太能够体会这个词有没有什么意会不可言传的含义~)。况且,这个表意如果放到中文里,很容易出现歧义,比如说我说「关于这个概念」,那请问这里的「概念」到底泛指的是「某种抽象」还是特指「concept」?好吧,为了避免这种歧义,笔者将在后面的叙述中,不将「concept」这个词进行翻译,而是直接保留原文;而如果出现「概念」的话,那就指抽象概念了,希望这里不要误导大家。
这里的concept最直白的解释就是「一个静态的bool类型」,如果它为true
,那么表示模板可以实例化,如果为false
则表示不允许实例化。
Concept语句需要书写在模板参数之后,模板实体之前,并且需要跟在requires
关键字之后。我们举个最简单的例子:
template <typename T>
requires true
struct Test1 {};
template <typename T>
requires false
struct Test2 {};
上例中,Test1
后跟了一个Concept语句,并且恒为true
,那么表示,对于任何情况下,Test1
都是允许实例化的,比如Test<int>
、Test<void *>
、Test<std::string>
甚至Test<void>
都是合法的实例。自然,这种恒true
的情况下就可以省略Concpet,也就是说它和下面是等价的:
template <typename T>
struct Test1 {};
而对于Test2
来说,它的Concept语句是恒false
,也就是说任何情况下都不允许实例化。
当然了,直接这样写肯定是没意义的,我们需要让这个Concept成为一些用于判断的语句,它才有价值。例如对于一个模板类,当T
的大小小于等于8
时才可以实例化,那么就可以写作:
template <typename T>
requires (sizeof(T) <= 8)
struct Test {};
可以看出,Concept基本就是在代替C++20之前的std::enable_if
,解决的问题相同,但实现的思路却不同。std::enable_if
利用的是SFINAE原则,按照更合适的模板匹配并进行实例化,把允许的「特例」进行实现,而「通用模板」则不实现,那么就可以似的通过SFINAE匹配到的类型可以正常编译,而其他类型则由于找不到通用的实现而无法通过编译(找不到type)。我们用C++17的标准改写上面的实例就是:
template <typename T, typename = std::enable_if_t<sizeof(T) <= 8, void>>
struct Test {};
而当实例化的T
不满足(例如用std::string
实例化)时,会报错,因为找不到std::enable_if<false, void>::type
。
Concept则是通过语言本身来解决这个问题的,自然会更加清晰直观。它其实就是在模板定义之前,单独搞了一个专门的区域,用于定义模板可实例化的条件,这样就不会出现满屏乱飞的std::enable_if
和及其难以理解的模板嵌套。
既然Concept就是一个静态布尔值,那么STL当中的一些返回静态布尔类型的工具就天然可以作为Concept了,例如:
template <typename T>
requires std::is_trivial_v<T> // 要求T是平凡的
struct Test1 {};
template <typename T>
requires std::is_base_of_v<google::protobuf::Message, T> // 要求T必须是protobuf的Message子类
struct Test2 {};
那么符合Concept怎么办?比如说要求「平凡 且 长度小于指针」,那么同样,可以利用合取工具:
template <typename T>
requires std::conjunction_v<std::is_trivial<T>,
std::bool_constant<sizeof(T) <= sizeof(void *)>>
struct Test {};
但这个时候我们就会发现,代码又一次开始有“爆炸”的趋势,它比使用std::enable_if
也强不到哪去了。既然C++20提出Concept的概念,那么一定会有更优雅的语法形式。
直接上代码,我们看看如何用「块」的形式表示上一节当中conjunction
的表达式:
template <typename T>
requires requires {
std::is_trivial_v<T>;
sizeof(T) <= sizeof(void *);
}
struct Test {};
这里出现了两个requires
大家不要惊讶,前面章节我说过,concept书写的位置在模板参数之后,模板实体之前,并且要有requires
标记。所以这里的第一个requires
就是语法结构上的这个标记,用于表明,后面要跟一个concept。
而第二个requires
则是用于定义一个concept中需要满足的条件列表,也就是说,它是用来修饰后面的大括号的,表示这个大括号里应当是concept块,而不是普通的代码块。
好吧算了……不吐槽了,大家适应一下这个语法~
在concept块中可以定义一组静态布尔语句,之间用分号隔开,它们之间是“逻辑与”的关系,也就是说所有的条件都需要满足,才认为这个concept是满足的。
需要注意的是,一个concept块本质就是一个静态布尔表达式,所以多个concept之间是可以用逻辑符来拼接的,例如:
template <typename T>
requires requires {
std::is_trivial_v<T>;
sizeof(T) <= sizeof(void *);
} || std::is_trivially_copyable_v<T>
struct Test {};
这段例程也间接解答了“逻辑或”关系的concept之间如何表示。
当然了,后面的concept也可以替换成concept块:
template <typename T>
requires requires {
std::is_trivial_v<T>;
sizeof(T) <= sizeof(void *);
} || requires {
std::is_trivially_copyable_v<T>;
sizeof(T) <= 2 * sizeof(void *);
}
struct Test {};
通过这段代码,也是希望读者能够体会到两个requires
含义的不同。
如果每次我们都直接在模板里定义concept会有两个潜在的问题:一是有可能会由于concept过长而导致模板定义过长;二是如果多个模板需要使用同样的concept则无法复用。
因此,C++也提供了独立定义concept的方法:
template <typename T>
concept Available = requires {
std::is_trivial_v<T>;
sizeof(T) <= sizeof(void *);
};
终于,concept不再仅仅是一种概念,还成为了C++20中的新关键字。用concept
关键字可以定义一个独立的concept,独立定义的concept可以直接出现在模板的concept语句中:
template <typename T>
requires Available<T>
struct Test {};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与C++17中直接定义静态布尔类型不同,concept本身就是一个静态布尔类型了,所以不需要取value
。如果用C++17的方式定义上面的则应该是:
template <typename T>
struct Available : std::conjunction_v<
std::is_trivial<T>,
std::bool_constant<sizeof(T) <= sizeof(void *)>
> {}
template <typename T>
constexpr inline bool Available_v = Available<T>::value;
因此在concept中,我们再也不用考虑所谓“traits类型本身”“traits结果类型”“traits静态value”这些乱七八糟的概念,也不用考虑什么时候该加_t
,什么时候该加_v
。
前面我们介绍的是一些concept的简单用法,但其实concept远不止如此,它还可以更优雅地解决很多复杂的需求。
例如,我们要求类型T
需要实现desc
方法,如果用C++17的方法,是这样的:
template <typename T, typename = void>
struct Test;
template <typename T>
struct Test<T, std::void_t<decltype(T::desc)>> {};
思路就是用SFINAE匹配,如果T::desc
存在,那么会被std::void_t
转化为void
,并成功命中下面的偏特化。而如果T::desc
不存在,则会命中上面的通用模板,又因为通用模板是未定义的,因此不能通过编译。但显然,写出这样的代码需要很高的门槛,必须对模板元编程烂熟于心,并熟练掌握SFINAE的匹配原则,然后给编译期玩出这样的文字游戏。
但有了concept,一切都变得简单了,现在我们可以这样写:
template <typename T>
requires requires {
T::desc; // 表示T::desc是合理语句
}
struct Test {};
在concept语句中,可以单纯写一个表达式,用于表示「可以执行这样的表达式」,用上面的例子来说就是,对于一个类型T
,如果我能取到T::desc
,那么就认为它符合要求。
然而这样带来了另一个问题就是,我不能确定T::desc
到底是个什么,如果是个成员变量那也能通过:
template <typename T> requires requires { T::desc; } struct Test {}; struct T1 { static int desc; }; struct T2 { static void desc(); }; void Demo() { Test<T1> t1; // OK Test<T2> t2; // OK }
这种情况我们可以用std::is_function
来解决:
template <typename T>
requires requires {
std::is_function_v<decltype(T::desc)>;
}
struct Test {};
刚才的例程仅仅对静态成员生效,但如果我要求desc
是非静态成员函数呢?用C++17的方法是这样:
template <typename T, typename = void>
struct Available : std::false_type {};
template <typename T>
struct Available<T, std::void_t<decltype(&T::desc)>> :
std::is_member_function_pointer<decltype(&T::desc)> {};
template <typename T, typename = std::enable_if_t<Available<T>::value>>
struct Test {};
而如果用concept,则会是这样:
template <typename T>
requires requires(T t) {
t.desc();
}
struct Test {};
隆重介绍concept语句的「参数列表」。在concept的requires
后可以跟一个列表,来定义一些用于静态判断的“变量”,注意这里的变量是没有实际意义的,它也不会在实际执行时被初始化,它仅仅是用于承担“静态语法判断”的工作。
那么上面的例子可以解释为“对于一个T
类型的变量,如果它可以执行t.desc()
这样的语句,那么就视为合法”,那么我们也就达成了“判断T
是否含有一个非动态成员函数desc
”的目的。
那如果我要求desc
是个非静态成员函数,并且返回值是void
,参数为空,那怎么办?如果用C++17的方法,就要开始“花式炫技”了:
template <typename T, typename = void> struct Available : std::false_type {}; template <typename T> struct Available<T, std::void_t<decltype(&T::desc)>> : std::disjunction< std::is_same<decltype(&T::desc), void (T::*)(void)>, std::is_same<decltype(&T::desc), void (T::*)(void) const>, std::is_same<decltype(&T::desc), void (T::*)(void) noexcept>, std::is_same<decltype(&T::desc), void (T::*)(void) const noexcept> > {}; template <typename T, typename = std::enable_if_t<Available<T>::value>> struct Test {}; struct T1 { void desc(); }; struct T2 { int desc(); }; struct T3 { static int desc; }; void Demo() { Test<T1> t1; // OK Test<T2> t2; // ERR Test<T3> t3; // ERR }
对于函数是否含有const
和noexcept
都需要考虑到。但有了concpet,可以很优雅地解决这个问题:
template <typename T>
requires requires(T t) {
t.desc();
std::is_same_v<decltype(t.desc()), void>;
}
struct Test {};
emmm…怎么说呢,好像也不算优雅。尽管它比disjunction
的方式优雅多了,但这个返回值的判断仍然还是很奇怪。
由此,concept提供了用于语句返回值判断的语法,那么上面的代码可以改写成这样:
template <typename T>
requires requires(T t) {
{t.desc()}->std::same_as<void>;
}
struct Test {};
用一个大括号括起来的语句,表示取这个语句的返回值,当然,它的前提是这个语句能正常执行。那么,后面这个std::same_as
又是何方神圣呢?
这是STL提供的一些concept之一,它的定义是:
template <typename T1, typename T2>
concept same_as = std::is_same_v<T1, T2>;
没什么特别的,就是把std::is_same_v
定义成了concept
,但这却让它发挥了神奇的功效。在使用大括号表示语句返回值后,返回值类型会传递给后面concept的第一个参数,也就是说{t.desc()}->std::same_as<void>
是把t.desc()
语句的返回值传给了std::same_as
的T1
,而尖括号里的void
则是传给了T2
。
所以对于一个concept:
template <typename T>
concept C1 = requires(T t) {
{t.desc()}->std::same_as<void>;
};
就等价于:
template <typename T>
concept C2 = requires(T t) {
std::is_same_v<decltype(t.desc()), void>;
};
这下,concept的写法确实对得起“优雅”一词了。
总结一下:
enable_if
的替代方案,用于约束模板是否允许实例化;_v
结尾的工具通常可以直接作为concept使用;concept
关键字来独立定义;->
后的concept的第一个模板参数。本篇主要介绍concept的概念和一些基本用法,下一篇讲介绍concept更高级的用法,后面还会有专门篇幅介绍各种场景下的concept实例。
第二篇已经脱稿,请看C++20之Concept(概念部分,之二)
Copyright © 2003-2013 www.wpsshop.cn 版权所有,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