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
踩
样本函数的总能量是无限的,但是其平均功率是有限值。估计的意义是取一段有限的信号值,去反映原信号的波形或者统计特性。然而对于随机信号而言,它没有确切信号,因此直接研究其频谱没有意义,所以才回去研究平均功率随频率的分布,也就是功率谱估计。
功率谱密度有很多方法,本篇是从经典谱估计出发。
经典功率谱估计共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普遍用的几种方法:周期图法(Periodogram,直接法)、BT法(Blankman-Tukey,自相关法,间接法)以及BT法的两种情况。第二部分是利用两种分段方法(Bartlett法和Welch法)改进功率谱估计。
在周期图法和BT法中,功率谱估计的原信号设为高斯白噪声,因为BT法必须用在广义平稳随机过程,所以现有的函数只有周期图法的函数,所以前半部分中,两种方法我都用单一样本表示,改进前的matlab程序是从原始公式开始写,这样可以更方便地了解两种方法的内部过程。最后也会给出功率谱估计的质量:偏差和方差。
而在改进方法中,我们直接用Pwelch函数来实现分段的周期图法;而由于没有直接的分段的BT法公式(可能是因为BT法只能用在广义平稳过程中),所以在单一样本的基础上,先进行分段处理,每段再各自利用BT法处理,最后再求平均,来实现分段的BT法。第三个方法是利用MTM法来实现分辨率和方差的平衡。
提示:以下是本篇文章正文内容,下面案例可供参考,全文的几个主程序是一个整体,请勿分开复制直接运行。
单一样本且不分段
由于高斯白噪声具有各态历经性,所以可以用足够长的单一样本来估计,用时间平均来代替集总平均,所以下面两种方法都是用单一样本来估计。两种方法的表达式如下:
第一个式子是BT法,也就是利用维纳-辛钦定理,先求出原信号的自相关函数,再求傅里叶得到功率谱密度,所以也称这种方法为直接法。但由于此定理只能用在广义平稳随机过程中,所以BT法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第二个式子是周期图法,是从能量和的角度出发,用傅里叶系数的平方来表示,这是最早提出的功率谱估计的方法,沿用至今,也被称为直接法。
虽然这种方法最早出现,但现在相比以前,多了FFT来做傅里叶变换,加快了运算速度。公式如下表示:
下面是此方法实现的代码和结果,由于理论上周期图法和BT法是等价的,在表达式中也可以相互推导,只有点数不同:周期法补零为2*N-1时,与BT法M=N-1完全等效。所以在周期图法中给出了补零值的情况,以便后面与BT法M=N-1的情况作比较。
clc;clear all;close all; N=200; rx_BT=zeros(1,N); x=randn(1,N); %% 周期图解法PER xk=abs(fft(x)); %%做的是N1点fft for ki=1:N sf_per(ki)=((xk(ki))^2)/N; end rx_per=fftshift(abs(ifft(sf_per))); figure; subplot(2,2,1); plot(rx_per);title('per的自相关函数'); subplot(2,2,2); plot(sf_per);title('per的功率谱密度'); axis([-inf +inf -5 5]); %% 周期图解法PER,XN补零成X2N-1 xn_2n=[x,zeros(1,N-1)]; %%补零 xk_2n=abs(fft(xn_2n)); %%做的是2*N1点fft for ki=1:(2*N-1) sf_per_2n(ki)=((xk_2n(ki))^2)/(2*N-1); end rx_per_2n=fftshift(abs(ifft(sf_per_2n))); subplot(2,2,3); plot(rx_per_2n);title('per的自相关函数,XN插零成X2N'); subplot(2,2,4); plot(sf_per_2n);title('per的功率谱密度'); axis([-inf +inf -5 5]);
上面周期图法的程序是用FFT写的,也可以用periodogram函数来写:
[Pxx,f] = periodogram(x,window,nfft,fs)
至此,也可以证明一下,BT法M=2N-1等效于周期图法的2N-1点,由于周期图法补完零,功率减半,这里为了与BT法对比,将其结果乘2。
plot(lags,sf_BT,lags,sf_per_2n*2);title('证明BT法等效周期图法');
legend('BT法M=2N-1','周期图法2N-1点(结果*2)');
BT法虽然仅用于广义平稳过程,但是它的优点是可以在自相关函数上二次截短加窗,使功率谱更加平滑。
例如在高斯白噪声中,自相关函数理论上是冲激函数,而加窗就相当于使其逼近理论函数,功率谱也更加逼近常数1。
加窗的实现是下式中的M取值,当M=N-1时等效于周期图法,而当M<N-1时,也就意味使自相关函数加窗后再做傅里叶变换。
根据上述所述,需要考虑BT法下M的取值:
下面讨论了M的三种方法:M=N-1;M=N/4;M=N/8
%% 间接法BT法M=N-1 [rx_BT,lags]=xcorr(x,'coeff'); sf_BT=(abs(fft(rx_BT))); figure; subplot(3,2,1); plot(lags,rx_BT);title('BT的自相关函数,M=N-1'); subplot(3,2,2); plot(lags,sf_BT);title('BT的功率谱密度'); axis([-inf +inf -5 5]); %% 间接法BT法M<N-1 M1=N/4; rx_BT_M1=zeros(1,2*N-1); rx_BT_M1(N)=rx_BT(N); for ii=1:M1 rx_BT_M1(N+ii)=rx_BT(N+ii); rx_BT_M1(N-ii)=rx_BT(N-ii); end sf_BT_M1=(abs(fft(rx_BT_M1))); subplot(3,2,3); plot(lags,rx_BT_M1);title('BT的自相关函数,M=N/4<N-1'); subplot(3,2,4); plot(lags,sf_BT_M1);title('BT的功率谱密度'); axis([-inf +inf -5 5]); M2=N/8; rx_BT_M2=zeros(1,2*N-1); rx_BT_M2(N)=rx_BT(N); for ii=1:M2 rx_BT_M2(N+ii)=rx_BT(N+ii); rx_BT_M2(N-ii)=rx_BT(N-ii); end sf_BT_M2=(abs(fft(rx_BT_M2))); subplot(3,2,5); plot(lags,rx_BT_M2);title('BT的自相关函数,M=N/8<N-1'); subplot(3,2,6); plot(lags,sf_BT_M2);title('BT的功率谱密度'); axis([-inf +inf -5 5]);
值得注意的是:为了对比实验组,加完窗做的FFT还是加窗前的点数N。如果想要去掉加完窗两边的零点,再做FFT,就需要改变自相关函数[rx,lags]=xcorr(x,y,maxlag,‘coeff’)里的maxlag参数,这里的maxlag(最大滞后)的意思是将rx加上矩形窗,再将加窗后的自相关函数做FFT得到功率谱密度。
补零和不补零得到的功率谱密度函数是相同的,只是采样率有所不同,这里对比了补零和不补零做FFT的区别:
一般用偏差和方差来估计功率谱估计的好坏,二者的求解如下所示。本文依照此公式,求得上述五种角度的功率谱估计得出各自的估计质量。
按照上式,求五种角度的偏差和方差
L1=length(sf_BT); L2=length(sf_BT_M1); L3=length(sf_BT_M2); L4=length(sf_per); L5=length(sf_per_2n); L=[L1 L2 L3 L4 L5]; LMAX=max(L); SF=zeros(length(L),LMAX); for k=1:L(1) SF(1,k)=sf_BT(k); end for k=1:L(2) SF(2,k)=sf_BT_M1(k); end for k=1:L(3) SF(3,k)=sf_BT_M2(k); end for k=1:L(4) SF(4,k)=sf_per(k); end for k=1:L(5) SF(5,k)=sf_per_2n(k); end %% 求几种方法的偏差 for i=1:length(L) SF_E(i)=sum(SF(i,:))/L(i); bia(i)=SF_E(i)-1; %%E(P(K))-P(K) 功率谱密度理论值是常数1,因为是高斯白噪声 end figure; subplot(2,1,1); bar(abs(bia),0.5);axis([0 length(L)+1 -inf inf]); for i=1:length(bia) text(i,bia(i),[num2str(bia(i))],'HorizontalAlignment','center'); end set(gca,'XTick',1:length(L)); set(gca,'XTickLabel',{'BT法不取窗','BT法取M=N/4窗','BT法取M=N/8窗','周期图法N点','周期图法2N点'}); title([num2str(length(L)),'种方法的偏差']); %% 求几种方法的方差 for ii=1:length(L) for kk=1:L(ii) SF_2(ii,kk)=(SF(ii,kk)-SF_E(ii))^2; end var(ii)=sum(SF_2(ii,:))/L(ii); end subplot(2,1,2); bar(var,0.5);axis([0 length(L)+1 -2 2]); for i=1:length(var) text(i,var(i),[num2str(var(i))],'HorizontalAlignment','center'); end set(gca,'XTick',1:length(L)); set(gca,'XTickLabel',{'BT法不取窗','BT法取M=N/4窗','BT法取M=N/8窗','周期图法N点','周期图法2N点'}); title([num2str(length(L)),'种方法的方差']);
可以得出结论:
1.方差和分辨率成反比
2.增大数据N,方差会减小
3.取窗越小,方差也越小
4.偏差和方差没有必然关系
由于篇幅问题,改进后的功率谱估计留着下一节
今天从基础公式出发,介绍和仿真了两种功率谱估计的方法。但是由于这种情况的方差很大,功率谱密度的波形也很粗糙,所以改进主要是从分段出发,分段有两种方式:也就是不重叠分段(Bartlett 平均)和重叠分段(Welch 平均)。又由于功率谱密度的分辨率和方差是一对矛盾,所以MTM法主要是解决二者的平衡关系。
Copyright © 2003-2013 www.wpsshop.cn 版权所有,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