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article > 正文

计算机网络 第一章概述_网络结构图 报文的传输路径是什么,总延迟是多少

网络结构图 报文的传输路径是什么,总延迟是多少

该文章摘自 计算机网络第七版谢希仁配套的PPT

1.1 计算机网络的定义及其特点

三大类网络: 电信网络、有线网络、计算机网络。

互连网与互联网

  • 互连网:指在局部范围互连起来的计算机网络。
  • 互联网:指当今世界上最大的计算机网络 Internet。

互联网的两个特点:连通性和共享。

  1. 连通性:
    • 使上网用户之间都可以交换信息(数据,以及各种音频视频) ,好像这些用户的计算机都可以彼此直接连通一样。
    • 注意,互联网具有虚拟的特点,无法准确知道对方是谁,也无法知道对方的位置。
  2. 共享:
    • 指资源共享。云计算。
    • 资源共享的含义是多方面的。可以是信息共享、软件共享,也可以是硬件共享。
    • 由于网络的存在,这些资源好像就在用户身边一样,方便使用。

1.2 互联网概述

1.2.1 网络的网络

互联网(Internet)
• 特指Internet,它指当前全球最大的、开放的、由众多网络相互连接而成的特定计算机网络,它采用TCP/IP 协议族作为通信的规则,且其前身是美国的 ARPANET。

计算机网络 (简称为网络)
• 由若干结点(node)和连接这些结点的链路(link)组成。

互连网 (internetwork 或 internet)
• 可以通过路由器把网络互连起来,这就构成了一个覆盖范围更大的计算机网络,称之为互连网。
• “网络的网络”(network of networks)。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与网络相连的计算机常称为主机 (host)。
网络把许多计算机连接在一起
互联网则把许多网络通过路由器连接在一起

1.2.2 互联网基础结构发展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从单个网络 ARPANET 向互联网发展的过程。
拉里·罗伯茨 “阿帕网之父”文顿·瑟夫 “互联网之父”。

第二阶段:
建成了三级结构的互联网。
它是一个三级计算机网络,分为主干网、地区网和校园网(或企业网)。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第三阶段:
逐渐形成了多层次 ISP 结构的互联网。
• 出现了互联网服务提供者 ISP (Internet ServiceProvider)。
• 任何机构和个人只要向某个 ISP 交纳规定的费用,就可从该 ISP 获取所需 IP 地址的使用权,并可通过该ISP 接入到互联网。
• 根据提供服务的覆盖面积大小以及所拥有的 IP 地址数目的不同,ISP 也分成为不同层次的 ISP:主干ISP、地区 ISP 和 本地 ISP

基于 ISP 的多层结构的互联网的概念示意图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20 世纪 90 年代。由欧洲原子核研究组织 CERN 开发的万维网WWW (WorldWide Web) 被广泛使用在互联网上

1.2.3 互联网的标准化工作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成为互联网正式标准要经过三个阶段:互联网草案、建议标准、互联网标准

所有互联网标准都以 RFC 的形式在互联网上发表

1.3 互联网的组成

从互联网的工作方式上可划分为两大块:
(1) 边缘部分: 由所有连接在互联网上的主机组成。这部分是用户直接使用的,用来进行通信(传送数据、音频或视频)和资源共享。
(2) 核心部分:由大量网络和连接这些网络的路由器组成。这部分是为边缘部分提供服务的(提供连通性和交换)。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1.3.1 互联网的边缘部分

• 处在互联网边缘的部分就是连接在互联网上的所有的主机。这些主机又称为端系统 (end system)。
• 端系统在功能上可能有很大的差别

端系统之间通信的含义
• “主机 A 和主机 B 进行通信”实际上是指:“运行在主机 A 上的某个程序和运行在主机 B 上的另一个程序进行通信”。
• 即“主机 A 的某个进程和主机 B 上的另一个进程进行通信”。简称为“计算机之间通信”。

端系统之间的两种通信方式

客户−服务器方式(C/S 方式)

即 Client/Server 方式,简称为 C/S 方式。

客户 (client) 和服务器 (server) 都是指通信中所涉及的两个应用进程。
• 客户−服务器方式所描述的是进程之间服务和被服务的关系。
• 客户是服务的请求方,服务器是服务的提供方
服务请求方和服务提供方都要使用网络核心部分所提供的服务。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客户软件的特点
  • 被用户调用后运行,在打算通信时主动向远地服务器发起通信(请求服务)。因此,客户程序必须知道服务器程序的地址
  • 不需要特殊的硬件和很复杂的操作系统。
服务器软件的特点

• 一种专门用来提供某种服务的程序,可同时处理多个远地或本地客户的请求。
• 系统启动后即自动调用并一直不断地运行着,被动地等待并接受来自各地的客户的通信请求。因此,服务器程序不需要知道客户程序的地址
• 一般需要强大的硬件和高级的操作系统支持。

客户与服务器的通信关系建立后,通信可以是双
向的,客户和服务器都可发送和接收数据。

对等方式(P2P 方式)

即 Peer−to−Peer 方式 ,简称为 P2P 方式。

• 对等连接 (peer-to-peer,简写为 P2P) 是指两个主机在通信时并不区分哪一个是服务请求方还是服务提供方。
• 只要两个主机都运行了对等连接软件 (P2P 软件) ,它们就可以进行平等的、对等连接通信
• 双方都可以下载对方已经存储在硬盘中的共享文档。

特点

• 对等连接方式从本质上看仍然是使用客户服务器方式,只是对等连接中的每一个主机既是客户又是服务器
• 例如主机 C 请求 D 的服务时,C 是客户,D 是服务器。但如果 C 又同时向 F提供服务,那么 C 又同时起着服务器的作用。

对等连接工作方式可支持大量对等用户(如上百万个)同时工作。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1.3.2 互联网的核心部分

网络核心部分是互联网中最复杂的部分。
网络中的核心部分要向网络边缘中的大量主机提供连通性,使边缘部分中的任何一个主机都能够向其他主机通信(即传送或接收各种形式的数据)。
在网络核心部分起特殊作用的是路由器 (router)。
路由器是实现分组交换 (packet switching) 的关键构件,其任务是转发收到的分组,这是网络核心部分最重要的功能。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典型交换技术包括:

  1. 电路交换
  2. 分组交换
  3. 报文交换等。

互联网的核心部分采用了分组交换技术。

电路交换

交换”(switching)的含义就是转接 —— 把一条电话线转接到另一条电话线,使它们连通起来。
从通信资源的分配角度来看,“交换”就是按照某种方式动态地分配传输线路的资源。

电路交换特点:

  • 电路交换必定是面向连接的。
  • 电路交换分为三个阶段:
    1. 建立连接:建立一条专用的物理通路,以保证双方通话时所需的通信资源在通信时不会被其他用户占用;
    2. 通信:主叫和被叫双方就能互相通电话;
    3. 释放连接:释放刚才使用的这条专用的物理通路(释放刚才占用的所有通信资源)。
  • 计算机数据具有突发性。
  • 这导致在传送计算机数据时,通信线路的利用率很低(用来传送数据的时间往往不到 10% 甚至不到 1% )。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分组交换

  • 分组交换则采用存储转发技术。
  • 在发送端,先把较长的报文划分成较短的、固定长度的数据段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每一个数据段前面添加上首部构成分组 (packet)。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分组交换网以“分组”作为数据传输单元。
依次把各分组发送到接收端(假定接收端在左边)。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接收端收到分组后剥去首部还原成报文。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最后,在接收端把收到的数据恢复成为原来的报文。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这里我们假定分组在传输过程中没有出现差错,在转发时也没有被丢弃。

分组交换的传输单元

每一个分组的首部都含有地址(诸如目的地址和源地址)等控制信息。
分组交换网中的结点交换机根据收到的分组首部中的地址信息,把分组转发到下一个结点交换机。
每个分组在互联网中独立地选择传输路径
用这样的存储转发方式,最后分组就能到达最终目的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路由器

  • 在路由器中的输入和输出端口之间没有直接连线。
  • 路由器处理分组的过程是:
    1. 把收到的分组先放入缓存(暂时存储)
    2. 查找转发表,找出到某个目的地址应从哪个端口转发;
    3. 把分组送到适当的端口转发出去。

主机和路由器的作用不同:

  • 主机是为用户进行信息处理的,并向网络发送分组,从网络接收分组。
  • 路由器对分组进行存储转发,最后把分组交付目的主机。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分组交换带来的问题
  • 分组在各结点存储转发时需要排队,这就会造成一定的时延
  • 分组必须携带的首部(里面有必不可少的控制信息)也造成了一定的开销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三种交换的比较
  • 若要连续传送大量的数据,且其传送时间远大于连接建立时间,则电路交换的传输速率较快。
  • 报文交换和分组交换不需要预先分配传输带宽,在传送突发数据时可提高整个网络的信道利用率。
  • 由于一个分组的长度往往远小于整个报文的长度,因此分组交换比报文交换的时延小,同时也具有更好的灵活性。

1.4计算机网络在我国的发展

到目前为止,我国陆续建造了基于互联网技术的并能够和互联网互连的多个全国范围的公用计算机网络,其中规模最大的就是下面这五个:
中国电信互联网 CHINANET(也就是原来的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
中国联通互联网 UNINET
中国移动互联网 CMNET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 CERNET
中国科学技术网 CSTNET

1.5计算机网络的类别

1.5.1 计算机网络的定义

较好的定义:
计算机网络主要是由一些通用的、可编程的硬件互连而成的,而这些硬件并非专门用来实现某一特定目的(例如,传送数据或视频信号)。这些可编程的硬件能够用来传送多种不同类型的数据,并能支持广泛的和日益增长的应用。

根据这个定义:

  • 计算机网络所连接的硬件,并不限于一般的计算机,而是包括了智能手机等。
  • 计算机网络并非专门用来传送数据,而是能够支持很多种的应用(包括今后可能出现的各种应用)。

请注意,上述的“可编程的硬件”表明这种硬件一定包含有中央处理机 (CPU)。

1.5.2 不同类别的网络

计算机网络有多种类别。典型包括:

  • 按照网络的作用范围进行分类
  • 按照网络的使用者进行分类
  • 用来把用户接入到互联网的网络
  1. 按照网络的作用范围进行分类
    广域网 WAN (Wide Area Network):作用范围通常为几十到几千公里。
    城域网 MAN (Metropolitan Area Network):作用距离约为 5~50 公里。
    局域网 LAN (Local Area Network) :局限在较小的范围(如 1 公里左右)。
    个人区域网 PAN (Personal Area Network) :范围很小,大约在 10 米左右。

若中央处理机之间的距离非常近(如仅 1 米的数量级甚至更小些),则一般就称之为多处理机系统,而不称它为计算机网络。

  1. 按照网络的使用者进行分类
    公用网 (public network)
    按规定交纳费用的人都可以使用的网络。因此也可称为公众网。
    专用网 (private network)
    为特殊业务工作的需要而建造的网络。

公用网和专用网都可以提供多种服务。如传送的是计算机数据,则分别是公用计算机网络和专用计算机网络。

  1. 用来把用户接入到互联网的网络

接入网 AN (Access Network),它又称为本地接入网或居民接入网。
接入网是一类比较特殊的计算机网络,用于将用户接入互联网。
接入网本身既不属于互联网的核心部分,也不属于互联网的边缘部分。
接入网是从某个用户端系统到互联网中的第一个路由器(也称为边缘路由器)之间的一种网络
从覆盖的范围看,很多接入网还是属于局域网。
从作用上看,接入网只是起到让用户能够与互联网连接的“桥梁”作用。

1.6计算机网络的性能

1.6.1计算机网络的性能指标

性能指标,主要包括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1.速率

比特(bit)是计算机中数据量的单位,也是信息论中使用的信息量的单位。
比特(bit)来源于 binary digit,意思是一个“二进制数字”,因此一个比特就是二进制数字中的一个 1 或 0。
速率是计算机网络中最重要的一个性能指标,指的是数据的传送速率,它也称为数据率 (data rate) 或比特率 (bit rate)。
速率的单位是 bit/s,或 kbit/s、Mbit/s、 Gbit/s等。
例如4  1010 bit/s 的数据率就记为 40 Gbit/s。
速率往往是指额定速率或标称速率,非实际运行速率

2.带宽

两种不同意义:
“带宽”(bandwidth) 本来是指信号具有的频带宽度,其单位是赫(或千赫、兆赫、吉赫等)。
在计算机网络中,带宽用来表示网络中某通道传送数据的能力。表示在单位时间内网络中的某信道所能通过的“最高数据率”。单位是 bit/s,即 “比特每秒”。

在“带宽”的上述两种表述中,前者为频域称谓,而后者为时域称谓,其本质是相同的。也就是说,一条通信链路的“带宽”越宽,其所能传输的“最高数据率”也越高。

在时间轴上信号的宽度随带宽的增大而变窄。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3.吞吐量

吞吐量 (throughput) 表示在单位时间内通过某个网络(或信道、接口)的数据量。
吞吐量更经常地用于对现实世界中的网络的一种测量,以便知道实际上到底有多少数据量能够通过网络
吞吐量受网络的带宽或网络的额定速率的限制

4.时延

时延 (delay 或 latency) 是指数据(一个报文或分组,甚至比特)从网络(或链路)的一端传送到另一端所需的时间。
有时也称为延迟或迟延。
网络中的时延由以下几个不同的部分组成:

  1. 发送时延
  2. 传播时延
  3. 处理时延
  4. 排队时延
1.发送时延

也称为传输时延。
发送数据时,数据帧从结点进入到传输媒体所需要的时间。
也就是从发送数据帧的第一个比特算起,到该帧的最后一个比特发送完毕所需的时间。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2.传播时延

电磁波在信道中需要传播一定的距离而花费的时间。
发送时延与传播时延有本质上的不同
信号发送速率和信号在信道上的传播速率完全不同的概念。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3.处理时延

主机或路由器在收到分组时,为处理分组(例如分析首部、提取数据、差错检验或查找路由)所花费的时间。

4.排队时延

分组在路由器输入输出队列中排队等待处理所经历的时延。
排队时延的长短往往取决于网络中当时的通信量

数据在网络中经历的总时延就是发送时延、传播时延、处理时延和排队时延之和。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对于高速网络链路,我们提高的仅仅是数据的发送速率而不是比特在链路上的传播速率
提高链路带宽减小了数据的发送时延。

5.时延带宽积

链路的时延带宽积又称为以比特为单位的链路长度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6.往返时间

互联网上的信息不仅仅单方向传输,而是双向交互的。因此,有时很需要知道双向交互一次所需的时间。
往返时间 RTT (round-trip time) 表示从发送方发送数据开始,到发送方收到来自接收方的确认,总共经历的时间。
在互联网中,往返时间还包括各中间结点的处理时延、排队时延以及转发数据时的发送时延。
当使用卫星通信时,往返时间 RTT 相对较长,是很重要的一个性能指标

7.利用率

分为信道利用率网络利用率
信道利用率指出某信道有百分之几的时间是被利用的(有数据通过)。
完全空闲的信道的利用率是零。
网络利用率则是全网络的信道利用率的加权平均值。
信道利用率并非越高越好。当某信道的利用率增大时,该信道引起的时延也就迅速增加。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1.6.2计算机网络的非性能指标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1.7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

1.7.1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的形成

计算机网络是个非常复杂的系统。
相互通信的两个计算机系统必须高度协调工作才行,而这种“协调”是相当复杂的。
分层”可将庞大而复杂的问题,转化为若干较小的局部问题,而这些较小的局部问题就比较易于研究和处理。
1974 年,美国的 IBM 公司宣布了系统网络体系结构SNA (System Network Architecture)。这个著名的网络标准就是按照分层的方法制定的。
不久后,其他一些公司也相继推出自己公司的具有不同名称的体系结构。
由于网络体系结构的不同,不同公司的设备很难互相连通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两种国际标准

法律上的 (de jure) 国际标准 OSI 并没有得到市场的认可。
非国际标准 TCP/IP 却获得了最广泛的应用。TCP/IP 常被称为事实上的 (de facto) 国际标准

1.7.2 协议与划分层次

计算机网络中的数据交换必须遵守事先约定好的规则
这些规则明确规定了所交换的数据的格式以及有关的同步问题(同步含有时序的意思)。
网络协议 (network protocol),简称为协议,是为进行网络中的数据交换而建立的规则、标准或约定。

网络协议的三个组成要素

语法:数据与控制信息的结构或格式 。
语义:需要发出何种控制信息,完成何种动作以及做出何种响应。
同步:事件实现顺序的详细说明。

协议的两种形式
一种是使用便于人来阅读和理解的文字描述
另一种是使用让计算机能够理解的程序代码
这两种不同形式的协议都必须能够对网络上信息交换过程做出精确的解释

层次式协议结构
ARPANET 的研制经验表明,对于非常复杂的计算机网络协议,其结构应该是层次式的。

划分层次的概念举例

可以将要做的工作进行如下的划分:

  1. 第一类工作与传送文件直接有关。
  • 确信对方已做好接收和存储文件的准备
  • 双方已协调好一致的文件格式
  1. 两个主机将文件传送模块作为最高的一层 ,剩下的工作由下面的模块负责。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层次要适当。

各层次主要功能:
差错控制:使相应层次对等方的通信更加可靠。
流量控制:发送端的发送速率必须使接收端来得及接收,不要太快。
分段和重装:发送端将要发送的数据块划分为更小的单位,在接收端将其还原。
复用和分用:发送端几个高层会话复用一条低层的连接,在接收端再进行分用。
连接建立和释放:交换数据前先建立一条逻辑连接,数据传送结束后释放连接。

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

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 (architecture) 是计算机网络的各层及其协议的集合。
体系结构就是这个计算机网络及其部件所应完成的功能的精确定义
实现 (implementation) 是遵循这种体系结构的前提下用何种硬件或软件完成这些功能的问题。
体系结构是抽象的,而实现则是具体的,是真正在运行的计算机硬件和软件

1.7.3 具有五层协议的体系结构

OSI 的七层协议体系结构的概念清楚,理论也较完整,但它既复杂又不实用。
TCP/IP 是四层体系结构:应用层、运输层、网际层和网络接口层。
但最下面的网络接口层并没有具体内容。
因此往往采取折中的办法,即综合 OSI 和 TCP/IP 的优点,采用一种只有五层协议的体系结构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OSI 参考模型把对等层次之间传送的数据单位称为该层的协议数据单元 PDU (Protocol Data Unit)。这个名词现已被许多非 OSI 标准采用。
任何两个同样的层次把数据(即数据单元加上控制信息)通过水平虚线直接传递给对方。这就是所谓的“对等层”(peer layers)之间的通信。
各层协议实际上就是在各个对等层之间传递数据时的各项规定。

1.7.4 实体、协议、服务和服务访问点

实体 (entity) 表示任何可发送或接收信息的硬件或软件进程。
协议是控制两个对等实体进行通信的规则的集合。
在协议的控制下,两个对等实体间的通信使得本层能够向上一层提供服务
要实现本层协议,还需要使用下层所提供的服务

协议和服务在概念上是不一样的:

协议的实现保证了能够向上一层提供服务。
本层的服务用户只能看见服务而无法看见下面的协议。即下面的协议对上面的服务用户是透明的。
协议是“水平的”,即协议是控制对等实体之间通信的规则。
服务是“垂直的”,即服务是由下层向上层通过层间接口提供的。
上层使用服务原语获得下层所提供的服务。

服务访问点:
同一系统相邻两层的实体进行交互的地方,称为服务访问点 SAP (Service Access Point)。
服务访问点SAP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它实际上就是一个逻辑接口。
OSI把层与层之间交换的数据的单位称为服务数据单元 SDU (Service Data Unit)。
SDU 可以与 PDU 不一样,例如,可以是多个 SDU 合成为一个 PDU,也可以是一个 SDU 划分为几个 PDU。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协议必须把所有不利的条件事先都估计到,而不能假定一切都是正常的和非常理想的。
看一个计算机网络协议是否正确,不能光看在正常情况下是否正确,还必须非常仔细地检查这个协议能否应付各种异常情况。

1.7.5 TCP/IP 的体系结构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TCP/IP 体系结构的另一种表示方法

实际上,现在的互联网使用的 TCP/IP 体系结构有时已经发生了演变,即某些应用程序可以直接使用 IP 层,或甚至直接使用最下面的网络接口层。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自发贡献,不代表【wpsshop博客】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不承担相应法律责任。如您发现有侵权的内容,请联系我们。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wpsshop.cn/w/很楠不爱3/article/detail/598263
推荐阅读
相关标签
  

闽ICP备1400867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