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数据仓库概要
1.1.数据仓库起因
在建设数据仓库之前,数据散落在企业各部门应用的数据存储中,它们之间有着复杂的业务连接关系,从整体上看就如一张巨大的蜘蛛网:结构上错综复杂,却又四通八达。在企业级数据应用上单一业务使用方便,且灵活多变;但涉及到跨业务、多部门联合应用就会存在:①数据来源多样化,管理决策数据过于分散;②数据缺乏标准,难以整合;③数据口径不统一,可信度低;④缺乏数据管控体系,数据质量难以保证。如下图:
如果企业在数据建设方面没有一个整体的规划,而采取自然演化的方式,那么在未来数据应用的过程中,将不得不面对以下问题:
- 数据缺乏可信性:缺乏统一的维度;数据算法上存在差异;抽取的多层次;外部数据问题;无起始的公共数据源;
- 生产率低:需要根据全部数据生成企业报表;定位数据需要浏览大量文件;抽取程序很多,并且每个都是定制的,不得不克服很多技术上的障碍。
- 数据转化为信息的不可行性:数据没有集成化;缺乏将数据转化为信息所需的历史数据。
基于以上这些的问题,就产生了建立企业级数据仓库的必要性。
1.2.数据仓库发展
数据仓库的萌芽阶段:MIT(麻省理工学院)在20世纪70年代进行了大量研究,经过一系列测试论证,最终提出将业务系统和分析系统分开,将业务处理和分析处理分成不同的层次。也就是如下结论:分析系统和业务系统,只能采用完全不同的架构和设计方法分别处理。
数据仓库的原理、架构和规范的探索阶段:1988年IBM提出了“Information Warehouse”,目标就是为解决企业数据集成问题,在设计上能够实现“一个结构化的环境,能支持最终用户管理其全部的业务,并支持信息技术部门保证数据质量”。但是IBM只是将这种先进的概念用于市场宣传,而没有付诸实践的架构设计。
数据仓库正式提出:1991年Bill Inmon出版了数据仓库的第一本书《Buildingthe Data Warehouse》,提出了数据仓库的概念,阐述了为什么要建立数据仓库,并且也给出了建设数据仓库的方式。
1.3.数据仓库定义
数据仓库是一个面向主题的、集成的、相对稳定的、反映历史变化的(随着时间流逝发生变化)的数据集合。它主要支持企业管理人员决策分析。数据仓库收集了企业相关的内部和外部各个业务系统数据源、归档文件等一系列历史数据,最后转化成企业需要的战略决策信息。
1.3.1.数据仓库特点
- 面向主题的:普通的操作型数据库主要面向事务性处理,而数据仓库中的所有数据一般按照主题进行划分。主题是对业务数据的一种抽象,是从较高层次上对信息系统中的数据进行归纳和整理。面向主题的数据可以划分成两部分----根据原系统业务数据的特点进行主题的抽取和确定每个主题所包含的数据内容。例如客户主题、产品主题、财务主题等;而客户主题包括客户基本信息、客户信用信息、客户资源信息等内容。分析数据仓库主题的时候,一般方法是先确定几个基本的主题,然后再将范围扩大,最后再逐步求精
- 集成性:面向操作型的数据库通常是异构的、并且相互独立,所以无法对信息进行概括和反映信息的本质。而数据仓库中的数据是经过数据的抽取、清洗、切换、加载得到的,所以为了保证数据不存在二义性,必须对数据进行编码统一和必要的汇总,以保证数据仓库内数据的一致性。数据仓库在经历数据集成阶段后,使数据仓库中的数据都遵守统一的编码规则,并且消除许多冗余数据。
- 稳定性:数据仓库中的数据反映的都是一段历史时期的数据内容,它的主要操作是查询、分析而不进行一般意义上的更新(数据集成前的操作型数据库主要完成数据的增加、修改、删除、查询),一旦某个数据进入到数据仓库后,一般情况下数据会被长期保留,当超过规定的期限才会被删除。通常数据仓库需要做的工作就是加载、查询和分析,一般不进行任何修改操作,是为了企业高层人员决策分析之用。
- 反映历史变化:数据仓库不断从操作型数据库或其他数据源获取变化的数据,从而分析和预测需要的历史数据,所以一般数据仓库中数据表的键码(维度)都含有时间键,以表明数据的历史时期信息,然后不断增加新的数据内容。通过这些历史信息可以对企业的发展历程和趋势做出分析和预测。数据仓库的建设需要大量的业务数据作为积累,并将这些宝贵的历史信息经过加工、整理,最后提供给决策分析人员,这是数据仓库建设的根本目的。
1.3.2.数据仓库优势
- 数据整合后信息流简化
- 共享数据利用率提高
- 数据集中管理,来源唯一
- 形成业务单一视图,数据标准化
- 数据管控体系,数据质量得以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