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
踩
这是典型的数据类型不平衡问题。比如对于一个二分类任务,训练集中类别为0的负样本占样本总数的90%,而正样本只占10%。那么这样的训练集有什么弊端呢?
如果类别不平衡的样本直接丢给模型学习,那么很显然模型会在负样本上的学习效果更好,因为模型‘看到’的负样本更多。举个栗子,就像你如果花9天时间去学习数学,花一天时间去学习语文,不出意外你会在数学考试中表现更好。
那么对于类别不平衡的训练集,该如何处理呢?
做过视频或者广告点击预估比赛的小伙伴应该经常遇到这种问题,这类比赛的训练集一般都是非常不平衡的,正样本的比例通常不足10%。这里我总结了一些在比赛中用过的一些行之有效的处理方法,下面为大家逐一介绍。
Tips:是不是类别平衡的训练集就一定更好呢?这个不能保证,但对于大多数情况,类别平衡的数据对模型来说是更友好的,至少模型不会倾向于数量多的那一类别。
这是解决数据类别不平衡的最简单、最暴力的方法。
如果负样本太多,那就对负样本进行欠采样,就是随机的从负样本中抽取一部分样本,然后与正样本合并成训练集丢给模型训练。这样有个很明显的弊端,就是会造成严重的信息损失,数据收集不易,你还要丢弃一部分,很显然不合理。
如果正样本太少,那就对正样本进行过采样,就是对正样本进行复制,或者如果是NLP、CV任务,可以做一些数据增强,以此来增加正样本的数量。但是对于一般的任务来说,简单的对正样本进行复制,以此来达到增加正样本数量的目的,这样会使模型在这正样本上过拟合,因为模型‘看到’太多次这样的样本。就像你如果复习同一道题太多次,答案都背住了,所以看到类似的题就直接写答案,不会变通显然是不对的。
所以采样的方法不是解决类别不平衡问题的权宜之计,慎用。
上面介绍了对正样本进行过采样,会使模型过拟合的问题,SMOTE也是基于采样的方法,但是SMOTE可以降低过拟合的风险。
过采样是直接对样本进行复制,导致训练集重复样本太多,而SMOTE则不是直接复制,而是生成与正样本相似并且训练集中没有的样本。具体做法:首先随机选取一个正样本,然后用K近邻选取一个与其最相似的样本,取两样本的中值或者均值,作为新样本。这样生成的样本可一定程度降低模型过拟合的风险 (仍然可能过拟合) 。
Tips:如果你对K近邻有些陌生,可以参考我的这篇文章做个简单的回顾。
调整阈值也是比较简单而且有效的方法,这也是我在做比赛时经常会用到的方法。
对于二分类任务来说,一般会以0.5作为阈值来划分正负样本(比如逻辑回归),预测概率值大于0.5则判定为正样本,反之为负样本。对于类别不平衡的训练集来说,这个阈值就不再合适了,因为当使用负样本来更新模型权重时,权重的更新会使模型的输出尽量偏向于0,如果负样本太多,那么负样本对于模型权重的更新量就比较多,使得模型输出接近0的概率就比较大,所以可以根据正负样本所占的比例来调整阈值。比如正样本只占10%,则可以将阈值调整为0.1,输出概率大于0.1的则判定为正样本,这样可以很好的解决类别不平衡问题,调整阈值是个简单且高效的方法。
也可以在计算每个样本的loss时,通过为正样本增加权重的方式,来优化样本不平衡问题。该方法原理跟划分阈值类似,正样本对权重的更新会使模型输出尽可能偏向于1,但是正样本太少,所以一方面可以降低划分为正样本的阈值,另一方面则可以在计算loss时,增加正样本权重,从而增大正样本对模型参数的更新量,提高模型输出为1的概率。
模型融合不仅可以提升预测的准确性,其实也可以解决类别不平衡问题。
比如对于正样本(10%)、负样本(90%)的训练集,可以将负样本均等拆分为9份(注意一定要同分布拆分),然后每一份都与正样本组合成为一个小训练集,得到9份类别平衡的数据。然后用9个模型分别去训练(可以使用有差异性的模型, 使预测精度更高),然后可以对9个模型的预测结果加权累加,作为最终的输出。最优的权重通常难以抉择,可以使用一个LR将9个模型的输出作为输入,通过训练让模型自己学习每个模型对应的权重即可。
通过模型融合就可以保证每个模型的训练数据都是类别平衡的数据,并且还能提升预测的准确性,一举两得。
Tips:方法一简单粗暴,方法二复杂、收益低,方法三和四是我最常用到的两种,简单且高效。当你遇到类别不平衡的数据时,可以参照以上几种方法进行尝试,至于哪种方法更有效还得通过实践来证明。
Copyright © 2003-2013 www.wpsshop.cn 版权所有,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