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
踩
链表是一种常见的数据结构,它通过指针或引用将一系列数据节点连接成一个数据链。每个节点通常包括两部分:一个是存储数据元素的数据域,另一个是存储下一个节点地址的指针域。这些节点在运行时可以动态生成,无需预先知道数据总量,因此链表在内存使用上非常灵活。
链表与数组的主要区别在于它们在内存使用、插入和删除操作以及随机访问方面的效率。数组在内存使用上是连续的,可以通过索引快速访问任何元素,但在插入和删除元素时可能需要移动大量元素。而链表则相反,它在内存使用上是非连续的,插入和删除操作更高效,但随机访问效率较低,因为需要从头节点开始遍历链表以找到目标节点。
总的来说,链表是一种非常有用的数据结构,特别适用于需要动态添加和删除元素的情况。然而,它也有一些缺点,比如内存消耗较大(每个节点都需要存储指向下一个节点的指针)以及随机访问效率较低。因此,在选择使用链表还是其他数据结构时,需要根据具体的应用场景和需求进行权衡。
对于单链表实现获取第i个元素的数据的操作 GetElem,在算法上,相对要麻烦一些。
获得链表第i个数据的算法思路:
代码实现如下:
- //初始条件:顺序线性表L已存在,1<=i<=ListLength(L)
- //操作结果:用e返回L中第i个数据元素的值
- Status GetElem(LinkList L, int i, ElemType* e)
- {
- int j;
- LinkList p;//声明一结点p
- p = L->next;//让p指向链表L的第一个结点
- j = 1;//j为计时器
- while (p && j < i) {//p不为空或者计时器j还没有等于i时,循环继续
- p = p->next;//让p指向下一个结点
- ++j;
- }
- if (!p || j > i) {
- return ERROR;//第i个元素不存在
- *e = p->x;//取第i个元素的数据
- return OK;
- }
- }
![](https://csdnimg.cn/release/blogv2/dist/pc/img/newCodeMoreWhite.png)
Status是一个整型,返回OK代表1,ERROR代表0。
只需要让 s->next 和 p->next 的指针做改变就好了。
- s->next=p->next;
- p->next=s;
也就是说让p的后继结点改成 s 的 后继结点,再把结点 s 变成 p 的后继结点。
这两句的顺序不可以交换,如果先 p->next=s;再s->next=p->next;因为此时第一句会使得将 p->next 给覆盖成s的地址了。那么s->next=p->next,其实就等于s->next=s,这样真正的拥有 ai+1数据元素的结点就没了上级。这样的插入操作就是失败的。
对于单链表的表头和表尾的特殊情况,操作是相同的。
- //初始条件:顺序线性表L已存在,1<=i<=ListLength(L)
- //操作结果:在 L 中第i个位置插入新的数据元素e,L的长度加1;
- Status ListDelete(LinkList* L, int i, ElemType* e)
- {
- int j;
- LinkList p, s;
- p = *L;
- j = 1;
- while (p && j < i) {//寻找第i个结点
- p = p->next;
- ++j;
- }
- if (!p || j > i)
- return ERROR;//第i个元素不存在
- s = (LinkList)malloc(sizeof(Node));//生成新结点
- s->x = e;
- s->next = p->next;//将p的后继结点赋值给s的后继
- p->next = s;//将s赋值给p的后继
- return OK;
- }
![](https://csdnimg.cn/release/blogv2/dist/pc/img/newCodeMoreWhite.png)
在这段代码中,使用了malloc标准函数,它的作用就是生成一个新的结点,其类型与Node是一样的,其实质就是在内存中寻找了一小块空地,准备用来存放e数据s结点。
设存储元素ai的结点为q,要实现将结点q删除单链表的操作,其实就是将它的前继结点的指针绕过,指向它的后继结点即可。
- q=p->next;
- p->next=q->next;
- //初始条件:顺序线性表L已存在,1<=i<=ListLength(L)
- //操作结果:删除L的第i个数据元素,并用e返回其值,L的长度减1;
- Status ListDelete(LinkList* L, int i, ElemType* e)
- {
- int j;
- LinkList p, q;
- p = *L;
- j = 1;
- while (p->next && j < i) {//遍历寻找第i个元素
- p = p->next;
- ++j;
- }
- if (!(p->next) || j > i)
- return ERROR;//第i个元素不存在
- q = p->next;
- p->next = q->next;//将q 的后继赋值给p的后继
- *e = q->x;//将q结点中的数据给e
- free(q);//让系统回收此结点,释放内存
- return OK;
- }
![](https://csdnimg.cn/release/blogv2/dist/pc/img/newCodeMoreWhite.png)
这段代码,使用了free函数,它的作用就是让系统回收一个Node结点,释放内存。
单链表插入和删除算法其实都是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就是遍历查找第i个元素;第二部分就是插入和删除元素。
对于插入或删除数据越频繁的操作,单链表的效率优势就越是明显。
Copyright © 2003-2013 www.wpsshop.cn 版权所有,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