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
踩
这里是对基本的线性代数的知识的记录
行列式n * n的表示变换,n*m的无实际意义。
总结下来是:一切向前看。
定义为:对排列中的每一个数,当前数的和小于前面的数字的个数,将这些个数加在一起就是排列的逆序数。
如排列426315 的逆序数为:
τ
(
426315
)
=
0
+
1
+
0
+
2
+
4
+
1
=
8
\tau(426315)=0+1+0+2+4+1=8
τ(426315)=0+1+0+2+4+1=8
对于行列式中某些元素的乘积满足:
a
1
,
n
a
2
,
m
=
−
1
τ
(
n
m
)
a
1
,
n
a
2
,
m
a_{1,n}a_{2,m}=-1^{\tau(nm)}a_{1,n}a_{2,m}
a1,na2,m=−1τ(nm)a1,na2,m
即符号可以通过列排列的逆序数得到。
(1)转置不变
(2)对换变号,两行互换要加负号
(3)提公因子,可以把某一行的公因子提出来放到行列式前面,而不是整个行列式。
(4)拆加性质,某一列是可以分解为两个和,行列式可以分解为两个行列式,分解是拆,合并是加。
(5)倍加不变,如第二行加上第一行的k倍,行列式的值不发生改变。
零值性质:某行为0,行列式为0,两行成比例,行列式为0。
(1)对角线法则
用主对角线的乘积减去副对角的乘积,适用于二阶和三阶的。三阶的方法计算如下:
(2)三角化法
①主对角三角行列式,元素在左下(下三角)或是右上的(上三角),结果是主对角线上的元素乘积。
②副对角三角行列式,元素在右下或是左上的,结果为
−
1
n
(
n
−
1
)
2
a
1
,
n
.
.
.
a
n
,
1
-1^{\frac{n(n-1)}{2}}a_{1,n}...a_{n,1}
−12n(n−1)a1,n...an,1。即副对角线的乘积,还需要-1的那么多次方,-1的系数可以由列排列的逆序数得到。
行/列和相等的行列式:
(3)行列式展开
余子式与代数余子式
余子式
M
i
j
M_{ij}
Mij:划掉
a
i
j
a_{ij}
aij所在的行和列.
代数余子式
A
i
j
A_{ij}
Aij:
A
i
j
=
(
−
1
)
i
+
j
M
i
j
A_{ij}=(-1)^{i+j}M{ij}
Aij=(−1)i+jMij.
余子式和代数余子式是一定比原行列式要低一阶的。
展开定理(降阶法)
一次操作是将n阶行列式降为n-1阶
展开定理:
D
=
∣
A
∣
=
a
i
1
A
i
1
+
a
i
2
A
i
2
+
.
.
.
+
a
i
n
A
i
n
D = |A| = a_{i1}A_{i1} + a_{i2}A_{i2} +...+a_{in}A_{in}
D=∣A∣=ai1Ai1+ai2Ai2+...+ainAin
对n阶行列式A, 上面是用第一行展开的结果,用其他行展开也可以,可以看到已经变成了n-1阶行列式的加和。也就实现了降阶。
关键在于先化简,使得行列式的某行或者某列出现较多的0。这样前面的系数
a
i
j
a_{ij}
aij为0,减少对代数余子式的计算。
推论:
a
i
1
A
j
1
+
a
i
2
A
j
2
+
.
.
.
+
a
i
n
A
j
n
=
{
D
,
i
=
j
0
,
i
≠
j
a_{i1}A_{j1} + a_{i2}A_{j2} +...+a_{in}A_{jn} = \left\{ D,i=j0,i≠j
可以通过展开定理一直对高阶行列式进行展开,直到可以直接进行计算。
若直接给出某行列式的代数余子式的展开形式,可以直接组成新的行列式进行计算,即展开定理的逆运用。
(4)其他
分块行列式,拉普拉斯公式
主对角的分块:
∣
A
m
O
O
B
n
∣
=
∣
A
m
C
O
B
n
∣
=
∣
A
m
C
O
B
n
∣
=
∣
A
m
∣
∣
B
n
∣
\left| Am OO Bn
副对角的分块:
∣
O
A
m
B
n
O
∣
=
∣
C
A
m
B
n
O
∣
=
∣
O
A
m
B
n
C
∣
=
(
−
1
)
m
n
∣
A
m
∣
∣
B
n
∣
\left| O AmBn O
其中m代表行列式A的阶数,n代表行列式B的阶数,C为常行列式,O为全0的行列式。
矩阵和行列式的不同表现在:
矩阵加法
A+B,要求是同型矩阵,对应元素相加减
矩阵数乘
kA,每个元素均要乘k。
矩阵乘法:
矩阵A乘矩阵B要求相邻的维度相同,则有
A
m
×
n
B
n
×
s
=
C
m
×
s
A_{m\times n}B_{n \times s} = C_{m\times s}
Am×nBn×s=Cm×s. 实际的运算定义为:
c
i
j
=
∑
l
=
1
n
a
i
l
b
l
j
,
i
=
1
,
.
.
.
,
m
,
j
=
1
,
.
.
.
,
k
.
c_{ij} = \sum_{l=1}^na_{il}b_{lj},\quad i=1,...,m,\ j=1,...,k.
cij=l=1∑nailblj,i=1,...,m, j=1,...,k.
交换律,完全平方公式,平方差公式均失效
矩阵的转置
A
⊤
A^\top
A⊤,就是行变列,列变行。
(1)伴随矩阵
A
∗
A^*
A∗
对于下面这样一个矩阵A,它的伴随矩阵定义为:
A
=
∣
a
11
a
12
a
13
a
21
a
22
a
23
a
31
a
32
a
33
∣
,
A
∗
=
∣
A
11
A
21
A
31
A
12
A
22
A
32
A
13
A
23
A
33
∣
A=\left| a11 a12 a13a21 a22 a23a31 a32 a33
需要注意的有2点,1是元素为代数余子式,2是排列方式和A的排列相比是转置的。
核心公式
A
∗
A
=
A
A
∗
=
∣
A
∣
I
A^*A = AA^* = |A|I
A∗A=AA∗=∣A∣I
其中I为单位矩阵。
(2)逆矩阵
A
−
1
A^{-1}
A−1
如果有
A
B
=
B
A
=
I
AB = BA = I
AB=BA=I,则B为A的逆矩阵,记
B
=
A
−
1
B = A^{-1}
B=A−1.
重要公式:
Ⅰ. 求逆公式:
A
−
1
=
A
∗
∣
A
∣
A^{-1} = \frac{A^*}{|A|}
A−1=∣A∣A∗
Ⅱ. 可逆的充要条件:
∣
A
∣
≠
0
|A| \neq 0
∣A∣=0
(3) A ∗ , A − 1 , ∣ A ∣ 的 性 质 A^*,A^{-1},|A|的性质 A∗,A−1,∣A∣的性质
初等变换的目的是变成行阶梯形矩阵
另外可以通过初等变换,对矩阵 A A A,求 A − 1 A^{-1} A−1,则只需让 ( A ∣ I ) (A|I) (A∣I)通过初等变换,把左边变为I,右边就是逆矩阵了,即变为 ( I ∣ A − 1 ) (I|A^{-1}) (I∣A−1)。实际上是两边同乘了一个 A − 1 A^{-1} A−1。
其实就是B能用A表示出来。
线性相关
①给定n维向量组A:
α
1
,
α
2
,
.
.
.
,
α
m
,
\alpha_1,\alpha_2,...,\alpha_m,
α1,α2,...,αm,,存在一组不全为0的数
k
1
,
k
2
,
.
.
.
,
k
m
k_1,k_2,...,k_m
k1,k2,...,km,使得
k
1
α
1
+
k
2
α
2
+
.
.
.
+
k
m
α
m
=
0
k_1\alpha_1+k_2\alpha_2+...+k_m\alpha_m =0
k1α1+k2α2+...+kmαm=0,则称向量组A线性相关,否则线性无关。
②若
R
(
α
1
,
α
2
,
.
.
.
,
α
m
)
<
m
R(\alpha_1,\alpha_2,...,\alpha_m)<m
R(α1,α2,...,αm)<m则向量线性相关,若相等则线性无关,秩的角度判断。
③
α
1
,
α
2
,
.
.
.
,
α
n
\alpha_1,\alpha_2,...,\alpha_n
α1,α2,...,αn为n维列向量,则:
∣
α
1
,
α
2
,
.
.
.
,
α
n
∣
=
0
|\alpha_1,\alpha_2,...,\alpha_n| = 0
∣α1,α2,...,αn∣=0等价于
α
1
,
α
2
,
.
.
.
,
α
n
\alpha_1,\alpha_2,...,\alpha_n
α1,α2,...,αn线性相关。
∣
α
1
,
α
2
,
.
.
.
,
α
n
∣
≠
0
|\alpha_1,\alpha_2,...,\alpha_n|\neq0
∣α1,α2,...,αn∣=0等价于
α
1
,
α
2
,
.
.
.
,
α
n
\alpha_1,\alpha_2,...,\alpha_n
α1,α2,...,αn线性无关。
极大线性无关组
向量组
α
1
,
α
2
,
.
.
.
,
α
s
,
\alpha_1,\alpha_2,...,\alpha_s,
α1,α2,...,αs,的部分向量
α
i
1
,
α
i
2
,
.
.
.
,
α
i
r
,
\alpha_{i1},\alpha_{i2},...,\alpha_{ir},
αi1,αi2,...,αir,满足条件:
(1)
α
i
1
,
α
i
2
,
.
.
.
,
α
i
r
\alpha_{i1},\alpha_{i2},...,\alpha_{ir}
αi1,αi2,...,αir线性无关。
(2)
α
1
,
α
2
,
.
.
.
,
α
s
,
\alpha_1,\alpha_2,...,\alpha_s,
α1,α2,...,αs,中的任一向量均可由它们线性表示,则称向量组
α
i
1
,
α
i
2
,
.
.
.
,
α
i
r
\alpha_{i1},\alpha_{i2},...,\alpha_{ir}
αi1,αi2,...,αir为向量组
α
1
,
α
2
,
.
.
.
,
α
s
,
\alpha_1,\alpha_2,...,\alpha_s,
α1,α2,...,αs,的一个极大线性无关组。
齐次线性方程组
A
m
×
n
x
=
0
A_{m\times n}x = 0
Am×nx=0
解的判定:
(1)
R
(
A
)
=
n
R(A)=n
R(A)=n可以推出
A
m
×
n
x
=
0
A_{m\times n}x = 0
Am×nx=0只有零解。
(2)
R
(
A
)
<
n
R(A)<n
R(A)<n可以推出
A
m
×
n
x
=
0
A_{m\times n}x = 0
Am×nx=0有非零解,且有n-R(A)个无关向量。
非齐次线性方程组
A
m
×
n
x
=
b
A_{m\times n}x = b
Am×nx=b
解的判定:
(1)
R
(
A
)
=
R
(
A
∣
b
)
=
n
R(A)=R(A|b) = n
R(A)=R(A∣b)=n,方程组有唯一解。
(2)
R
(
A
)
=
R
(
A
∣
b
)
<
n
R(A) = R(A|b)<n
R(A)=R(A∣b)<n,方程组有无穷解。
(3)
R
(
A
)
≠
R
(
A
∣
b
)
R(A) \neq R(A|b)
R(A)=R(A∣b),方程组无解。
求特征值、特征向量:
(1)特征值:
∣
A
−
λ
I
∣
=
0
|A-\lambda I|=0
∣A−λI∣=0,解出lambda即为特征值,特征值实际上是通过矩阵A进行线性变换的特征向量缩放值。
(2)
∣
A
−
λ
I
∣
=
0
|A-\lambda I|=0
∣A−λI∣=0化简到行阶梯型矩阵,求它的通解就是特征向量。
特征值的性质
①特征值的和等于主对角元素的和,即矩阵A的迹。
②特征值的积等于矩阵A对应的行列式。
③若A的特征值为
λ
\lambda
λ,则有下面的表格:
矩阵 | k A kA kA | A 2 A^2 A2 | a A + b I aA+bI aA+bI | A m A^m Am | A − 1 A^{-1} A−1 | A ∗ A^* A∗ |
---|---|---|---|---|---|---|
特征值 | k λ k\lambda kλ | λ 2 \lambda^2 λ2 | a λ + b a\lambda + b aλ+b | λ m \lambda^m λm | 1 λ \frac{1}{\lambda} λ1 | ∣ A ∣ λ \frac{|A|}{\lambda} λ∣A∣ |
方阵对角化判定,满足这两个条件:
①A有n个线性无关的特征向量
②无关特征向量个数=重特征值重数
二次型基本概念
二次齐次,所有项都是二次,包括
x
1
2
x_1^2
x12和
x
1
x
2
x_1x_2
x1x2这种形式,用矩阵表示时,平方的前面系数放在矩阵的主对角线,其他的如
x
1
x
2
x_1x_2
x1x2前面的系数放在(1,2)和(2,1)两个位置,并除以2。没有的位置时0。
化二次型为标准型
即把二次型的矩阵,进行正交相似对角化。得到正交矩阵Q,进行正交变换:
x
=
Q
y
x=Qy
x=Qy。标准型为:
x
=
λ
1
y
1
2
+
λ
2
y
2
2
+
.
.
.
+
λ
n
y
n
2
x=\lambda_1y_1^2+\lambda_2y_2^2+...+\lambda_ny_n^2
x=λ1y12+λ2y22+...+λnyn2,其中
λ
n
\lambda_n
λn为特征值。
正定性
判断二次型矩阵是否正定:
方法1:顺序主子式
三个顺序主子式全大于0,就正定,顺序主子式即对矩阵分别求1,2,…,n阶行列式。
方法2:特征值
首先求出特征值,特征值全是正,就正定。
Copyright © 2003-2013 www.wpsshop.cn 版权所有,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