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article > 正文

深度学习deep learning_深度学习csdn

深度学习csdn

一、简介

深度学习是包含多个隐层机器学习模型,核心是基于训练的方式,从海量数据中挖掘有用信息,实现分类与预测。

早期的深度学习模型:编码器、循环神经网络、深度置信网络、卷积神经网络

 衍生模型:堆叠降噪自编码器、稀疏自编码器、降噪自编码器

深度学习的常用模型:卷积神经网络(CNN),深度信念网络(DBN),深度自动编码器(DAE),限制玻尔兹曼机(RBM)。CNN有全监督学习和权值共享的特点,在自然语言处理和语音图像识别领域有很强优势。其他深度学习模型大多采用无监督方式逐层预训练,再使用有监督方式调整参数。共同之处:采取分层的结构来处理问题的思想。模型的基本元件为神经元,具有多层次结构,训练方式为梯度下降,训练过程可能出现过拟合或欠拟合的情况。

深度神经网络模型(Deep netural network,DNN)是深度学习的基础模型之一,较于浅层机器学习,DNN具有更深的层次结构,拥有更好的语音识别、图像处理(百度识图,人脸识别)、自然语言处理(基于笔法匹配识别手写文字)。

深度学习的效果优于传统的多层神经网络,最大的改进:深度学习算法结合了无监督特征学习与有监督特征学习,将多层结构中的上层输出作为下层输入,经过层与层之间的非线性组合。

 二、流程

a.问题描述:将具体问题解译为深度学习能求解的问题。

b.数据预处理:因数据量较大,易出现误差,据具体模型和任务要求,对数据进行预处理。

c.特征学习数据的复杂性和变化性,为了从原始数据中挖掘有用特征,借助机器来学习和提取特征

d.模型选择:数据特征的差异性,选择合适的深度学习模型对模型优化、损失函数、激活函数、输入输出变量等。

e.模型训练:面向实际任务,选择最优的建模方法和参数。方式:选择多种算法进行运行,比较运行结果,在最优模型基础上进行参数调整。

f.模型评估:建立合适的评价指标。

三、基础知识

目前,深度学习常用模型主要有:卷积神经网络 CNN,深度信念网络 DBN,深度自动编码器 DAE,限制玻尔兹曼机 RBM 等。

卷积神经网络具有全监督学习和权值共享的特点,在自然语言处理和语音图像识别领域拥有很强的优势。其它的深度学习模型,大多都采用先进行无监督方式的逐层预训练,然后再使用有监督方式的调整参数。

虽然其结构参数、训练方式、模型泛化能力以及面向的对象各不相同,但是其基本思想和模块相同。所有深度学习模型的共同之处:采用分层的结构来处理问题;神经元是模型中的基本元件,模型具有多层次结构,各层都由神经元构成,模型的训练都是通过梯度下降方式,训练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过拟合或者欠拟合的情况等。

1.神经元

神经网络结构的基础单元,受生物神经元的启迪,作用是接收信号并得到输出。神经网络的每一层含一个或数个神经元。

任意神经元的输出 是 网络结构中另外神经元的输入 ,因此神经元接收信号的个数将由前一层限定,且接收到的不同信号对该神经元的刺激程度不同。 神经元的输出为全部输入信息在线性作用下的和,用 a 表示。

当模型中神经元个数唯一的时候——感知机模型。感知机能够快速收敛。但由于单个神经元的模型其线性拟合程度不高,导致感知机的学习能力差,不能处理非线性问题。层次结构的深度学习模型在感知机的基础上衍生而来

2.感知机和梯度下降

用某个误差函数来表示输出值与真实值的偏差,对模型进行训练的目的在于让误差取到最小值。函数导数为0可取极值,且只有当其导函数在下降的过程中才能取得极小值。为了求出 E 的极小值点,通常沿着函数负梯度方向进行迭代,如果可以取一个确切的步长,就可以使函数收敛到局部极小点。 

梯度下降的原理就是通过负梯度的训练方式,得到一组W 、b ,使误差函数取最小值。

3.过拟合和欠拟合

过拟合:深度学习模型在训练集数据上进行训练时,表现出了极好的能力,能够对训练集数据完全拟合,但是当测试集数据用于训练好的模型时,模型表现出极差的泛化能力,甚至完全达不到模型的预期效果。 深度神经网络结构复杂,其模型的参数和变量极多,在模型训练时需更多的数据作为支撑。过少的训练集数据或者过长的训练时间,可能导致过拟合。

防止过拟合的方法:

a.early stopping在模型训练准确率停止增加时中断模型的运行,防止因训练时间过长造成过拟合。要动态分析模型的运行。

b.数据增强(data augmentation):通过继续对研究区调研扩充数据;或在已有数据的基础上,扩大基础数据集规模,常用的数据增强的方式有加入“噪声”数据对图像进行锐化裁剪等。 

c.正则化(Regularization) :在模型中增加惩罚项,使多参数下的模型能够受到更小的影响,进而防止模型过度训练。

d.Dropout :随机“舍弃”神经网络结构中的部分神经元。使模型在训练时,网络结构发生了变化,即神经元的组合方式改变了。

欠拟合:模型拟合的曲线与数据偏离较大,拟合程度低。通过再训练或选择使用别的深度学习模型进行处理。 

4.深度学习常用模型介绍

5. epoch\batchsize\迭代次数

epoch:所有训练数据集都训练过一次,“一代训练”,即用训练集的全部数据对模型进行一次完整的训练。

batchsize:在训练集中选一组样本用来更新权值,“一批数据”,

iteration:使用一个Batch数据对模型进行一次参数更新的过程,“一次训练”。训练时,1个batch训练图像通过网络训练一次​(一次前向传播+一次后向传播),每迭代一次权重更新一次;测试时,1个batch测试图像通过网络一次​(一次前向传播)。所谓iterations就是完成一次epoch所需的batch个数。

一次迭代如果把数据集中的数据都跑一遍,速度会很慢,所以一次iteration只使用部分数据,这个数目就称为batch_size,1个batch所包含的样本数目通常设为2的n次幂,常用的包括64,128,256。 网络较小时选用256,较大时选用64。epoch这个概念,指所有数据都被过一次了。

四、深度神经网络(DNN)

感知机模型仅含单个神经元,含有多层神经元结构的模型——多层感知机。深度神经网络属于多层感知机的范畴,其特点包括

a.多隐藏层:更深层次的 DNN 模型,处理问题的能力得到加强,但随着隐藏层层数的增多,模型也更加复杂。 

b.灵活的模型输出:较于感知机的单个输出,DNN 模型的输出可以大于1,也就是说模型能够适用于更多领域了。

c.多选择性的激活函数:感知机模型仅将 sign(z) 作为激活函数,处理复杂问题时有其局限性。DNN 模型中,随着网络结构的扩张,可选择的激活函数更多样,处理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1.DNN的基本结构

DNN 模型是经典三层架构,并且各层的神经元与邻层的神经元连接

输入层用于接收原始输入信息;

隐藏层通过激活函数的处理,将信息传入下一层;

输出层用于整合所有隐藏层的运算,并输出模型的最终结果。 

2.DNN前向传播算法

DNN 前向传播原理:通过对输入 x 进行运算,最终得到输出 y 。输入是图像、语音、文本或地质数据等,采用逐层训练的方式,得到 DNN模型的输出。

3.DNN反向传播算法

通过正向传播计算得到实际值与预测值的误差,将误差通过输出层返回到隐含层,再从隐含层传递到输入层,在反向传播的过程中,通过不断更新权值使得预测值与实际值之间的误差减小,直至达到所设定的误差阈值时才结束训练。步骤为:

五、深度学习常用框架

1.Tensorflow

起源于谷歌的 DistBelief 算法库,作为实现深度学习算法的基本框架,以其多层次的结构,受到了各个领域研究人员的青睐。由于 Tensorflow 性能稳定、结构灵活,同时其代码开源,因此它一出现就成为了深度学习中最常用的框架。

 

2.Keras

以 Python 为基本编程语言,基于面向对象的方式设计代码。因其具有灵活的运行机制,支持 DNN、CNN 和 RNN 以及几者的组合,且基于 TensoFlow、CNTK 和 Theano 后端,在深度学习算法实现中也备受关注。

3.其他

六、基于 DNN 的多源信息预测模型构建 

1.DNN网络结构设计

输入层到中间层的第一层对权重和偏置进行了初始化;通过梯度下降方式更新参数;最终输出深部成矿预测概率值

输入层:输入原始数据 。

隐藏层提取特征。隐藏层对网络结构外部的信息不能直接接受或发放,通过层间全连接的方式,对数据中的特征信息进行融合,多隐藏层的加入,有利于 DNN 模型对于非线性问题的解决。 

输出层:输出 DNN 算法对原始输入信息的预测结果。DNN 模型通过学习的方式得到了最佳参数,此时的模型近于完美。再将测试集应用于模型时,便能得到最终的预测结果,该结果通过输出层来表征。

2.DNN网络参数设置

在 DNN 模型构建过程中,首要任务是确定隐藏层层数以及各层神经元个数。隐藏层层数和神经元个数太少,模型效果欠佳;太多,网络性能变差,易陷入局部最小,降低模型训练速度。模型中的权值和阈值数随隐藏层层数和神经元个数的变化而变化

输入节点数应为研究区的地质变量数,输出层节点数为 1(期望模型的最终输出为成矿概率值)。 

(1)隐藏层层数

多隐藏层的条件下,网络训练精度更高,但是随着模型层次的深入,模型训练需更多的时间,甚至“过拟合”。

隐藏层层数也就是“深度学习”的“深度”。DNN 模型预测的准确度与隐藏层层数之间不存在线性关系,这也就意味着,在模型深度逐渐增加的过程中,会出现一个拐点,使得模型效果随着深度的增加而降低。 

有人提出DNN 的隐藏层层数与输入、输出的神经元个数有关,但是至今仍未出现一种通用模式。目前常用的方式是进行试错实验在 1 个隐藏层的基础上逐步增加,通过模型训练效果以及收敛速度进行评估,以确定最合适的隐藏层层数。

   

(2)神经元个数

从公式(3-1)可以看出,隐藏层神经元个数作为被乘数,其微小的变化都会引起权值和阈值的总数产生较大变化。

3.激活函数的选择

在加入激活函数前,神经元通常对输入数据产生线性反馈,但是这样就难以解决复杂的非线性问题。激活函数的作用是给 DNN 模型添加非线性手段,能够有效提升模型的实际能力。激活函数可以分为饱和硬饱和与软饱和

 

(1)Sigmoid函数

 (2)Tanh函数

 

(3)ReLU函数

(4)Leaky Re LU函数

 

4.输出层激活函数与损失函数

DNN 模型效果的好坏及收敛的快慢都与输出层有很大的关系,故要合理选择输出层激活函数与损失函数。

本文主要研究的问题是多源信息下的深部矿产资源预测,因此我们期望模型最终输出结果为 0-1 之间的数值,即表示为最终的预测概率,本文模型输出层采用 Sigmoid 激活函数函数,而损失函数可以选择均方差或交叉熵

(1)均方差损失函数

 

在模型反向传播更新权重的时候,总是乘了当神经元的输入 z 远离 0 时,模型的W 、b 更新缓慢,即算法收敛很慢。 采用均方差损失函数时,模型收敛较慢。 

(2)交叉熵损失函数 

 

 从公式(3-20)、(3-21)可以看出,W 、b 的梯度更新与无关,而是与成正比关系,即模型输出的误差越大,则W 、b 更新越快,这也就意味着模型能够迅速收敛。因此,本文模型在输出层使用交叉熵损失函数

七、DNN模型的应用

1.研究区简介

研究区的找矿潜力巨大,除 I 号矿体勘查程度较高已进入矿山开发阶段外,I 号矿体外围的 II、III、IV 和 V 号矿体等深部、边部均未控制,Ⅱ号矿体勘探区之间,物化探显示找矿潜力极大,存在具有勘查潜力的重要化探异常带。在 II 矿体范围内,目前已实施 34 个钻孔,钻孔揭示在该矿体的深部(800m 以下)和边部(北西侧和南东侧)均未完全控制,尤其以深部显示出巨大找矿潜力。研究区地质图与 II 号矿体地质图。 基于 DNN 的多源信息预测模型应用于该研究区。

2.环境搭建

模型应用的基础条件:计算机的运行环境配置,主要包括 CPU、GPU、操作系统、深度学习框架的选择。

3.三维地质体模型构建及多源信息提取

实验数据:来源于研究区已有成果资料,主要包括了钻孔、剖面等成果数据。在研究区共设计了 8 条勘探线,共 34 个钻孔,对每个钻孔的 Au、Ag、Cu 三种化分元素进行了分析研究区钻孔分布图。 

(1)岩性的整数编码

在 DNN 模型中,必须保证其输入和输出变量都为具体数值。岩性作为分类数据,不能直接被定义为模型的输入变量,需要将岩性编码为数字。 本文采用整数编码技术,将岩性映射到整数上。

 

(2)数据归一化

研究区原始数据样本具有较明显的量级差别,为了消除数量级的不同对网络模型的训练及测试的影响,使网络更快收敛,对原始数据进行归一化

(3)三维地质体模型构建

三维可视化技术,是利用计算机来实现数据的可视化表达。以处理后的数据作为基础,借助三维可视化技术,分别构建了矿
区的岩体、围岩蚀变、矿体以及 Au、Ag、Cu 三种化分元素的实体模型
。 

岩体模型:矿区岩性数据为基础,构建矿区的岩体模型。((1)中的岩性整数编码)

  

围岩蚀变模型:通过对Ⅱ号矿体钻孔岩芯的详细编录,总结其蚀变分带特征,构建其围岩蚀变模型。

 

矿体模型:矿体在空间上呈不规则椭球体,主要为原生硫化物矿体,在勘查区内,矿体主要位于海拔 4211m 至 5050m 之间,最大见矿深度 728.9m(海拔4211.58m)。

化分元素实体模型:钻孔岩芯中 Au、Ag、Cu 三种元素,根据元素含量数据进行三维可视化建模.

基于已建立的各种三维地质体模型,按照8*14*12的尺度划分小立方体,形成块体模型;然后采用克里格插值法对块体模型进行赋值,得到基础数据集,为后续模型训练集与测试集的制备奠定了基础。

  与岩体模型数据对应

4.基于DNN的成矿预测网络结构核心参数确定

在 DNN 基本结构的基础上对模型进行优化。根据优化后的结果,初始化网络结构参数,得到本实验DNN 网络结构。

(1)隐藏层层数

隐藏层层数也就是“深度学习”的“深度”。DNN 模型预测的准确度与隐藏层层数之间不存在线性关系,在模型深度逐渐增加的过程中,会出现拐点,使得模型效果随着深度的增加而降低。

根据公式(3-2)计算出理论上最优的隐藏层层数为 4 。为判断其对模型应用的影响,先固定其它外部参数统一不变,仅将隐藏层层数作为变量,表 4-3 是迭代次数为 200 时,模型训练的准确率、损失以及收敛性的情况。 本实验将隐藏层层数设定为4 层。 

(2)神经元个数

保持其他参数不变,隐藏层层数固定为 4 层时,利用上一章提到的 5 个经验公式分别设置神经元个数,得出在不同神经元个数的条件下,模型训练的准确率、损失以及收敛性的情况。

?根据经验公式可算出神经元个数,但准确率、损失、是否收敛是如何得知

模型训练的准确率较低、损失极高、模型难以收敛——经验公式无法计算出本文模型应用的最优神经元参数。 几种情况下模型训练的准确率和损失值都相同(0.6259 和 0.6611)——表明模型的泛化能力差,存在欠拟合的现象。 

措施:先基于计算机二进制的运算方式,将神经元个数设为 2n;其次,本文研究的问题为多个输入变量经过深度学习模型的训练后,最终得到一个输出变量,其隐藏层神经元数量应服从先递增后递减的规律。 为了加强模型泛化能力,适当增加模型训练时间,并进行大量重复实验,最终得到了表 4-5 所示结果。 本文最终将隐藏层神经元个数设置为(128,64,32,16)。 

隐藏层神经元数量应服从先递增后递减的规律,但表格中神经元个数为单调递增/递减的

(3)学习率与迭代次数

学习率DNN 的主要参数之一,学习率与模型训练的示意图。 

较高学习率:模型训练前期损失下降较快,但后期最终损失大大高于最优学习率的效果;无论我们选择的学习率是高于/低于最优学习率,模型训练的损失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大,尤其是超高学习率的情况下,模型甚至无法收敛;本文在对模型进行实际应用时,借助了一种自适应学习率的Adam 算法,来对学习率这一参数进行了优化,其算法流程为上图。

迭代次数用 Tensorflow 设计 DNN 模型需要固定一个迭代次数 ,迭代多次进行学习

从公式(4-3)可以看出,迭代次数 X 对 DNN 模型的输出Y 影响巨大,所以迭代次数应该是模型性能的一个决定性因素。由于深度神经网络的复杂性,在实际实验中,通常根据模型效果确定迭代次数。

本实验在固定隐藏层层数为 4 层、神经元个数为(128,64,32,16)、采用Adam 自适应算法优化学习率的基础上,得出了准确率和损失曲线。从而确定迭代次数。迭代次数在 80 左右模型表现出良好的收敛性,准确率较高、损失较小。迭代次数设定为 80 次。 

 

(4)梯度下降方式

常用的梯度下降方法及优缺点。本文选用了兼备速度和准确度的小批量梯度下降法(MBGD)。Batch 取值视具体情况而定,尽可能取 2的次数,因为计算机存储是 2 进制的,在计算机运行时会有一定的优化。 

(5)本次实验的模型参数配置

5.模型评价指标

正确率、查准率、召回率、F 值、ROC 曲线几个方面对模型进行评价 。

 

查准率和召回率的区别:查准率是基于预测的结果,预测有矿真的有矿/真的没矿的比例; 召回率是基于现实的实际情况真的有矿中预测有矿的比例真的没矿中预测有矿的比例。

ROC 曲线的图像通常在 y=x 左上方,曲线上凸的弧度越大模型预测的效果越好。曲线下方与坐标轴组成的区域面积为 AUC,用来表征模型预测的准确性,AUC < =0.5 时,模型无实际意义;0.5<AUC <0.9时,模型准确性一般;AUC >0.9时,模型准确性高。曲线上与 (0,1) 点距离最近的点对应的阈值是最好的。 

6.预测结果及分析

(1)模型训练集与测试集

在三维地质体模型的基础上,以深度作为划分依据,将地表到地下 540m 作为训练集,540m以深作为测试集。

(2)模型训练效果分析

按照前文所述的初始化参数配置,首先用训练集数据对模型进行训练,得到模型训练准确率以及损失。

迭代次数为 30 次左右,模型训练的准确率和损失曲线趋于平稳,说明模型具有较好的收敛性; 模型训练达到收敛时,准确率为 83%左右,损失约为 0.38,说明本文构建的 DNN 模型性能较好。 

(3)模型预测结果分析

模型训练完成后,将测试集数据用于优化后的 DNN 模型,得到最终输出值,通过制作模型预测输出的数据表,绘制 ROC 曲线,以 AUC 来评估预测结果与研究区实际情况的吻合程度。

ROC 曲线上拱较高,AUC 的值=0.932,表明本文构建的基于DNN 的多源信息预测模型质量较好;当阈值取 0.85 时,模型预测的准确率、查准率、召回率、F值分别为:87.26%、80.21%、70.32%,74.94%,进一步说明了基于 DNN 的模型效果较好。 

预测值中>= 0.85 的值定义为预测成矿点,得到基于 DNN 预测的三维矿体模型(b),与研究区的实际矿体模型(a)进行对比。

比较三维矿体模型:预测结果与矿区实际情况在成矿位置和规模上较吻合——DNN 算法可有效挖掘矿体分布的空间位置关系。 
优化后的 DNN 模型:在训练过程中表现出高准确率、低损失以及良好的收敛性;从 DNN 的预测评价指标来看,各个指标的得分都较高——表明本文构建的基于 DNN 的多源信息预测模型,能够提取到地质大数据中更充分的有用信息,从而达到了良好的预测效果,进一步证明了深度学习方法在深部成矿预测中的可行性。 

首先搭建实验的软硬件平台——对收集到的原始数据进行了预处理,并建立了数据的三维可视化模型——将处理后的基础数据集划分成训练集与测试集——从隐藏层层数、神经元个数、学习率与迭代次数以及梯度下降方式几个方面对 DNN 的网络结构进行了优化,同时建立了模型的评价指标——最后将模型预测结果与矿区实际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基于 DNN 的多源信息预测模型可行。

参考文献:基于深度学习的多源信息找矿模型构建及应用

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自发贡献,不代表【wpsshop博客】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不承担相应法律责任。如您发现有侵权的内容,请联系我们。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wpsshop.cn/w/你好赵伟/article/detail/93648
推荐阅读
相关标签
  

闽ICP备1400867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