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article > 正文

MySQL基础架构和日志系统

MySQL基础架构和日志系统


本文主要内容来源于《MySQL实战45讲》(作者:林晓斌),是自己做了一下归纳整理的学习笔记。

1,逻辑架构图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大体来说,MySQL分为Server层和存储引擎层两部分。

  • Server层:涵盖MySQL的大多数核心服务功能,所有跨存储引擎的功能都在这一层实现,如内置函数、存储过程、触发器、视图等。
  • 存储引擎层:负责数据的存储和提取,其架构是插件式的,支持InnoDB、MyISAM、Memory等

1.1 连接器

负责跟客户端建立连接、获取权限、维持和管理连接。

-- 建立连接
mysql -h$ip -P$port -u$user -p

-- 查询连接
show processlist
  • 1
  • 2
  • 3
  • 4
  • 5

一个用户成功建立连接后,即使你用管理员账号对这个用户的权限做了修改,也不会影响已经存在连接的权限。只有再新建的连接,才会使用新的权限设置。

1.2.1 查询缓存

MySQL执行一个查询请求后,会把查询结果以key(查询语句)-value(查询结果)的形式存入查询缓存中,下次查询相同语句会直接从查询缓存中返回结果,效率很高。

但查询缓存弊大于利,建议关闭。甚至MySQL 8.0 版本已将查询缓存删掉了,没有这个功能了。

因为查询缓存失效非常频繁,只要对某个表进行更新操作,这个表上所有查询缓存都会被清空。

1.2.2 分析器

  1. 词法分析:识别SQL字符串中表名、字段名等。
  2. 语法分析:判断语句是否满足 MySQL 语法。

1.3 优化器

确定最终执行计划:

  1. 多个索引时索引的选择;
  2. 多表关联join时,各个表的连接顺序等;

1.4 执行器

返回结果:

  1. 判断用户对执行的表是否有权限;
  2. 执行器根据表的引擎定义,去使用这个引擎提供的接口;

2,日志系统

  • Service层:binlog(归档日志)
  • 引擎层:InnoDB特有的redo log(重做日志)

2.1 redo log(重做日志)

如果每次更新时,都需要在磁盘中找到对应的记录,然后更新并将新数据写进磁盘,整个过程的IO成本、查找成本都很高。

为了提升效率,InnoDB引擎使用了WAL 技术(Write-Ahead Logging),即先写日志,再写磁盘。
具体来讲,当有一条记录需要更新时,InnoDB引擎会先把记录写到redo log中,并更新内存,这时更新就算已经完成。在系统比较空闲时,再把这个更新操作记录到磁盘里(redo log文件名:ib_logfile+数字)。

redo log 是固定大小的,可以配置。从头开始写,写到末尾就又回到开头循环写,如下面这个图所示: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write pos 是当前记录的位置,checkpoint 是当前要擦除的位置(在擦除记录前要把记录更新到磁盘的数据文件中),它们都是往后推移并且循环的。

write pos 和 checkpoint 之间空的部分可以用来记录新的操作,如果两者重合,则不能再执行新的更新,需要把一些数据写进磁盘,让checkpoint 往后移动才行。

有了 redo log,InnoDB 就可以保证即使数据库发生异常重启,之前提交的记录都不会丢失,这个能力称为 crash-safe。

redo log 的写入机制:

  1. 写入redo log buffer‌:‌事务在执行过程中,生成的 redo log 是要先写到 redo log buffer,‌这个buffer位于MySQL进程的内存中;
  2. 写入文件缓存(‌write)‌‌:‌redo log被写入到磁盘文件系统的page cache里面。‌
  3. 持久化到磁盘(‌fsync)‌‌:‌InnoDB 提供了 innodb_flush_log_at_trx_commit 参数控制写入磁盘的策略。‌
  • innodb_flush_log_at_trx_commit=0,表示每次事务提交时都只是把 redo log 留在 redo log buffer 中 ;
  • innodb_flush_log_at_trx_commit=1,表示每次事务提交时都将 redo log 直接持久化到磁盘;
  • innodb_flush_log_at_trx_commit=2,表示每次事务提交时都只是把 redo log写到 page cache。

建议:innodb_flush_log_at_trx_commit=1

此外,没有提交的事务也会被MYSQL写入到磁盘:

  • MYSQL 会有一个后台线程,每隔1秒把redo log buffer 持久化到磁盘, 直接经过file cache到磁盘。
  • 如果并发的事务提交落盘后也会连带着把另外一个事务的redo log buffer持久化到磁盘。 redo log buffer
  • 占用的空间即将达到 innodb_log_buffer_size 一半的时候,后台线程会主动写盘来减少 redo log buffer的空间占用

2.2 binlog(归档日志)

redo log是InnoDB引擎特有的日志,Service层也有自己的日志:binlog(归档日志)。

为什么要有两份日志呢?
因为最开始 MySQL 里并没有 InnoDB 引擎。MySQL 自带的引擎是 MyISAM,但是 MyISAM 没有 crash-safe 的能力,binlog 日志只能用于归档。InnoDB是另外的公司以插件形式引入MySQL的,为了弥补其没有crash-safe能力而实现的redo log。

两种日志主要有三个不同点:

  1. redo log 是 InnoDB 引擎特有的;binlog 是 MySQL 的 Server 层实现的,所有引擎都可以使用。
  2. redo log 是物理日志,记录的是“在某个数据页上做了什么修改”;binlog 是逻辑日志,记录的是这个语句的原始逻辑,比如“给ID=2 这一行的 c 字段加 1 ”。
  3. redo log 是循环写的,空间固定,用完后覆盖前面日志;binlog 是追加写入的,当文件写到一定大小后会切换到下一个,不会覆盖以前的日志。

binlog 的写入机制:

  1. 写到 binlog cache:事务执行过程中,先把日志写到 binlog cache;
  2. 写入文件缓存(‌write)‌‌:‌事务提交的时候,再把 binlog cache 写到文件系统的缓存 page cache中;
  3. 持久化到磁盘(‌fsync)‌‌:‌最后mysql会根据你的sync_binlog配置决定什么时候刷新到磁盘binlog文件中;
  • sync_binlog=0,表示每次提交事务都只 write,不 fsync;
  • sync_binlog=1,表示每次提交事务都会执行 fsync;
  • sync_binlog=N(N>1) ,表示每次提交事务都 write,但累积 N
    个事务后才 fsync。

在实际的业务场景中,考虑到丢失日志量的可控性,一般不建议将这个参数设成 0。但是,将 sync_binlog 设置为 N,对应的风险是:如果主机发生异常重启,会丢失最近 N 个事务的 binlog 日志。
建议:sync_binlog = 1 每次事务的binlog都持久化到磁盘

一个事务的 binlog 是不能被拆开的,不论这个事务多大,也要确保一次性写入。系统给每个线程都分配了一片 binlog cache内存,参数 binlog_cache_size 用于控制单个线程内 binlog cache 所占内存的大小。如果超过了这个参数规定的大小,就要暂存到磁盘。

2.3 两阶段提交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这里的关键部分是,redo log 的写入拆成了两个步骤:prepare 和 commit。这就是所谓的"两阶段提交"。

为什么会有两段提交呢?是为了让两份日志之间的逻辑一致。如果不一致,则数据库的数据和用binlog恢复或者同步出来的数据会不一致。

2.3.1 崩溃恢复机制是什么?

情况1:写入redo log后,写入binlog之前崩溃,因为未commit,事务回滚,redo log也会回滚;
情况2:写入redo log,又写入binlog后,commit之前崩溃:

  • 如果rodo log 里面事务是完整的(有commit标识),则直接提交;
  • 如果redo log里面事务只有prepare,则判断binlog是否存在且完整:
    a,如果是,则提交事务
    b,如果否,回滚事务

2.3.2 如何知道binlog是否完整?

一个事务的binlog是由完整格式的:

  • statement格式的binlog,最后会有COMMIT;
  • row格式的binlog,最后会有一个XID event;
  • MySQL5.6.2以后,引入binlog-checksum参数,用来验证binlog内容的正确性;

2.3.3 redo log 和binlog如何关联的?

他们有一个共同的数据字段XID。
情况2时,会拿redo log的XID去binlog中找对应的事务。

2.3.4 为什么不用binlog来做崩溃恢复?

因为binlog不支持崩溃恢复。

MySQL原生引擎MyISAM在设计之初就没有支持崩溃恢复。binlog的目的主要用于数据复制和某些类型的增量备份,‌它虽然保存了全量的日志,‌但没有提供崩溃恢复的功能。

最重要的是,binlog是追加写的,‌但没有一个标志让 innoDB 判断哪些数据已经入表(写入磁盘),哪些数据还没有。

2.3.5 redo log 一般设置多大?

redo log 太小的话,会导致很快被写满,然后不得不强制刷redo log到磁盘,WAL机制的能力有发挥不出来。
如果几个TB的磁盘,直接将redo log设为4个文件,每个文件1GB.
innodb_log_files_in_group=4
innodb_log_file_size=1000M

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自发贡献,不代表【wpsshop博客】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不承担相应法律责任。如您发现有侵权的内容,请联系我们。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wpsshop.cn/w/喵喵爱编程/article/detail/992134
推荐阅读
相关标签
  

闽ICP备1400867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