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article > 正文

【机器学习】DBSCAN密度聚类算法(理论 + 图解)_dbscan聚类

dbscan聚类

一、前言

之前学聚类算法的时候,有层次聚类、系统聚类、K-means聚类、K中心聚类,最后呢,被DBSCAN聚类算法迷上了。

为什么呢,首先它可以发现任何形状的簇,其次我认为它的理论也是比较简单易懂的。接下来的文章里会详细解读一下DBSCAN密度聚类算法。

下面贴上它的官方解释:

DBSCAN(Density-Based Spatial Clustering of Applications with Noise,具有噪声的基于密度的聚类方法)是一种基于密度的空间聚类算法。

该算法将具有足够密度的区域划分为簇,并在具有噪声的空间数据库中发现任意形状的簇,它将簇定义为密度相连的点的最大集合。

二、DBSCAN聚类算法

DBSCAN是一种基于密度的聚类算法,可以根据样本分布的紧密程度决定,同一类别的样本之间是紧密相连的,不同类别样本联系是比较少的。

DBSCAN算法需要用到参数:

  • eps( ϵ \epsilon ϵ):一种距离度量,用于定位任何点的邻域内的点
  • minPts:聚类在一起的点的最小数目,超过这一阈值才算是一个族群

DBSCAN聚类完成后会产生三种类型的点:

  • 核心点(Core)——该点表示至少有 m m m个点在距离n的范围内
  • 边界点(Border) ——该点表示在距离 n n n处至少有一个核心
  • 噪声点(Noise) ——它既不是核心点也不是边界点。并且它在距离自身 n n n的范围内有不到 m m m个点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三、DBSCAN算法步骤

  1. 算法通过任意选取数据集中的一个点(直到所有的点都访问到)来运行
  2. 如果在该点的“ε”半径范围内至少存在“minPoint”点,那么认为所有这些点都属于同一个聚类
  3. 通过递归地重复步骤1、步骤2 对每个相邻点的邻域计算来扩展聚类

四、算法的理解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上面这些点是分布在样本空间的众多样本,现在我们的目标是把这些在样本空间中距离相近的聚成一类。

我们发现 A A A点附近的点密度较大,红色的圆圈根据一定的规则在这里滚啊滚,最终收纳了 A A A附近的5个点,标记为红色也就是定为同一个簇。

其它没有被收纳的根据一样的规则成簇。

形象来说,我们可以认为这是系统在众多样本点中随机选中一个,围绕这个被选中的样本点画一个圆,规定这个圆的半径以及圆内最少包含的样本点,如果在指定半径内有足够多的样本点在内,那么这个圆圈的圆心就转移到这个内部样本点,继续去圈附近其它的样本点,类似传销一样,继续去发展下线。

等到这个滚来滚去的圈发现所圈住的样本点数量少于预先指定的值,就停止了。那么我们称最开始那个点为核心点,如 A A A,停下来的那个点为边界点,如 B B B C C C,没得滚的那个点为离群点,如 N N N)。

基于密度这点有什么好处呢?

我们知道kmeans聚类算法只能处理球形的簇,也就是一个聚成实心的团(这是因为算法本身计算平均距离的局限)。但往往现实中还会有各种形状,比如下面两张图,环形和不规则形,这个时候,那些传统的聚类算法显然就悲剧了。

于是就思考,样本密度大的成一类呗,这就是DBSCAN聚类算法。

上面提到了红色圆圈滚啊滚的过程,这个过程就包括了DBSCAN算法的两个参数,这两个参数比较难指定,公认的指定方法简单说一下:

  • 半径:半径是最难指定的 ,大了,圈住的就多了,簇的个数就少了;反之,簇的个数就多了,这对我们最后的结果是有影响的。我们这个时候K距离可以帮助我们来设定半径r,也就是要找到突变点,比如: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以上虽然是一个可取的方式,但是有时候比较麻烦 ,大部分还是都试一试进行观察,用 k k k距离需要做大量实验来观察,很难一次性把这些值都选准。
  • MinPts:这个参数就是圈住的点的个数,也相当于是一个密度,一般这个值都是偏小一些,然后进行多次尝试

五、常用评估方法:轮廓系数

这里提一下聚类算法中最常用的评估方法——轮廓系数(Silhouette Coefficient):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 计算样本i到同簇其它样本到平均距离 a i a_i ai a i a_i ai越小,说明样本i越应该被聚类到该簇(将 a i a_i ai称为样本i到簇内不相似度);
  • 计算样本 i i i到其它某簇 C j C_j Cj的所有样本的平均距离 b i j b_{ij} bij,称为样本 i i i与簇 C j C_j Cj的不相似度。定义为样本i的簇间不相似度: b i = min ⁡ ( b i 1 , b i 2 , ⋯   , b i k 2 ) b_i=\min(b_{i1},b_{i2},\cdots,b_{ik2}) bi=min(bi1,bi2,,bik2)

说明:

  • s i s_i si接近1,则说明样本i聚类合理;
  • s i s_i si接近-1,则说明样本i更应该分类到另外的簇;
  • s i s_i si近似为0,则说明样本i在两个簇的边界上。
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自发贡献,不代表【wpsshop博客】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不承担相应法律责任。如您发现有侵权的内容,请联系我们。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wpsshop.cn/w/凡人多烦事01/article/detail/519980
推荐阅读
  

闽ICP备1400867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