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article > 正文

hash冲突及解决方法(平均查找长度)_链地址法查找失败的平均查找长度怎么算

链地址法查找失败的平均查找长度怎么算

一、什么是hash冲突?

假设hash表的大小为9(即有9个槽),现在要把一串数据存到表里:5,28,19,15,20,33,12,17,10

简单计算一下:hash(5)=5, 所以数据5应该放在hash表的第5个槽里;hash(28)=1,所以数据28应该放在hash表的第1个槽里;hash(19)=1,也就是说,数据19也应该放在hash表的第1个槽里——于是就造成了碰撞(也称为冲突,collision)。

二、Hash冲突解决方法:

1.开放定址法(再散列法):

基本思想:当关键字key的哈希地址p=H(key)出现冲突时,以p为基础,产生另一个哈希地址p1,如果p1仍然冲突,再以p为基础,产生另一个哈希地址p2,…, 直到找出一个不冲突的哈希地址pi ,将相应元素存入其中。

这种方法有一个通用的再散列函数形式:

Hi=(H(key)+di)% m i=1,2,…,n

其中H(key)为哈希函数,m 为表长,di称为增量序列。增量序列的取值方式不同,相应的再散列方式也不同。

(1).线性探测再散列:
dii=1,2,3,…,m-1

冲突发生时,顺序查看表中下一单元,直到找出一个空单元或查遍全表。

(2).二次探测再散列:
di=12,-12,22,-22,…,k2,-k2 ( k<=m/2 )

冲突发生时,在表的左右进行跳跃式探测,比较灵活。

(3).伪随机探测再散列:
di=伪随机数序列。

具体实现时,应建立一个伪随机数发生器,(如i=(i+p) % m),并给定一个随机数做起点。

(4). 示例:
已知哈希表长度m=11,哈希函数为:H(key)= key % 11,则H(47)=3,H(26)=4,H(60)=5,假设下一个关键字为69,则H(69)=3,与47冲突。

  • a): 如果用线性探测再散列处理冲突,下一个哈希地址为H1=(3 + 1)% 11 = 4,仍然冲突,再找下一个哈希地址为H2=(3 + 2)% 11 = 5,还是冲突,
    继续找下一个哈希地址为H3=(3 + 3)% 11 = 6,此时不再冲突,将69填入5号单元。
    0 1 2 3 4 5 6 7 8 9 10
    47 26 60 69

  • b): 如果用二次探测再散列处理冲突,下一个哈希地址为H1=(3 + 12)% 11 = 4,仍然冲突,再找下一个哈希地址为H2=(3 - 12)% 11 = 2,此时不再冲突,
    将69填入2号单元。
    0 1 2 3 4 5 6 7 8 9 10
    69 47 26 60

  • c): 如果用伪随机探测再散列处理冲突,且伪随机数序列为:2,5,9,………,则下一个哈希地址为H1=(3 + 2)% 11 = 5,仍然冲突,再找下一个哈希地址
    为H2=(3 + 5)% 11 = 8,此时不再冲突,将69填入8号单元。
    0 1 2 3 4 5 6 7 8 9 10
    47 26 60 69

2.再哈希法

这种方法是同时构造多个不同的哈希函数:

Hi=RH1(key) i=1,2,…,k

当哈希地址Hi=RH1(key)发生冲突时,再计算Hi=RH2(key)……,直到冲突不再产生。这种方法不易产生聚集,但增加了计算时间。

3.链地址法 (HashMap的冲突处理方式)

这种方法的基本思想是将所有哈希地址为i的元素构成一个称为同义词链的单链表,并将单链表的头指针存在哈希表的第i个单元中,因而查找、插入和删除主要在同义词链中进行。链地址法适用于经常进行插入和删除的情况。

4.建立公共溢出区

这种方法的基本思想是:将哈希表分为基本表和溢出表两部分,凡是和基本表发生冲突的元素,一律填入溢出表。

三、拉链法与开放地址法相比的缺点:

拉链法优点:

①拉链法处理冲突简单,且无堆积现象,即非同义词决不会发生冲突,因此平均查找长度较短;

②由于拉链法中各链表上的结点空间是动态申请的,故它更适合于造表前无法确定表长的情况;

③开放定址法为减少冲突,要求装填因子α较小,故当结点规模较大时会浪费很多空间。而拉链法中可取α≥1,且结点较大时,拉链法中增加的指针域可忽略不计,因此节省空间;

④在用拉链法构造的散列表中,删除结点的操作易于实现。只要简单地删去链表上相应的结点即可。而对开放地址法构造的散列表,删除结点不能简单地将被删结 点的空间置为空,否则将截断在它之后填人散列表的同义词结点的查找路径。这是因为各种开放地址法中,空地址单元(即开放地址)都是查找失败的条件。因此在 用开放地址法处理冲突的散列表上执行删除操作,只能在被删结点上做删除标记,而不能真正删除结点。

拉链法缺点:

指针需要额外的空间,故当结点规模较小时,开放定址法较为节省空间,而若将节省的指针空间用来扩大散列表的规模,可使装填因子变小,这又减少了开放定址法中的冲突,从而提高平均查找速度。

四、不同处理冲突的平均查找长度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例:假设散列表的长度是13,三列函数为H(K) = k % 13,给定的关键字序列为{32, 14, 23, 01, 42, 20, 45, 27, 55, 24, 10, 53}。分别画出用线性探测法和拉链法解决冲突时构造的哈希表,并求出在等概率情况下,这两种方法的查找成功和查找不成功的平均查找长度。

(1)线性探测法: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查找成功时的查找次数等于插入元素时的比较次数,查找成功的平均查找长度为:

ASL = (1+2+1+4+3+1+1+3+9+1+1+3)/12 = 2.5

查找成功时的查找次数:第n个位置不成功时的比较次数为,第n个位置到第1个没有数据位置的距离:如第0个位置取值为1,第1个位置取值为2.

查找不成功的平均查找次数为:

ASL = (1+2+3+4+5+6+7+8+9+10+11+12)/ 13 = 91/13

(2)链地址法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查找成功时的平均查找长度:

ASL = (1*6+2*4+3*1+4*1)/12 = 7/4 其中加粗体标记为查找次数。也就是说,需查找1次找到的有6个,其它以此类推…

查找不成功时的平均查找长度:

ASL = (4+2+2+1+2+1)/13(链接法关于这个失败长度有两种观点,一种算空结点,一种不算。我看的王道408数据结构例题是算的。不过因为题目不确定性,貌似没出过真题,给了题目应该也会说算不算。在这没有算!)

注意:查找成功时,分母为哈希表元素个数,查找不成功时,分母为哈希表长度。

可结合:哈希表等概率情况下查找成功和查找不成功的平均查找长度的计算思考。

一个例子:【408-2019年 8】

现有长度为11且初始为空的散列表HT,散列函数是H(key) = key %7,采用线性探查(线性探测再散列)法解决冲突将关键字序列87,40,30, 6,11,22,98,20依次插入到HT后,HT查找失败的平均查找长度是

A. 4
B.5.25
C.6
D.6.29

答案:C

解析:
1.构造散列表
根据散列函数 H(key) = key %7 以及线性再探测,我们可以构造出散列表,如下图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2.计算失败的平均查找长度

计算失败,可以转换理解,就是在已经构造好的散列表上,我们再去插入一个新的值需要比较多少次。

比如,现在我再插入一个数 21,那么理论上应该存放在地址 0 的位置,但是地址 0 有 98 了,则我们线性再探测(就是依次增加一个地址,看是否为空,空则可以插入),同理地址 1 也存在元素。以此类推,我们一共要比较地址 0~7,发现都有值,直到比较地址 8 才为空。所以一共比较了 9 次。

对其他地址(0~6)用同样的方式去理解,则一共比较的次数是 9+8+7+6+5+4+3 = 42

这里要注意,因为我们的模是 7,所以计算的地址只可能在(0~6)这个范围,所以最后的结果是 42/7 =6

3.注意失败与成功的查找长度的分母意义是不同的,失败时,分母是模的值;成功时,分母是元素个数。

本文内容由网友自发贡献,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wpsshop.cn/w/凡人多烦事01/article/detail/694616
推荐阅读
相关标签
  

闽ICP备1400867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