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article > 正文

5. 《认知觉醒》_重复实践 反复 教授他人

重复实践 反复 教授他人

概述

       本篇文章是认知觉醒的读书笔记.

书中的精彩瞬间

  1. 所谓心智,通俗地说,就是我们看待人和事的态度,以及由此做出的判断与选择
  2. 人与人之间的根本差异是认知能力上的差异,因为认知影响选择,而选择改变命运,所以成长的本质就是让大脑的认知变得更加清晰。
  3. 人类与这个世界上的其他动物已经迥然不同,在我们的大脑里,由内到外至少有三重大脑:年代久远的本能脑、相对古老的情绪脑和非常年轻的理智脑。这样的大脑构造导致我们总是陷入“明明知道,但就是做不到;特别想要,但就是得不到”的怪圈。
  4. 我们在生活中做的大部分决策往往源于本能和情绪,而非理智。
  5. 我们当前遇到的几乎所有的成长问题都可以归结到目光短浅、即时满足的天性上,不过在现代社会,用避难趋易和急于求成来代指它们显然更加贴切。
  6. 大多数时候我们以为自己在思考,其实都是在对自身的行为和欲望进行合理化。这正是人类被称作“自我解释的动物”的原因。
  7. 成长就是克服天性的过程。
  8. 习惯之所以难以改变,就是因为它是自我巩固的——越用越强,越强越用。要想从既有的习惯中跳出来,最好的方法不是依靠自制力,而是依靠知识。
  9. 理智脑不是直接干活的,干活是本能脑和情绪脑的事情,因为它们的“力气”大;上天赋予理智脑智慧,是让它驱动本能和情绪,而不是直接取代它们。
  10. 无论个体还是群体,人类的安全感都源于自己在某一方面拥有的独特优势:或能力,或财富,或权力,或影响力。
  11. 焦虑的原因就两条:想同时做很多事,又想立即看到效果。
  12. 人的一切痛苦,本质上都是对自己无能的愤怒。
  13. 社会中的精英通常是那些能更好地克服天性的人,他们的耐心水平更高,延迟满足的能力更强。
  14. 无论个体还是群体,其能力都以“舒适区—拉伸区[插图]—困难区”的形式分布,要想让自己高效成长,必须让自己始终处于舒适区的边缘,贸然跨到困难区会让自己受挫,而始终停留在舒适区会让自己停滞。
  15. 对于学习成长而言,成长权重对比是每个人都应该首先认识的,它揭示了“学习、思考、行动和改变”在成长过程中的关系:即对于学习而言,学习之后的思考、思考之后的行动、行动之后的改变更重要,如果不盯住内层的改变量,那么在表层投入再多的学习量也会事倍功半;因此,从权重上看,改变量﹥行动量﹥思考量﹥学习量。
  16. 耐心不是毅力带来的结果,而是具有长远目光的结果。
  17. 这种“后娱乐”的好处是,将享乐的快感建立在完成重要任务后的成就感之上,很放松、踏实,就像一种奖赏;而“先娱乐”虽然刚开始很快活,但精力会无限发散,拖延重要的工作,随着时间的流逝,人会空虚、焦虑。
  18. 提升思考能力的方法正是不断明确核心困难和心得感悟,并专注于此。
  19. “学霸”和普通同学之间的差异不仅体现在勤奋的程度上,还体现在努力的模式上:谁更愿意做高耗能的事——消除模糊,制造清晰。消除模糊之于学习和认知的意义,不可不察。
  20. 美团创始人王兴的这句话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鸣:多数人为了逃避真正的思考,愿意做任何事情。
  21. 具体事件一旦变模糊,其边界就会无限扩大,原本并不困难的小事,也会在模糊的潜意识里变得难以解决。
  22. 当我们没有足够清晰的指令或者目标时,就很容易选择享乐,放弃那些本该坚持但比较烧脑的选项。
  23. “凭感觉”——察觉潜意识发出的信息。
  24. 先用感性能力帮助自己选择,再用理性能力帮助自己思考。
  25. 只取一个全书最触动自己的点,然后尽可能去实践、改变。这样读书不仅收获更大,而且也不会焦虑。
  26. 元认知,就是最高级别的认知,它能对自身的“思考过程”进行认知和理解。元认知能力就是我们习以为常、见怪不怪的反思能力
  27. 人的思维就好比一把锤子,它不但能钉钉子,还能复制出另一把锤子来锤打自己。
  28. 当一个人能主动开启第三视角、开始持续反观自己的思维和行为时,就意味着他真正开始觉醒了,他有了快速成长的可能。
  29. 吾日三省吾身。
  30. 提高元认知能力的方法有很多,但最让人意想不到是下面这条——冥想。是的,冥想就是那种只要静坐在某处,然后放松身体,把注意力完全集中到呼吸和感受上的活动。
  31. 元认知能力就是觉察力和自控力的组合。所以从实用角度讲,元认知能力可以被重新定义为:自我审视、主动控制,防止被潜意识左右的能力。
  32. 不过理智脑的战斗力其实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侧重学习、理解、记忆、运算的认知能力,即我们在校学习时主要锻炼的部分,另一方面则是侧重观察、反思、判断、选择的元认知能力。
  33. 我们希望成为一个会说话的人,那么遵守一个原则:想两遍再说。脱口而出的话往往出自本能,如果我们能在那句话说出口前先停一两秒,用理智脑再审视一遍,或许马上就会改变主意、换一种说法,甚至选择保持沉默,毕竟有时候最好的回答就是不回答。
  34. 元认知能力强的一个突出表现是:对模糊零容忍。
  35. 每一次克制自己,就意味着比以前更强大。每克制自己一次,就相当于进行了一次自我审视和主动控制,相当于进行了一次锻炼。
  36. 身体感受永远是进入当下状态的最好媒介,而感受事物消失的过程更是一种很好的专注力训练。它提示我们,身心合一的要领不仅是专注于当下,更是享受当下,而这种享受必将使我们更从容,不慌张。
  37. 所谓天才,其实并不神秘,其本质是“正确的方法”加上“大量的练习”。
  38. “正确的方法”通常具有以下四个特征
    a. 第一,有定义明确的目标。
    b. 第二,练习时极度专注。
    好的学习模式是,在做A的时候彻底关注A,在做B的时候彻底关注B,A和B两件事情之间有非常清晰的界线。如果在做A的时候想着B,在做B的时候又想着A,那么意识工作的深度不够,潜意识也无法顺利开启,这种边界不清的习惯对能力提升伤害很大。李大钊也说过:“要学就学个踏实,要玩就玩个痛快!”说明界线分明的习惯对人性情和能力的培养都很有好处。
    c. 第三,能获得有效的反馈。
    d. 第四,始终在拉伸区练习。
    当人们对当前的活动感到厌倦时,说明应该提高难度;当人们对当前的活动感到焦虑时,说明应该保持这个水平专注练习,如此反复交替就可以让自己进入心流通道,沉浸其中。
  39. 距离我们太远的事物,我们通常无法把握,无论它们是令人痛苦的还是令人享受的。
  40. 从知道到做到是一种巨大的进步,然而自己知道或做到是一回事,让别人知道或做到又是另外一回事。
  41. 逼迫自己获取高质量的知识以及深度缝接新知识,再用自己的语言或文字教授他人,是为深度学习之道。
  42. 深度学习有以下3个步骤:
    (1)获取高质量的知识;
    (2)深度缝接新知识;
    (3)输出成果去教授。
  43. 如何深度学习
    一是尽可能获取并亲自钻研一手知识。
    二是尽可能用自己的话把所学的知识写出来。
    三是反思生活。
  44. 绝大多数人习惯以孤立的思维看待事物,喜欢花大量时间收集和占有信息;而另一批先行者则更喜欢拨弄信息之间的关联,从而在不知不觉间变得聪明了起来。
  45. 知识的获取不在于多少,而在于是否与自己有关联。
  46. 如何获取关键能力
    首先,手中有“锤子”;
    其次,输入足够多;
    再次,保持好奇心。
  47. 只有当知识能够帮助你做实际决策的时候,它才是你的知识。
  48. 体系的本质就是用独特的视角将一些零散的、独立的知识、概念或观点整合为应对这个世界的方法和技巧。
  49. 有效关联新知识的三个方面:
    一是用自己的语言重新解释新知识,这会促使自己原有的知识体系对新知识做出反应;
    二是在需要的时候能够顺利提取知识,提取不出来的知识就是伪触动;
    三是在生活中能够经常练习或使用这些知识,因为实践是产生强关联的终极方法。
  50. 是否有及时、持续的正向反馈,正是产生学习效果差异的关键。
  51. 科学的学习策略是产出作品、获取反馈,驱动本能脑和情绪脑去“玩玩玩”,而不是一味地努力坚持,让理智脑苦苦地去“学学学”。
  52. 找到自己的高价值区——让自己成为某个领域的头部——再借助头部效应的系统推力,从一个小头部不断地向大头部移动,实现跃迁。而抢占头部最好的途径莫过于持续打磨高价值的作品,凭借作品换取反馈。
  53. 你肯定记得“刻意练习四要素”:定义明确的目标、极度的专注、有效的反馈、在拉伸区练习。
  54. 一个真正的自控高手,不是一个只知道冲刺的人,而是一个善于主动休息、保持平衡的人。
  55. 在初始阶段,强迫自己先做重要的事情,一旦进入正向的增强回路,你便能拥有强大的行动力——这正是增强自制力、提升行动力的秘密。
  56. 一切都只知道个大概,这对提升行动力来说,是很致命的。
  57. 清晰力,也就是把目标细化、具体化的能力——行动力只有在清晰力的支撑下才能得到重构。
  58. 因为做规划的目的并不是让自己严格地按计划执行,而只是为了让自己心中有数。
  59. 你陷入怠惰、懒散、空虚的情绪中动弹不得时,往往是因为你的大脑处于模糊状态。
  60. 聪明的思考者都知道“想清楚”才是一切的关键,在“想清楚”这件事上,他们比任何人都愿意花时间,而普通人似乎正好相反,喜欢一头扎进生活的细节洪流中,随波逐流,因为这样似乎毫不费力。于是在普通人眼里是“知易行难”,而在聪明人眼里是“知难行易”,这一点值得我们反思。
  61. 想先看到结果再行动的人往往无法看到结果。
  62. 我此前一直强调“想清楚”的重要性,但当我们绞尽脑汁去想却仍然想不清楚的时候,就要依据前人的假设先行动起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接近目标的本质,才能想得更清楚。
  63. 思考很重要,但光想不做,贻害无穷。
  64. 现实和理论都告诉我们:懂得百点不如改变一点。真正的成长不在于自己懂得了多少道理,而在于自己改变了多少。
  65. 只要我们的注意力被某一个巨大的事物吸引,我们就有可能进入稀缺状态,进而降低心智带宽,做出不明智的行为。所谓心智带宽,就是心智的容量,它支撑着人的认知力、行动力和自控力。心智带宽一旦降低,人很容易丧失判断力,做出不明智的选择,或急于求成,做事缺乏耐心,难以抵挡享乐的诱惑。
  66. 当一个人同时面临很多任务的时候,他的心智带宽就会降低,反而没有了行动力和自控力。
  67. 真正的行动力高手不是有能耐在同一时间做很多事的人,而是会想办法避免同时做很多事的人。
  68. 路径依赖:当我们长期进行一种行为的时候,大脑会慢慢形成一个专门处理这个行为的“绿色通道”,所以当自己面临相似的场景时,大脑会对这种行为进行优先选择,并进一步形成自动化反应。
  69. 拥有多纬度视角需要遵循的几点原则
    1. 勤移动,尝试用不同视角看问题。
    2. 善于学习。有些时候我们之所以看不到一些角度,是因为自身学识不够,不知道有那个视角存在。
    3. 要开放,保持客观不臆断。很多人情绪不好,是因为他们把自己做的假设当成了事实,在不确定对方真实想法的情况下,直接把情绪发泄了出来。
    4. 寻求帮助。
    5. 多运动。
    6. 常反思。
  70. 不要让事情本身束缚了你的情绪和注意力。
  71. 一个人想要生活幸福,需要具备以下因素。
    a. 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得到别人的爱与尊敬;
    b. 有独特的本领、技能,为他人带去独特价值;
    c. 有自主选择的权力,能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72. 事情本身并不重要,我们只是在通过它获取另外一种乐趣,顺便把这件事给做了。在心理学上,这个方法叫作“动机转移”。
  73. 一旦认知上想通想透了,行动时就不需要用大把大把的意志力来支撑了。
  74. 成功人士一旦发现别人的好习惯,就会立刻将这个习惯变成自己的。
  75. 能够迅速进入专注状态,以及能够长期保持专注状态,是高效学习的两个最重要的习惯。
  76. 我们同为人类,基本配置都差不多,没有谁的大脑更加特殊,但是人们在大脑的使用上确实有差异。
  77. 仅凭借强烈的愿望做出的决定就是情绪决定。
  78. 想要快速成为一个行业的高手,最好的方法就是和行业专家交流,直接向他们请教。
  79. 读书就是用最低廉的成本获取最高级的成长策略。
  80. 脚步不能丈量的地方,文字可以;眼睛无法看到的地方,文字可以。
  81. 几乎所有的书籍都是智者看待事物、做选择、决策的过程。看多了之后,就能借助他们高明的视角来提升自己的选择能力,而我们每个人的命运不就是各种选择的结果吗?所以阅读改变命运,就是从改变我们的认知和选择开始的。
  82. 人与人之间的根本差异是认知能力上的差异,而认知能力极度依赖思考能力,可以说,思考能力是我们立足现代社会的根本竞争力。
  83. 在初读的时候,一定要让兴趣、难度、需求三者尽可能匹配。
  84. 阅读是为了改变。很多人以为一本书只要读完,读书的过程就结束了。事实上,阅读只是整个过程的开始,阅读之后的思考、思考之后的实践比阅读本身更加重要(这里主要指非虚构类书籍)。很多人的阅读仅停留在表面,读的时候觉得这里好有道理、那里好有道理,读完之后就不闻不问了,然后迅速转移到下一本书中,这种满足于录入的阅读造成的一个直接后果便是,一段时间之后再去翻这本书就好像之前没有看过一样,所有的痕迹都烟消云散了。真正读好一本书,往往需要花费数倍于阅读的时间去思考和实践,并输出自己的东西——可能是一篇文章,也可能是养成一个习惯——这个过程比阅读本身要费力得多。
  85. 只要紧紧盯住“改变”这个根本目标,很多阅读障碍就会立即消失。
  86. 即无论学习什么东西,都要努力琢磨它们究竟在讲什么,它们的实际意义是什么,然后用自己的话将其重新讲出来。
  87. 费曼技巧就是通过自己的语言,用最简单的话把一件事情讲清楚,最好让外行人也能听懂。
  88. 开始读书,要浅。浅到刚开始就可以居高临下。
  89. 教授他人会逼迫我们通过自己的语言,用最简单的话把一件事情讲清楚,甚至让外行人也能听得懂,而写作的优势就在于它可以让我们在磨炼这项技能的路上不断调整、反复修改,直至自己满意。
  90. 运动能够使大脑长出更多的新的神经元,这意味着运动可以在物理上让人变得更“聪明”。
  91. 认知越清晰,行动越坚定。
  92. 无论何时,都要把对方的情绪和意见分开对待。
  93. 如果你想要的东西还不存在,那就亲自动手将它创造出来。

部分配图

请添加图片描述
请添加图片描述

请添加图片描述
请添加图片描述
请添加图片描述
请添加图片描述
请添加图片描述
请添加图片描述
请添加图片描述

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自发贡献,不代表【wpsshop博客】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不承担相应法律责任。如您发现有侵权的内容,请联系我们。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wpsshop.cn/w/你好赵伟/article/detail/613700
推荐阅读
相关标签
  

闽ICP备1400867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