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article > 正文

自然语言处理:机器翻译的原理以及应用编码器—解码器和注意力机制实现基于GRU和Transformer的机器翻译(GPU实现版)_论文gru编码器输入

论文gru编码器输入

  在当今信息全球化的背景下,语言障碍的克服变得尤为重要。机器翻译,它将一段文本从一种语言自动翻译到另一种语言。作为连接不同语言和文化的桥梁,其发展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在本次实验中,我们将重点探讨如何利用序列到序列(seq2seq)模型来实现机器翻译。并通过引入注意力机制,使模型能够更好地捕捉源语言和目标语言之间的复杂映射关系,从而提高翻译的准确性和流畅性。

一、实验原理

1.1、机器翻译

  机器翻译,作为自然语言处理的一个核心领域,一直都是研究者们关注的焦点。其目标是实现计算机自动将一种语言翻译成另一种语言,而不需要人类的参与。它使用特定的算法和模型,尝试在不同语言之间实现最佳的语义映射。

  机器翻译的核心是翻译模型,它可以基于规则、基于统计或基于神经网络。这些模型都试图找到最佳的翻译,但它们的工作原理和侧重点有所不同。

1.1.1基于规则的机器翻译 (RBMT)

  基于规则的机器翻译(RBMT)是一种利用语言学规则将源语言文本转换为目标语言文本的技术。这些规则通常由语言学家手工编写,覆盖了语法、词汇和其他语言相关的特性。

1.1.2基于统计的机器翻译 (SMT)

  基于统计的机器翻译 (SMT) 利用统计模型从大量双语文本数据中学习如何将源语言翻译为目标语言。与依赖语言学家手工编写规则的RBMT不同,SMT自动从数据中学习翻译规则和模式。

1.1.3基于神经网络的机器翻译

  基于神经网络的机器翻译(NMT)使用深度学习技术,特别是递归神经网络(RNN)、长短时记忆网络(LSTM)或Transformer结构,以端到端的方式进行翻译。它直接从源语言到目标语言的句子或序列进行映射,不需要复杂的特性工程或中间步骤。也是本文中重点讲解的技术。

1.2、编码器—解码器(seq2seq)

  在自然语言处理的很多应用中,输入和输出都可以是不定长序列。以机器翻译为例,输入可以是一段不定长的英语文本序列,输出可以是一段不定长的法语文本序列。当输入和输出都是不定长序列时,我们可以使用编码器—解码器(encoder-decoder)。Encoder–Decoder是一种框架,许多算法中都有该种框架,在这个框架下可以使用不同的算法来解决不同的任务。

  seq2seq模型属于encoder-decoder框架的范围,Seq2Seq 强调目的,不特指具体方法,满足输入序列,输出序列的目的,都可以统称为 Seq2Seq 模型。模型本质上用到了两个循环神经网络,分别叫做编码器解码器。前者负责把序列编码成一个固定长度的向量,这个向量作为输入传给后者,输出可变长度的向量。

  在Decoder中,每一时刻的输入为Encoder输出的c和Decoder前一时刻的输出s_{t-1},还有前一时刻预测的词向量E_{t-1}(如果是预测第一个词的话,此时输入的词向量为“_GO”的词向量,标志着解码的开始),用g函数表达解码器的隐藏层变换,即:

s_i=g(c,s_{t-1},E_{t-1})

直到解码解出“_EOS”,标志着解码的结束。

1.2.1编码器

  编码器的作用是把一个不定长的输入序列变换成一个定长的背景变量 本文内容由网友自发贡献,转载请注明出处:【wpsshop博客】

推荐阅读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