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
踩
基于树的异常检测方法能够处理非线性关系,并且在处理大型数据集时相对高效。但它们对于高维数据的处理能力往往较弱,并且在异常点不是特别稀有时的检测效果会下降。
孤立森林是一种高效的异常检测算法,它基于一个简单的假设:异常数据点通常是稀少的,且与正常数据点相比有着显著的不同。因此,相比于正常数据点,异常数据点更容易被“孤立”。孤立森林通过构建多棵“孤立树”来随机地“孤立”每个数据点。在每棵孤立树中,算法随机选择一个特征并随机选择该特征的一个切分值,以此将数据分成两部分。这个切分过程重复进行,直到每个点都被孤立或达到了树的限定高度。异常点因其少数特征的不同,通常在这个过程中较早地被孤立,因此它们在孤立树中的路径会更短。
算法原理
适用场景
孤立森林的优点在于其简单高效,尤其适合处理大规模数据集。它不需要先验知识,且对数据分布的假设较少。然而,孤立森林可能在处理包含大量噪声的数据集时表现不佳,同时对参数选择(如树的数量和深度)敏感。
孤立森林也有其局限性。例如,当数据集中的异常点不是特别稀有或者异常点与正常点在特征空间中有重叠时,该算法的性能可能会受到影响。此外,孤立森林对高维数据的处理能力也不如低维数据,因为在高维空间中,所有点都倾向于互相“孤立”。因此,在应用孤立森林之前,需要仔细考虑数据集的特性和问题的具体需求。
基于聚类的异常检测是一种无监督学习方法,它依赖于聚类算法来识别数据中的异常或离群值。这种方法的核心思想是,正常数据点会形成聚类,而异常数据点则不会归入这些聚类,或者与任何聚类的中心距离较远。
K-Means聚类进行异常数据检测是一种常见的无监督学习方法。
算法原理
1.聚类过程:
应用场景
1.数据具有球形聚类:
2.异常是离群值:
3.大规模数据集:
4.在线性空间中分布的数据:
异常检测关键点
使用DBSCAN聚类进行异常数据检测是一种流行的聚类方法。
算法原理
1.核心概念:
2.聚类过程:
3.异常检测:
应用场景
1.数据聚类形状不规则:
2.噪声和异常点检测:
3.不需要指定聚类数量:
4.数据空间中有密度差异的区域:
异常检测关键点
基于降维的异常检测方法是一类利用数据降维技术来发现异常模式的方法。降维的目标是减少数据集的维度,同时保留足够的信息。在异常检测中,降维有助于突出异常点,因为异常通常在降维后更容易被识别。
PCA(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主成分分析是一种常用的降维技术,它通过线性变换将高维数据转换为低维数据,保留数据中最重要的信息。在异常检测中,PCA可以用来减少数据的维度,提取最重要的特征,从而帮助识别异常值或异常模式。
算法原理
应用步骤
适用场景
# 使用Elliptic Envelope进行异常检测
envelope = EllipticEnvelope(contamination=0.05) # contamination表示异常值的比例
envelope.fit(data_pca)
# 预测异常值
outliers_predicted = envelope.predict(data_pca)
AutoEncoder(自编码器)是一种无监督学习神经网络模型,用于学习数据的低维表示,是一种非线性降维方法(PCA是线性降维),在异常检测中,AutoEncoder通常被用来降低数据维度,并尝试重构输入数据,通过比较重构数据与原始数据的差异来识别异常。
根据正常数据训练出来的AutoEncoder,能够将正常样本重建还原,但是却无法将异于正常分布的数据点较好地还原,导致还原误差较大。因此如果一个新样本被编码,解码之后,它的误差超出正常数据编码和解码后的误差范围,则视作为异常数据。需要注意的是,AutoEncoder训练使用的数据是正常数据(即无异常值),这样才能得到重构后误差分布范围是多少以内是合理正常的。所以AutoEncoder在这里做异常检测时,算是一种有监督学习的方法。
算法原理
应用步骤
适用场景
这是一种适用于高维数据的无监督算法,通过构造一个超平面来区分正常点和异常点。
算法原理
应用步骤
适用场景:
ARIMA(差分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是一种经典的时间序列分析方法,常用于预测时间序列数据。虽然ARIMA本身不是专门用于异常检测的算法,但可以通过对时间序列数据的残差进行分析,来检测异常
算法原理
应用步骤
适用场景:
model = ARIMA(data, order=(2, 1, 3))
results = model.fit()
results.forecast(5)
Copyright © 2003-2013 www.wpsshop.cn 版权所有,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