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article > 正文

又一个关系抽取联合模型!

联合抽取模型

关系抽取目前的算法大概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 pipeline approach:先抽实体,再判关系,比如陈丹琦大神的《A Frustratingly Easy Approach for Joint Entity and Relation Extraction 》

  • Joint Entity and Realtion Extraction:联合模型,目前我看过的有这么几种方式:

    • 将联合任务看做是一个填表问题,比如:table sequence[1],TPlinker[2]

    • 将联合任务看做是一个序列标注问题,比如:ETL Span[3],PRGC[4]

    • 将联合任务看做是一个seq2seq问题,比如:SPN4RE[5]

今天要分享的这篇论文:Parition Filter Network(PFN,分区过滤网络)是一个联合模型,把问题定义为一个填表问题。

  • 论文:A Partition Filter Network for Joint Entity and Relation Extraction

  • 论文地址:https://arxiv.org/abs/2108.12202v8

  • 开源代码:https://github.com/Coopercoppers/PFN

  • 发表方:复旦大学 EMNLP2021

他们在总结之前论文的encoding层的时候,把之前的论文的encoding层分成了两类:

  • sequential encoding:串行,先生成一个task的特征(一般都是NER),再生成另一个task的feature(一般就是关系抽取),而后面这个task的特征,是不会影响到前面那个task的特征的。

  • parallel encoding:并行,两个task的特征是并行生成的,互不影响,只在input层面共享信息。

他们认为task间的信息没有得到很好的交互,(但其实Table sequence还是有交互的),其实现在很多算法里都在讲交互,比如NLU里面的SF-ID/Bi-Model。同时,之前也有论文(比如Table sequence和陈丹琦那篇论文)发现了关系预测和实体抽取有可能有些特征是不共享的(Table sequence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直接用了俩encoder,陈丹琦大佬那一篇直接是pipeline方法,本身就是俩模型)。

而这篇论文想在一个Encoder中完成两个task的特征抽取,所以 他们提出了一个分区和过滤的思路,找出“只与NER相关的特征”“只与关系预测相关的特征”和“与NER和关系预测都相关的特征”

这里插一句,他们这篇论文效果是不错的,同时也得出了一个结论,这里提前贴一下,虽然之前有些模型论证关系抽取的特征部分是对NER有害的,但他们发现 关系Signal对NER是有益的(或者说是部分有益的,因为他们做了分区)

废话不多说了,下面介绍模型。

1. 问题定义

给定一个文本,也就是一个输入序列: 表示下标是i的单词,L是句子的长度,目的是找到

  • 找到所有的实体: ,用token pairs的方式(填表),其中 和 分别是这个实体的头和尾字,e是实体类型

  • 找到所有的关系: ,依然是token pairs的方式(填表),其中 和 分别是subject的首字和object的首字,r是关系类型。

2. 模型——PFN

模型主要包含两个部分:分区过滤编码器(Paritition Filter Encoder, PFE) 和 两个Task Unit (NER Unit 和 RE Unit),如下图(图中其实还有一个Global Feature,这个按照论文中的解释可以算在Encoder里面)

c25f10750dfdb0af30dc1ca6ae537720.png

模型整体结构和分区过滤编码器内部结构
2.1 分区过滤编码器(PFE)

PFE是一个循环特征编码器,类似于LSTM。在每一个time step,PFE都会把特征拆分成为三个分区:entity partition/ relation partition/ shared partition,其中entity partition是仅与实体抽取相关的分区,relation partition是仅与relation相关的分区,shared partition是与两个任务都相关的分区。然后通过合并分区, 就会过滤走与特定task无关的特征(比如合并entity partition和shared partition,就可以过滤掉特征中仅与relation相关的特征)。

上面的流程会被拆分成两个部分:

  • 分区(Partition) :拆分成三个分区

  • 过滤(Filter):合并分区

0e5adb2e4fba8d3db28fc82501dc258e.png

分区过滤编码器
2.1.1 分区操作

如上图所示,PFN中类似LSTM,也定义了cell state (这个是历史信息)和 hidden state ,此外还定义了candidate cell state (就是候选分区的信息),relation gate ,entity gate 。

每个时间步t,分区操作流程如下:

首先计算candidate cell state:

然后计算relation gate和entity gate:

402 Payment Required

其中

虽然这里只列了两个式子,但实际看上面的图就知道,这里的要生成两层分区,我叫他们“候选分区层”(负责对candidate cell state进行分区)和“历史分区层”(负责对 t-1 时间步的cell state进行分区),每层对应两个gate,我叫他们“候选relation gate”“候选entity gate”以及“历史relation gate”“历史entity gate”。

然后再在每层利用刚刚计算到的两个gate,生成三个分区(两层就是6个分区):

402 Payment Required

图中为t-1时间步的历史分区,用t-1时间步的历史gate生成,t时间步的候选分区一个道理

86c64442652c8a4d2c4eb4829d9673cd.png

这张图可以解释一下上面这个分区,图片来自官方代码的git

最后根据 t-1 时间步的 历史gate 和 历史信息cell state,和 t 时间步的 候选gate 和 候选信息candidate cell state,生成 t 时间步的三个分区的information:

这部分看代码可能更清晰哈:

0de8222cd3a7db96b921470e0d9c0060.png

到这里,如果类比LSTM的话,cell state 和 hidden state 怎么更新,我们还不知道,同时得到三个分区信息按理说是互不重叠的。所以接下来我们让他们交互,同时看如果更新那两个state。

这里有一些问题,就是为什么有要用cummax操作,这是个什么玩意??

这里主要是因为这篇论文在这里的gate设计上面参考了Ordered Neurons: Integrating Tree Structures into Recurrent Neural Networks[6] 中的设计。

这里我参考这篇论文简单说一下我的理解,需要对信息进行排序,切分,所以正好用一个二值gate 来描述,我们来计算这个gate。

假设我们用一个 表示g中某个位置出现第一个1的概率,看起来像是几何分布,但并不是,因为不是伯努利试验,所以算起来比较麻烦。

我们计算gate g中第k个位置是1的概率,就可以用累计分布函数: 。这样的话,我们就可以表示二值gate g每个位置为1的概率了,而因为二值gate g每个位置都是离散的,也不好用,所以就用概率来代替它,可以作为它的期望。

然后用这个概率去定义两个gate,一个单调增的cummax,一个单调减的cummax,防止冲突。

2.1.2 过滤操作

首先,根据上一步生成的三个分区的信息,交互得到生成三个memory,以达到过滤的效果:实体相关/关系相关/shared

这里就达到了过滤的效果,实体部分过滤掉了仅与relation相关的,relation部分过滤掉了仅与实体相关的,shared部分包含了task间的信息,可以认为是平衡两个task

然后,三个memory分别过tanh得到相应的三个hidden state,直接从当前时间步的cell中输出,当做是 NER-specific Feature/ Relation-specific Feature/ Shared Feature,用于下一阶段的运算

最后,更新cell state 和 hidden state,三个memory拼接在一起过线性映射得到 t 时间步的 cell state,t 时间步的 cell state 过 tanh 得到 t 时间步的 hidden state

到这里,一个PFE 的 cell 就讲完了

2.2 Global Representation

上面的 PFE Cell 其实是一个单向编码器,但一般嘛,大家都用双向的编码器,哪怕你用个BILSTM呢,也是双向的呀,本文为了代替双向编码器中的后向编码器,就提出了这个Global Representation。

具体来说就是获得两个task-specific全局的表征:分别用每个时间步的 entity-specific feature 和 relation-specific feature 拼接 shared feature,过线性映射和tanh,然后做个maxpooling over time,就获得了两个task-specific feature:

2.3 Task Unit

Task Unit 包含两个Unit:entity Unit 和 Relation Unit,分别是两个填表任务

  • Entity Unit

如果句子输入长度是L,那么表格的长度是L*L,表格中的(i, j)位置表示以第i个位置开始和第j个位置结束的span的Entity-Sepcific 表征,这个表征的为拼接:第i个位置和第j个的entity-specific feature,以及entity-specific global representation,过Linear以及ELU激活函数

402 Payment Required

接下来就是输出层:就是一个线性映射,映射到entity type数目的维数上,然后每维做sigmoid,判断是不是其代表的entity type(之所以采用这种多标签分类的方式,是为了解决overlapping问题)

  • Relation Unit

如果一个句子长度是L,那么表格长度是L*L,表格中的 (i, j) 位置标示以第i个位置为首字的span,和以第j个位置为首字的span的 关系表征,这个表征的和Entity Unit差不多,拼接:第i个位置和第j个的relation-specific feature,以及relation-specific global representation,过Linear以及ELU激活函数

然后一样做多标签分类

2.4 训练和推断
  • 损失函数:两个BCE

a281d37aa0df5bf5ee523dd2eb4e8da1.png
  • 推断的时候有两个超参数阈值:实体阈值和关系阈值,都设置为0.5

402 Payment Required

3. 实验

3.1 主要结果
3ebf675861715f5c5f6b069b4c57cb7d.png

可以看到,在使用同样的预训练模型的情况下,效果是要比TPLiner和Table Sequence要好的(Table Sequence是有一些交互的哟),同时这篇论文在WebNLG上的结果也比同时EMNLP2021论文的PRGC要好一点点(PFN-93.6, PRGC-93.0, TPLinker-91.9)

3.2 消融实验

3dc317807a61d5079fa1b62b9b198eef.png

他们的消融实验主要进行了如下几个:

  • 编码器的层数实验:1层效果就很好

  • 双向编码器Vs单向编码器:主要是为了证明他们的Global Representation的作用,结果发现效果真不戳,在他们的这一套里面,全局表征完全可以代替后向编码器,甚至效果更好

    • 前向+G>双向+G>双向>单向

  • 编码器的结果:他们换成了两个LSTM,发现他们的效果好

    • 对于并行模式:entity 和 relation 分别过一个LSTM,只在input级别共享

    • 对于串行模式:先过第一个LSTM,hidden state 用于entity预测,同时 hidden state会被送到第二层LSTM中去,结果用于预测relation

  • 分区粒度:这个我觉得实验设置一定是他们的好,没必要单拎出来讲

  • 解码策略:两种,一种是relation只考虑entity prediction 结果的(解码时级联,relation不考虑所有单词,仅考虑candidate set),一种是他们这种两张表都填的(relation考虑所有单词)

    • 他们发现后者效果更好,原因可能有二:a. 前一种有误差传递;b. 第二种表中的负例多,有点对比学习的意思,因此学到的正例的表征更牛逼。

3.3 关系抽取的signal对NER的影响

之所以做这个实验,是因为之前有论文认为关系抽取的特征对NER在Joint模型中是有害的,因为两者需要的特征不同。他们只是部分同意这个观点,也就是说, 关系抽取的特征部分是对NER有害的,但也有一部分对NER有益的,他们这篇论文其实就是识别出来哪部分有益,哪部分有害,并对有益部分加以利用

3.3.1 关系内和关系外的实体抽取的差别

在主要实验中,ACE05里面他们的NER效果拉垮了,他们认为是关系外的实体很多,统计了一下有64%的实体都是关系外实体。

5f1a20683d9b12d921fc0a4c032022f0.png

他们做了三个数据集上面的,关系内的实体识别效果F1都要好于关系外的。(SciERC中gap超大,因为SciERC中的实体专业程度更强,也更长,有关系效果更好),此外,precision的gap尤其大,证明失去了relation信息的,模型在entity上就会过拟合。

同时看到:关系外实体的占比 与 NER的效果是负相关的。这有可能是因为joint model的一个缺点:考虑到关系内和关系外的实体的推断逻辑是不一样的(一个有relation影响,一个没有),那么joint model有可能对关系外的NER的效果是有害的。

但我这里弱弱的问一句,这是不是说对于类外实体,如果gate可以做的更好,就可以效果依然棒呢,其他两个比它好的论文里面(Table Sequence也是交互的啊,PURE我还没看,回头看看)。

3.3.2 NER鲁棒性分析

他们与纯NER算法做对比,进行了鲁棒性的分析,发现他们的NER的鲁棒性还是不错的,可能的原因就是relation signals对实体进行了约束,从而让鲁棒性更强。

9744c5b66f3eb9fa0744073bf1e82c4f.png

所以通过上面两部分,他们认为关系信息对NER效果是有帮助的。此外,提一嘴,他们反驳了陈丹琦大佬论文《A Frustratingly Easy Approach for Joint Entity and Relation Extraction》关于关系信息对NER的帮助比较小的结论,认为那篇论文是在ACE2005上面做的实验,类外实体太多了,所以效果不明显。

OK,结束,下篇见呀,(*^▽^*)

一起交流

想和你一起学习进步!『NewBeeNLP』目前已经建立了多个不同方向交流群(机器学习 / 深度学习 / 自然语言处理 / 搜索推荐 / 图网络 / 面试交流 / 等),名额有限,赶紧添加下方微信加入一起讨论交流吧!(注意一定o要备注信息才能通过)

a42618835c10e8cff186cf86e4d67a6e.png

本文参考资料

[1]

table sequence: https://link.zhihu.com/?target=https%3A//arxiv.org/abs/2010.03851

[2]

TPlinker: https://link.zhihu.com/?target=https%3A//www.aclweb.org/anthology/2020.coling-main.138.pdf

[3]

ETL Span: https://link.zhihu.com/?target=https%3A//arxiv.org/abs/1909.04273v3

[4]

PRGC: https://link.zhihu.com/?target=http%3A//arxiv.org/abs/2106.09895

[5]

SPN4RE: https://link.zhihu.com/?target=https%3A//arxiv.org/abs/2011.01675v1

[6]

Ordered Neurons: Integrating Tree Structures into Recurrent Neural Networks: https:/arxiv.org/abs/1810.09536v6

62c2698817bf9af139a11fad4835d447.gif

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自发贡献,不代表【wpsshop博客】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不承担相应法律责任。如您发现有侵权的内容,请联系我们。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wpsshop.cn/w/你好赵伟/article/detail/395715
推荐阅读
相关标签
  

闽ICP备1400867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