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article > 正文

Java23种设计模式-行为型模式之状态模式

Java23种设计模式-行为型模式之状态模式

状态模式(State Pattern):允许一个对象在其内部状态改变时改变它的行为

主要角色
上下文(Context):维护一个ConcreteState子类的实例,这个实例定义当前的状态。
状态接口(State):定义一个接口以封装与Context的一个特定状态相关的行为。
具体状态(ConcreteState):实现State接口,并且它包含了与Context的当前状态相关的行为。

优点:
1.将与特定状态相关的行为局部化,并且将不同状态的行为分割开来。
2.使得状态转换逻辑与状态对象相分离,这可以使得状态转换逻辑更加清晰。
3.通过使用状态模式,可以更容易地增加新的状态和转换,因为不需要修改现有类。

缺点
1.随着状态的增多,系统中类的数量可能会增加,这可能会增加系统的复杂性。
2.使用的时候需要考虑到状态的转移,可能会引起状态转移的复杂性。

适用场景:
当一个对象的行为取决于它的状态,并且它的状态是可变的时候。
当代码中包含大量与对象状态有关的逻辑判断时。

示例

//状态接口
public interface State {
    void handleRequest(Context context);
}
//具体状态
public class ConcreteStateA implements State{
    @Override
    public void handleRequest(Context context) {
        System.out.println("State A handling the request.");
        context.setState(new ConcreteStateB()); // 状态转换
    }

}
//具体状态
public class ConcreteStateB implements State{
    @Override
    public void handleRequest(Context context) {
        System.out.println("State B handling the request.");
        // 可以在此处添加状态转换逻辑
    }
}
//上下文
public class Context {
    private State state;

    public Context() {
        state = new ConcreteStateA(); // 默认状态
    }

    public void setState(State state) {
        this.state = state;
    }

    public void request() {
        state.handleRequest(this);
    }
}


public class Client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Context context = new Context();
        context.request();
        context.request();

    }
}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31
  • 32
  • 33
  • 34
  • 35
  • 36
  • 37
  • 38
  • 39
  • 40
  • 41
  • 42
  • 43
  • 44
  • 45
  • 46
  • 47
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自发贡献,不代表【wpsshop博客】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不承担相应法律责任。如您发现有侵权的内容,请联系我们。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wpsshop.cn/w/小蓝xlanll/article/detail/536742
推荐阅读
相关标签
  

闽ICP备1400867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