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article > 正文

OSI 7层网络模型_七层网络模型

七层网络模型

OSI七层网络模型

OSI七层网络模型是一种将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按照功能划分为七层的标准模型。这个模型的目的是为了确保不同厂商的计算机和网络设备能够相互兼容和通信,同时为网络协议的设计和开发提供一个标准的框架。OSI模型的推广,也使得网络技术的学习和理解更加系统化和规范化,方便了网络工程师之间的交流和协作。每一层都有自己的功能和任务,上层的数据传递需要依赖下层的支持,每一层之间的接口规范都有明确定义。七层分别是:

物理层(Physical Layer)
数据链路层(Data Link Layer)
网络层(Network Layer)
传输层(Transport Layer)
会话层(Session Layer)
表示层(Presentation Layer)
应用层(Application Layer)
这七层从下到上逐层封装数据,每一层都有各自的协议和功能,每一层的数据都被封装到一种特定的数据单元中,并在各层之间传递。通过这种分层设计,不同的协议和技术可以相互配合,实现数据的可靠传输和有效管理。

OSI七层网络模型提出的理念是将计算机网络的通信过程分为七个不同的层次,每个层次都有不同的功能和任务。这种分层的结构可以使网络设计和实现更加模块化、可靠、灵活和易于维护。同时,每个层次之间的接口标准化也可以促进不同厂商的设备和软件之间的互操作性,降低了网络实现和维护的成本。此外,OSI七层网络模型也为网络安全、故障诊断、协议分析等领域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数据封装

在 OSI 七层网络模型中,数据封装指的是将数据包装在一系列协议头中的过程。每个协议层都会在其上方添加一个头部,将数据传递给下一层,并在传输到目的地时逆序地将头部剥离。

具体来说,当数据从应用层传递到传输层时,传输层会添加一个传输层协议头,包括源端口和目的端口信息,并将其传递到网络层。网络层会再次添加一个网络层协议头,包括源 IP 和目的 IP 信息,并将其传递到数据链路层。数据链路层会添加一个数据链路层协议头,包括源和目的 MAC 地址,并将其传递到物理层。

当数据从目的地返回时,每个协议层都会逆序地将头部剥离,以恢复原始数据。这个过程被称为解封装。

数据封装的过程保证了不同协议层之间的数据传递的有效性和正确性。每个协议层都使用自己的协议头来包装数据,这些协议头包含了必要的信息,以确保数据能够被正确路由和传递到目的地。

PDU协议单元

在OSI七层网络模型中,每一层都会为其上一层的数据添加一个头部(header)和尾部(trailer)来形成一个新的数据包,这个新的数据包称为协议数据单元(Protocol Data Unit,PDU)。PDU是在不同层之间传输数据的基本单位,每个层次的PDU都有不同的名称。

在OSI模型中,每一层的PDU分别如下:

物理层:比特流(Bitstream)
数据链路层:帧(Frame)
网络层:分组(Packet)
传输层:段(Segment)
会话层:会话协议数据单元(Session PDU)
表示层:表示协议数据单元(Presentation PDU)
应用层:应用协议数据单元(Application PDU)
每一层都会在PDU中添加不同的协议头和协议尾,从而在下一层传输时,将原始数据进行封装和拆解,直到传输到目的地。

目的IP地址是否和自己的IP地址处于同一网段

处于同一网段

如果目的IP地址和自己的IP地址处于同一网段,则不需要通过网关进行通信,直接进行数据封装和发送即可,此时不需要有网关的ARP表项。

不处于同一网段

如果目的IP地址不在本地网络中,就需要通过网关进行转发。在进行数据封装时,源主机将数据包封装后将其发送给网关。网关将从源主机接收到的数据包进行解封装,然后再根据路由表中的信息确定转发的方向,并封装转发的数据包。

在这个过程中,如果网关还没有目的主机的ARP表项,它会先进行ARP请求获取目的主机的MAC地址。这个ARP请求会广播到本地网络中的所有主机,包括目的主机。当目的主机收到ARP请求后,它会将自己的MAC地址发送回网关,网关将此信息更新到自己的ARP表中,并使用该MAC地址封装转发的数据包。如果目的主机不在本地网络中,则需要通过中间路由器进行转发,整个过程会涉及多个网关和多个ARP请求/响应。

经过一个交换机,源目MAC地址会改变吗?

在一个交换机内部,源MAC地址不会改变,但是目标MAC地址可能会改变。当交换机收到一个帧时,它会根据目标MAC地址查找自己的MAC地址表,如果找到目标MAC地址,就会将帧转发到对应的端口,此时源MAC地址不会改变。但如果交换机没有找到目标MAC地址,它就会将帧广播到所有端口,同时记录下来源MAC地址和对应的端口,当目标MAC地址再次出现时,交换机就会将帧直接转发到对应的端口,此时目标MAC地址可能会改变为之前广播帧的来源MAC地址。此过程中,交换机并不会改变帧的内容。

经过一个路由器,源目MAC地址会改变吗?

经过一个路由器,源目MAC地址会发生改变。因为在经过路由器时,数据包的源和目的IP地址会发生改变,因为路由器需要根据目的IP地址来确定下一跳的路由器或主机,然后再将数据包发送出去。而MAC地址是在同一局域网内的通信使用的,经过路由器后会进入不同的局域网,因此会根据目的IP地址重新生成新的目的MAC地址,然后将数据包发送到下一跳路由器或主机。因此,源目MAC地址都会发生改变。

经过一个路由器,源目IP地址会改变吗?

在经过路由器时,源 IP 地址和目的 IP 地址通常会改变,因为路由器的作用是将数据包从一个网络传递到另一个网络。具体地说,当数据包通过路由器时,路由器会将源 IP 地址替换为出口接口的 IP 地址,并将目的 IP 地址替换为下一跳路由器或目的网络的 IP 地址。这样做的原因是因为不同的网络可能使用不同的 IP 地址段,如果不进行地址转换,数据包可能无法到达目的地。在转发过程中,路由器还会修改数据包的 TTL 值,并重新计算 IP 头部的校验和。而源 MAC 地址和目的 MAC 地址通常不会改变,因为它们只在本地网络中使用。

以太网组网

以太网组网是一种局域网(LAN)技术,用于在不同的计算机之间传输数据。在以太网中,每个计算机都连接到一个集线器(hub)或交换机(switch),并且使用同一协议来发送和接收数据包。这些数据包被分组成称为帧(frame)的单位,并使用物理媒介(如双绞线或光纤)在计算机之间传输。以太网是一种广泛使用的网络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家庭网络和企业网络中。

internet

Internet(互联网)是指由成千上万个网络相互连接而成的全球性计算机网络。它是一个全球范围的网络,由多个自治网络组成,使用标准的互联网协议套件(TCP/IP协议)来实现通信和数据交换。互联网的核心基础设施是由各个自治系统组成的因特网骨干网,骨干网是由许多光缆、无线链路、卫星链路等网络链路相连而成的。互联网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包括电子邮件、文件传输、文件共享、远程登录、万维网、在线广告、电子商务等。

局域网

局域网(Local Area Network,LAN)是指在较小范围内(通常是一个建筑物或校园)互相连接的计算机和设备组成的网络。它通常使用以太网(Ethernet)或Wi-Fi等技术来连接计算机和设备,使它们能够互相通信和共享资源(例如打印机、文件等)。局域网通常由一个或多个交换机或路由器来管理网络流量和连接到互联网。由于局域网的范围比较小,网络延迟低,数据传输速度较快,因此被广泛应用于家庭、办公室、学校、医院等场所。

以太网

以太网是一种广泛使用的局域网技术,通常使用双绞线或光纤作为物理媒介,以太网的速率一般为10Mbps、100Mbps、1Gbps等,基于帧的数据传输,使用MAC地址进行节点间通信。以太网是一种分布式的技术,没有中央控制器,所有的节点都可以向网络中发送数据。在以太网中,数据帧经过广播方式发送到网络上的所有节点,只有与数据帧中目标MAC地址匹配的节点才会接收并处理该数据帧,其他节点会忽略该数据帧。因此,以太网具有简单、可靠、灵活的特点,被广泛应用于企业局域网和家庭网络中。

快速以太网

快速以太网是指一种比传统以太网更快的局域网技术,也被称为100BASE-T或100 Mbps以太网。它的传输速率是传统以太网的10倍,达到了100 Mbps。快速以太网使用与传统以太网相同的CSMA/CD(载波侦听多路接入/碰撞检测)访问控制协议。与传统以太网使用的10 Mbps的基带传输不同,快速以太网使用100 Mbps的基带传输。它也支持全双工通信,这意味着它可以在同时进行发送和接收数据的情况下实现更高的吞吐量。快速以太网通常用于需要更高网络速度的大型企业和组织,如数据中心、高性能计算集群和高清视频流传输。

千兆以太网

千兆以太网(Gigabit Ethernet)是一种高速的局域网技术,能够实现每秒传输1千兆比特的数据传输速率。它是以太网技术的一种升级版本,采用了更高的频率、更短的时隙和更快的速率来提高传输速率。与传统的10、100 Mbps的以太网相比,千兆以太网的传输速率更快,延迟更低,支持更高质量的服务,可以满足更高带宽需求的应用。千兆以太网通常用于数据中心、服务器集群、高性能计算等场景,以满足大规模数据传输、存储和处理的需求。

万兆以太网

万兆以太网(10 Gigabit Ethernet,简称10GbE)是一种网络技术,它可以提供高速数据传输和处理能力,是以太网技术的一种进化。它支持10 Gbps的数据传输速率,可以在多种网络环境中使用,例如数据中心、企业网和广域网等。相比于其他以太网技术,万兆以太网具有更高的吞吐量、更低的延迟和更好的可靠性,同时也可以降低成本和复杂度。

令牌环网

令牌环网(Token Ring)是一种计算机网络拓扑结构,在这种结构中,计算机被组织成一个逻辑环,每个计算机都通过一个物理连接连接到环上。在这个环路上,一个特殊的令牌(Token)在计算机之间传递,只有持有令牌的计算机才能发送数据。当一个计算机完成了发送数据的操作后,它会释放令牌,然后令牌就会继续在环上传递,直到另一个计算机获取令牌并开始发送数据。

令牌环网是一种比较古老的网络拓扑结构,现在已经被更加灵活和高效的以太网所取代。

城域网

城域网(Metropolitan Area Network,缩写为MAN)是介于局域网和广域网之间的一种计算机网络,通常覆盖一个城市范围,其范围通常在5~50公里之间。城域网主要由高速传输介质组成,如光纤、微波或其他专用的数字传输设备。城域网主要应用于大型企业、政府机构、高等学校等需要覆盖城市范围内多个分支机构或者需要高速数据传输的场所。城域网可以提供高速、可靠、安全的数据传输服务,支持多种通信协议。

广域网

广域网(WAN)是指覆盖范围较广的计算机网络,它通常由多个局域网和城域网相互连接而成,以跨越城市、区域、甚至是全球范围内的数据通信为主要目标。广域网可以通过多种传输技术来实现,如传统的电话线、光纤、无线电波等,它们可以被用于不同的场景和需求,例如企业间互联、远程办公、数据备份等。广域网的运营和管理需要大量的专业知识和设备,包括路由器、交换机、光纤、电缆等。

双工和速率

双工指的是在通信过程中,双方可以同时发送和接收数据的能力。在计算机网络中,通信双方可以同时进行发送和接收数据,这就是全双工通信。另外一种通信方式是半双工通信,指的是通信双方不能同时发送和接收数据,而是必须轮流进行发送和接收。

全双工

全双工是指数据传输可以在同时进行发送和接收,相当于有两个方向的通道同时开启,可以实现更高效的数据传输。在全双工模式下,通信双方都可以同时发送和接收数据,不必像半双工模式下等待对方发送完毕再进行发送或接收,因此具有更高的通信效率和带宽利用率。

在网络中,全双工通常应用在交换机、路由器、服务器等设备之间的通信中。与半双工相比,全双工模式具有更高的带宽和更低的延迟,同时也可以减少通信中的冲突和误码率。

半双工

半双工是指通信设备在进行数据传输时只能在发送和接收两个方向上交替进行,无法同时进行双向通信。在半双工通信中,一个设备发送完数据后必须等待对方设备的响应,才能再发送数据。这种通信方式一般用于对于数据传输速率要求不高的场景,比如对讲机、一些简单传感器等。而在需要高速率数据传输和实时响应的场景下,一般会采用全双工通信方式。

全双工和半双工的区别

全双工和半双工是通信方式的不同表现,其区别主要体现在通信过程中的传输方向和时间段上。

在全双工通信中,通信的双方可以同时发送和接收数据,传输方向是双向的,即每个节点都可以发送和接收数据,因此传输效率更高。全双工通信需要的硬件支持包括全双工的网卡、交换机等设备。

而在半双工通信中,通信的双方不能同时发送和接收数据,传输方向是单向的,即在一定时间内只能有一方发送数据,而另一方只能接收数据,不能同时发送和接收。半双工通信可以用于某些简单的通信场景,例如键盘和显示器之间的通信,但是其传输效率相对较低,因为需要等待对方完成发送或接收才能进行下一步操作。

总的来说,全双工通信具有传输效率高、速度快等优点,而半双工通信则适用于一些简单的通信场景,例如需要低成本的场合。

交换机和集线器的效率对比

交换机和集线器都是用于连接网络设备的重要组件,但它们的工作方式和效率不同。简单来说,交换机可以更智能地传输数据,而集线器则是简单地将数据广播到所有连接的设备。

在集线器中,当一个设备发送数据包时,它会将数据包广播到所有连接的设备上。所有设备都会收到数据包,但只有目标设备会处理该数据包,其他设备将忽略它。这会导致网络中出现大量的冲突和碰撞,从而导致网络拥塞和传输延迟。

交换机通过学习MAC地址来避免这些问题,它会记住网络中连接的设备的MAC地址,并且只将数据包转发到目标设备。当交换机收到一个数据包时,它会检查数据包的目标MAC地址,并将其转发到对应的端口,而不是广播到整个网络。这个过程是由交换机的ASIC芯片执行的,因此速度更快、效率更高,而且不会产生冲突或碰撞。

总的来说,交换机的效率比集线器高,因为它可以更智能地处理数据,减少了网络拥塞和传输延迟的可能性。当然,交换机的价格也比集线器高,因为它需要更高的计算能力和更复杂的电路设计。

duplex

Duplex是指数据通信中同时传输数据的能力,可以分为半双工和全双工两种模式。

半双工通信只能单向传输数据,无法同时进行双向数据传输,类似于对讲机一样。当一方传输数据时,另一方必须等待,不能同时发送数据。半双工通信通常用于低速率通信和短距离通信。

全双工通信可以同时进行双向数据传输,数据的发送和接收可以同时进行,像是电话一样。全双工通信可以最大化通信的效率和带宽利用率,通常用于高速率通信和长距离通信。

线缆

线缆是计算机网络中连接设备之间传输数据的物理媒介,通常指的是网络电缆。网络电缆是一种用于数据传输的电缆,根据网络协议和传输距离的不同,可以选择不同类型的电缆,如双绞线、同轴电缆、光纤等。线缆的选择对于网络的性能和可靠性非常重要,不同的线缆具有不同的特性和限制,如最大传输距离、带宽、干扰抑制能力等。正确选择和安装线缆,能够提高网络的传输速度和稳定性,同时也能够降低网络故障的发生率。

双绞线

双绞线(Twisted pair)是一种常用的传输介质,由两根细的铜线(称为对线)绞合而成,这种绞合方式可以有效减少电磁干扰和串扰的影响,提高信号传输质量和速率

568A和568B

568A和568B是用于连接网络设备中的RJ45连接器的两种不同的排线标准,它们定义了线缆上每个细节的颜色顺序。
这些标准定义了在网络电缆中使用的4对线(8个导线)的颜色编码。两个标准的差别仅在于两个线对的颜色编码的不同。具体来说,它们的颜色编码如下:
568A:绿白、绿、橙白、蓝、蓝白、橙、棕白、棕
568B:橙白、橙、绿白、蓝、蓝白、绿、棕白、棕

四条线

四条线通常是指在网络中使用的双绞线电缆中的四对线(即8条导线中的4条),其中每一对线由两根细线(或称为线芯)绞合而成,用于传输网络信号。

同类设备异常设备

“同类设备”通常指在网络中执行相同或类似功能的设备,例如多个计算机或多个路由器等。这些设备通常使用相同的网络协议和通信标准,以便在网络上进行有效的通信和协作。

“异常设备”指的是在网络中出现问题或表现异常的设备。这些设备可能无法正常运行,无法连接到网络,或者它们的性能受到限制。例如,网络中的一个计算机可能出现硬件故障,无法连接到网络,或者网络中的路由器可能出现故障,导致网络连接速度变慢或停止工作。

在网络管理和维护中,识别和解决异常设备的问题是非常重要的,以确保网络的正常运行和可靠性。网络管理员需要及时检测和排除异常设备的故障,以便确保网络设备始终处于良好的运行状态。

PC类

“PC”一词通常指“个人电脑”(Personal Computer),是一种用于个人使用的计算机设备。PC类设备可以包括台式机、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2合1设备等等。

在计算机领域,PC通常指的是基于Windows或其他操作系统的桌面或笔记本电脑,这些设备使用x86架构的处理器(例如Intel或AMD的处理器)。

PC类设备通常用于个人或商业目的,例如在家中或办公室中进行办公、学习、娱乐等。它们通常具有较高的计算能力、存储能力和图形性能,可以运行各种应用程序、游戏和多媒体软件。

除了Windows操作系统之外,PC类设备也可以运行其他操作系统,例如macOS、Linux等。 PC类设备也可以用于连接互联网和其他网络,以便进行在线通信、浏览和传输数据。
路由器
路由器是一种计算机网络设备,用于将数据包从一个网络中的一个接口路由到另一个网络中的另一个接口。路由器的作用是将数据包从源设备(如计算机或其他网络设备)发送到目标设备,同时避免数据包在网络中迷失或被错误地传送。

路由器能够实现这一点的原因在于它们具有多个网络接口,并能够根据目标地址在不同的网络之间进行选择。路由器使用一种叫做路由选择算法的技术来确定最佳路径来传送数据包。

除了基本的路由功能之外,许多路由器还具有其他功能,如防火墙、VPN、带宽管理、内容过滤和无线接入等。路由器是现代计算机网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可以为家庭、企业和数据中心等各种场合提供可靠的网络连接。

交换类

“交换类”通常指网络中的交换机设备。交换机是一种用于连接多个计算机设备的网络设备,它可以在不同设备之间转发和交换数据包。

交换机可以分为不同类型,例如局域网交换机、核心交换机、分布式交换机等等。不同类型的交换机可以根据需要提供不同的网络管理和性能功能。例如,局域网交换机通常用于连接本地网络上的计算机和设备,而核心交换机可以用于连接不同的子网络或数据中心。

交换机通常可以根据不同的协议和网络技术进行配置和管理,例如以太网、Fibre Channel、ATM等等。它们可以通过不同的端口、速率和协议连接到其他网络设备,并支持流量控制、虚拟局域网(VLAN)等功能。

在现代网络中,交换机是连接各种设备和服务器的核心组件之一,它们对于网络的稳定性和性能至关重要。
交换机
交换机是一种计算机网络设备,它用于连接多个网络设备(如计算机、服务器、打印机等),并在它们之间传输数据。与集线器不同,交换机具有智能化的功能,可以通过物理地址(也称为MAC地址)来识别每个连接的设备,并根据需要将数据包转发到目标设备。

交换机在网络中的作用是将数据包从源设备发送到目标设备,同时避免数据包在网络中迷失或被错误地传输。交换机通过学习每个设备的物理地址,并维护一个MAC地址表,可以快速地将数据包传输到目标设备。

除了基本的交换功能之外,许多交换机还具有其他功能,如虚拟局域网(VLAN)、链路聚合、流量控制和广播风暴控制等。交换机是现代计算机网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可以为家庭、企业和数据中心等各种场合提供可靠的网络连接。

集线器
集线器(Hub)是一种计算机网络设备,它用于将多个网络设备(如计算机、服务器、打印机等)连接到同一个网络上。集线器的作用是将所有连接到它上面的设备组成一个共享的局域网,从而允许这些设备互相通信和交换数据。

集线器的工作原理比较简单,它会接收来自一个端口的数据包,并将这些数据包广播到所有连接的端口。如果数据包的目标设备不在当前端口,那么数据包就会被传输到所有其他端口,直到找到目标设备为止。

虽然集线器可以很方便地将多个设备连接到同一个网络上,但它们有一些缺点。由于集线器广播所有数据包,因此它们会导致网络中的冲突和拥塞。此外,由于集线器无法区分不同设备的物理地址,因此它们容易成为网络安全漏洞的来源。

因此,在现代计算机网络中,集线器已经被交换机所取代,交换机具有更高的性能和更多的功能,可以更好地管理和控制网络流量,并提供更好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直通线

“直通线”指的是双绞线电缆中的一种类型,其中两端的线序(即线序排列的顺序)保持一致,即两端的线序相同。直通线的两端的线序都按照同一种标准(例如T568A或T568B)排列,它们通常用于将计算机或其他网络设备直接连接到交换机或路由器等网络设备。

直通线的两端的线序排列方式必须相同,否则在连接网络设备时可能会出现问题。例如,如果一端的线序是T568A而另一端的线序是T568B,则连接到交换机或路由器时可能会出现网络连接问题。因此,在选择和使用直通线时,应根据网络设备和应用程序的要求正确选择线序排列方式,并确保两端的线序排列方式相同。

与直通线相对的是“交叉线”(也称为“交叉线缆”或“跳线”),它的两端线序排列方式是不同的。交叉线通常用于连接两个网络设备,例如将一个交换机连接到另一个交换机或将计算机连接到交换机等。

交叉线

“交叉线”指的是双绞线电缆中的一种类型,其中两端的线序(即线序排列的顺序)不相同,通常用于将两个网络设备连接在一起,例如将交换机连接到交换机、将计算机连接到交换机等。

交叉线的线序排列方式与直通线不同,其一端的线序排列方式为T568A标准,而另一端的线序排列方式为T568B标准。这种线序排列方式的设计可以使交叉线能够在连接两个网络设备时直接交叉连接两端设备的发送和接收信号,以实现正确的数据传输。

需要注意的是,现代交换机通常支持自适应线路,即可以根据连接的设备类型和端口自动判断需要使用的线路类型(即直通线或交叉线)。因此,在使用交叉线时,可能需要在某些情况下手动调整交换机端口的设置,以确保连接正常运行。

反转线

“反转线”通常是指网线或电缆中的一种特殊类型,它的线序排列方式与直通线或交叉线不同。在反转线中,每个线对的两个线缆的位置被互换了,以实现数据传输时信号的反转或翻转。反转线也被称为“翻转线”、“转置线”或“Null Modem线”。

反转线通常用于将两个计算机或设备直接连接起来,以便进行数据传输或通信。在反转线的设计中,数据发送端的信号会被接收端反转,因此需要保证发送和接收端的线序排列方式完全相反。在使用反转线时,需要根据具体的设备类型和通信协议来确定正确的线序排列方式。

需要注意的是,现代计算机和网络设备通常都不需要使用反转线来进行通信,因为它们通常已经具备了正确的线序排列方式。反转线通常只在某些特殊的应用场合下使用,例如串口通信或特定设备之间的通信等。

屏蔽双绞线

屏蔽双绞线(STP):这种双绞线有一层屏蔽层,可以减少电磁干扰和串扰的影响,适合在较高频率下传输信号,但价格较高。

非屏蔽双绞线

非屏蔽双绞线(UTP):这种双绞线没有屏蔽层,相邻两对线之间没有屏蔽隔离,价格较低,适合在比较低的频率范围内传输信号。

光纤

光纤是一种用于传输光信号的通信介质。它由一根非常细的玻璃纤维或塑料纤维组成,可以通过光的全反射原理将光信号传输到另一端,从而实现高速、高带宽的数据传输。

相比于传统的电缆传输介质,光纤具有以下优势:

高带宽:光纤的传输带宽远高于铜线和同轴电缆,可以实现更高速率的数据传输。

抗干扰:光纤不受电磁干扰和射频干扰的影响,可以在恶劣的环境下进行数据传输。

长距离传输:光纤的信号衰减率低,可以进行更长距离的传输。

安全性高:光纤不会产生电磁泄漏和火灾等危险,也不会被窃听,保证了数据传输的安全性。

光纤被广泛应用于长距离的高速数据传输领域,如互联网、电视信号传输、电话网络、医疗领域等。同时,光纤也有着一些缺点,比如安装和维护成本高、需要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维修等。

同轴电缆

同轴电缆是一种传输电信号的通信介质。它由一根中心导体、一个绝缘层、一个金属网状屏蔽层和一个保护层组成,中心导体和外层金属屏蔽层之间通过绝缘层隔开,因此被称为“同轴”。

同轴电缆的优点包括:

  1. 高带宽:同轴电缆的传输带宽较高,可支持高速数据传输。

  2. 信号干扰小:同轴电缆的金属屏蔽层可以有效地减少电磁干扰,提高信号质量。

  3. 传输距离长:同轴电缆的传输距离可以达到几百米甚至更远。

同轴电缆主要应用于有线电视、计算机网络、电话系统等通信领域。它也被广泛用于监控摄像头的视频信号传输,因为同轴电缆可以在单个电缆上同时传输视频和电源信号。

与光纤相比,同轴电缆的传输带宽较低,不适合高速数据传输,同时也容易受到电磁干扰的影响,因此在某些特定的应用场合下,光纤会比同轴电缆更为优越。

冲突域和广播域

在计算机网络中,当多个计算机或设备共享同一个网络介质时,可能会发生数据包冲突的情况。冲突域指的是一个网络中所有设备共享的部分,其中如果有两个或多个设备同时传输数据,数据包会发生碰撞,导致数据包丢失或损坏。

冲突域

在一个以太网局域网中,当多台计算机连接到同一个集线器(hub)上时,它们将共享一个冲突域。因为集线器是一种广播设备,当一个计算机向网络发送数据时,集线器将把这个数据包广播到所有连接的设备上,而这时其他计算机也可能在同时向网络发送数据,造成冲突。

为了避免冲突,现代以太网通常使用交换机(switch)代替集线器,交换机可以通过端口隔离不同的网络设备,从而减少冲突域的大小,提高网络的可靠性和效率。此外,现代以太网通常也采用了CSMA/CD协议,即载波侦听多路访问/冲突检测,通过侦听网络上的信号,控制每个设备发送数据的时机,从而避免冲突的发生。

广播 域

广播域是指在计算机网络中,一条广播消息可以到达的所有设备的范围。当一个设备在网络上发送广播消息时,所有处于同一广播域的设备都会收到这条消息。广播域的大小取决于网络拓扑结构和路由器的设置。

在以太网中,所有处于同一物理网段(比如连接到同一个交换机或集线器上的设备)的设备都在同一个广播域内。当一个设备发送一个广播帧时,所有连接在同一个物理网段上的设备都会接收到这个广播帧,包括那些没有直接关联到发送广播消息的设备。

广播消息在网络中传播可以对网络带宽产生负面影响,因为所有接收广播消息的设备都需要处理它。为了减少广播域的大小和网络中广播消息的数量,网络管理员通常会将网络拆分成多个子网,并使用路由器隔离它们。路由器可以限制广播消息在一个子网中传播,这样可以提高网络的可靠性和效率。

分层的好处

OSI(Open Systems Interconnection)七层网络模型是一种标准的网络分层模型,将网络功能分为七个不同的层次。每个层次都有独立的功能和协议,可以独立地实现和升级,同时也有助于网络设备的互操作性和标准化。

以下是OSI七层网络模型分层的好处:

简化网络设计:将网络分解成七个不同的层次,每个层次都有独立的功能和协议,可以独立地实现和升级。这样可以降低网络设计的复杂度,提高网络的可靠性和可维护性。

提高网络性能:每个层次都有特定的功能和协议,可以提高网络性能。例如,网络层的路由协议可以帮助数据包在网络中快速传输,而传输层的流量控制和拥塞控制协议可以确保网络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提高网络安全:每个层次都可以实现不同的安全措施,从而提高网络的安全性。例如,在数据链路层可以使用MAC地址过滤来限制网络访问,而在应用层可以使用加密和身份验证协议来保护数据的安全性。

促进标准化和互操作性:OSI七层网络模型是一个国际标准,各种网络设备都可以按照这个标准实现,从而促进了网络设备的互操作性和标准化。

应用层

应用层是计算机网络中的一个重要层次,位于OSI七层模型或TCP/IP四层模型的最顶端。应用层负责提供应用程序之间的通信服务,使得不同的应用程序可以在网络上进行数据交换和通信。应用层使用了一系列的协议和标准,例如HTTP、SMTP、FTP、DNS等,来支持不同的应用程序通信和数据传输。

应用层的主要功能包括:

提供应用程序之间的通信服务:应用层协议可以使不同的应用程序在网络上进行数据交换和通信。例如,Web浏览器可以通过HTTP协议请求Web服务器上的网页,电子邮件客户端可以通过SMTP协议发送邮件。

实现应用程序所需的数据格式和协议:应用层协议可以定义应用程序所需的数据格式和协议。例如,HTTP协议规定了Web浏览器和Web服务器之间的数据格式和交互协议,FTP协议规定了文件传输的数据格式和协议。

提供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应用层协议可以提供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例如,HTTPS协议可以使用SSL/TLS加密协议来保护Web浏览器和Web服务器之间的数据传输安全,S/MIME协议可以使用数字签名和加密来保护电子邮件的安全和隐私。

支持网络管理和监控:应用层协议可以支持网络管理和监控。例如,SNMP协议可以用于管理网络设备和监控网络运行状况,DNS协议可以用于解析域名和管理网络中的主机名。

协议

  1. HTTP:超文本传输协议,用于Web浏览器和Web服务器之间的通信。

  2. FTP:文件传输协议,用于文件的上传和下载。

  3. SMTP:简单邮件传输协议,用于发送和接收电子邮件。

  4. POP3:邮局协议版本3,用于从邮件服务器上接收电子邮件。

  5. IMAP:Internet邮件访问协议,用于从邮件服务器上接收和管理电子邮件。

  6. DNS:域名系统,用于将域名解析为IP地址。

  7. Telnet:远程终端协议,用于远程登录到计算机上。

  8. SSH:安全外壳协议,用于远程登录到计算机上,并提供加密安全连接。

  9. DHCP:动态主机配置协议,用于自动分配IP地址和其他网络参数。

  10. SNMP:简单网络管理协议,用于管理网络设备和监控网络运行状况。

  11. SIP:会话初始化协议,用于建立、管理和终止多媒体通信会话。

  12. XMPP:可扩展通信和表示协议,用于实现即时通信和在线聊天功能。

  13. NNTP:网络新闻传输协议,用于从新闻服务器上获取新闻和文章。

  14. NTP:网络时间协议,用于同步计算机的时钟。

标准

  1. HTTP:IETF RFC 2616

  2. FTP:IETF RFC 959

  3. SMTP:IETF RFC 5321

  4. POP3:IETF RFC 1939

  5. IMAP:IETF RFC 3501

  6. DNS:IETF RFC 1034和RFC 1035

  7. Telnet:IETF RFC 854

  8. SSH:IETF RFC 4250至RFC 4256

  9. DHCP:IETF RFC 2131

  10. SNMP:IETF RFC 1157

  11. SIP:IETF RFC 3261

  12. XMPP:IETF RFC 6120至RFC 6122

  13. NNTP:IETF RFC 977

  14. NTP:IETF RFC 5905

表示层

表示层是OSI参考模型中的第六层,负责处理数据在网络上传输时的格式和编码,以确保不同系统之间的数据交换能够有效地进行。表示层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数据格式转换:

表示层的数据格式转换主要是将原始数据从一个格式转换为另一个格式,以便在网络上传输。表示层可以将数据转换为标准格式,使得接收方可以正确地解释和使用数据。

常见的数据格式转换包括以下几种:

字符编码转换:不同的计算机系统使用不同的字符编码,例如ASCII、Unicode等。在传输数据时,需要将数据从一个字符编码格式转换为另一个字符编码格式,以确保数据能够正确地传输和解释。

图像格式转换:在传输图像数据时,可能需要将图像从一种格式转换为另一种格式,例如JPEG、PNG等。

音频和视频格式转换:在传输音频和视频数据时,需要将数据从一种格式转换为另一种格式,例如MP3、AAC、MPEG等。

数据加密和解密:

表示层的数据加密和解密是保护数据传输安全性的重要手段。当数据在网络上传输时,可能会被未经授权的人员窃听和篡改,因此需要对数据进行加密和解密,以保护数据的机密性和完整性。

数据加密和解密可以使用各种算法和协议,例如SSL/TLS、AES、RSA等。其中,SSL/TLS是应用最为广泛的数据加密协议之一,它使用公钥加密技术来确保数据的机密性和完整性。

在使用SSL/TLS协议时,通信的双方会使用非对称加密算法来交换公钥和私钥,公钥可以公开传输,私钥只有接收方才知道。在数据传输时,发送方使用接收方的公钥对数据进行加密,接收方使用自己的私钥对数据进行解密。这种加密方式可以确保数据在传输过程中不被窃听和篡改,从而保护数据的安全性。

数据加密和解密是保障网络数据传输安全性的重要手段,表示层通过使用加密协议和算法,确保数据传输过程中不被未经授权的人员窃听和篡改,提高了数据的机密性和完整性。

数据压缩和解压缩:

数据压缩和解压缩是在网络数据传输中常用的一种技术。它可以通过压缩数据来减小数据传输的带宽占用和传输时间,从而提高网络数据传输效率。

数据压缩通常分为两种方式:有损压缩和无损压缩。有损压缩是指在压缩数据的同时,会丢失部分数据的精度或者质量,从而减小数据的大小,例如在压缩图像或音频数据时常用的JPEG、MP3等压缩格式。无损压缩是指在压缩数据的同时,不会丢失数据的任何信息,从而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例如在压缩文本、代码等数据时常用的ZIP、GZIP等压缩格式。

在数据传输过程中,接收方需要对压缩后的数据进行解压缩,以还原数据的原始格式。解压缩的过程与压缩的过程相反,需要使用相应的解压算法和协议。

数据压缩和解压缩可以有效地提高网络数据传输效率,减小数据传输的带宽占用和传输时间,降低网络传输成本。同时,数据压缩和解压缩也可以带来更好的用户体验,减少数据传输的延迟和拥塞问题。

会话层

会话层是OSI模型中的第5层,位于表示层和传输层之间,主要负责建立、管理和终止应用程序之间的会话。

会话层的主要功能包括:

建立和维护会话:

会话层的主要功能之一是建立和维护会话。在应用程序之间进行通信时,会话层允许这些应用程序建立会话,以便它们可以相互通信。在建立会话之前,会话层通常需要协商会话参数和规则,以确保会话的正确性和可靠性。

在会话层中,会话的建立通常需要遵循以下步骤:

  1. 会话的启动:当一个应用程序需要与另一个应用程序建立会话时,会话层会将请求传递给远程应用程序,并等待其响应。

  2. 会话参数协商:在建立会话之前,会话层需要协商会话的参数和规则,例如会话ID、会话密钥、会话时间等。

  3. 会话建立确认:当会话的参数被协商并且双方都同意建立会话时,会话层会向应用程序发送会话建立确认消息。

  4. 会话的维护:在会话建立之后,会话层需要对会话进行维护,例如检测和处理通信故障、恢复中断的会话等。

  5. 会话的结束:当会话完成后,会话层会发送会话结束消息,以告知远程应用程序会话已经结束。

维护会话的过程中,会话层通常需要处理各种异常情况,例如网络故障、连接中断等,以保证会话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会话管理:

会话管理是指在会话之间传递数据,并管理会话的状态、同步、检查点等。具体而言,会话层的会话管理功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会话状态管理:会话层可以维护会话的状态信息,包括会话的开始和结束时间、会话的参与方等。通过维护这些状态信息,会话层可以实现对会话的跟踪和管理。

  2. 同步:在会话过程中,会话层可以对数据进行同步处理,确保数据在各个参与方之间的同步性。例如,在视频会议中,会话层可以确保所有参与者能够同时收到同一时间的视频和音频数据。

  3. 检查点:会话层可以在会话过程中创建检查点,以便在数据传输过程中出现问题时可以回滚到之前的状态。检查点可以帮助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一致性。

  4. 重传:在数据传输过程中,如果数据包丢失或损坏,会话层可以对丢失或损坏的数据包进行重传,以确保数据的可靠性。

  5. 缓存管理:会话层可以在本地缓存会话数据,以提高数据传输效率。例如,会话层可以在本地缓存最近使用的数据,以便在下一次会话中更快地获取数据。

会话安全:

会话安全是指保护网络会话中传输的信息免遭攻击和窃取的措施。在网络通信中,会话安全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在会话中传输的数据可能包含敏感信息,如个人身份信息、银行账户密码等。为了确保会话安全,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措施:

  1. 使用加密协议:可以使用SSL/TLS等加密协议,对会话中传输的数据进行加密,以防止窃听和窃取数据。

  2. 验证参与方的身份:在建立会话之前,可以使用数字证书等机制验证参与方的身份,以确保会话的安全性。

  3. 使用会话令牌:可以在会话中使用会话令牌,以确保只有授权用户才能访问会话中的数据。

  4. 控制会话访问权限:可以设置访问控制规则,限制只有授权用户才能访问会话中的数据,以避免未经授权的访问。

  5. 监控会话活动:可以实时监控会话活动,检测异常会话行为,并及时采取措施,防止会话安全受到攻击。

在实际应用中,会话层通常与表示层一起使用,将表示层提供的数据进行加工处理后再传输给下一层。例如,在网上银行的应用中,会话层负责建立和管理用户和银行之间的会话,确保用户的账户信息和交易数据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总的来说,会话层是在应用程序之间建立和管理会话的关键层级,它为应用程序提供了会话控制和管理的基础功能,可以实现应用程序之间的可靠通信和数据传输。

传输层

传输层是OSI七层网络模型中的第四层,主要负责为应用层提供端到端的数据传输服务,同时也可以对网络层提供的服务进行可靠性控制和流量控制。在传输层中,主要有两个协议,即传输控制协议(TCP)和用户数据报协议(UDP)。

交换方式

传输层是计算机网络中的一个重要层次,主要负责在网络中的不同主机之间传输数据

面向连接传输

面向连接的传输(Connection-oriented Transmission):在传输数据之前,需要先建立一条连接。连接建立后,数据传输的过程就相当于在建立的连接上进行数据交换,数据传输完成后需要关闭连接。面向连接的传输保证了数据的可靠性和完整性,但需要额外的连接建立和维护开销。

无连接传输

无连接的传输(Connectionless Transmission):在传输数据之前不需要建立连接,每个数据包都是独立传输的。由于没有额外的连接建立和维护开销,无连接的传输通常具有较高的传输速度,但无法保证数据的可靠性和完整性。

流量控制

流量控制(Flow Control):在数据传输过程中,发送方和接收方需要进行流量控制,以确保数据能够正常传输。发送方通过控制发送速率来避免接收方无法及时处理数据的情况,而接收方通过发送确认消息来告知发送方已经接收到数据,从而避免数据丢失的情况。

TCP协议

TCP协议(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是传输层中的一种协议,它提供面向连接、可靠的数据传输服务,是互联网中应用最广泛的一种传输协议。TCP协议通过三次握手建立连接,保证数据传输的可靠性,同时也支持流量控制和拥塞控制等功能。

下面是TCP协议的主要特点:

  1. 面向连接:在数据传输前,TCP协议需要先建立连接,确认双方通信的可靠性,再进行数据传输。在数据传输完成后,需要关闭连接。

  2. 可靠性:TCP协议对数据传输提供可靠性保证。它通过确认、重传、超时重传等机制,保证数据的正确性和完整性。

  3. 流量控制:TCP协议通过窗口控制机制,控制数据的发送速度,防止数据包的丢失或拥塞。

  4. 拥塞控制:TCP协议通过拥塞窗口控制机制,根据网络情况和反馈信息,动态调整数据发送速度,避免网络拥塞和负载过高。

  5. 面向字节流:TCP协议是一种面向字节流的协议,发送方将数据分割成若干个TCP报文段发送,接收方将TCP报文段组装成完整的数据流。

  6. 全双工通信:TCP协议是一种全双工通信协议,双方都可以同时发送和接收数据。

由于TCP协议提供了可靠的数据传输和拥塞控制机制,所以它在数据传输要求高可靠性、顺序性的应用场景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如文件传输、电子邮件、网页浏览等。

UDP协议

UDP协议(User Datagram Protocol)是传输层中的一种协议,它提供无连接、不可靠的数据传输服务,是一种简单的传输协议。与TCP协议不同,UDP协议不保证数据传输的可靠性,也不提供流量控制和拥塞控制等功能。

下面是UDP协议的主要特点:

  1. 无连接:UDP协议不需要在数据传输前进行连接的建立,直接将数据发送出去,所以没有连接建立和关闭的时间开销。

  2. 不可靠性:UDP协议对数据传输不提供可靠性保证,数据包可能丢失、重复、乱序,也没有确认和重传机制。

  3. 简单:UDP协议设计简单,实现容易,运行开销小。

  4. 面向数据报:UDP协议是一种面向数据报的协议,发送方将数据封装成数据报发送,接收方收到数据报后即可处理。

  5. 支持广播和多播:UDP协议支持广播和多播的数据传输方式。

由于UDP协议具有简单、快速、灵活等特点,在实时性要求较高、数据可靠性要求不高的应用场景中得到广泛应用,如实时音视频传输、网络游戏、DNS查询等。

除了TCP和UDP协议,传输层还可以使用其他协议

SCTP协议

SCTP(Stream Control Transmission Protocol)是一种面向消息的传输层协议,最初是为了提供一种可靠的传输层协议,用于传输信令消息。SCTP协议的主要特点是提供多条流、有序和可靠的数据传输、拥塞控制和流量控制等功能。

SCTP协议与TCP协议类似,但是它提供了比TCP更为灵活和多样化的服务。它支持多条数据流,每条数据流都有自己的序号和检验和,因此数据传输更加有序和可靠。此外,SCTP协议还提供了可靠性保证、拥塞控制和流量控制等功能。

SCTP协议的主要特点如下:

  1. 多条数据流:SCTP协议支持多条数据流,每条数据流都有自己的序号,因此可以实现多路复用和分离。

  2. 有序和可靠传输:SCTP协议保证数据的有序传输,并提供可靠性保证,保证数据不丢失和不重复。

  3. 拥塞控制和流量控制:SCTP协议提供拥塞控制和流量控制功能,可以避免网络拥塞和数据传输速度过快导致数据丢失。

  4. 心跳机制:SCTP协议提供心跳机制,用于检测网络连接的状态,避免连接失效。

  5. 支持多播和广播:SCTP协议支持多播和广播数据传输方式。

SCTP协议主要应用于移动通信网络中,如CDMA2000和3GPP LTE等,以及VoIP(Voice over Internet Protocol)等实时应用中,因为它具有传输多路语音和数据流的能力,并且可以提供可靠性保证和流量控制等功能。

DCCP协议

DCCP(Datagram Congestion Control Protocol)是一种基于数据报的传输层协议,它提供了可靠的数据传输和拥塞控制功能,同时也可以支持无连接传输和不可靠传输。

DCCP协议的主要特点如下:

  1. 可靠数据传输:DCCP协议提供可靠数据传输,通过序列号和确认机制保证数据的可靠性。

  2. 拥塞控制:DCCP协议使用TCP-Friendly Rate Control(TFRC)算法进行拥塞控制,可以避免网络拥塞和数据传输速度过快导致数据丢失。

  3. 数据报模式:DCCP协议采用数据报模式,每个数据报都有独立的确认和超时机制,可以避免重传大量的数据。

  4. 可选的可靠性:DCCP协议支持可选的可靠性,可以在不需要完全可靠的情况下提高传输效率。

  5. 可扩展性:DCCP协议可以通过选项字段进行扩展,以满足各种应用需求。

DCCP协议主要应用于实时多媒体应用中,如流媒体、语音和视频会议等,因为它具有可靠的数据传输和拥塞控制功能,并且支持数据报模式和可选的可靠性,可以提高传输效率和实时性。

总的来说,传输层主要负责为应用层提供可靠、高效的数据传输服务,同时也可以对网络层提供的服务进行可靠性控制和流量控制,是网络通信中非常重要的一层。

网络层

网络层(Network Layer)是OSI模型的第三层,也称为网络协议层。它负责在不同的网络之间进行数据传输,以便将数据从源地址传输到目标地址。

该层的主要功能包括寻址、路由、流量控制和拥塞控制。其中,路由是网络层最重要的功能之一,它确定数据包如何在网络中传输,从而确保数据能够从源地址到达目标地址。

网络层还能够处理不同的网络协议,例如Internet协议(IP),它是互联网的核心协议。IP协议能够将数据分割成数据包,并在网络中进行路由选择,以便将数据包传输到目标地址。

总之,网络层在OSI模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使得不同的网络能够相互通信并传输数据,为数据通信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网络地址寻址

寻址是指确定数据包的源地址和目标地址的过程。每个计算机或网络设备都有一个唯一的地址,这个地址被称为IP地址。在网络层中,数据包的源地址和目标地址就是IP地址。

IP地址是一个32位或128位的二进制数字,它可以分成四个或八个部分,每部分用点分十进制表示,例如192.168.1.1。IP地址的前缀可以表示网络的地址,后缀则表示主机的地址。

在进行数据传输时,源地址指的是数据包的发送者,目标地址指的是数据包的接收者。通过比较目标地址和本机的地址,网络层可以确定是否将数据包传输到本机或者传输到其他网络设备。

在IP协议中,还有一个子网掩码用于划分网络地址和主机地址的边界。子网掩码和IP地址一起使用,可以帮助网络层确定网络地址和主机地址,进而确定数据包的传输路径。

总之,寻址是网络层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功能,它能够帮助确定数据包的源地址和目标地址,进而决定数据包的传输路径,保证数据能够被正确地传输到目标设备。

路由

路由(Routing)是指在数据包传输过程中,通过选择合适的路径,将数据包从源地址传输到目标地址的过程。

路由的主要作用是根据目标地址确定传输路径,保证数据包从源地址到达目标地址的正确传输。路由器是网络中的关键设备,它可以根据目标地址,选择最佳的传输路径将数据包转发到下一个路由器,最终到达目标设备。

路由器之间的传输路径有多种选择,每一种选择都有不同的代价,比如延迟、带宽和可靠性等。在选择传输路径时,路由器需要考虑这些因素,选择最优的路径进行数据包传输。

网络层中的路由还涉及到路由表的管理和更新。路由表中保存着每个网络设备的地址以及与其相连的网络地址和下一个路由器的地址等信息,路由器会根据这些信息来选择最佳的传输路径。

数据链路层

数据链路层(Data Link Layer)是OSI模型中的第二层,也是网络层下面的一层。数据链路层负责将网络层传来的数据转换成物理层可以识别的信号,并且在相邻的节点之间传输数据。在OSI模型中,数据链路层通常指的是局域网中的协议和技术。

数据链路层的主要功能包括物理地址寻址、帧同步、流量控制、差错控制和数据重发等。其中,物理地址寻址是数据链路层最重要的功能之一,它通过MAC地址来标识每个节点,从而将数据包发送到正确的目的地。

物理地址寻址

设备的过程。MAC地址是每个网络设备(如计算机、路由器、交换机等)的唯一标识符,由48位二进制数字组成,通常用16进制数表示。

在数据链路层中,源设备将数据包发送给目标设备时,需要先确定目标设备的MAC地址。它通过发送一个特殊的帧(称为ARP请求),向网络中所有设备广播询问目标设备的MAC地址。目标设备收到ARP请求后,会将自己的MAC地址回复给源设备。源设备收到回复后,就可以将数据包发送给目标设备了。


数据链路层还包括两个子层:逻辑链路控制子层(LLC)和介质访问控制子层(MAC)。LLC子层主要负责逻辑链路控制,提供透明的数据传输服务,确保数据能够正确无误地传输。MAC子层则负责介质访问控制,它确定哪个设备有权访问网络介质,并控制数据的传输。

逻辑链路控制子层

逻辑链路控制子层(Logical Link Control,LLC)是数据链路层的一个子层,位于介质访问控制子层(MAC)之上,负责提供透明的数据传输服务,确保数据能够正确无误地传输。LLC子层通常在OSI模型的第二层中。

LLC子层的主要功能包括:

  1. 透明的数据传输:LLC子层负责将来自网络层的数据封装成帧,并在帧的开头和结尾处添加控制信息,以便接收方正确地识别和解析数据帧。

  2. 数据流控制:LLC子层通过采用流控制方法,确保发送方和接收方之间的数据传输速度相匹配,以避免出现数据流量过大或过小的问题。

  3. 差错控制:LLC子层通过采用差错检测和纠正技术,能够检测和纠正数据帧中的传输错误,确保数据传输的可靠性。

LLC子层通常是通用的,而不是专门针对某种具体的数据链路协议。因此,LLC子层的协议是独立于底层的物理介质和MAC子层协议的。常用的LLC协议有IEEE 802.2、HDLC和SDLC等。

介质访问控制子层

介质访问控制子层(Media Access Control,MAC)是数据链路层的一个子层,主要负责处理数据的传输和接收,控制多个节点共享同一个物理介质的访问,是局域网的重要组成部分。MAC子层通常在OSI模型的第二层中。

MAC子层的主要功能包括:

  1. 媒体访问控制:MAC子层通过采用媒体访问控制协议(如CSMA/CD、CSMA/CA等),控制多个节点共享同一个物理介质的访问,以避免多个节点同时访问导致的冲突和数据碰撞。

  2. 帧同步:MAC子层负责确定帧的起始和结束位置,以确保数据能够被正确接收和解析。

  3. 帧发送和接收:MAC子层负责将来自网络层的数据封装成帧,并将其发送到物理介质上进行传输;同时,它还能够接收物理介质上传来的数据,并将其解析成帧后传递给网络层进行处理。

  4. 地址识别:MAC子层通过采用物理地址(MAC地址)来标识每个节点,以确保数据能够被正确地发送和接收。

MAC子层的实现方式和具体协议取决于底层的物理介质和网络拓扑结构,不同的局域网使用不同的MAC协议。例如,以太网使用的是CSMA/CD协议,而无线局域网使用的则是CSMA/CA协议。


在实际应用中,数据链路层的协议和技术有很多种,比如以太网、Wi-Fi、ATM等。它们都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和应用场景,但它们的基本功能都是将网络层传来的数据转换成物理层可以识别的信号,并且在相邻的节点之间传输数据。

总之,数据链路层是OSI模型中非常重要的一层,它是网络层和物理层之间的桥梁,负责将数据从网络层传输到物理层,并在相邻的节点之间进行数据传输。

物理层

物理层是OSI模型中的第一层,它负责在物理媒介上传输原始比特流,并定义了传输介质、传输速率、编码、调制和信号传输等方面的规范。

物理层的主要功能包括:

物理传输:

物理传输是物理层的主要功能之一,它负责将数据从一个节点传输到另一个节点,通过传输介质(例如电缆、光缆、无线电波等)实现数据的物理传输。在传输过程中,物理层将数字信号转换为模拟信号,再将模拟信号发送到传输介质上。

物理传输可以通过两种方式实现:串行传输和并行传输。串行传输是指逐位传输数据,一次只传输一位,例如串行端口、串行总线等;并行传输是指同时传输多个比特,例如并行总线等。

物理传输还包括两个重要的参数:数据传输速率和带宽。数据传输速率是指在单位时间内传输的数据量,通常用比特每秒(bps)或字节每秒(Bps)来表示。带宽是指物理媒介传输数据的能力,通常用赫兹(Hz)来表示,例如以太网的带宽是10 MHz、100 MHz或1 GHz等。

在物理传输过程中,会出现一些传输错误,例如噪声、干扰、衰减等,物理层需要对这些错误进行处理,以确保数据能够正确传输。常用的错误控制技术包括奇偶校验、循环冗余检验(CRC)等。

信道编码:

信道编码是物理层的一个重要功能,它将比特流转换为信号以在传输介质上传输。信道编码的目的是在传输中检测和纠正传输错误,提高数据传输的可靠性。

在信道编码中,发送方将数据比特流转换为一个或多个符号,接收方将符号转换回比特流。符号是由一个或多个比特组成的,具有一定的规律和特性,使接收方能够检测和纠正传输错误。

常见的信道编码方式有:

  1. 不归零编码(NRZ):将0编码成低电平,1编码成高电平。在连续传输1或0的情况下,容易出现时钟漂移和误码率增加的问题。

  2. 归零编码(RZ):将每个比特编码成两个等宽度的脉冲信号,每个比特的中点为零电平。可以解决不归零编码的时钟漂移问题,但是需要更高的带宽。

  3. 曼彻斯特编码:将每个比特分为两个等长时间的间隔,每个间隔中间都有一个过渡。在高电平到低电平的过渡中,第一个信号的电压会下降,第二个信号的电压会上升。在低电平到高电平的过渡中,则相反。曼彻斯特编码具有很好的时钟恢复特性,但需要更高的带宽。

  4. 差分曼彻斯特编码:是曼彻斯特编码的一种变形,只在比特的中间进行过渡,而不是在两个间隔之间进行。接收方通过比较相邻两个符号之间的电平变化来判断比特的值。

调制解调:

调制解调是物理层的一个重要功能,用于将数字信号转换为模拟信号,或将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以便在传输介质上传输。

调制是指将数字信号转换为模拟信号,通常包括三种主要类型:振幅调制(AM)、频率调制(FM)和相位调制(PM)。

解调是指将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通常包括两种主要类型:包络检测和相干检测。包络检测可以检测振幅调制的信号,相干检测可以检测振幅、频率和相位调制的信号。

常见的调制方式有:

  1. 振幅调制(AM):将数字信号的振幅调制成载波信号的振幅。在调制过程中,数字信号的值用于控制载波信号的振幅,使得信号可以在传输介质上传输。

  2. 频率调制(FM):将数字信号的变化转换为载波信号频率的变化。在调制过程中,数字信号的值用于控制载波信号的频率,使得信号可以在传输介质上传输。

  3. 相位调制(PM):将数字信号的变化转换为载波信号相位的变化。在调制过程中,数字信号的值用于控制载波信号的相位,使得信号可以在传输介质上传输。

调制解调在物理层中非常重要,它可以将数字信号转换为模拟信号,使其能够在传输介质上传输,并将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使其能够被接收方处理。常用的调制方式包括振幅调制、频率调制和相位调制等。

传输速率:

物理层中的传输速率指的是数据在传输介质(如电缆、光纤等)上传输的速率,通常以比特每秒(bits per second)作为单位。

传输速率取决于多种因素,包括传输介质的带宽、信道噪声、编码方式、调制方式等。在理论上,传输速率可以达到信道带宽的最大值,但在实际应用中,由于信号失真、信道干扰等原因,传输速率往往低于带宽的理论值。

在计算机网络中,常用的传输速率单位有以下几种:

bit/s(比特每秒)
kbit/s(千比特每秒)
Mbit/s(兆比特每秒)
Gbit/s(千兆比特每秒)
Tbit/s(万亿比特每秒)
其中,最常用的是Mbit/s和Gbit/s。例如,以太网(Ethernet)标准中,常用的传输速率有10 Mbit/s、100 Mbit/s、1 Gbit/s等。

物理拓扑:

物理层中的物理拓扑指的是计算机网络中各个节点(例如计算机、路由器等)之间物理连接的结构。常见的物理拓扑有以下几种:

  1. 星型拓扑(Star Topology):所有节点都连接到一个中心节点(例如集线器、交换机等)上,中心节点负责转发数据。优点是易于维护和扩展,但中心节点成为了单点故障。

  2. 总线拓扑(Bus Topology):所有节点都连接到一根主线(例如电缆)上,数据通过主线传输。优点是简单、易于实现,但当主线发生故障时整个网络将瘫痪。

  3. 环形拓扑(Ring Topology):所有节点按照环形连接起来,每个节点都连接到两个相邻节点。数据按照环形传输,每个节点收到数据后将其传递给下一个节点。优点是具有良好的数据传输性能,但当某个节点故障时,整个环形网络将无法正常工作。

  4. 树状拓扑(Tree Topology):节点按照树状结构连接起来,每个节点连接到一个上级节点,最终连接到根节点。优点是易于扩展和管理,但根节点成为了单点故障。

  5. 网状拓扑(Mesh Topology):所有节点之间都直接相互连接,形成一个网状结构。网状拓扑具有很强的容错性和冗余性,但需要大量的物理连接和管理工作。

不同的物理拓扑具有不同的优点和缺点,根据具体的网络应用需求和环境特点,选择合适的物理拓扑非常重要。

数据传输的基本单位:

物理层中的数据传输基本单位是比特(bit),即0或1的二进制数字。比特是计算机中最基本的数据单位,所有其他数据单位都是由比特组成的。

在物理层中,数据通常以比特流的形式进行传输。比特流由一系列比特按照一定的顺序组成,可以通过不同的调制技术(例如振幅调制、频率调制、相位调制等)转换成模拟信号,通过物理介质(例如电缆、光纤等)进行传输。

为了方便数据传输和处理,比特通常被组织成更高级别的数据单位,例如字节、千字节等。一个字节通常由8个比特组成,可以表示256种不同的字符或数字。其他常见的数据单位包括:

千字节(KB):1024字节
兆字节(MB):1024 KB
吉字节(GB):1024 MB
太字节(TB):1024 GB
数据传输的速率通常以比特每秒(bps)或千比特每秒(kbps)为单位,表示在一秒钟内传输的比特数或千比特数。传输速率是计算机网络中的重要参数之一,影响着数据传输的效率和速度。


总之,物理层负责实现数据在物理媒介上传输的细节,包括传输介质、传输速率、编码、调制和信号传输等方面的规范。它是网络协议栈中最底层的一层,直接与硬件相关,为上层协议提供了基础的传输服务。

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自发贡献,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不承担相应法律责任。如您发现有侵权的内容,请联系我们。转载请注明出处:【wpsshop博客】
推荐阅读
相关标签
  

闽ICP备1400867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