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article > 正文

专家点评Cell | 李汉杰团队等构建人类免疫发育图谱并揭示血管旁巨噬和中枢外类小胶质细胞的分化与功能...

专家点评Cell | 李汉杰团队等构建人类免疫发育图谱并揭示血管旁巨噬和中枢外类小胶质细胞的分化与功能...

点评 | 田志刚 (中国工程院院士)、韩家淮(中国科学院院士)、Helmut Kettenmann (德国科学院院士);来源:BioArt

巨噬细胞是免疫系统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广泛分布在不同组织中,并在发育、器官形成、稳态维持和疾病发生发展中发挥关键作用【1】。巨噬细胞异质性显著,主要表现在形态、定位、基因表达谱及功能等方面,这些表型由巨噬细胞的发育起源和驻留的微环境所决定【2】。具有组织特异性特征的巨噬细胞包括中枢神经系统的小胶质细胞(Microglia)、肝脏的枯否细胞(Kupffer cells)和表皮的朗格汉斯细胞(Langerhans cells)等。还有一些分布于多个器官的巨噬细胞,如血管周围巨噬细胞(Perivascular macrophages)。基于啮齿类动物的研究结果,学术界对巨噬细胞亚型的多样性、发育起源以及组织特异性的形成有了一定的认识【3】。然而,这些发现是否适用于人类仍是未知数,特别是人类胚胎发育过程中巨噬细胞的多样性、发育起源、功能及成熟的动态过程等问题还缺乏深入而全面的研究。

2023年9月12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李汉杰课题组联合深圳市宝安区妇幼保健院、深圳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和复旦大学等单位在Cell期刊上发表了题为An immune cell atlas reveals the dynamics of human macrophage specification during prenatal development 的文章。研究团队结合单细胞转录组测序、先进的生物信息学手段、多重免疫荧光染色、体外功能实验等技术构建了横跨18个发育阶段、19种组织的人类胚胎免疫系统发育高分辨率图谱。研究团队重点关注了最具组织特异性的巨噬细胞,鉴定了15种巨噬细胞亚型,其中包括两种新的巨噬细胞亚型,即存在于表皮、睾丸、心脏等外周组织的类小胶质细胞(Microglia-like cells)和具有血管生成促进功能并广泛分布于多个组织中的促血管生成巨噬细胞(Proangiogenic macrophages, PraM)。该研究通过构建人类产前免疫细胞发育的时空动态图谱,揭示了多种巨噬细胞亚型在发育过程中的分化起源、空间定位、功能特征及转录调控机制。

3d744eefb3c1c5d1d93708b99e7e60d3.jpeg

 • 人类免疫系统发育的单细胞时空图谱

研究团队对来自受孕后4-26 PCW(Postconceptional Week,PCW)囊括19种人类胚胎组织样本的免疫细胞进行了单细胞转录组测序,获得了近30万个高质量的免疫细胞(图1),并鉴定了11种主要的免疫细胞类型,包括:巨噬细胞(Macrophages)、祖细胞(Progenitor cells)、B 淋巴细胞、T 淋巴细胞、先天淋巴细胞(Innate-like lymphocytes)、自然杀伤细胞(Natural killer cells)、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单核细胞(Monocytes)、巨核细胞(Megakaryocytes)、粒细胞(Granulocytes)和红细胞(Erythrocytes)。在此基础之上,研究团队对每一种主要的免疫细胞类型进行了更细致的分类,最终注释得到56种免疫细胞亚型。

研究人员重点对巨噬细胞进行了研究并将其进一步细分为了15个亚群。通过时空分析,他们发现在人类胚胎发育时期,巨噬细胞就已经具有了显著的组织特异性。在4 PCW左右(器官初形成阶段),巨噬细胞前体就已经出现在胚胎以及卵黄囊中并一直持续到大概8 PCW,直到被成熟的组织驻留巨噬细胞所替代。在这些巨噬细胞中,一部分亚型具有显著的组织特异性特征,如中枢神经系统中的小胶质细胞,肝脏中的枯否细胞、表皮中的朗格汉斯细胞等。而另外一部分亚型共享于多个组织中,如促血管生成巨噬细胞以及其前体细胞(pre-Proangiogenic macrophages, pre-PraM)。研究团队还发现肾上腺中有一群特有的组织驻留巨噬细胞(AXL+, FCGR3A+),睾丸中也存在一群特有的组织驻留巨噬细胞(MMP9+)和一群具有破骨细胞特征的巨噬细胞(ACP9+, SIGLEC15+, MMP9+)。

7661df15cbeb7ac8db35ff4c7dda857d.png

图1 构建人类免疫系统发育时空图谱

 • 中枢神经系统之外的类小胶质细胞

在本研究中,研究人员首次在胚胎多个外周组织(皮肤、心脏及睾丸)中鉴定出一群和小胶质细胞有相似基因表达谱特征的巨噬细胞。这一发现打破小胶质细胞只存在于脑及脊髓中的传统认知。这群细胞高表达P2RY12TMEM119SALL1C3等和小胶质细胞相同的特征基因,并且在无监督聚类分析中,这群细胞也和脑、脊髓中的小胶质细胞聚为一类。研究人员因此将这群新发现的分布在多个外周组织的细胞命名为类小胶质细胞(Microglia-like cells)流式分析进一步验证了这群外周组织中的类小胶质细胞与中枢神经系统中的小胶质细胞一样,都呈现CD45lowP2RY12+MRC1-的表型。此外,基于多重免疫荧光实验,发现类小胶质细胞在Carnegie Stages 12(CS12)时期就已经出现在表皮组织中。在14 PCW之前,类小胶质细胞一直是表皮中最主要的免疫细胞,此后细胞比例才开始逐渐减少,在20 PCW之后,基本被朗格汉斯细胞替代。在胚胎心脏中,类小胶质细胞最早出现在CS13的主动脉(aorta)中,并且在26 PCW之前一直是主动脉中最主要的免疫细胞。而成人主动脉组织中则检测不到这群类小胶质细胞。在胚胎睾丸中,类小胶质细胞最早能够在CS14的时候被检测到,主要存在于附睾(epididymis)中的输出小管(efferent duct)周围,而在睾丸实质(parenchyma)中比例则较低。

表皮和中枢神经系统均起源于外胚层,而主动脉和附睾则起源于主动脉-性腺-中肾(aorta-gonad-mesonephros, AGM)区域。研究团队推测,小胶质细胞以及类小胶质细胞的前体从卵黄囊迁移到外胚层和 AGM 区域,随后在这两个区域独立分化为小胶质细胞或类小胶质细胞。

 • 表皮驻留的类小胶质细胞呈极化分布,与神经嵴细胞互作并调控其分化

由于类小胶质细胞在表皮中最为丰富,研究团队进一步研究了它们在表皮组织中的功能。研究团队发现,与四肢和腹部皮肤相比,类小胶质细胞在背部和头部表皮中比例更高。在9 PCW时,背部表皮中几乎所有的免疫细胞都是类小胶质细胞,而四肢表皮中约60%的免疫细胞是类小胶质细胞。进一步定量分析表明,在胚胎发育不同阶段,背部表皮的类小胶质细胞都比四肢表皮更多,分布更密集。

类小胶质细胞在表皮中的极化分布模式与神经嵴细胞(neural crest cells, NCCs)的背外侧迁移路线(dorsolateral migration)有类似之处,因此研究人员猜测表皮的类小胶质细胞与NCCs之间可能存在某种互作。NCCs是外胚层衍生的多能干细胞,背外侧迁移时可分化为黑色素细胞(melanocytes)。通过多重免疫荧光实验,研究团队发现表皮中的类小胶质细胞和NCCs之间存在直接的相互作用。与之一致的是,研究团队观察到类小胶质细胞和黑色素母细胞(melanoblasts)的密度在不同发育阶段沿表皮的背-侧-腹轴(dorsal-lateral-ventral axis)逐渐降低。

为了评估类小胶质细胞对神经嵴细胞分化的影响,研究团队体外培养了来源于胚胎背部的新鲜皮肤组织块。在胚胎皮肤中清除类小胶质细胞显著减少了黑色素母细胞的数量,这提示了类小胶质细胞可能会调控神经嵴细胞向黑色素细胞的分化。

 • 广泛分布于多个脏器中的促血管生成巨噬细胞

研究团队在多个脏器中都鉴定到了一群高表达促血管生成基因(VEGFA, TNF, IL1B, CXCL8/IL8)的巨噬细胞,并且这群细胞在不同组织中都具有相似的基因表达谱。体外成管实验也证实了这群细胞促血管生成的功能。他们进一步分析发现,这群细胞在各个脏器中都富集在血管周围。

研究团队又进一步分析了这群促血管生成巨噬细胞的发育起源。通过多种拟时序分析算法推断这群细胞是从卵黄囊起源的巨噬细胞前体分化而来,并且中间经历了一个相对不成熟的前体状态(pre-PraM)。拟时序分析推算出的分化轨迹与细胞的真实采样时间高度一致,并且其促血管生成信号也在随之增强。此外,研究团队用成管的内皮细胞上清液培养来源于卵黄囊的早期巨噬细胞前体,发现可以诱导出表达促血管生成基因的巨噬细胞。这些结果明确了这群促血管生成巨噬细胞的发育起源。

总而言之,该研究通过对人类产前阶段近30万个免疫细胞的单细胞转录组分析,着重描绘了15种巨噬细胞亚型的时空动态变化。突破性的发现了一群在转录组、特征蛋白表达、和形态上与中枢神经系统中的小胶质细胞类似且存在于皮肤、睾丸和心脏中的类小胶质细胞。它们是早期表皮中的主要免疫细胞群,沿背-侧-腹轴呈极化分布。这群类小胶质细胞可以与神经嵴细胞相互作用,并调节其向黑色素细胞的分化。通过功能、空间特征、分化轨迹的研究,研究团队还细致解析了一种尚未被充分了解的促血管生成巨噬细胞,它们驻留在多个器官的血管周围。这些促血管生成巨噬细胞与小胶质细胞均从起源于卵黄囊的巨噬细胞前体分化而来(图2)该文章为研究人类巨噬细胞的异质性和发育提供了一个高分辨率的时空动态图谱,有助于理解其在发育过程中的不同作用。研究团队还开发了一个专门的可视化平台(http://119.8.233.169/),方便共享数据,促进研究成果的共同探索和领域发展。

755c1b68bbf8f1fafc5d21dcab9e2f18.jpeg

图2 巨噬细胞前体分化为小胶质细胞/类小胶质细胞和促血管生成巨噬细胞;类小胶质细胞在表皮与神经嵴细胞互作,并调控其分化。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李汉杰研究员、深圳市宝安区妇幼保健院朱元方教授、深圳大学总医院吴雪清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Florent Ginhoux教授、复旦大学代谢与整合生物学研究院青年研究员王冠琳博士为本文共同通讯作者。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客座学生王泽帅(华中农业大学博士研究生)、吴志生(东南大学博士研究生)、研究助理冯若轻;深圳市宝安区妇幼保健院母胎医学研究所陈晓燕博士、王昊博士;复旦大学代谢与整合生物学研究院青年研究员王冠琳博士,厦门大学博士研究生李沐曦、以色列魏茨曼研究所王双寅博士为文章共同第一作者。

原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16/j.cell.2023.08.019


招聘信息:

李汉杰课题组采用“数据和假说双驱动”的研究范式,利用计算生物学,分子细胞生物学,临床样本和动物模型,深入探究人体免疫系统在发育,健康及疾病状态下的多样性、分化与功能。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含共同)发表多篇高水平论文,包括Cell(2023,2019)、Cell Research(2020,2012)、Cellular and Molecular Immunology、Cell Discovery、Cell Reports等期刊,总引用超3400次。曾荣获高层次人才青年项目、欧盟“玛丽-居里奖学金”、德国“洪堡学者”。作为首席科学家,主持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发育编程及其代谢调节”重点专项。此外,实验室长期招收计算生物学、分子细胞生物学、免疫学、基础医学研究生/博士后,欢迎有志之士前来咨询并加入我们的研究团队。

简历投递(有意者请将个人简历等材料发至):

https://jinshuju.net/f/ZqXwZt扫描二维码投递简历

92e4eddbd9666d081ab44f2e52a5d182.png

专家点评

b5a67005aa6dc0ac524e34ef57d42cef.png

田志刚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

"组织器官的区域免疫特性与疾病"是当今免疫学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探索不同组织(如肝脏、肠道、肺、脑、肾脏等)微环境如何影响不同免疫细胞类型的表型和功能,进而和区域疾病的发展相互影响是当前研究区域免疫的焦点。胚胎时期作为组织器官起始发育的关键时期,免疫细胞发生了快速增殖、分化和迁移,这为研究区域免疫特性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独特的时间窗口。研究人类胚胎不同发育阶段、不同组织器官中免疫细胞的组成,基因表达网络、分化轨迹、空间分布和功能状态等,有助于我们深刻理解区域免疫的特性及其与重大疾病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揭示不同组织中免疫细胞的分化和活动状态,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免疫细胞如何适应各种微环境,并在保护机体免受外界侵害的同时,维持组织内部的稳态。不同组织的免疫特性不仅影响着器官的正常发育和功能,还在疾病的发生和进展中扮演重要角色。

近日,李汉杰研究团队在Cell期刊发表了相关工作,该团队全面地绘制了人类胚胎发育从受孕后第4周到第26周的多种脏器免疫细胞图谱,描绘了不同脏器特有的免疫特征及其形成过程。他们通过对巨噬细胞的重点分析,鉴定了一群广泛存在的促血管生成巨噬细胞和在多个外周组织中存在的类小胶质细胞。值得关注的是,研究团队关于类小胶质细胞在外周组织广泛分布的发现改变了传统观念中人们认为的小胶质细胞仅定位于中枢神经系统的看法。研究团队发现早在胚胎发育的初期(CS12),类小胶质细胞已经在表皮组织中出现,并随着发育的进行,在胚胎表皮,心脏和睾丸中的分布都呈现出阶段性变化。这不仅丰富了我们对小胶质细胞分布的认识,更提示了这些细胞在全身范围内具有潜在广泛的免疫学功能。这一发现揭示了出生前人类胚胎器官/组织中独特的区域免疫特性,并且将极大地启发未来关于不同器官/组织的区域免疫稳态研究,有望为相关区域的疾病发生发展、免疫疗法的发展以及发育生物学的深入研究提供有益的指导。关于这群类小胶质细胞的分化起源,研究团队提出小胶质细胞以及类小胶质细胞的前体细胞可能从卵黄囊迁移到外胚层和AGM区域并独立分化为小胶质细胞或类小胶质细胞。这一假设为小胶质细胞分化的机制提供了新的视角,也为未来的研究开辟了新的方向。

总的来说,这项研究不仅揭示了人体不同脏器中免疫细胞组成和分化的时空动态,也提供了有关类小胶质细胞起源,分化和功能的深入见解。不同组织脏器所特有的免疫环境可能导致特定类型的易发疾病,而对不同脏器免疫细胞进行精细的分析,有望揭示这些疾病的潜在机制。该工作通过探究免疫细胞在不同器官中的组成,分化轨迹和功能状态,对于我们理解胚胎发育过程中免疫细胞的作用以及细胞命运选择机制有着重要的启示,也为未来疾病模型和治疗策略的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专家点评

114ad7cc00926aaf7faa306f110433e4.png

韩家淮(中国科学院院士、厦门大学教授)

巨噬细胞是一种重要的免疫细胞,在维护免疫系统平衡、保护机体免受感染和清除病变组织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们对于维持身体健康和抵抗感染具有重要的意义。了解巨噬细胞的发育过程有助于深入理解免疫系统的功能和调控机制,为疾病诊断、免疫治疗和新疗法开发提供重要的基础。李汉杰团队在最新发表于Cell的研究中为我们揭示了人类胚胎期多脏器的免疫细胞发育时空图谱,拓展了我们对人体免疫发育特别是巨噬细胞多样性、分化,和功能的认知。

传统观点认为小胶质细胞是一群特殊的只存在于中枢神经系统中的巨噬细胞。然而,李汉杰团队在最新研究中发现有一群类小胶质细胞在胎儿发育过程中广泛存在于皮肤、睾丸和心脏等组织。这群类小胶质细胞的基因表达谱与中枢神经系统中的小胶质细胞极其相似,这不得不让我们好奇它们在人体外周器官中的功能。通过观察这群类小胶质细胞在表皮中的定位与分布特征,李汉杰团队猜测其与神经嵴细胞往黑色素细胞的分化发育有关,并通过体外实验成功验证了这一猜想。神经嵴细胞具有多向分化能力,在胚胎发育过程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类小胶质细胞影响神经嵴细胞的迁移与分化的发现为我们揭示了免疫细胞在胚胎发育过程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胚胎发育程序与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有着一定的相似性,都伴随着组织的快速增长、低氧微环境,以及血管生成与新生。在肿瘤发展的过程中,其微环境中的一部分巨噬细胞能够分泌多种因子,刺激内皮细胞的增殖和迁移,从而促进血管的生长。有趣的是,在这项研究中,团队也鉴定出了一群促进血管生成的巨噬细胞(PraM),这些细胞在各个组织器官中广泛存在。通过进一步的拟时序分析和功能实验,研究团队证实这些促血管生成巨噬细胞源自卵黄囊中的巨噬细胞前体,并确定了其中的一个中间分化状态亚群(Pre-PraM)。这群细胞所具备的促血管生成基因程序很有可能与肿瘤微环境中的巨噬细胞所利用的促血管生成基因模块相似。这一发现可能为肿瘤发生发展机制的研究,以及潜在的治疗策略的制定提供新的思路。

总之,这项研究通过深入探究了人体巨噬细胞在发育过程中的多样性、分化起源,以及功能,为我们后续进一步深入研究巨噬细胞提供了很好的参考图谱。

专家点评

a883ba8f53deb2f82b89267cbe39ae23.png

Helmut Kettenmann (德国科学院院士、洪堡大学终身教授)

The study ´An immune cell atlas reveals the dynamics of human macrophage specification during prenatal development´ by Zeshuai Wang and coauthors from the Shenzhen Institute of Advanced Technology (CAS), recently published in Cell, provides a very surprising result, namely a macrophage population present in different organs of the body - skin, testicles and heart - which has a microglial phenotype. The study is based on an extensive sequencing survey of human prenatal samples. Microglial cells are the immune cells of the brain and are thought to be quite unique with respect to their features and brain-specific functions. They are a long-living cell population invading the brain early in development and do not undergo much turnover, but are a prime response element during any pathologic event in the brain. This exciting finding leads to novel questions with respect to this unexpected population. It will be extremely interesting to find out whether this population has unique functional features distinct from other macrophages. It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apparent that there is an increasingly recognized cross-talk between the brain and peripheral organs. It opens the intriguing possibility that these microglia-like cells create a particular brain-like environment which may foster the innervation of peripheral organs during development and thus promote the cross-talk between brain and periphery in the adult.

制版人:十一

参考文献

1. Park, M.D., Silvin, A., Ginhoux, F., and Merad, M. (2022). Macrophages in health and disease. Cell 185, 4259-4279.

2. Guilliams, M., Thierry, G.R., Bonnardel, J., and Bajenoff, M. (2020). Establishment and Maintenance of the Macrophage Niche. Immunity 52, 434-451.

3. Mass, E., Ballesteros, I., Farlik, M., Halbritter, F., Gunther, P., Crozet, L., Jacome-Galarza, C.E.,Handler, K., Klughammer, J., Kobayashi, Y., et al. (2016). Specification of tissue-resident macrophages during organogenesis. Science 353.

往期精品(点击图片直达文字对应教程)

62ba7eb337b6ba532c8d1f79b698ebcf.jpeg

fb57c22bf9bb5cccb9bb9a97ff932081.jpeg

eafbf816074b669105d09b8bb50f51d9.jpeg

a10186506a97c4e2bc3bdd3194ed203c.jpeg

c8490717b8ef4d06a55724b0812c9fef.jpeg

09c90bf186d1a9f78d79f55225fe4fee.jpeg

9f5edc21c3b0b2cf2c10733edf767a67.jpeg

a5c0b259b8910a22756130b43f14d86d.jpeg

28c1e4539db9749985e393e678773f28.jpeg

ab065954d8eb6dfa70d2eef341d40109.jpeg

e72b3c5292bbbfcb2c3bfe15430a2aef.jpeg

10c2ddaff7a5d39d19be9102ff5843ac.jpeg

4e043cc3a5eccd7827bf1d782b9eaf35.png

a25ef99ec9e68e87c1d40fbe2ec6741d.png

8ecf63e133255c916ba46c72d9c2b318.png

be78ad1d1607661f57332451fa209156.png

8eb2a69ff9060ff5e15e6d7a071114e3.jpeg

7047cfccb67d097876baad5765198154.jpeg

7e98ac83b1f243620e3043dcd131282d.jpeg

e75e87e7986da441cba81691411ca7d7.jpeg

a22e594fa18c7fadb196af601aaa9ec5.png

8ba3194113ec8e546552f4322ff4a04f.png

62d4b5c8e65913fb0a4e5fed4349f1c1.jpeg

d9e3d2c9d52fd42a61543d9c877079ce.png

58134019de91ba6e44318bc550239487.png

2ac92d604bd2ffdecf08f895ba101516.jpeg

451d308780b3fca55d96fda7f47766a2.png

9a70ebeacc94f5b12543e7f4dffa0794.png

机器学习

4e1bfea936f139a552508582776b6196.png

f11fe29f04310ba938102d9f3e6186d6.jpeg

f1bc6fd16383fa6885f83611a39b545b.jpeg

c4e725d2ec5eee99e7e9b4424f9eaabc.png

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自发贡献,不代表【wpsshop博客】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不承担相应法律责任。如您发现有侵权的内容,请联系我们。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wpsshop.cn/w/小丑西瓜9/article/detail/658337
推荐阅读
相关标签
  

闽ICP备1400867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