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
踩
正文内容均来自于Henzler于2010年发表的《Time-to-Digital Converters》。
最近在学习TDC,新的东西太多了,看了一遍忘得很快,碰巧前两天看到了有关费曼学习法,打算通过写博客来总结每个阶段的所学(其实就是疫情在家闲得慌/狗头),希望自己能够坚持。文中所有内容都是我个人对上述文献的一些总结,我还很菜,如有错误,敬请指正。
一、为什么会有TDC(时间数字转换器)?
到目前为止,芯片设计的总体1方向是,越来越小的面积,越来越低的功耗。以我目前正在学习的CMOS工艺为例,要使面积缩小,晶体管的尺寸也要随之减小,要使功耗降低,使电源电压降低,从而带来了设计上的一系列问题,如:晶体管的增益降低。尽管可以通过cascode结构、增加输出阻抗、使用有源负载等传统方法来改善增益。但由于电源电压的限制,即使提高了增益,电路的响应速度和电压摆幅也有可能因此而受到影响。尤其是电压摆幅降低,会使信噪比降低,降低输出信号水平。而在此基础上,数字辅助或增强技术( Digital assist or enhancement techniques)可以用更小的代价来更好的实现这些功能。举个简单的例子:
在电压域中,电源电压变低,而噪声没变时,噪声对信号的影响就会愈发明显。而若将电压值转换成是与之对应的时间值(就类似于ADC将模拟电压值,转换成二进制码),则即使电源电压变小,要保证与原来相同的信息量,只需要增加时间长度即可。噪声存在于边沿跳变时刻,随着工艺的进步,边沿跳变时长会越来越短,并不会像电压域那样产生巨大的影响。这样就解决了上面所述的电源电压降低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将信号处理从电压域转到了时域,一系列新的技术应运而生。
二、第一代TDC(模拟TDC)
第一代TDC设计的目的似乎只是为了将时间值测量出来。结构图所示:
框图和时序图如上所示。先通过脉冲信号发生器,将Start(时间起始信号)和Stop(时间结束信号)之间的时间间隔装化成脉冲信号(如波形Vp),再通过积分器,将脉冲信号转化成电压信号传递给ADC,最后输出数字信号。假设ADC位数为N,则该TDC的动态范围
由上式可见,当TDC测量的范围越大,由于ADC的位数固定,所以TDC的分辨率也就越低。
长时间的测量需要分两个阶段来进行:长时间间隔的粗量化(由时钟周期数得出),以及粗量化之后剩余部分的细量化(由上述结构得出)。
有几个问题会降低TDC得性能:脉冲发生器、积分器和ADC必须满足整个TDC的线性要求。
普通的积分器是通过一个电流源连接到一个积分电容来实现的,由于实际电流源的输出电阻是有有限的,所以线性度也很弱。可以用有源RC积分器(运放结构)来解决线性度的问题,但是运放有限的带宽限制了积分电路的速度和最小时间间隔。导致分辨率不会很高。
上述测量方法都是要在已知电阻电容具体值的情况下进行的,属于绝对时间测量方法。而由于工艺原因,电阻与电容的值不可能十分精准,故需要校准。而相对测量方法可以有效的避免这个问题。
可以通过双斜率积分来实现相对测量。主要分为两个测量阶段:
第一阶段,up支路有效, 将Start信号与Stop信号的时间间隔转换为脉冲信号,再通过积分器转化为电压信号,将电压信号输入到电压比较器的正输入端,作为参考信号。
第二阶段,down支路有效,进行为第一阶段1/p倍速度的积分,知道积分出的电压值与第一阶段的输出相等,比较器翻转,计数器输出计数值。
如此,就有了第二阶段的积分时间 t2 ,是第一段积分时间 t1 的 p 倍,而计数器在第一和第二阶段都是计数的,所以计数器的输出应为(1+p)t1,再通过 t1 与输入的关系,只要已知 p 即可得到输入。p与电容和电流的比值有关,为(C2*I1) / (C1*I2)。
基于双斜率方法的TDC,前一段时间还读到过一篇:
A Low-Cost Low-Power CMOS Time-to-Digital Converter Based on Pulse Stretching (2006)
该文章是用pulse stretcher(脉冲展宽)电路来粗量化之后的剩余部分进行展宽,再进行细量化。优点是在保证了分辨率的同时,还有低功耗的特点。
Copyright © 2003-2013 www.wpsshop.cn 版权所有,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