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article > 正文

Java 多线程与并发_java线程池并发执行

java线程池并发执行

多线程

并发与并行

并发和并行是计算机领域中两个重要的概念。

并发是指多个任务在指定的时间段内交替执行。这些任务可以是同时启动的,但是它们在执行过程中可能会相互干扰,因此需要一定的调度和协作机制来保证正确性和效率。并发通常用于处理多任务、多用户或者多线程的情况。

并行是指多个任务或者处理单元同时执行,每个任务或者处理单元独立负责一部分工作。并行可以显著提高计算性能,特别是在处理大规模数据和复杂计算任务时非常有效。

并发和并行的区别在于任务或者处理单元之间是否同时执行和是否互相干扰。在并发中,任务在时间上交替执行,可能会相互干扰,而在并行中,任务或者处理单元在同一时间段内同时执行,互相之间独立工作。

并发和并行的应用非常广泛,例如在操作系统中,可以使用并发来处理多个进程或线程的调度;在数据库系统中,可以使用并发来处理多个用户的请求;在图形处理和科学计算中,可以使用并行来同时处理多个数据或计算任务等等。

进程的概念

在计算机中,进程是指运行中的程序的实例。每个进程都有自己的内存空间、执行代码和数据的能力,并且被操作系统视为独立的实体。

进程是计算机系统中最基本的执行单位,它可以包含一个或多个线程。每个进程都有自己的执行上下文,包括程序计数器和栈指针等,这些信息用于维护进程的执行状态。

进程可以通过创建新的进程来实现并发执行。创建新进程的操作称为进程创建,操作系统为新进程分配独立的内存空间、资源和标识符。进程之间可以通过进程间通信机制(如管道、共享内存、消息队列等)进行数据和信息的交换。

进程具有以下特点:

  • 独立性:进程是相互独立的执行单位,每个进程运行在自己的独立内存空间中,不会干扰其他进程。
  • 并发性:多个进程可以同时执行,通过操作系统的调度机制来实现并发执行。
  • 隔离性:每个进程在执行过程中有自己的内存空间和资源,相互之间不会直接影响。
  • 共享性:进程可以共享一些资源(如文件、共享内存等),这样可以方便地实现进程间的数据交换和通信。
  • 可抢占性:操作系统可以主动中断一个进程的执行,并将CPU资源分配给其他进程。

进程是操作系统中的重要概念,对于实现并发执行、资源管理和操作系统的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

线程的概念

在线程中,进程的概念中的独立执行单元被拆分为更小的执行单位。线程是进程的一部分,可以看作是进程中的一个子任务。每个进程可以包含一个或多个线程,这些线程共享进程的内存空间和资源,但每个线程有自己的执行上下文。

线程是计算机系统中的最小执行单位,它独立于进程存在,但不能单独执行。一个进程中的多个线程可以同时运行,每个线程都有自己的执行路径和执行状态。线程之间可以共享进程的数据和资源,通过共享内存或同步机制来进行线程间的通信和协作。

线程具有以下特点:

  • 轻量级:相对于进程而言,线程的创建、上下文切换和销毁的开销较小,因此可以更高效地实现并发执行。
  • 共享性:同一进程中的线程可以共享进程的数据和资源,因此线程之间的通信和数据交换相对较为方便。
  • 调度性:多个线程可以同时运行,操作系统通过调度算法来决定哪个线程获得CPU执行时间。
  • 同步性:在并发执行的情况下,线程之间可能会出现竞争条件和资源冲突,需要通过同步机制来保证数据的一致性和正确性。
  • 操作系统支持:线程的创建、切换和销毁等操作由操作系统负责管理,提供了丰富的线程相关的系统调用和库函数。

线程在多任务处理、并发编程和提高系统性能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合理使用线程,可以实现任务的并行执行、响应性的提高和资源的高效利用。不过,由于线程间的共享和并发调度等特性,也需要注意线程安全和避免竞态条件等问题。

线程的调度

线程的调度是指操作系统决定给予哪个线程CPU执行时间的过程。调度器根据一定的调度策略和算法来确定线程的执行顺序和优先级,以实现合理的资源分配和任务调度。

常见的线程调度策略包括以下几种:

  • 抢占式调度(Preemptive Scheduling):在抢占式调度中,操作系统可以主动中断当前执行的线程,并切换到其他线程执行,以实现公平的任务分配和资源利用。常见的抢占式调度策略有优先级调度、时间片轮转调度和多队列调度等。

  • 合作式调度(Cooperative Scheduling):在合作式调度中,线程执行的时间是由线程自身来决定的。每个线程负责在一段时间内主动让出CPU给其他线程执行,以保证所有线程都能得到执行的机会。

在具体的实现中,操作系统会维护一个就绪队列,将就绪状态的线程放入队列中。调度器会根据一定的调度算法从就绪队列中选择一个线程,并将其切换到运行状态,赋予其CPU执行时间。调度算法的选择根据不同的需求和系统情况,常见的调度算法有以下几种:

  • 先来先服务(FCFS)调度算法:根据线程的到达顺序来确定执行顺序,先到达的线程先执行。

  • 短作业优先(SJF)调度算法:选择估计执行时间最短的线程先执行,以减少平均等待时间。

  • 优先级调度算法:为每个线程分配一个优先级,根据优先级高低来决定执行顺序。

  • 时间片轮转(Round Robin)调度算法:将CPU时间分为若干个时间片,每个线程获得固定的时间片执行,超过时间片后进行切换。

  • 多级反馈队列调度算法:将线程分为多个优先级队列,优先级高的线程先执行,根据执行情况动态调整线程的优先级。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的操作系统和编程语言可能有不同的线程调度策略和算法,调度的具体实现也可能有差异。程序员可以根据具体的需求和平台特性进行合理的线程调度策略设计。

主线程

主线程是指在程序执行时默认创建的第一个线程,也称为主线程或主线程任务。主线程负责程序的启动、初始化和主要的逻辑执行。

在多线程编程中,主线程通常是程序执行的起点,它负责创建和管理其他线程,并且往往会等待其他线程的执行结果。主线程也可以进行一些与用户交互的操作,例如接收用户输入、显示输出结果等。

主线程的生命周期与程序的生命周期密切相关。当程序启动时,主线程会被初始化并开始执行。主线程会依次执行程序中的代码,直到程序结束或主线程被显式终止。

主线程具有以下特点:

  • 启动线程:主线程是程序的第一个线程,它负责启动其他的线程。主线程执行开始后,可以创建其他线程来进行并发的任务执行。

  • 管理线程:主线程负责管理其他的线程。它可以控制线程的创建、销毁和调度,以确保线程能够按照需求正确执行。

  • 等待完成:主线程通常会等待其他线程完成它们的任务。主线程可以通过等待其他线程的结束或获取它们的结果来协调整个程序的执行。

  • 资源管理:主线程负责资源的初始化和管理。它可以创建全局变量、共享资源等,并负责分配和回收这些资源。

主线程的设计和编程需要考虑多线程并发执行的正确性和性能。在编写多线程程序时,需要注意线程同步、互斥访问共享资源、异常处理等问题,以保证主线程和其他线程能够正确协同工作。

继承Thread类创建多线程

这是最常见的创建线程的方式,通过继承Thread类,重写其run()方法,并在run()方法中定义线程的逻辑。然后创建Thread子类的实例,并调用start()方法启动线程。

public class MyThread extends Thread {
    public void run() {
        // 线程的逻辑
    }
}

public class Main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MyThread thread = new MyThread();
        thread.start();
    }
}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实现Runnable接口创建多线程

通过实现Runnable接口,实现其run()方法定义线程的逻辑。然后创建Thread对象,并将实现了Runnable接口的对象作为参数传递给Thread的构造函数。

public class MyRunnable implements Runnable {
    public void run() {
        // 线程的逻辑
    }
}

public class Main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MyRunnable myRunnable = new MyRunnable();
        Thread thread = new Thread(myRunnable);
        thread.start();
    }
}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以上两种创建多线程方式的区别

使用Thread类创建多线程和实现Runnable接口创建多线程的主要区别在于继承关系和资源共享。

  • 继承关系:使用Thread类创建多线程是直接继承Thread类,而实现Runnable接口是实现了Runnable接口,并将实现了Runnable接口的对象作为参数传递给Thread类的构造函数。
  • 资源共享:使用Thread类创建的多线程中,线程对象可以直接访问类的成员变量和方法,即多个线程共享同一个对象的资源。而使用实现Runnable接口的多线程,线程对象需要通过构造函数传入一个实现了Runnable接口的对象,并且无法直接访问该对象的成员变量,只能通过接口方法间接访问资源。

使用实现Runnable接口创建多线程更加灵活,因为可以同时实现多个接口,而Java是单继承的。此外,实现Runnable接口可以更好地实现资源共享和避免线程的不安全性。

使用匿名内部类创建多线程

可以直接在创建Thread对象时使用匿名内部类来实现线程的逻辑。

public class Main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Thread thread = new Thread(new Runnable() {
            public void run() {
                // 线程的逻辑
            }
        });
        thread.start();
    }
}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使用线程池创建多线程

通过使用线程池来管理和调度线程,可以更好地控制线程的创建和资源利用。可以使用Executor框架提供的Executors类来创建线程池。

import java.util.concurrent.ExecutorService;
import java.util.concurrent.Executors;

public class Main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ExecutorService executor = Executors.newFixedThreadPool(5);
        for (int i = 0; i < 5; i++) {
            executor.execute(new Runnable() {
                public void run() {
                    // 线程的逻辑
                }
            });
        }
        executor.shutdown();
    }
}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线程池

简介

线程池是一种用于管理和复用线程的机制,它通过维护一组线程来处理并发任务的执行。使用线程池可以避免频繁地创建和销毁线程,从而提高系统的性能和资源利用率。

Java提供了线程池的支持,可以通过java.util.concurrent包中的Executor框架来创建和管理线程池。常用的线程池实现类是ThreadPoolExecutor,它提供了丰富的配置选项和控制手段。

以下是线程池的一些关键概念和常用方法:

  • 核心线程池大小(corePoolSize):线程池中保留的最小线程数,即使线程处于空闲状态,也不会被销毁。
  • 最大线程池大小(maximumPoolSize):线程池中允许存在的最大线程数。当任务数量超过核心线程池大小时,线程池可以创建新线程,但不能超过最大线程池大小。
  • 阻塞队列(workQueue):用于存储提交的任务的队列。当所有核心线程都被占用且队列已满时,新任务将被放入队列等待执行。
  • 拒绝策略(rejectedExecutionHandler):当队列和线程池都满了,表示无法处理新提交的任务时,需要定义一种策略来处理这种情况。常用的策略有丢弃任务、丢弃最旧的任务、抛出异常等。

通过将任务提交给线程池,线程池会自动管理和调度线程的创建和执行过程。可以使用线程池的submit()方法提交任务,并可以通过Future对象获取任务的执行结果。

线程池的好处包括:

  • 提高响应速度:由于线程池中的线程都已经创建好,可以立即响应任务的到来,减少了线程创建的开销。
  • 提高线程的可管理性:线程池可以统一管理线程的数量、属性和生命周期,避免了手动管理线程的复杂性。
  • 提高系统资源利用率:通过限制线程数量,可以避免过多的线程造成系统资源的浪费。

使用线程池时需要根据实际需求合理配置线程池的大小、队列容量和拒绝策略,避免线程池过大或过小导致资源浪费或任务堆积,从而达到最优的线程管理和任务处理效果。

线程池思想

线程池是一种用于管理和复用线程的并发编程思想。它的核心思想是将任务的提交与执行分离开来,通过线程池来管理线程的创建、复用和销毁。线程池的主要目标是提高线程的利用率、优化系统资源的管理、提高任务的执行效率和系统的性能。

线程池概述

线程池是一种并发编程的机制,它是通过预先创建一定数量的线程,并维护一个任务队列来处理任务的提交和执行。线程池中的线程可以被多个任务反复利用,避免了频繁地创建和销毁线程的开销。

线程池的主要组成部分包括:任务队列、线程管理器、线程工厂和拒绝策略。

任务队列用于存放需要执行的任务,线程管理器负责管理线程的创建、启动、执行和销毁,线程工厂用于创建新的线程对象,而拒绝策略则是当任务无法被线程池接收时的处理方式。

线程池的优点

  • 提高系统性能:通过线程复用和合理的任务调度,线程池可以提高系统的吞吐量和响应速度。
  • 减少资源开销:线程的创建和销毁是一项开销较大的操作,线程池可以复用线程,避免了重复创建线程的开销。
  • 简化编程模型:线程池可以将任务的提交与执行解耦,简化了并发编程的复杂性。
  • 控制度并发度:通过配置线程池的参数,如核心线程数、最大线程数和队列容量,可以控制并发任务的数量,避免系统资源被过度占用。

线程池是一种管理和复用线程的机制,通过提前创建线程、任务队列、线程管理器和拒绝策略等组成部分,可以高效地处理并发任务,提高系统的性能和稳定性。

使用线程池执行Runnable接口的线程任务

要使用线程池执行Runnable接口的线程任务,在Java中有几种方法可以实现。下面是一个示例代码:

首先,你需要导入Java的并发库,以便使用线程池相关的类和接口。

import java.util.concurrent.ExecutorService;
import java.util.concurrent.Executors;

public class ThreadPoolExample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 创建一个线程池,线程数量为5
        ExecutorService executor = Executors.newFixedThreadPool(5);

        // 创建Runnable任务
        Runnable task = () -> {
            // 任务逻辑代码
            System.out.println("Executing task on thread: " + Thread.currentThread().getName());
        };

        // 提交任务给线程池执行
        executor.submit(task);

        // 关闭线程池
        executor.shutdown();
    }
}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在上面的代码中,我们首先创建了一个具有固定线程数量为5的线程池,通过Executors.newFixedThreadPool(5)实现。然后,我们创建了一个实现了Runnable接口的任务,并通过executor.submit(task)将任务提交给线程池执行。

执行任务逻辑被定义在Runnable接口的run()方法中。在这个示例中,任务的逻辑是打印当前线程的名称。

最后,我们调用executor.shutdown()方法来关闭线程池。

使用线程池有很多好处,例如可以复用线程、控制线程资源等。但是要注意,一旦线程池被关闭,就不能再提交新的任务给线程池执行。

使用线程池执行Callable接口的线程任务

要使用线程池执行Callable接口的线程任务,在Java中也有几种方法可以实现。下面是一个示例代码:

首先,你需要导入Java的并发库,以便使用线程池相关的类和接口。

import java.util.concurrent.*;

public class ThreadPoolExample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throws ExecutionException, InterruptedException {
        // 创建一个线程池,线程数量为5
        ExecutorService executor = Executors.newFixedThreadPool(5);

        // 创建Callable任务
        Callable<String> task = () -> {
            // 任务逻辑代码
            Thread.sleep(2000);
            return "Task executed on thread: " + Thread.currentThread().getName();
        };

        // 提交任务给线程池执行,并返回一个Future对象
        Future<String> future = executor.submit(task);

        // 通过Future对象获取任务的结果
        String result = future.get();
        System.out.println(result);

        // 关闭线程池
        executor.shutdown();
    }
}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在上面的代码中,我们首先创建了一个具有固定线程数量为5的线程池,通过Executors.newFixedThreadPool(5)实现。然后,我们创建了一个实现了Callable接口的任务,并通过executor.submit(task)将任务提交给线程池执行,同时返回一个Future对象。

执行任务逻辑被定义在Callable接口的call()方法中。在这个示例中,任务的逻辑是通过Thread.sleep(2000)模拟一个耗时的操作,并返回一个字符串。

我们通过future.get()方法阻塞主线程,直到任务执行完成并返回结果。最后,我们打印任务的结果。

最后,我们调用executor.shutdown()方法来关闭线程池。

使用线程池执行Callable任务与执行Runnable任务类似,不同之处在于Callable任务有返回值,并且我们可以通过Future对象获取任务的结果。这在需要获取任务执行结果的情况下非常有用。

线程状态

各种状态

在Java中,线程存在不同的状态,这些状态代表了线程在整个生命周期中的不同阶段。下面是常见的线程状态:

  • 新建(New):线程被创建但尚未启动。

  • 运行(Runnable):线程正在执行任务或就绪等待CPU进行调度。

  • 阻塞(Blocked):线程因为等待某个特定条件的满足而暂停执行,例如等待输入/输出完成或等待同步锁。

  • 无限期等待(Waiting):线程无限期地等待某个特定条件的满足,只能通过其他线程的显式唤醒才能恢复执行。

  • 有限期等待(Timed Waiting):线程等待一段指定时间,如果在指定时间内没有任何事件发生,该线程将会自动唤醒。

  • 终止(Terminated):线程执行完毕或被终止。

可以通过Thread类的getState()方法来获取特定线程的当前状态。以下是一个示例:

public class ThreadStatusExample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throws InterruptedException {
        // 创建一个线程
        Thread thread = new Thread(() -> {
            // 任务逻辑代码
            try {
                // 让线程休眠一段时间
                Thread.sleep(5000);
            } catch (InterruptedException ignored) {
            }
        });

        // 获取线程的状态
        Thread.State state = thread.getState();
        System.out.println("Thread status: " + state);

        // 启动线程
        thread.start();
        state = thread.getState();
        System.out.println("Thread status after start: " + state);

        // 等待线程执行完毕
        thread.join();
        state = thread.getState();
        System.out.println("Thread status after join: " + state);
    }
}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在上面的代码中,我们首先创建了一个新线程,然后通过getState()方法获取线程的状态,并打印出来。在刚创建线程时,线程的状态通常为新建状态。

接下来,我们启动线程并再次获取状态。此时,线程进入运行状态,因为它正在执行任务。

最后,我们调用join()方法等待线程执行完毕,并再次获取状态。在线程执行完毕后,它的状态将变为终止状态。

注意:线程状态只是指示线程在某一时刻的状态,而不是反映线程的整个生命周期。线程可能会在不同的状态间转换,具体取决于操作系统和线程调度器的实现。

Object类中等待与唤醒的方法

在Java中,Object类提供了三个方法来实现线程的等待和唤醒机制:

  1. wait()方法:使线程等待,直到其他线程调用相同对象上的notify()notifyAll()方法唤醒它。wait()方法通常会与while循环一起使用,以防止虚假唤醒。

  2. notify()方法:随机唤醒等待在相同对象上的一个线程。如果有多个线程等待,只有一个线程会被唤醒。

  3. notifyAll()方法:唤醒等待在相同对象上的所有线程。

这些方法必须在同步的上下文中使用,即在synchronized块或synchronized方法内部调用。以下是一个使用等待和唤醒方法的示例:

public class WaitNotifyExample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final Object lock = new Object();

        Thread thread1 = new Thread(() -> {
            synchronized (lock) {
                try {
                    System.out.println("Thread 1 waiting");
                    lock.wait();
                    System.out.println("Thread 1 woken up");
                } catch (InterruptedException e) {
                    e.printStackTrace();
                }
            }
        });

        Thread thread2 = new Thread(() -> {
            synchronized (lock) {
                try {
                    Thread.sleep(2000);
                    System.out.println("Thread 2 notifying");
                    lock.notify();
                } catch (InterruptedException e) {
                    e.printStackTrace();
                }
            }
        });

        thread1.start();
        thread2.start();
    }
}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31
  • 32

在上面的示例中,我们创建了两个线程,thread1thread2,然后使用同一个对象作为锁。thread1在同步块中调用wait()方法,使其进入等待状态。thread2在同步块中调用notify()方法,唤醒thread1。最后,thread1将被唤醒并执行剩余的代码。

需要注意的是,wait(), notify()notifyAll()方法只能在同步块或同步方法中调用,并且在调用这些方法之前必须先获取锁。否则,将引发IllegalMonitorStateException异常。另外,wait()方法和notify()方法也可以通过持有对象的wait(long timeout)notify(long timeout)方法来设置超时时间,超过指定时间后将自动唤醒或取消等待。

获取线程的名称

在Java中,可以通过Thread类的getName()方法来获取线程的名称。

public class Main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Thread thread = new Thread(new Runnable() {
            public void run() {
                System.out.println("Thread name: " + Thread.currentThread().getName());
            }
        }).start();
    }
}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在上面的例子中,通过Thread.currentThread()获取当前执行线程的引用,然后使用getName()方法获取线程的名称。输出结果将显示线程的名称。

如果没有显式地设置线程的名称,线程的名称将会被设置为默认值,通常是"Thread-X",其中X是一个递增的数字。可以使用Thread类的setName()方法来显式地设置线程的名称。

public class Main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Thread thread = new Thread(new Runnable() {
            public void run() {
                System.out.println("Thread name: " + Thread.currentThread().getName());
            }
        });

        thread.setName("MyThread-one"); // 设置线程的名称

        thread.start();
    }
}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在上面的例子中,使用setName()方法将线程的名称设置为"MyThread-one",然后通过getName()方法获取线程的名称并进行输出。输出结果将显示线程的名称为"MyThread-one"。

Thread类中sleep方法

Thread类中的sleep()方法用于使当前线程暂停执行一段时间。它的作用是让线程进入阻塞状态,暂停执行指定的时间长度,然后再继续执行。

sleep()方法有两个重载形式:

  • static void sleep(long millis) throws InterruptedException:使当前线程休眠指定的毫秒数。
  • static void sleep(long millis, int nanos) throws InterruptedException:使当前线程休眠指定的毫秒数和纳秒数。

下面是使用sleep()方法的示例:

public class Main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System.out.println("Start");
        
        try {
            Thread.sleep(3000); // 使当前线程休眠3秒
        } catch (InterruptedException e) {
            e.printStackTrace();
        }
        
        System.out.println("End");
    }
}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在上面的示例中,通过调用sleep()方法使当前线程休眠3秒。先输出"Start",然后暂停3秒后输出"End"。sleep()方法可能会抛出InterruptedException异常,所以需要进行异常处理。

需要注意的是,sleep()方法不会释放当前线程的锁。如果需要让线程暂停一段时间并且释放锁,可以使用Object类的wait()方法。

高并发及线程安全

高并发及线程安全的概念

高并发:是指系统能够同时处理大量的并发请求或任务。如:在某个时间点上,有多个线程同时访问某一个资源。在高并发环境下,系统需要具备快速响应且具备良好的性能和稳定性。

线程安全:是指当多个线程同时访问共享资源时,对共享资源的访问不会导致数据的错乱、冲突或不一致。在多线程环境下,如果不采取线程安全的措施,可能会出现竞态条件(Race Condition)和数据访问冲突等问题,导致结果的不确定性或错误。

一些常见的高并发和线程安全的概念和技术包括:

  • 锁机制:通过使用锁(如synchronized关键字或ReentrantLock类)实现对共享资源的互斥访问,确保每一时刻只有一个线程执行临界区代码。这种机制可以防止竞态条件和数据冲突。

  • 原子操作:为了保证线程安全,可以使用原子操作(如AtomicInteger、AtomicReference等),这是一种不可中断的操作,要么执行成功,要么执行失败,不会被其他线程中断。

  • 并发集合类:Java提供了一些线程安全的集合类(如ConcurrentHashMap、ConcurrentLinkedQueue等),这些集合类通过内部使用锁或CAS等机制来保证对集合的操作是线程安全的。

  • 无状态设计:在高并发环境下,尽可能使系统的设计无状态,即不依赖于特定的数据状态。这样可以减少对共享资源的竞争和串行化。

  • 线程池:使用线程池来管理线程的创建和复用,并设置合适的线程池参数,可以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和性能,避免因为频繁创建和销毁线程而导致的资源浪费和响应延迟。

  • 缓存优化:合理使用缓存机制,可以减轻对共享资源的访问压力。常见的缓存技术包括本地缓存、分布式缓存和缓存雪崩处理等。

  • 性能调优和压测:对于高并发系统,需要进行性能调优和压力测试,发现并解决潜在的瓶颈和性能问题,以确保系统能够在高负载下正常运行。

高并发下产生的问题

非可见性

在高并发的环境下,当一个线程对共享变量进行修改后,其他线程无法立即看到修改后的值,导致了线程之间的数据不一致性。这种情况发生的原因是线程之间对共享变量的读写操作存在延迟和重排。

非可见性的典型案例是使用了缓存的情况下,一个线程对变量进行了修改,但是其他线程无法及时地从主内存中读取到最新的值。

例如,有两个线程A和B都要读取一个共享变量flag,初始时flag的值为false。线程A修改flag为true,然后将flag的值写回主内存。然而,在写回主内存之前,线程A的修改可能存储在CPU的缓存中,并没有及时写回到主内存中。此时,线程B读取flag时,可能从自己的缓存中读取,得到的仍然是旧的值false,导致了不一致性。

非有序性

在高并发的环境下,线程中的指令可能会发生重排序,导致代码的执行顺序与预期不符。这种现象主要是由于处理器和编译器的优化所引起的。

在多核处理器中,每个核心都有自己的指令执行单元和缓存。为了提高指令执行效率,处理器可能会对指令进行重排序、合并或者乱序执行,这种重排对单个线程来说不会造成问题。然而,当涉及到多个线程对共享数据的读写操作时,就可能导致非有序性问题。

举个例子,假设有两个线程A和B,它们都要对共享变量x进行读写操作。线程A首先将x的值设为1,然后将标志位flag置为true,然后线程B检查标志位,如果为true则读取x的值。预期的执行顺序应该是线程A先修改x和flag,然后线程B再读取x。然而,在非有序性的情况下,可能发生如下重排:

  1. 线程A将x的值设为1
  2. 线程B检查flag,发现为false,跳过读取x的操作
  3. 线程A将flag置为true

在这种情况下,线程B读取x的操作被提前到了flag检查之前,导致线程B读取到的x的值可能仍然是旧的值,而非线程A设定的新值。

非原子性

在高并发的环境下,非原子性是指一个操作不是以原子方式执行,而是分为多个步骤。当多个线程同时访问和修改共享数据时,非原子性可能导致数据不一致的问题。

举个例子,假设有两个线程A和B,它们都要对共享变量x进行加1操作。如果x的初始值是0,并且线程A和线程B同时开始执行,那么预期的结果应该是x增加了2。然而,在非原子性的情况下,可能会发生如下事件序列:

  1. 线程A读取x的值为0
  2. 线程B读取x的值为0
  3. 线程A将x的值加1,变为1
  4. 线程B将x的值加1,变为1

在这种情况下,线程A和线程B都执行了加1操作,但最终结果却只增加了1,而不是预期的2。这是因为线程A和线程B在读取和修改x的过程中没有互斥,彼此之间相互干扰,导致最终结果出现错误。

volatile关键字

在Java中,volatile关键字用于保证多线程之间的可见性和禁止指令重排序。当一个变量被声明为volatile时,任何对该变量的写操作都会立即刷新到主内存中,同时其他线程对该变量的读操作也会从主内存中获取最新的值。

下面是一个使用volatile关键字的示例:

public class VolatileExample {
    private volatile boolean flag = false;

    public void setFlag(boolean value) {
        flag = value;
    }

    public void printFlag() {
        System.out.println("Flag: " + flag);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VolatileExample example = new VolatileExample();

        // 线程A修改flag的值
        Thread threadA = new Thread(() -> {
            example.setFlag(true);
        });

        // 线程B读取flag的值
        Thread threadB = new Thread(() -> {
            example.printFlag();
        });

        threadA.start();
        threadB.start();
    }
}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在上面的示例中,线程A通过调用setFlag(true)修改了flag的值为true,而线程B通过调用printFlag()打印了flag的值。如果flag没有被声明为volatile关键字,那么线程B可能无法获取到线程A修改后的最新值,导致打印的结果仍然是false。但是,使用了volatile关键字后,可以保证线程B能够获取到最新的flag值。

使用volatile关键字可以实现简单的线程同步,但不能解决所有的线程安全问题,它只能保证可见性和禁止指令重排序不能保证原子性。如果需要保证原子性,可以使用synchronized关键字或者使用Atomic类来替代。

原子类

原子类是Java中提供的一组线程安全的原子操作类,它们可以保证特定操作的原子性,即这些操作是不可分割的,不会被线程切换中断。

Java提供的原子类位于java.util.concurrent.atomic包中,这些类通常用于解决多线程环境下的并发问题。

常见的原子类包括:

  1. AtomicBoolean:对boolean类型进行原子操作。
  2. AtomicInteger:对int类型进行原子操作。
  3. AtomicLong:对long类型进行原子操作。
  4. AtomicReference:对引用类型进行原子操作。
  5. AtomicIntegerArray:对int数组进行原子操作。
  6. AtomicLongArray:对long数组进行原子操作。
  7. AtomicReferenceArray:对引用类型数组进行原子操作。

使用原子类的示例代码如下:

import java.util.concurrent.atomic.AtomicInteger;

public class AtomicExample {
    private static AtomicInteger counter = new AtomicInteger(0);

    public static void increment() {
        counter.incrementAndGet();
    }

    public static int getCount() {
        return counter.get();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throws InterruptedException {
        Thread thread1 = new Thread(() -> {
            for (int i = 0; i < 1000; i++) {
                increment();
            }
        });

        Thread thread2 = new Thread(() -> {
            for (int i = 0; i < 1000; i++) {
                increment();
            }
        });

        thread1.start();
        thread2.start();

        thread1.join();
        thread2.join();

        System.out.println("Counter: " + getCount());
    }
}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31
  • 32
  • 33
  • 34
  • 35

在上面的示例中,我们使用AtomicInteger类来维护一个计数器,然后创建了两个线程,每个线程都会对计数器进行1000次的自增操作。由于AtomicInteger类保证了自增操作的原子性,因此最终的结果会是2000。如果没有使用原子类,可能会出现竞争条件,导致计数器的值不准确。

原子类在处理简单的并发问题时非常方便,但对于复合操作,仍然需要使用其他的同步机制来保证线程安全性。

synchronized关键字

synchronized关键字是Java中用于实现线程同步的关键字。它可以用于修饰方法和代码块,以确保在同一时间只有一个线程可以访问被synchronized修饰的代码。

当一个线程进入一个被synchronized修饰的方法或代码块时,它会尝试获取对象的监视器锁(也称为内部锁或互斥锁)。如果锁没有被其他线程持有,该线程将获得锁并执行代码,其他线程则需要等待。在执行完synchronized代码块或方法后,线程会释放锁,使得其他等待的线程有机会获取锁并执行代码块。

以下是使用synchronized关键字解决线程安全问题的几种方法:

  • 同步实例方法:可以使用synchronized关键字修饰实例方法,以确保一次只有一个线程可以访问该实例方法。这样可以保证同一实例的不同线程在执行该方法时会互斥地获取对象的锁。

示例代码:

public class MyClass {
    private int count;

    public synchronized void increment() {
        count++;
    }
}
  • 1
  • 2
  • 3
  • 4
  • 5
  • 6
  • 7
  • 同步静态方法:可以使用synchronized关键字修饰静态方法,以确保一次只有一个线程可以访问该静态方法。这样可以保证不同实例的线程在执行该方法时会互斥地获取类的锁。

示例代码:

public class MyClass {
    private static int count;

    public static synchronized void increment() {
        count++;
    }
}
  • 1
  • 2
  • 3
  • 4
  • 5
  • 6
  • 7
  • 同步代码块:可以使用synchronized关键字修饰代码块,以确保一次只有一个线程可以进入该代码块执行。可以指定一个对象作为锁,只有获得锁的线程才能执行该代码块。

示例代码:

public class MyClass {
    private int count;
    private Object lock = new Object();

    public void increment() {
        synchronized (lock) {
            count++;
        }
    }
}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在上面的例子中,使用synchronized关键字修饰的代码块使用了私有对象lock作为锁。只有获得lock对象的线程才能进入代码块并执行计数器的递增操作。

需要注意的是,使用synchronized关键字会引入一定的性能开销,因为线程会竞争同一个锁,可能会导致线程的等待和切换。为了提高性能,可以考虑使用其他并发工具类,如ReentrantLock、ReadWriteLock,或者使用原子类来替代synchronized来实现线程安全。

并发包

Java并发包(concurrent package)是Java标准库中用于处理并发编程的重要组件。该包提供了一系列类和接口,用于支持多线程操作和并发控制。

下面是一些常用的并发包的类和接口:

  • java.util.concurrent.Executor:接口,用于执行异步任务。

  • java.util.concurrent.ExecutorService:接口,扩展了Executor接口,提供了管理和控制异步任务的方法。

  • java.util.concurrent.Executors:提供了创建线程池的工厂方法。

  • java.util.concurrent.ThreadPoolExecutor:线程池的实现类,用于管理线程的执行。

  • java.util.concurrent.Future:表示一个异步计算的结果。

  • java.util.concurrent.FutureTaskFuture接口的实现类,用于表示一个异步计算任务。

  • java.util.concurrent.Semaphore:信号量,用于控制同时访问某个共享资源的线程数量。

  • java.util.concurrent.CountDownLatch:倒计时锁存器,用于控制线程的等待和唤醒。

  • java.util.concurrent.CyclicBarrier:循环栅栏,用于控制一组线程的同步。

  • java.util.concurrent.Lock:接口,提供了比synchronized关键字更高级的线程同步机制。

  • java.util.concurrent.ReentrantLock:可重入锁,实现了Lock接口。

  • java.util.concurrent.ConcurrentHashMap:线程安全的哈希表实现。

这只是并发包中一小部分类和接口的列表。并发包提供了丰富的工具和类,用于处理并发编程的问题,使开发者能够更方便地编写高效、线程安全的并发代码。

并发List集合 CopyOnWriteArrayList

CopyOnWriteArrayList是Java并发包中的一个线程安全类,它实现了List接口,提供了一种在并发环境下进行高效读操作的解决方案。它的特点是在读操作时不需要加锁,只有在写操作时进行复制操作,从而实现了读写分离。

具体来说,CopyOnWriteArrayList采用了"写时复制"(Copy-On-Write)的策略。当需要进行写操作时,会创建一个新的数组,并将原始数组的内容复制到新数组中。这个新数组中进行写操作,确保了写操作的线程安全性。而读操作则可以直接在原始数组上进行,并不会产生任何并发冲突。

由于CopyOnWriteArrayList的写操作需要复制整个数组,因此写操作的性能较差,并且会消耗更多的内存。但是,对于读操作非常多而写操作较少的场景,CopyOnWriteArrayList可以提供较高的读取性能和线程安全性。

除了实现了List接口的基本操作,CopyOnWriteArrayList还提供了迭代器支持,可以在多线程环境下安全地进行遍历。迭代器遍历的是一个快照,不会受到其他线程的操作影响。

需要注意的是,CopyOnWriteArrayList适用于读多写少的场景,如果写操作比较频繁,建议选择其他更适合的并发集合类,如ConcurrentLinkedQueueConcurrentHashMap

下面是一个简单的示例,展示了CopyOnWriteArrayList的使用方式:

import java.util.concurrent.CopyOnWriteArrayList;

public class CopyOnWriteArrayListExample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CopyOnWriteArrayList<String> list = new CopyOnWriteArrayList<>();

        list.add("Java");
        list.add("Python");
        list.add("C++");

        // 循环遍历
        for (String item : list) {
            System.out.println(item);
        }

        // 使用迭代器遍历
        Iterator<String> iterator = list.iterator();
        while (iterator.hasNext()) {
            System.out.println(iterator.next());
        }
    }
}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在上面的示例中,我们创建了一个CopyOnWriteArrayList对象,并添加了一些元素。然后,我们使用增强型for循环和迭代器对集合进行遍历。需要注意的是,即使在遍历过程中有其他线程修改了集合,我们仍然可以安全地遍历集合,不会发生ConcurrentModificationException异常。

并发Set集合 CopyOnWriteArraySet

CopyOnWriteArraySet是Java并发包中的一个线程安全类,它实现了Set接口,并基于CopyOnWriteArrayList实现。和CopyOnWriteArrayList类似,它也采用了"写时复制"(Copy-On-Write)策略,提供了一种在并发环境下进行高效读操作的解决方案。

CopyOnWriteArraySet的特点和用法与CopyOnWriteArrayList非常类似,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线程安全:CopyOnWriteArraySet是线程安全的,可以在多个线程中并发地对集合进行操作,而无需使用外部同步机制。

  • 读写分离:读操作不会被阻塞,可以并发进行,而写操作会进行数组复制,确保每个写操作的线程安全。

  • 不支持修改操作的并发迭代:和CopyOnWriteArrayList类似,CopyOnWriteArraySet的迭代器是基于快照实现的,可以安全地进行并发遍历,但是不支持修改操作。

  • 应用场景:CopyOnWriteArraySet适合在读操作远远多于写操作的场景下使用,特别是对于需要遍历的场景,如观察者模式的事件通知、缓存等。

下面是一个简单的示例,展示了CopyOnWriteArraySet的使用方式:

import java.util.Iterator;
import java.util.concurrent.CopyOnWriteArraySet;

public class CopyOnWriteArraySetExample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CopyOnWriteArraySet<String> set = new CopyOnWriteArraySet<>();

        set.add("Java");
        set.add("Python");
        set.add("C++");

        // 循环遍历
        for (String item : set) {
            System.out.println(item);
        }

        // 使用迭代器遍历
        Iterator<String> iterator = set.iterator();
        while (iterator.hasNext()) {
            System.out.println(iterator.next());
        }
    }
}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在上面的示例中,我们创建了一个CopyOnWriteArraySet对象,并添加了一些元素。然后,我们使用增强型for循环和迭代器对集合进行遍历。需要注意的是,即使在遍历过程中有其他线程修改了集合,我们仍然可以安全地遍历集合,不会发生ConcurrentModificationException异常。

总之,CopyOnWriteArraySet是一个线程安全的、支持高效读取操作的集合类,适用于读多写少、遍历频繁的并发场景。

并发Map集合 ConcurrentHashMap

ConcurrentHashMap是Java并发包中的一个线程安全类,它是对HashMap的并发优化实现。ConcurrentHashMap提供了高效的并发访问性能,是多线程环境下首选的Map实现之一。

ConcurrentHashMap的特点和使用方式如下:

  1. 线程安全:ConcurrentHashMap被设计为多线程并发访问的集合类,它通过使用分段锁的方式保证线程安全,不需要对整个集合加锁。

  2. 分段锁设计:ConcurrentHashMap内部使用了一组锁来保护不同分段(Segment)的元素,每个分段相当于一个小的HashMap。每个分段都有自己的锁,不同分段之间的操作是并发的,可以提供更高的并发性能。

  3. 支持高并发读操作:在读操作时,不需要加锁,可以实现高效的并发读取。

  4. 支持一定程度的并发写操作:虽然分段锁设计可以支持一定程度的并发写操作,但是在同一个分段内的写操作是串行执行的,这意味着对于写操作的并发性能会有所限制。

  5. 迭代器弱一致性:ConcurrentHashMap的迭代器是弱一致的,即它反映的是迭代器创建时的集合状态,并不保证在迭代期间集合的实时更新。

  6. 应用场景:ConcurrentHashMap适用于读操作远远多于写操作的场景,如高并发的缓存系统、并发计算任务等。

下面是一个简单的示例,展示了ConcurrentHashMap的使用方式:

import java.util.concurrent.ConcurrentHashMap;

public class ConcurrentHashMapExample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ConcurrentHashMap<String, Integer> map = new ConcurrentHashMap<>();

        map.put("Java", 1);
        map.put("Python", 2);
        map.put("C++", 3);

        // 获取元素
        int value = map.get("Java");
        System.out.println(value);

        // 更新元素
        map.replace("Python", 4);

        // 删除元素
        map.remove("C++");
        
        // 遍历元素
        map.forEach((key, val) -> {
            System.out.println(key + ": " + val);
        });
    }
}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在上面的示例中,我们创建了一个ConcurrentHashMap对象,并添加了一些键值对元素。然后,我们通过get方法获取元素的值,使用replace方法更新元素的值,使用remove方法删除元素,并使用forEach方法遍历集合的元素。

总之,ConcurrentHashMap是一个高效的线程安全实现的Map类,适用于读多写少的并发场景。它通过分段锁设计提供了更好的并发性能,并保证了线程安全性。

定时器

Timer 类

定时器(Timer)是Java中用于实现定时任务的一个类。它允许我们在预定的时间或以固定时间间隔执行特定的任务。

常用方法

Timer类是Java中用于实现定时任务的一个类,它提供了以下几个常用的方法:

  • schedule(TimerTask task, long delay):在指定的延迟时间后执行任务。task参数表示要执行的任务,delay参数表示延迟执行的时间(以毫秒为单位)。

  • schedule(TimerTask task, Date time):在指定的时间点执行任务。task参数表示要执行的任务,time参数表示任务的执行时间。

  • schedule(TimerTask task, long delay, long period):在指定的延迟时间后开始重复执行任务,每隔一段固定的时间间隔执行一次。task参数表示要执行的任务,delay参数表示延迟执行的时间(以毫秒为单位),period参数表示任务的执行间隔(以毫秒为单位)。

  • scheduleAtFixedRate(TimerTask task, long delay, long period):在指定的延迟时间后开始重复执行任务,每隔一段固定的时间间隔执行一次。与前一个方法相比,该方法的执行间隔是相对固定的,不会受到任务执行时间的影响。

  • cancel():取消定时器中的所有任务。调用该方法将终止定时器并取消所有已安排的任务。

  • purge():从定时器的任务队列中移除所有已取消的任务。

需要注意的是,Timer类的设计是基于单线程的,因此对于任务的执行时间和任务之间的调度可能会受到影响。在Java 5及以上版本中,推荐使用ScheduledExecutorService接口及其实现类来代替Timer类,以提供更为灵活和可靠的定时任务执行机制。

此外,在使用定时器时,需要注意任务的执行时间应尽可能短,并避免在任务中进行阻塞操作,以免影响其他任务的触发和整体性能。

使用

使用schedule()方法,在延迟时间后执行任务。

import java.util.Timer;
import java.util.TimerTask;

public class TimerExample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Timer timer = new Timer();

        TimerTask task = new TimerTask() {
            @Override
            public void run() {
                System.out.println("任务执行!");
            }
        };

        // 在延迟3秒后执行任务
        timer.schedule(task, 3000);
    }
}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使用scheduleAtFixedRate()方法,在延迟时间后以固定的时间间隔执行任务。

import java.util.Timer;
import java.util.TimerTask;

public class TimerExample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Timer timer = new Timer();

        TimerTask task = new TimerTask() {
            int count = 0;

            @Override
            public void run() {
                count++;
                System.out.println("任务执行,次数:" + count);
            }
        };

        // 在延迟2秒后以每隔1秒的固定时间间隔执行任务
        timer.scheduleAtFixedRate(task, 2000, 1000);
    }
}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使用cancel()方法取消定时器中的任务。

import java.util.Timer;
import java.util.TimerTask;

public class TimerExample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Timer timer = new Timer();

        TimerTask task = new TimerTask() {
            @Override
            public void run() {
                System.out.println("任务执行!");
            }
        };

        // 在延迟3秒后执行任务
        timer.schedule(task, 3000);

        // 在延迟5秒后取消任务
        timer.schedule(new TimerTask() {
            @Override
            public void run() {
                task.cancel();
                System.out.println("任务取消!");
            }
        }, 5000);
    }
}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这些示例展示了使用Timer的一些基本方法来执行定时任务、设置延迟时间和固定时间间隔、以及取消任务等操作。你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调整和扩展。

ScheduledExecutorService 接口

ScheduledExecutorService接口是Java提供的用于执行定时任务的接口,它继承自ExecutorService接口。它提供了比Timer类更为灵活和可靠的定时任务执行机制。

常用方法

下面是一些ScheduledExecutorService接口的常用方法:

  • schedule(Runnable command, long delay, TimeUnit unit):在指定的延迟时间后执行任务。

  • schedule(Callable<V> callable, long delay, TimeUnit unit):在指定的延迟时间后执行带有返回值的任务。

  • scheduleAtFixedRate(Runnable command, long initialDelay, long period, TimeUnit unit):在指定的初始延迟时间后,以固定的时间间隔执行任务。不受任务执行时间的影响。

  • scheduleWithFixedDelay(Runnable command, long initialDelay, long delay, TimeUnit unit):在指定的初始延迟时间后,以固定的时间间隔执行任务。会等到任务执行完成后再计算下一个任务的执行时间。

  • shutdown():优雅地关闭ScheduledExecutorService,不再接受新的任务,等待已提交的任务执行完毕后停止。

  • shutdownNow():立即关闭ScheduledExecutorService,尝试中断正在执行的任务,并返回等待执行的任务列表。

ScheduledExecutorService接口的实现类ScheduledThreadPoolExecutor在实际开发中使用较多。它可以创建一个线程池并执行定时任务,提供了更好的线程管理和任务调度的灵活性。

这些方法的使用方式与Timer类的类似,但提供了更多的功能和选项,并且在处理异常、并发执行和线程管理方面更为强大和灵活。

使用

当使用ScheduledExecutorService接口时,可以使用以下常用方法来执行定时任务:

import java.util.concurrent.Executors;
import java.util.concurrent.ScheduledExecutorService;
import java.util.concurrent.TimeUnit;

public class ScheduledExecutorExample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ScheduledExecutorService executorService = Executors.newScheduledThreadPool(2);

        // 示例1: 在延迟1秒后执行任务
        executorService.schedule(() -> System.out.println("任务1执行"), 1, TimeUnit.SECONDS);

        // 示例2: 在延迟2秒后执行带有返回值的任务
        executorService.schedule(() -> {
            System.out.println("任务2执行");
            return "任务2的返回值";
        }, 2, TimeUnit.SECONDS);

        // 示例3: 在初始延迟1秒后,以固定的时间间隔执行任务(不受任务执行时间的影响)
        executorService.scheduleAtFixedRate(() -> System.out.println("任务3执行"), 1, 3, TimeUnit.SECONDS);

        // 示例4: 在初始延迟1秒后,以固定的时间间隔执行任务(等待任务执行完成后再计算下一个任务的执行时间)
        executorService.scheduleWithFixedDelay(() -> {
            System.out.println("任务4执行");
            try {
                Thread.sleep(2000);
            } catch (InterruptedException e) {
                e.printStackTrace();
            }
        }, 1, 3, TimeUnit.SECONDS);

        // 关闭ScheduledExecutorService,等待任务执行完毕后停止
        executorService.shutdown();
    }
}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31
  • 32
  • 33
  • 34
  • 35

上述示例中,我们创建了一个ScheduledExecutorService,并使用不同的方法来调度定时任务。示例1和示例2展示了如何在指定的延迟时间后执行任务,示例3和示例4展示了如何以固定的时间间隔执行任务。

最后,我们调用shutdown()方法来优雅地关闭ScheduledExecutorService,等待已提交的任务执行完毕后停止。

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自发贡献,不代表【wpsshop博客】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不承担相应法律责任。如您发现有侵权的内容,请联系我们。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wpsshop.cn/w/小舞很执着/article/detail/793877
推荐阅读
相关标签
  

闽ICP备1400867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