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
踩
无论何时,思维和行动都决定着一个人的命运,格局与价值观则 影响着一个人的成败,而这正是底层逻辑的核心。
学习底层逻辑,是为了让我们在陷入困境或发展不佳时拥有开放 的视野、无尽的想象力、强大的学习力与直透本质的能力。
思维层次越高,你的价值就越高;底层逻辑越坚固,解决问题的 能力越强,发展机会就越多,成就也就越大。
第一,我是谁? 第二,我能干什么? 第三,我应该怎么干?
除了你自己,没人是你一生的依靠
觉得命运不公,是因为你只想求助命运
事实是,命运的主宰者一直是我们自己,求助于别人拉一把,无 异于自卑沉沦。工作中你是自信奋发,是怀才不遇,还是主动抓住机 会,这些完全不同的状态全由你来决定。你的未来取决于自己,也 100%地倚仗于自己。
四条工作原则:
对工作,学习基础知识,熟悉岗位职责,理清工作流程,抓住工 作重点;
对客户,累积客户信息,了解客户诉求,牺牲自我时间,完成客 户愿望;
对老板,深谙老板好恶,配合老板节奏,完成老板任务,达成老 板目标;
对同事,摸清同事秉性,善于利用关系,控制友善距离,提高工 作效率。
这四条缺一不可,不是一步登天,而是万步登天。能沉下心来走 上万步,将工作、客户、上级和同事四个维度的事情处理好,提高能 力,强大自己,那就能平步青云,成就自身。没谁能躲开这四条,你 看到有人好像轻轻松松就成功了,那是你没看到他背后做这些事情时 的辛苦与投入。
成功不是让大风把你吹上去,是你凿山为梯一步步爬上去。
做好信心定位,也要做好思想准备。
被称为“经营之圣”的稻盛和夫在《干法》一书中说过四句话: 不断树立高目标;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不要有感性的烦恼;严 酷地锻炼自己。
总结起来,就是要针对自己做好信心的定位,也要做好吃苦的思 想准备,然后努力挖掘自己的潜力,逐步锻炼和提升能力。
信心是第一步,吃苦是第二步,最后一步才是成就自我。
从来没有捷径,必须循序渐进 。
第一,要给自己量身定做一个学习和工作计划。先学什么,后学 什么,让能力慢慢成长,要合理而不是激进,要成熟而不是天真。
第二,当然要有雄心壮志,但更要有十年磨一剑的思想准备。先 将眼前的事情一件件做好,做到位,实现厚积薄发。这才是成功的本质。
生活中我们要有私心,比如关心亲人,照顾孩子,赡养父母,这 都是人人要具备的私心。但工作中不行,我们的心可以去感受到工作 中的人和事物的好坏,一个人有没有能力,能为公司做多大的贡献, 我们能提供哪些帮助,衡量这些有公正的标尺,有统一的标准,人们 在看着,也会效仿,因此不要让私情与私欲蒙蔽自己的眼睛,主导自 己的行为。
“心”也是我们内在的动机。
当人的动机掺杂私欲时,必然影响他的思想和行为。他会投机取 巧,忙于攀拉关系,靠领导亲戚的庇护上位,在团队中制造不公平竞 争。在他的逻辑中,他所依赖的不是他自己,是想靠傍大腿获得成 功,最后必然影响企业的工作成果,也影响他自己的声誉。
只要没有私心,我们就没有干不成的事。相反,如果工作中有私 心,不但员工难成长,公司也难有发展。
希望我们都不要争着去做一个聪明人,而是努力成为一个踏实和 专注的人。
如果一个人有很成熟的底层逻辑,他能立刻想明白这个道理—— 能做好最基本的工作,才能负责一个项目;能负责好一个项目,才 能管理一个部门;能管好一个部门,才有机会管理一家公司。
能力的提高是由下至上,饭要一口一口吃,力量要一点一点积 累。当不好一名优秀的员工,也就不可能创业成功。做不好价值的定 位,也就找不到实现自我价值的平台。
先做最好的自己,体现的是一种专注的定位,是对自身的聚集, 是强有力的起飞点。如果一个人能有这种认知,那么他的生活和工作 都能不断地前进,飞快地成长。
成为最好的自己,才有能力去改变环境,影响别人,乃至改造世 界。我相信,谷歌公司的管理者和员工在工作中也是这么想的。
奋斗,就要有一个基本目标。
志向是很宏大笼统的概念,它可以包括任何东西,比如钱。
其实也就是,为钱工作并用钱实现自己不工作的理想。
第一,如果你没有其他志向,为钱工作并不丢人。工作不敢谈 钱,才是一种有问题的心态和表现。
第二,如果你没有一个奋斗目标,就不可能有进取心,也就很难 找到接地气的定位。
第三,如果你失去了上进心,到最后便只能沦为龙套,成为别人 的牺牲品。所以为钱奋斗也比毫无志向要好。
聪明人太多,得体的人却太少。
我们要首先成为一 个得体的人,先为大局着想,其次再考虑自己的地位、收入。
笨一点没关系,重要的是把事情做对
工作中管理者和员工的 底层逻辑是统一的:先做对事情,然后做好事情。这跟智商无关,跟 情商有关。不聪明可情商高的人顶多显得笨拙一些,事情做得慢一 些,可他们每一步走得都比较踏实。他们不会伤害公司和同事,不会 给客户留下不安的印象,也让老板觉得放心。所以要改造固有的思 维,在自己的大脑中删掉“聪明”这两个字,让自己从思考到言行都 以得体为目标。
一个人不但要对自己的能力进行定位,还要对自己所处的环境进 行定位——“我会干什么”是第一步,“我在什么地方发挥这种能 力”是更重要的第二步。
我们要发挥自己的专长,就必须适合环境的需要,懂得选择与自 己的特点相匹配的环境。脱离了环境的需要,人的专长也就失去了价 值。即使再有野心,也没办法在一个陌生的环境中做出多大的成绩。
没有准备,给你机会也没用
你的内心可能有无数种关于工作、未来的闪闪发光的想法,对如 何做好一件事早就思考了无数遍,也想象了很多成功的场景。可是, 你的思维仅仅停留在一种“浅思考”的层面,未落实到可行性的方 案,未形成书面或系统化的计划以及步骤。这样一来,随着时间的推 移,你除了重复地欣赏别人的成功案例之外,你在该领域的经验和技 能仍然未做好准备。即便机遇降临,你也会再一次错过。
作为现代的职场中人来说,我们的能力不足是可以培养的,但是 如果对待机会的态度和行动出了问题,就会在不断错失机遇的打击下 消磨掉自己的士气,变得越来越平庸,也就失去了上司的信任和同事 的尊重。
很小的机会,也要及时抓住。
小机会的背后常意味着大机会。
因此,即使是一份材料这么平常的任务,你的上司也在考察你。
公司要重用一个人,必先观察他的工作习惯,乃至思想准备情 况。如果你尚未准备好,那就不会给你机会。所以要时刻准备好,在 工作中认真负责,一丝不苟,才能在机会来临时赢得上司的信任,表 现出自己的能力,实现自己的价值。
在优化工作的底层逻辑时,任何时候都十分重要的一条标准就 是:无论做什么都要用结果去落实。
结果总是第一位的,不管是好结果还是坏结果,做事都得有始有 终,用最终的成果说话。就是说,只要开启一件工作,就得让它落地 生根。这是工作的本质,也是我们通过工作使能力获得成长的需要。
你所获得的回报,不是由你的期待决定的,是由你提供的结果制造的。
与希克曼合著有《创造卓越》一书的著名学者席尔瓦说过一段 话: “在任何一个能和对手博弈的场合,胜利总是属于在思想上、计 划上以及行动上比对手高出一筹的一方。”剖析这段话,席尔瓦的重 点是——最能体现人的综合素质的是他的思想、计划及行动所创造的 效果。
不管他是怎么想的,都要先出了效果再谈,否则就是空中楼阁。
在工作和利益之间起到连接作用的不是大脑中的思维,是 行为结果。
作为员工一定要勇于主动和优先地做事,不仅把工作做完,还要 做得漂亮。当你能够在老板过问之前就将一个完美结果准备好的时 候,你想要的利益自然就会主动找上门来。
我们的工作哪个地方最值钱?就是在这个环节:
第一,说得好听,不如做得好看,计划完美与否没关系,结果 才是评价标准!对此我们应该都有体会,有的人字写得好看,话说得 漂亮,方案也逻辑严谨毫无漏洞,可就是结果令人侧目,创造不出好 的成绩,又有什么用呢?
第二,能赚钱的不一定是好员工,但好员工一定能给公司赚 钱!在事业上不要羞于谈钱,谈钱不是坏事,尤其是要算一下自己能 帮公司赚多少钱。这是你的命根子,公司评价一个人是否有担当,就 看他为公司创造了多少利润,而不是他有多少奇妙的想法。
这两条是员工优秀的底层逻辑的行为标准,也是我们应该思考和 努力的方向,是评估员工是否称职的铁律。
马云说过: “公司请你来是干什么的呢?是解决问题而不是制造 问题。所以我们要让解决问题的人高升,让制造问题的人让位,让抱 怨问题的人下课。”
这句话清清楚楚表明,员工的行为逻辑是遇到问题就要拿得出解 决方案,否则就不是正确的员工思维。
如果一个人只能发现问题但解决不了问题,那么他本人就成了一 个问题。
厉害不是说出来的,是做出来的。公司也不是学校,不看学分评 价人,就算清华毕业的高材生,如果没有业绩也得靠边站。
第一,评估员工能力的最大标准,是你所负责的工作成果,而 不是你写在纸上的想法。挂在嘴上的厉害是虚的,能动手的厉害才是 实的。管理者可以只动动嘴,员工一定要学会跑腿。就是说,要让自 己成为优秀的实干派。没有技能证书并不影响工作的质量,只要你的 动手能力强。
第二,好的结果要先从小事做起,不要一次目标太大。凡是在自 己责任范围内的事,要一件件努力做好。做到了这一点,你的嘴上不 说,公司也能看到,老板也会记在心里。
评估能力,需要综合判断
公司对一个人能力的评估是立体的,不是单靠某一项的分数,比 如加班的时间,而是需要综合判断。例如,在你完成一个项目的时 候,公司看的是你的工作效率,是对于时间的利用质量,而不是看你 这一周加了多少班。
效果永远是第一位的,花费的时间则不重要。所以,在上司对员 工的评价逻辑中,加班并不是一种加分项,相反当你在正常上班时间 内完不成规定的任务时,加班还是减分项。
加班不是目的,出成绩才是目的
对于加班我们可以这样来形容:人们坐在办公室通宵达旦地加班 时,究竟是否记得自己为什么这么做?当你深夜11点仍然忙于工作并 自我感动时,有没有计算过自己从加班中获得了多少成绩?事实是, 多数人的加班只是在弥补白天疏忽、偷懒的过失,而不是为了多干出 点成果。
加班从来都不是目的,能干出实实在在的成绩才是。所以永远不 要无效加班,要提高自己的时间利用效率。
现在不少人都是这样的状态——他们好像每天都有做不完的工 作,时时刻刻在领导面前表现,比如经常性地加班到深夜,每次上司 看到他时,他都在忙。但是细究他的工作,你会发现他的效率很差, 正事没做几件,闲事做了一堆。这其实不是工作方法的问题,而是工 作的心态不对。尽管忙忙碌碌,造成了一种他很勤奋的印象,实则没 出几件像样的结果。
很多人问过我应该如何提高效率,以便能做更多事情的问题。我 的员工也曾向我请教:“老板,我怎么表现才是对的?”
我一般会这么回复:人的时间有限,就以时间尺度而言,一个人 的效率是很难真正得到突破性提高的。精力再厉害,他也只能将一天 的13个小时左右的时间潜力挖掘出来。精力有上限,效率自然也有天 花板。因此,我们唯一能够控制的就是少做一点无关的事情,多在与 自己有关并且重要的工作上下工夫。
表现对了,工作效率才能提高,结果才能更好。
正如上面所说,表现再多却没有结果,就是一种苦劳。
没有功劳的苦劳值得赞赏吗?显然,这样的苦劳在公司的眼中不 值一文。
企业只认功劳,管理者也只看成绩。所以千万不要觉得我是一个 基层员工,只要表现得十分勤奋就可以了,反正我人又没闲着,流血 又流汗,公司不会不奖励我吧?如果你这么想,早晚是要失业的。
在工作中我们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对“结果”的评价。到底,是结 果(功劳)重要还是过程(苦劳)重要?
听一听巨人集团的创始人史玉柱是怎么说的。
他在一次节目中提到了一个问题: “如果你是老板,你有一个项 目,分别由两个团队实施,到了年底,第一个团队完成了任务,拿到 了事先约定的高额奖金,另一个团队没有完成任务,但他们很拼很辛 苦,全都尽了力,只是没有完成任务,你会奖励这个团队吗?”
不少人觉得应该给予奖励以鼓舞军心,但史玉柱却说: “我不会 给任何奖金,有功劳才是对公司有贡献,苦劳对公司的贡献是零,我 只奖励功劳,从不奖励苦劳。不过,我会在发年终奖的当天请他们吃 饭。”
人们也常问:究竟什么才是执行力?在我看来,能够拿出结果的 能力才叫作执行力。在成功人士和精英人才的思维与行为模式中,我 们从中归纳出来的最有价值的底层逻辑,就是“时刻关注结果。”
要想把事情做成,我们唯一的兴趣点就是结果。你要疯狂地追求 结果,致力于目标的实现,其他的任何事情都是次要的。
只有结果是好的,才能回过头去关注过程,否则过程便毫无意 义。
这个世界优秀的人到处都是,有天赋者亦不乏人,优秀和天赋并 不是稀有品质。但为什么一些起初很优秀也有天赋的人却最终未能有 所成就,而是闪光一段时间后便突然默默无闻了呢?就是因为他们满 足于自己的天赋和起点,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
记住这句话——优秀的人如果不够努力,必然竞争不过天赋一般 却十分勤奋的人。
我们知道扎克伯格很优秀,是软件天才,在大学时便创办了脸 书。但你知道他平时的状态吗?在别的同学去参加聚会、尽情娱乐 时,扎克伯格一个人躲在宿舍策划他的网站页面,琢磨怎样才能让自 己的交友网站容纳更大的访问量。一行简单的代码他也要认真和反复 地研究好几遍,有时到凌晨四五点。他从未放弃过学习,才保证了自 己能使脸书从创立起便风靡美国并成为全球最大的社交平台之一。
比尔·盖茨在大学时也曾将自己关在一个房间苦学7个小时,勤奋 是他取得卓越成就的强大推动力。
所以,有的人越来越优秀,是因为他在优秀的基础上积极努力和 不断学习,让自己的能力更强,水平更高,而不是他本身的天赋、家 庭背景或人脉关系。在天分的基础上比普通人更努力,便迅速拉开了 差距。这样一来,就形成了一个正循环,为自己赢得了广阔的发展空 间。
“表演努力”是什么呢?就是有的人看着特别勤奋地工作,埋头 苦干,一分钟也不闲着,其实碰上关键问题的时候,他却解决不了。 他的努力更像是一种演出,根本没有深入工作之中以求获得成效。
像演员一样在“表演努力”的人,生活和工作中随处可见。
没有成效的忙碌,是低品质的勤奋,意味着你应该提升自己的学 习逻辑了。
现实中不少人都有这种特点,他们为了感动自己,也是想通过这 种行为说服自己,制造一种心理安慰。其实,真正的努力不是比谁把 自己虐得更惨,也不是比谁花得时间更多,而是做对事,做好事, 用有效的行动让每一天都看得到效果。
真正阻碍一个人成功的,不是机会来了他没抓住,也不是交代给 他的工作他因能力有限而没有做好,更多的是他内心的懒惰以及安于 现状的思维方式。当这种思维方式表现出来并左右自己的行为时,从 源头便决定了一个不如意的结果,将来机会来了他也抓不住。
第一,我们一生中遇到的大部分机会并不能立马变现,但却是 一种极为重要的储备。事实上,储备非常重要,让自己时刻准备着, 才能在关键时刻爆发。这样的好机会你不去争取,未来就没有能力竞 争可以变现的机遇。举个很简单的例子,你今天不学习和充电,明天 连升职加薪的考核名单都进不了,因为老板觉得你不努力,不够格。
第二,人必须逼自己一把,给自己一个与强者竞争、向更优胜 者挑战的机会。有调查显示,凡是为自己设置更高目标的人,他们就 算实现不了这一目标,也往往比那些目标较低的人取得的成就更大。 这是因为,在挑战的过程中他们能够获得非常好的储备,帮助他们最 大限度地挖掘自身的潜能,发挥最高的水平。
所以我喜欢那些敢挑战不可能的员工,上进的勇气比现有的水平 重要。即使挑战失败,你的表现公司也看在眼里。坚持下去,你就有 机会胜利!
要想人前显贵,必得背后受罪。
天上不会掉馅饼,想要出人头地,获得成功并且让别人高看你一 眼,那么就要通过无数的汗水为自己铺就一条上升之路。
你在人前有多风光,取决于你在人后有多辛苦。即使你有过人的 天赋,也要具备这样的决心和意志力,要在背后多努力,才能成为一 名受人钦佩的高手。
向比自己资历浅的人学习就很丢面子吗?我相信不少人是这么认 为的。
老员工在公司待得时间长了,虽然有资历,有威望,也有一定的 经验,但和优秀的新人相比,也未必就能事事做好。许多新人比老员 工锐意进取,掌握的最新的工作技能也更多,这是老员工需要学习 的,也是要勇于向他们请教的。
其实,我们不仅要向公司的同事学习,也要抓住一切机会向客户 学习,从实战中积累经验,增强自己的能力,而不是死抱着面子不 放。当你有一天把“学习比面子更重要”这句话作为自己的工作原则 时,你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学习力是什么?
学习力首先不是学历体现的能力,而是对未知的知识主动汲取和 积极上进的能力。总有人在工作中戴着有色眼镜看人,比如用学历的 高低评价别人的能力,也以自己的高学历为荣。比如自己是复旦毕业 的,就瞧不上普通院校生;自己在哈佛进修过,就目空一切觉得凌驾 于国内大学出来的同事之上。可事实上,一份光鲜的学历只是说明你 的过去有比较高的起跑线,却根本代表不了你的未来。
躺在学历上睡大觉,早晚都会闪了腰!
具体解释起来,学习力包括三个方面:
第一,学习的动力。你不想学,没人能逼你。所以学习力首先是 自己有强烈地想进步的动机,这是提升工作能力最大的前提。
比如,热爱学习的人可以做到天天早晨五六点起床,不热爱学习 的人则在温暖的被窝抱着闹钟睡到太阳晒屁股。有没有足够的动力, 决定了你是前者还是后者。
第二,学习的毅力。坚持就是胜利,我们都听过这句话,但你能 坚持学习多久?这才是个问题。许多人小有所成便自满自得,稍遇挫 折便中途放弃,这都是缺乏毅力的表现。在人类所有的品性中,毅力 是最富有力量、也最难获取的一种。
一件事你坚持10天,什么成果都不会有;坚持100天,初见成效; 坚持1000天或更长,才能见到大的成果。活到老学到老,我们要有坚 持学习一生的觉悟和意志力。
第三,学习的能力。愿意学,坚持学,这还不够,你还要会学, 掌握高效学习的方法,才能在相同的时间内取得比别人更大的进步。 现在有个流行词叫“高品质勤奋”,讲的就是勤奋的效率。
不是说你付出了时间和汗水便能有回报,而是要提高效能,用最 少的时间创造最大的成果。我们要让自己充分具备这种能力。
学习力是一个人、一个企业在竞争中强壮自己、超越他人的核心 能力,也是人在社会的竞争力的综合体现。一个人有了优秀的学习 力,他就能比较有效地把知识资源转化为自己的知识资本,进而在实 践中验证知识,收获实战经验。
凡是学习力强的人,在长时间的竞争中总能笑到最后。
在各行各业,拒绝学习的反面案例比比皆是。
比如,当摩托罗拉还沉醉在经典机型V8088的时候,它不知道诺基 亚已经迎头赶上。但当诺基亚也沉醉于自己的成功时,苹果公司却悄 悄地走在了前面。失败者都是拒绝学习和改变的结果,成功者也都是 有强大的学习力和危机意识的人。
就像通用电气历史上最伟大的 CEO杰克·韦尔奇说的: “未来你 可以拒绝学习,但你的竞争对手不会。”
过去的经验对我们来说既是资产,也是负债;未来的学习对我们 来说既是投入,同时也是无比宝贵的资产。在过去能让你成功的经验 如果今天不通过学习加以改进,现在和未来很可能便会成为你失败的 原因。
对手是不等人的,你必须时刻不停地学习,才能跟上强大对手的 步伐。
满足于预期,其实是退步的开始。
大部分人在刚从事一项工作时都会努力地工作,上班不迟到,培 训认真参加,对公司交给的任务兢兢业业地完成,从工作中积累经 验,使自己的工作技能越来越熟练,经验也越来越丰富,以达到公司 的考核要求。想想看,有哪些人不是这样走过来的呢?
但是当他们能够应付日常性的工作之后,成了公司的老员工,情 况就突然发生了变化——有的人觉得自己已完全度过了考核期,便开 始安于现状,只完成规定的基本工作。
这便是退步的开始,不仅在工作上如此,处理人际关系时也会慢 慢地随意敷衍起来。
只要给自己设限,你一定会变成自己最讨厌的样子,而且还无比 适应。你不再有野心,不再有梦想,也不再有强烈的上进的欲望。
不要自我设限,要让明天比今天更好
我们之所以在加入社会竞争和参加工作上走向一条与当初的梦想 相反的道路,变得缺乏上进心,安于现状,大多数不是因为社会和其 他人的原因,是由于自己的“自我设限”造成的。
由于自我设限,我们会对自己的要求下降,不再想过问工作以外 的事情,不想再解决那些看起来与当下的工作无关的问题。
这时我们多数人的想法是这样的:
1,既定目标完成了,我要好好休息,其他事与我无关;
2,干得再多老板也看不见,为何多此一举呢;
3. 我已经很努力了,我对自己很满意,要对自己好一点;
4,钱是赚不完的,但时间是自己的,享受生活吧!
你看,这些全是听起来冠冕堂皇极有欺骗性的理由,可这么做造 成的结果总是安于现状,得过且过,只要工作中不出什么大的纰漏便 心满意足。久而久之,他们即使很优秀也渐渐地能力退化,成了平庸 员工中的一员。
他们不再主动努力,起初那种奋斗的激情也消失了。到最后,他 们甚至开始嘲笑像当初的自己一样努力的人。
只是,成了这样的结果,可悲吗?
“大家好,你才会真的好。”这句话的核心讲的便是人在工作中 要有团队精神。
在团队的底层逻辑中,互相协作、彼此支援是将工作做好的坚固 基础。不具备这种精神,你在一支团队中便很难立足,也很难实现自 己的目标。纵观那些优秀的大公司,他们招聘和培训时对人才的要求 除了能力,就是要有团队精神。
要知道,懂得热爱同事,帮助同事,才能最终帮到自己,帮到公 司。
帮同事的忙,其实就是自主学习的一种形式,它在工作中是一种 新型的学习方式。同事的工作遇到了问题,即便没有主动开口,你也 要看看有没有可以伸手相助的地方。特别是你们各自负责的环节彼此 影响时,更要有这种主动帮忙的精神,在协助他的同时了解自己不熟 悉的领域,提高自己的见识。这对你的未来是大有好处的。
帮这个忙不仅不会让你受损,反而对你大有裨益。
有的人很自私,在工作中从不帮助别人,对同事的困难冷眼旁 观,乃至看笑话,于是别人也不帮他,遇到问题时便两败俱伤。有的 人独善其身,只管做好自己的事,也从不帮助别人。还有的人是损人 利己,不仅不帮助同事,还喜欢背后捅刀子,这更是我们要坚决避免 的。
只有采取利人利己的双赢模式,才能促使我们在工作中不断地寻 求双方和多方都获利的状态,真正成为一支共同进退、携手进步的钢 铁团队。
有一句名言是这么说的:真正优秀的人将团队看作是合作的舞 台,而不是非此即彼的竞技场。
没有公司,你什么都不是。没有团队,个人一定 独木难支。
从工作配合的角度看,公司里的每个人都应将自己视为机器上的 一个零件,彼此协作,兢兢业业地做好自己的环节,为同事提供优质 的服务;从公司利益的角度看,让公司越来越好,才是团队精神的最 终目的。
一定要始终将公司利益放在第一位。公司好,才是真的好。公司 赚了钱,我们个人也能从中真正地受益。
如何能适当大方一些对自己开展工作 会更有利。原因很简单:
第一,感谢同事的帮助。在一个团队中不存在完全靠自己就能做 好的事情,你总需要旁人的帮助。换句话说,团队里没有个人英雄, 任何人的成绩都是大家共同协作的结果。所以,任何人拿到的奖金其 实也都有一部分是同事帮你创造的。
第二,加深工作的友谊。养成奖金请客的习惯,有助于加强同事 之间的联系,加深互相的了解,进而也提高工作上的默契。当未来的 工作再次需要同事的帮助时,就减少了很多沟通上的麻烦,同事也乐 意伸手相援。这对自己在团队的地位和人缘很有好处。
我们在工作中交下的人情,是基于利益的到位;反之,是由于利 益的冲突。不论是上下级还是同级,你要强调利益的一致,而不是人 情的远近,才能让你走得更远。
要达成目标,就要多谈利益,少谈人情
任何形式的合作,都源于三种驱动力
第一,利益驱动:当人们有某种需要,你能满足他们,便可以深 入合作。这是利益型团队。
第二,信任驱动:通过一系列的方式获得对方的深度信任,也利 于合作。这是信任型团队。
第三,价值驱动:我们和对方工作价值和情感价值的追求一致, 有利于巩固长远合作。这是价值型团队。
在这三种驱动力中,利益驱动是后两者的基础。信任驱动和价值 驱动也来源于人们之间利益的交集——不同的需求的交汇处所产生的 力量,就是合作最强大的驱动力。
然而,现实中很多人本末倒置,先谈信任,再谈利益,先论关 系,再分蛋糕,这么做的结果往往都是不欢而散,会有许多意想不到 的利益冲突,在关键的时刻跳出来破坏合作。当利益驱动力消失时, 再坚固的人情也会变得一文不值了。
团队利益是第一位的,谁更优秀,团队的资源便倾向于支持谁。
没有竞争,团队就是一潭死水
我们每个人都有与他人竞争的心理,无论在社会上、情感中还是 工作中,竞争无所不在。我们想击败敌人,也不想输给队友。如果你 能在各种环境中利用好这种竞争心理,加强竞争意识,毫无疑问会产 生非常良好的效果。就像我鼓励公司内部的抢单行为一样,这样能激 发人的斗志,也促进团队的发展。
鼓励“抢单式”的竞争对团队是有积极影响的,主要表现为:
第一,内部竞争实现了团队成员的自我价值。强者上,庸者下。 优胜劣汰的竞争文化可以促使员工更加关心内部机遇,积极对待企业交给自己的任务,否则就可能被比自己表现更好的同事抢走机会。这 样保证了人人有危机感,人人努力上进。
要知道,以前的有些国企之所以不死不活,有个重要的原因就是 严重缺乏内部的竞争,干好干坏一个样,人们没有危机感,企业自然 如同一潭死水。
第二,内部竞争促进了团队的交流。竞争也是团结的催化剂,因 为它可以增加员工、部门间的意见交流,增进彼此的了解、配合,使 人们更容易形成观点的统一,保持方向的一致性。通过竞争,团队成 员的互相学习也随之增加了,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彼此了解对方的想 法。
第三,内部竞争是团队创新的动力。通过内部的竞争,暴露团队 经营中的弱点,引起管理者与决策者的重视,从而使团队自主、积极 地进行改革,打破僵化的旧制,追求创新,增加团队的创新力和活 力。这样企业能发展,员工也能从中受益。
第四,内部竞争是团队纠错的机制。如果不允许内部竞争,许多 错误的行为就得不到纠正,错误的观念就可能一直延续下去。有内部 竞争的存在,人们在与同事竞争的过程中便可以时刻警醒自己不要犯 错,主动纠正问题,以免到手的机会被同事抢走,客观上减少了团队 的犯错率,使企业拥有了自我净化的能力。
在规则允许的范围内,用竞争提高自己的能力。
我时常向下属强调一个观点:公司是鼓励内部竞争的,但必须建 立在规则允许的范围内,公平、公正地竞争,不能采取不合规、不合 理甚至不合法的手段。
竞争是好事,但不择手段的竞争也会毁掉团队。只有正大光明 地“抢单”,在规则的指导下光明正大地公开竞争,才能真正提高自 己的能力。
利用内部竞争机制,可以培养我们不甘落后、力争上游的心理, 强迫自己走出安全区、舒适区,积极参与公司的各种业务,抓住一切 机会,来开发潜能,强化自己的能力。
一个擅长内部竞争的人,他在企业中的前途也是非常远大的。
做人做事要谦虚谨慎,这不仅体现在行动上,还表现在言辞上。
平时的生活和工作中这种人很常见,他们不管做什么、说什么, 都喜欢拍着胸脯保证,或者脱口就夸下海口“肯定没事”“绝对可 以”“绝无问题”,不给自己留任何退路,但越是这种态度,就越容 易造成不理想的结果。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与积极向上的姿态当然是 做好工作的前提,人一定要自信,也要能干。
不过即便是自己最擅长的工作,在与人合作交流时也不能像上面 那样表现得过于自信,必须给事情留有余地,体现出一种谦虚和谨慎 的态度。
这说明,工作中我们的头脑一定要清醒,不能被自己过去的成功 蒙蔽了双眼,麻醉了理性的思考。谦虚谨慎做起来一点不难,无非就 是静下心来,脚踏实地,也就是有一说一,力求把事情做踏实,把问 题搞清楚,而不是盲目地自信乃至自大。
工作中态度永远大于天——没能力可以学,没办法可以想,但没 态度的话一切都完了。
有良好的态度,有积极想做好的愿望,就能在职场成功地发展, 取得公司与同事的认可。那些面对问题能“知难而上”和积极寻找解 决方案的人,才能将问题转变为机会,成长为负责而且高效的超一流 工作者。
世上的事不怕困难,就怕不认真想办法。平时我要求员工处理工 作、接洽客户时一定要从各种角度对人和事多观察,多思考。目的就 是收集诸如此类的各种信息:
1,客户的性格,个人爱好,脾气等“人的信息” ;
2,工作的环境,第三方数据,市场风向和团队支持等“事的信 息”。
对于临时出现的问题,更要做好记录,针对性分析,从中寻找机 会。这些信息对我们的工作大部分可能是没用的,但总有那么一两条 信息会在关键时刻起到作用,帮助我们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很多办法都是通过这种努力的观察和思考才得出来的,并非一开 始就能找到成熟的思路。
我们每个人在工作中都有自己的局限性,缺经验,缺钱,缺人 脉,缺运气等,碰到挫折是难以避免的。
甚至可以说,挫折是一个人走向成功的必经之路,无论你有多高 的天赋,多好的运气,都不可能一直顺风顺水。
即便你再努力、再勤奋、再刻苦,有时也会在某一个环节上遭遇 失败。比如田秘书他们,业务没完成好,那就应该受罚,但如果因此 一蹶不振,说明完全经不起考验,未来是没有前途的。
该吃的苦得吃,该受的罪得受,该吞下的委屈一分也少不了,重 要的是不要害怕跌倒,要及时爬起来,端正态度,继续努力,才能经 得起风吹雨打,锻炼出自己的能力。
工作不怕太简单,也不怕太难,就怕挑。
遍寻全世界,我们也找不到有哪一家企业是允许员工挑工作干 的,不可能顺应员工的爱好去安排任务。
有句话说: “人们的爱好通常都离生产力很遥远。”就是说,兴 趣是学习的动力,但却是工作中的鸡肋。一个盯着兴趣工作的人,他 就会挑三拣四,简单的看不上,难的又不想做。按照这种态度工作的 人,无一例外都会被淘汰,他也做不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一名优秀的人才和踏实的企业员工懂得在工作中认真做好上司交 代的每一项任务,无论难易,都能用最好的标准完成它。简单的,按 最高标准认真做好;难的,使出浑身解数解决困难达到目的。这才是 我们应有的态度。
做好每一件工作,是为了创造价值。既是为公司创造利润、效益 与价值,也是给自己创造成果,积累经验,一步步走向成功。
现实中这种情况我们经常遇到,没人愿意做分外事,比如加班、 做额外的任务、被强迫增加工作等。甚至做自己的分内事,也有不少 人抱着一种“差不多”的态度应付,他们能做10分却只做 7分,以为 公司不会发现。这种态度长期持续下去,坑的不仅是公司,还有他们 自己。工作就要像水滴石穿一样坚韧,要用高标准要求自己并且持之 以恒。
没有差不多的工作,只有差不多的心态。不努力付出,认真对 待,你的工作最终会用结果来惩罚你。
公司未必惩罚犯错的员工,但一定会让那些不敢承担责任的员工 付出代价。
在接到任务的时候,人们一般会有以下两种心态:
第一种,我不会拖后腿。不求有功,但求无过。这是职场中80% 的人的心态,我们去写字楼看看,每间办公室都坐满了这类人,所以 他们只能是强者的垫脚石。
第二种,我会尽力做到最好。努力建功,冲锋在前。拥有这种心 态的人不超过 20%,他们不怕犯错,只怕没有功劳,因此对待机遇十 分珍惜,总能施展自己全部的能力,以求做出最好的结果。
无论任何问题,人们的态度都可以分为这两类。其中大部分人采 取的是第一种态度,他们不管做什么,都是“刚刚好”就可以,不落 在最后面,但也不争最先,每天朝九晚五地上下班,毫无惊喜地过完 一生。
然而,仅仅追求不犯错,撑死了也只能把事情做到59分,永远没 可能做到 100分。所以,想在工作中成为优胜者,就必须摒弃这种心 态,努力争先,敢担责任,追求功劳,才能赢得最大的回报。
有句话说: “要成功,得发疯。”就是说,要敢想敢做,大胆发 挥自己的创造力。生活和工作中的任何事情都是人做出来的,只有你 不想办、不敢办的事,没有不能办、办不成的事。关键是你要有信 心,也要有敢于想象、敢于表达的品质。
就像我经常对各部门员工说的:想象力也是一种态度,而且这种 态度还很珍贵,很值钱!有别于死气沉沉、随波逐流的大多数人,丰 富的想象力和勇于行动的品质可以让人迅速地跳出平庸的队列,成就 一番自己的事业。
提升能力,是我们在这个世界立足的根本。
一个人的信心,归根结底是源于他的能力,而不是他的出身。在 工作的底层逻辑中,能力是我们解决问题的根本,也是一条不可或缺 的基础逻辑。
工作中少了什么都行,就是不能少了能力。
能力是什么?是源于对公司、对团队、对自己做好这个项目的 强大的信心。
反过来也成立,好舵手不怕风浪,好猎手也不怕虎狼。一个人的 专业能力是提高他竞争力的核心,也是他信心的源泉。所以当你发现 自己缺乏自信时,先想一想自己的能力达标了没有。如果能力不达 标,在今天这个竞争日趋激烈的环境中,是很难持久立足的。
一个人的成功自有他的理由,一个人的失意也有他的原因。
能力的高低既在于专业的知识、经验储备,也在于他是否提前 做好了准备,而不是临时抱佛脚。打个比方,我们高考只有三天,这 三天的表现决定了万千学子的命运,但又是什么决定了考生这三天的 表现呢?是他过去三年的学习和准备,为他积淀出的知识水平与心理 素质,这才是一个人能否闯关成功的原因。
每当我听到有人抱怨工作不好做、钱难赚时,就会想到这个例 子。最根本的原因并不是问题有多么难解决,而是看你是否把功课做 到了位。所以别嫉妒那些伟大的成功者,也别以为他们纯靠运气。
即便有运气的成分,也得益于他们拥有“发现运气”的能力。
“会”这个字是不可随便乱说的,你必须精通才行。
公司招聘时对员工的基本要求就是在本职工作上达到“会”的水 平,入门能力是基础,能力越强越好。
我们在写简历、推销自己时,总喜欢将自己的履历和技能写得丰 富一些,这个也懂,那个也会,天文地理无所不通,好像写在上面的 东西都十分擅长,是难得的全才,用来提高自己的身份。但事实上, 多数人的简历至少有60%的内容充满了水分,是完全经不起推敲的。就 像我的招聘筛选标准一样,我从不凭简历上的履历挑人,而是会对他 们进行实际的能力测试。
说得再好听,也不如能做出一件实事。
工作中评价能力的标准是非常分明的,行就是行,不行就是不 行,容不得有半分侥幸。因此,对于自己“会”的东西,要勇敢地表 现;对于自己“不会”的东西,也要毫不掩饰地承认,然后再根据工 作的需要,有针对性地提升自己。
一个有能力的强者,他总能在关键时刻准备多套有效的方案,以 便应对种种突发情况,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我们所有人都应学习任正非,学习华为的危机意识。没有卓有成 效和可靠的B计划,我们就只能像赌徒一样期盼着别出意外,否则就会 束手无策。B计划在工作和生活中都非常重要,十分考验人的规划能 力,更是一个人综合能力的体现。
时刻牢记公司请你来的目的
首先,公司请你来是解决问题,而不是制造问题。你能解决多大 的问题,就可以坐多高的位子;你能解决多少问题,就能拿多少回 报。要想清楚公司为什么给你发工资。
其次,对公司来说,假如你不能发现问题或者解决问题,你本人 就会成为一个需要被解决的问题。因为你已经丧失了对公司的价值。 你的劳动配不上工资,公司就会处理你。
最后,所有的公司都会让解决问题的人高升,让制造问题的人让 位,而且会让抱怨问题的人下课。
职场就是这么残酷和不讲情面,能力才是你在这个角斗场站住脚 并有所收获的基础。如果没有能力,你在这里几乎不能索取任何东 西,连一句安慰和一个同情的眼神也不会得到。
问题是机会,不是烦恼
我们所有的前途,都在下面这句话里面。
强者看到问题时欣喜若狂,他们看到的是机会;弱者看到问题 时垂头丧气,他们看到的是烦恼。
当你懂得换一个角度思考和审视问题时,一扇新的大门便为你打开了。
比如,公司的问题是你改善和赢得上司认可的机会;客户的问题 是你提供更好的服务并征服客户的机会;同事的问题是你提供支持并 建立信任的机会;上司的问题是你积极解决并证明自己的机会;竞争 对手的问题是你变得更强的机会,而自己的问题则是你成长的机会。
对于问题不断的人来说,他并不需要担心自己为什么遇到了这么 多的麻烦,他反而应该庆幸——正是因为有这么多宝贵的问题,才让 我获得了难得的体验,得到了及时的锻炼,增强了自己的能力。
有人的地方就有是非,有故事,也会有八卦。
但重要的是你能从中看到什么,学到什么。办公室八卦每家公司 都有,无非是打听同事的轶事,传播听来的小道消息。谁有能力,谁 有背景,谁和谁是什么关系,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都在八卦的范 围之内。
在很多人的眼中,现在是一个拼关系、拼背景的时代,于是处处 找关系,好像没关系就办不成事。如果我们说关系无用、背景一点也 不值钱,那肯定是不客观的,但如果说关系决定了一切,背景就是一 个人的盾牌,也站不住脚,是与现实完全不符的。在公司或其他领域 的竞争中,为自己找一个好靠山很重要,也很有必要,但更重要的是 你要有足够高的价值——你出色的能力让每一个利益相关人都必须拉 拢你才能做好他自己的事。
也就是说——靠山仅能当你的敲门砖,价值才是你的攀云梯。
能够把领导交代的公事做好,胜任自己的本职工作并展现出成长 性和潜力,配得上更高的职位,这就是你的价值。 假如想要取得领导更深程度的信任,就再把他交代的私事当作正 事来办好,就有机会加深感情,让他成为你的靠山。当你既有工作能 力、领导又愿意把私事委托你做的时候,就说明你既表现出了自己的 工作价值,又与领导建立了一定的私人友情。
不过,现实是复杂的,并非每个人都能既有价值又能找到靠山, 鱼与熊掌往往不可兼得。我们每个人最应该做的是努力提升工作能 力,用强大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应对竞争。这是最务实的选择。只有让 自己变得更有价值,可以在工作中独当一面,公司才会重视你,靠山 才会主动来找你,你就成为上司争取和拉拢的优秀下属了。
有能力但是不说出来,等于没能力。
而且,过于在意别人的看法和顾忌环境的氛围也会让人不自信, 不敢抓住公开的机会,随之上司对你的信心就会越来越小,成功的机 会也越来越远。机会就像漂亮的女孩,你不去追,就是在拱手让人。 因此,一定要抓住机会,大胆地表现自己的能力,赢得公司的信任。 因为只有表现出来的能力才叫价值。
和职场有关的书籍都会告诉你如何跟上司打交道,怎样跟上司搞 好关系,在我看来最重要的一条原则,就是和你所在的部门领导站在 一起,拧成一股绳。
员工忠心,部门的管理成本就会比较低,团队的凝聚力也强。但 如果有的员工甘愿当赵志敬这样的人物,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 时刻想着跳到别的部门,公司的管理成本就会急剧上升。
毫不客气地说,“身在曹营心在汉”的徐庶只适合在三国演义中 受人膜拜,却不适合拿到现实当榜样。跨部门表忠心,既是盲目刷存 在感,也是向上司暴露自己不忠诚的品质,很容易落一个两头不讨 好。
正确的请假方法必须遵循两个原则:
第一,事出有因,表述清楚。确实有正当理由需要请假,并且要 简洁直接地向上司阐述清楚请假的原因,不绕弯子,不抖包袱,坚决 避免用虚假理由请假。
第二,合乎规定,请求批准。请假的事项和时间范围应该符合公 司的规定,不能要求特殊对待。在请假的方式上,也应用请求的方式 批准而不是让上司听起来就像通知,坚决避免通知式的请假,更不要 妄图既请了假还不损失工资。
工作中上司想要的东西、想知道的事情是什么?相信这个问题是 所有当下属的人都想知道的。在企业中,员工相对于老板而言处于一 种从属地位,只有得到老板的赏识,职位才能提升,薪水才会增加, 赢得更大的发展。因此几乎所有的员工都难免琢磨老板,想知道老 板“最想知道什么”。
汇报工作时,老板想听什么?
业绩汇总时,老板想看什么?
任务执行时,老板想要什么?
这几个问题都很简单,老板最想知道结果。要得到老板的赏识, 并且懂得如何跟上司沟通,我们就必须了解老板的心理——
他究竟是怎么想的,到底想从下属的工作中得到什么?
你要了解上司的思维逻辑是与自己大为不同的,甚至是与员工相 反的。知道他在想什么,才能清楚如何回应他的要求,配合他的命 令,提供他想要的东西。
在这个过程中有一条原则是我们要牢记的:能简单就不要复杂, 能三言两语就不要长篇大论,能务实就不要务虚。老板的时间是公司 的稀缺资源,他很忙,没有精力关注你“如何做”,大部分时间内, 他只想知道你“做得如何”。
第一,工作中出了问题,一定要主动说。主动与上司沟通,无 论对错都不会有大问题。
第二,上司最讨厌被动型员工,不问不说,一说才知道出了大 问题。
在上司的眼中,员工的能力有高低,能力是可以培养的。但员工 的责任心却不容易培养,它经常源于一个人的本能和天性。有责任心 的人会主动跟上司沟通,提前说明问题,事先制定方案。工作有问题 时不主动说,而是等上司发现了再交待,不仅对工作造成了伤害,也 会让自己在上司眼中的形象一落千丈。
从管理的角度来说,上司需要根据员工的真实工作情况调整策 略,亲自介入寻找一些解决方案。拿小晶的失误来说,小李忘带钥匙 已经犯错了,她自作主张撞门则是错上加错。最好的选择是,马上让 领导知道真相,请公司第一时间提供支持或者给予指导,避免自己做 无效工作。不管哪种情况,员工在做事时都不能瞎做,应该积极主动 地与上司沟通,让公司知道工作中的新进展,了解发生的新情况。
你要知道,这是上司的权力,也是员工的义务。
你的小聪明,老板都清楚
有些人非常喜欢在自己的上司面前耍一些小聪明,比如偷懒、怠 工等。他们自认为这些事情老板完全不会发现,毕竟管理者事务繁 忙,没多少精力关注这些细枝末节的东西。员工也觉得老板高高在 上,有的老板平时很少来公司,来了就待在办公室,肯定不清楚基层 的情况。
可实际上,大部分的老板也都是从底层一步一个脚印爬上来的, 他们吃的盐比你啃的馒头都多,你的那点小伎俩在他们眼中就是小孩 做游戏,早已了然于胸,一眼就可以揭穿你。这是因为,管理者获取 信息的来源方式有很多,他们未必只能通过亲眼看才能知道事情的真 相。大多数情况下,你的小聪明只是给自己挖的坑。
一点也不夸张地说,说不定你身边的某位同事就是老板放在基层 的耳目。
踏踏实实,上司最喜欢
每当有人问我如何跟上司相处时,我都会说:在上司面前,别走 捷径,要走大道。你走大道没走出好的结果,他可能不会赞赏你。但 你走捷径即便走出了好结果,他也一定会否定你。
踏踏实实,是管理者最喜欢的员工品质。工作是没有捷径可走 的,只有踏踏实实地把每一个步骤做好,问心无愧,才是最值得信赖 的员工。
第一,他当然可以提出自己的方案,但他首先应该肯定老板的方 案,在肯定的基础上把自己的方案作为补充提出来,效果才会最好。
开会时批判老板在任何公司都是大 忌。
第二,他在遭到否定后没有继续坚持自己的想法,也是让我比较 失望之处。
如果你认为自己的确是对的,你的意见对公司的利益至关重要, 那么就不要动摇,坚持自己更好的观点,努力说服老板。只要你对, 哪怕吵架也要坚持。真理不辩不明,老板会想清楚的。
因为在任何时候,老板都比员工更重视公司利益。
最后,有一点需要切记的是,关系到公司利益的问题,无论什么 都不要装糊涂,该说出来时不要犹豫,不要当鸵鸟。因为老板不管嘴 上怎么说,心里其实很清楚。你说错了,他不一定生气;但你装糊 涂,他一定记仇。
首先,老板的要求并不是每一个都合理。他们是人,有七情六 欲,有个人喜好。有的老板对某位员工印象好,就喜欢私下谈事,或 常一起吃饭,只要不逾越底线,没什么可指责的;但有的老板可能有 其他不好的意图,对此就要警惕了。
其次,回应老板的要求最好是在工作时间,公事公谈,下了班之 后就是你的私人时间,你有权利拒绝老板工作以外的命令,除非 他“约”你去加班。
如何恰当地拒绝老板的不合理要求,和上司保持合适的距离,是 工作中的一门艺术。 有人还会担心一个问题:我拒绝老板的某些要求,会让他觉得我 对公司不忠诚吗?
这个担心大可不必,想让老板觉得你是忠诚的,有时不是看你做 了什么,而是看你不做什么。
你只要不做有损公司利益的事,你就是忠诚的。一个聪明的老板 对此心知肚明,假如他不这么认为,这个老板就是不合格的,你应该 考虑离开这家公司了。
无论发生了任何事情——只要老板没有做出过分的事、说出过火 的话,切记不要正面顶撞你的顶头上司,不要和他发生正面冲突。和 领导进行交流,要在四字真言的基础上再去私下寻找时间充足、气氛 适宜的沟通路径,才是真正能解决问题、化解麻烦的好办法。因为在 上司的逻辑中,员工的本职是服从。
作为员工一定要谨记并且理解上司的心理需求,才能和他搞好关 系。
无论在任何场景中,和领导称兄道弟都是一种非常危险的行为。
很多时候,做上司的为了减轻管理难度或者有其他目的,会刻意 地和下面的员工拉近一些关系,在某一时刻表现得就像朋友一样,例 如拍拍你的肩膀,叫你一声“好兄弟”。这就让员工有了一种错 觉: “领导好像对我不错,我们的关系不一般啊!”一旦萌生了这种 想法,你的行为模式就会发生错误的转变,心理有了某种优越感,和 领导说话时大大咧咧,不知轻重,不懂保持恰当的距离,很容易就会 说出自己觉得亲近,但领导不高兴的话。
要知道他毕竟是你的上司,你应该对他保持必要的尊敬,说话要 有尺度,做事也要有分寸。否则,很可能在你自以为领导当你是好兄 弟时,他已悄悄地把你从“优秀员工”或“重点培养对象”的名单中 删除了。
另外,假如你整天和自己的上司称兄道弟,你的同事会怎么看?
可以肯定的是,他们不会为此鼓掌,也不会对你有什么好感。不 管这个上司做事有多么公正公平,不偏不倚,其他员工一定觉得你才 是他的红人,上司一定暗地里给了你不少好处。这种情况下,同事们 就不会和你走得太近。他们会抱起团来提防你,在你面前说话做事都 会很小心,生怕你搜集信息去告密。
所以,和领导走得太近,也不利于我们和同事搞好关系,这其实 是给自己挖坑的表现。正确的做法是,在领导面前保持一种普通上下 级关系,谨记自己的身份和职责。这是最安全也是最让人放心的相处 模式。
要懂得听出上司的弦外之音。
和管理者打交道时,如果你会错意、表错情,不仅吃力不讨好, 还可能在老板眼中被打一个“不及格”的标签。当老板在表述某些问 题时,一定要多想想他想借这段话说明什么,领悟到老板真实的意 图。千万不要当老板简单地说了几句,你就以为自己完全理解了。
首先,是找意图。你要明白老板的指示对于这项工作的重要性, 理解他的直接意图。
其次,是找问题。你要清楚地了解老板说这句话时处于怎样的需 求和心理状态,以及这项工作已经出现的成就和问题。
最后,是找办法。你要根据老板的一贯作风和思想(行为模式) 来对他的真实意图加以完整的理解,据此制定自己的策略,提供解决 问题的办法。
心理要适应,因为没有哪个上司会带你一辈子
在职场中我们总会遇到上司更迭的事情,老上司走了,新上司来 了。这种事情不以人的意志而转移,是所有企业和团队的客观规律。
铁打的公司,流水的兵,有时各个部门的主管乃至高层也是流水 的。但对一些人而言,他刚刚习惯了某一个上司,新的上司就来了, 他只好重新进入磨合期,心理上很不适合,工作中苦不堪言。还有一 些人熟悉了过去的氛围,与新上司的习惯格格不入,便容易发生摩 擦。有了矛盾后,可能还觉得上司不够专业。
这些例子在职场中屡见不鲜。
通常人们与新上司互相不适应时,总是习惯性地将责任归咎于上 司,认为上司是在针对自己,觉得自己怀才不遇。事实真的如此吗? 人们一定要接受一个现实,那就是不仅自己是流动的,上司也是流动 的,没有哪个上司会带你一辈子,要调整心理,用职业态度面对上司 的更替,努力适应、磨合才是我们应遵从的逻辑。
记住重要一条:上司不会适应你
你不适应新上司,新上司更不会适应你。这是最重要的一条。上 司来到一个部门,他的主要任务是管好团队,并且对上负责,而不是 对下面的员工负责。那么,他就没有理由讨好你,也没有义务给你太 多适应、调整的时间。
只有庸人才想回到从前,或者企图让上司迎合自己的习惯。强 者只会盯着未来,改变自己适应环境。
这其实是一个无解且无聊的问题,新上司有足够的权力动用符合 公司规定的手段保障他自己的利益,而且他也有足够的理由这样做。 因此,当你迎来一个新上司时,要学会接纳、适应和理解,使自己达 到他的要求。
关键是做好定位
作为一名员工,怎么去应对这种人事变化的新局面呢?关键是做 好自己的定位:
第一,你是一名员工,本职工作是服从权威,不是挑战权威。
第二,对方虽然是新上司,但却不是新人。他的经验比你丰富, 仍然是你的前辈。
第三,无论你对他的印象如何,都改变不了一个事实:他代表了 公司高层来管理你所在的部门,他是主导者,而你是执行者。
这三条理解起来并不复杂,只要对自己的定位做好了,我们就能 迅速地去适应新的上司,和他打好交道,共同把工作做好,并且一起 打造部门(团队)新的行事风格和文化。
最敢抓机会,最敢担责任,最敢接棘手的活,你在公司就已经有 一只脚站到了成功的舞台上。一个富有责任心的强者,他必然敢于 钻“矛盾窝”,擅长在“乱世”中抓机会,甚至是主动争取去办 好“棘手的事”,做得罪人的事,也能善于处理各种复杂矛盾。对于 这样的人,不管哪家公司都是会重用并且委以重任的。
反之,有的人碰到有难度的工作就躲开,只想拣便宜,这样的人 永远也成不了英雄,在工作中也很难有大的发展。
我们在工作中经常碰到类似的情况,有些任务很难办,也很繁 多,于是就一件没做,整个任务全被搁置,到最后想找人帮忙时,别 人也无从下手。这样一来,既拖累了自己,也耽误了工作。
还有的人在做事时发现第一件很难,就拼命地攻关,不把它做好 不罢休,大量的时间浪费在了这件事情上。与此同时,新的任务源源 不断,在他面前越堆越多,导致他要解决的麻烦也越来越多,最终不 堪重负,时间花了不少,成果却没出来几个。
有句话说:饭要一口一口地吃,事情要一件一件地做。而且,做 一件少一件,少一件便轻松一件。如果有的事情太难,就要暂时放 下,跳过去,从容易的着手,尽量将时间的产出最大化,别让某一个 环节绊住自己前进的脚步。
这是有责任心,也是有出色规划能力的体现。
第一,本职工作做不好,就等于没有责任心;
第二,成功的定义,就是先把分内事做好。
工作无小事,责任重于泰山。责任首先体现在哪里?就是自己的 本职工作,做好了公司要你干的事,对于我们而言就已经是实现了既 定的目标。
在职场,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可以事事俱成,成为一个全才,但希 望是一回事,现实又是另一回事。像小晶这样连自己该做的本职工作 都做不好,其他的事情再擅长,又有什么用呢?
想在公司体现出自己的责任心,就务必搞清自己的定位——
我该做什么?我做好了没有?
回答了这两个问题,再考虑去参与其他的工作。
在和责任心有关的行事逻辑中,我们做一件事只有两个选择,要 么不做,要么就全力去做,不要给自己留退路。因为你给自己留的退 路越多,最终失败的可能性也就越大。一件事情如果你只做了一半, 那就等于一点没做。
工作要么是100分,要么是0分,绝无50分的说法。
著名的海尔集团的当家人,张瑞敏曾经给下属举过一个例子。
他说,假如我们训练一个日本人,让他每天擦六遍桌子,他一定 会这样做,每次都擦六遍,绝不偷工减料。但换作一个中国人呢,他 开始也会擦六遍,可慢慢地就会改成五遍、四遍、三遍,直到最后一 遍也没有。他认为这就是做事不到位、不认真,工作起来每天都欠一 点,每一件也都欠一点,时间久了必然落后。
因此,要想把事情做好,就得先把事情做完。
我们要秉持最大的责任心对待手头的工作,能由自己完成的,就 不要想着让别人搞定。
责任心还体现在“敢于承担错误上”。
这也是对工作、对做人等都非常重要的一条,犯了错不敢认的 人,我认为他是做不成什么大事的。
承认自己的失误、错误等,并不是什么丢人的事,这个世界上没 有完人,也没有从不犯错的高手。可在现实中,我们发现大多数的人 在做一件事情不成功,或者被批评的时候,总会制造种种借口说服自 己把问题掩盖起来,不让别人看到自己的失误。这完全是因为他害怕 承担错误,不想成为别人眼中的笑柄。
其实,凡是吃五谷杂粮的人没有不犯错误的,失误是人生的常 态,是工作的催化剂,也是让自己不断进步的驱动力。掩盖失误,只 会让你错上加错;坦然地面对失误,总结教训,才能既赢得上司和同 事的尊重,又能及时改正失误,把问题彻底地消除掉,让错误转化成 自己的经验。
这个原则总结成一句话,就是想对了,看准了,做好了。
想对了,才有明确的思路;看准了,才有安全的路径;做好了, 才有理想的结果。把持这三项原则,就能分得开利害,做有利的事, 避开有害的陷阱。
就像苹果公司的创始人乔布斯打的一个比喻,他坚定地认为一 个“聋子”的成功率会是健全人的几倍。因为聋子听到的少,因此能 排除重重干扰。信息太少了不行,但信息太多也是有害的。当然,这 里所指的聋子是精神层面的,不是生理性的。
一个有责任心并且能担当大任的人,他必然要认准目标,排除无 谓的干扰,对目标十分专注。在这种情况下,他就不会乱听、乱看和 乱做,而是多看少做,持之以恒,始终把最重要的工作做好。
第一,如果你心存侥幸,结果必然不幸。
第二,侥幸心理是责任心的毒药,凡有此心理者,不可担当大 任。
很多事情的功亏一篑都是因为我们存在着侥幸心理,虽然事情不 利,心中却有盲目乐观的预期,觉得事情会好的,但现实往往打脸。
就像著名的墨菲定律说的:当一件事有可能变坏时,那它总是会 变坏,而且是无法弥补的差错。所以在工作中一定要切忌侥幸心理, 做事情时要力求100%的确认,做到万无一失。即使有万分之一的风 险,也要把它放大一万倍来认真对待,做好应对预案。
管理团队是一项复杂但又充满灵活性的工作,它的基本逻辑与规 则有关,是对规章制度的彻底执行,但又受到人的不同个性的干扰, 因此又非常讲究方法论,在执行规则时不可僵化教条。
比如,管理者是公司制度的执行者,充当着“执法者”与“监督 者”的双重责任,这个使命要求我们在管理的过程中对原则问题不能 妥协,必须铁面无私,照章办事。但与此同时,管理也不能太死板, 针对员工的不同需求和场景的特点,也要表现出富有变化和磁力的态 度,才能既管好员工,又能加强团队的凝聚力。
应该遵守的原则不变,但应对的态度却要跟随情况的变化而变 化。在管理中,这就叫“有所变”和“有所不变”。
之所以 用上重典,是因为从中看到了一些不良的苗头:
第一,两个团队的无序竞争正逐渐超出公司的管控范围,并且严 重影响到了业绩;
第二,两位团队带头人在我数次谈话后仍未能解决问题,说明他 们中至少有一个人是要被揪出来承担责任的。
第三,管理中最怕的是山头林立,特别是出现两个互相对立的山 头,一旦有这种情况就必须采取严厉的手段进行制裁和整治。
清朝的中兴名臣曾国藩在自己一篇名为《赦》的笔记中谈到了一 个严肃的话题,他认为对那些罪不至诛的人也不应宽容对待,尤其在 乱世中就得用重典纠正风气,否则便可能产生“白蚁蛀坝”的可怕的 危害。
他说: “放牧马匹的人,会清除害群之马;放牧羊群的人,会清 除害群之羊。管理老百姓的道理,也是这样的。”在企业面临的特殊 时期,我们的制度和管理手段也一定要严,施以雷霆手段,清除内部 的混乱,还秩序以稳定,才能用较低的代价迅速扭转局面,让管理回 到正确的轨道。
在管理中我总是希望与下属建立思维层面的联系,从创造力方面 鼓励他们。我讨厌上下级之间仅有发令和执行的关系,我也不希望公 司的管理者满足于手握方向盘当个懒惰的司机。
真正好的管理,应当赋予员工思想,帮助他们主动积极地思 考,激励他们自发的创造力。这对管理、对公司、对他们个人都有莫 大的好处。
对员工能力、潜力的一次全方位的深 度考核。
第一,有自信的人更有干劲。人没有信心,就像汽车没有油,喇 叭按得再响也跑不了多远。你没有信心,老板给你重要的工作你也不 敢接手,生怕搞砸了。所以员工的信心很重要,信心也是一个极为关 键的底层要素,是我们做好一切事情的基础。
第二,能评价自己职位的人有反省精神。在入职之前,就对自己 正应聘的职位有成熟的看法,甚至是比较新颖的观点,这样的人才我 是不会错过的。这说明他有很强的反省精神,能够跳到问题的外面审 视和思考。想想看,当你向一个职位投递简历时,你对该公司的这个 职位曾经有过多深的思考呢,还是说你只重点考虑了这个职位给你的 上升空间、薪水涨幅、工作难度,从未思考过该职位对于公司的重要 性和“可变革空间”?
第三,对未来有针对性规划的人创造力强。思考力的一个直接结 果就是针对性极强的规划力。这样的人不管干什么都有自己的想法, 他有规划,然后有行动,来到公司后很快便能扎下根,不会轻易跳 槽,是所有的公司都喜欢的员工,也是所有的管理者都会信赖的下 属。
在管理团队和引导工作的过程中,当碰到问题时,有些领导总是 喜欢替下属想办法,帮他们拿主意,甚至是身先士卒,这么做的结果 就是——老板累死,下属闲死,公司亏死。
比如有调查显示,70%多的创业公司老板就死在事必躬亲上,他们 觉得下属太笨,什么都干不好,索性亲自上阵,自己搞定。结果久而 久之,下属的进步有限,老板也累得够呛,公司发展不起来。
如果你只授人以鱼,你充其量只能管好、带好10人以下的小团 队,这是你精力的上限。人数在10人以上的团队管理,你完全无法胜 任。
在工作中,上司与其传授给员工解决问题的技巧,不如告诉他们 一套完整的方法论。方法论是什么呢?是做好一件事的原则、经验、 理论依据,是系统性的知识,也就是授人以渔。只有这么做,你的员 工才能成长,你的团队才能壮大。
我们在管理中需要有健全的制度,根据制度行事。但是光有纸面 的制度是不行的,写在纸上的条文是干巴巴的文字,没有活力,只有 在尊重制度的基础上让它富有切实的可执行性,才能把我们的管理 理念落到实处。
不论团队的实际情况怎样,员工有何种要求,下属提出了什么样 的想法,都不能逾越制度的范畴。
在管理的过程中,作为企业的负责人,我们能否尊重制度是关系 管理结果的至关重要的因素。你尊重制度,一切以规定为准,员工便 服你,企业才持久;你不尊重制度,不拿规定当回事,员工即便受了 你的恩惠,他们的内心中也不会真正地钦佩你。
管理者要充分地认识到这一点,学习、了解和尊重公司的规定, 并且时刻以身作则,始终认真带头执行,将这种良好的风气感染整支 团队。
管理者比较头疼的一个方面就是员工的个性——个性张扬者易侵 犯公司利益,且不好驾驭。
通常,人的个性是丰富多彩的,有的人心直口快,有的人沉默寡 言,还有的人活泼热情。
要把这么多的个性员工组织到一起是不容易的,而个性太多也会 犯错,比如小宋在客户面前嘴上没把门的,瞎表现自己的诚意,反而 泄露了公司的商业秘密。所以,我推荐的一条管理逻辑便是:如果在 个性和专业之间二选一,我们必须毫不犹豫地选择后者。
要让员工先有专业,再有个性。如果个性太强,专业性太弱,就 不能把他放进自己的公司。
有句话说: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讲的就是预算和做计划 的观念。
现代管理中我们正面临“全面预算管理”的问题,这已经成为一 家企业能否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有所发展的重要模式。
在我看来,全面预算管理对团队来说有两个关键原则:
第一,管理者要考虑到方方面面的预算,事先做出全面的计 划;
第二,每一名团队成员都要有预算思维,参与到预算管理中, 没人能置身事外。
全面,指的便是全员参与、面面俱到。 作为上司,在日常培训中一定要灌输给员工预算管理的观念,事 先分配好企业的财力和人力资源,实现团队的既定目标。
在这个过程中,管理者既可以通过全面预算管理来监控项目的进 度,控制支出,也可以通过对责任、权利的有效分配,引导员工互相 促进、彼此监督,加强下属的凝聚力,方可将管理上升到一个较高的 水平。
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我的目的就是借助田秘书警告他们,用这 个标签的例子引出一个“如何工作才尽职”的话题,让他们自己在部 门内部展开讨论。在沟通中想传达一些特殊的意图时,这种方式非常 重要,避免了直接的对抗和冲突,还能起到较好的效果。
我们应当有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沟通手段,这在工作和管理中 总是非常奏效的。
沟通时有一个基础原则,就是要节省时间,在最短的时间内说完 那些重要的事。
沟通就是要用最短的时间,把最重要的事情一次说明白,决不啰 嗦。
因为我们绝大多数的纠结与困惑、愤怒与失落,根源都来自于我 们与别人沟通的方式。如果你总是纠缠在一些重复而无意义的话题 中,比如已无法改变结果、也早已结束的事情,很显然你将一直陷入 某种消极的情绪中很难走出来。所以,对待事情干脆利落,才能好好 沟通,从前面总结有益的教训,然后把后面的工作做好。
批评从来都是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有时候对犯错员工的批评并 不是惩罚,而是高高举起,轻轻放下,是一种保护他的方式,说白了 即以小伤换大伤。
比如,当你觉得这个犯错的员工仍然值得重点培养,能力比较强 和对工作比较重要时,就需要采取这种保护式的批评了。严厉的批 评,是既让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也鼓励他放下心理包袱,减轻他的 心理压力和环境压力,以便更好地发挥水平。
这种情况下,事后做好沟通十分重要,要让他明白自己的真实用 意。只要选择合适的时间和机会,既能达到批评的效果,也不会损及 他的信心。
人人都有犯错的时候,谁也不是圣人。我们指出别人的错误也很 正常,工作中也需要对同事的错误予以纠正。问题在于,我们不能当 着其他人的面揭丑。你的本意是好的,但在他看来,却会理解成另一 种意图:你是想看他当众出丑。他就会对你的行为表现出强烈的敌 意,甚至造成关系的破裂。
在人与人的交流沟通中,发生误解是常态,但是相互理解却很 难。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换位思考对人这种生物来说向来是最难以做 到的,我们总是希望别人明白自己的意图,很少体谅对方的难处。
因此到处都有人在说: “你不理解我。”可是你理解别人了吗? 所以,沟通不是说说这么简单的,是要用心交流的,要站在对方角 度,不是仅仅站在自己的角度。当涉及别人的错误时,能私下讲的, 就不要拿到公开场合,否则你可能收拾不了场面!
人们都觉得自己懂得很多,是大明白。
比如有人吐槽公司的会议: “老板整天讲空话套话,一点实质内 容没有,在我看来……”私下里说的头头是道,听起来很有可行性。 可真给他表达的机会了,他又不敢开口,心里的话藏着掖着,没有勇 气说出来。有想法却不敢说,谁知道你是怎么想的?有没有解决问题 的能力呢?
“只说不听”是不行的,但“只听不说”也是一种缺点。所以一 个人不仅要会发言,还要勇于发言,要有表达的勇气,也要养成积极 参与讨论的习惯。
跨部门沟通对做好工作十分重要
在工作中,沟通不仅发生在同部门间,在不同的部门之间也频繁 发生着,而且对工作的顺利与否更为重要。当两个部门一起完成一项 任务时,如果部门之间的沟通不顺畅,交流遇阻,就会严重影响工作 的进展。
比如,你不主动交流,其他部门对你的支持便不到位,别人不知 道你需要什么、想要什么;你拒绝交流,兄弟部门也会以牙还牙,在 某些环节报复你,便产生了一个无人管的交叉地带,形成了工作的盲 区。
出现类似的事情时,往往都是沟通的责任,并非有人故意整你。 要想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就得学会跨部门的沟通技巧,增强对于工 作的集体协调能力。
永远不要嫌麻烦
需要谨记的一个重要原则是:为了实现有效的跨部门沟通,我们 永远不要嫌麻烦
你不要以为和别的部门开个碰头会、发几封邮件就完了,还应该 在协作的过程中随时保持有效的联系(探讨和提供实际的支援),主 动了解对方的进度,提供帮助或者寻求帮助,互相掌握最新的情况。
非常关键的一点是,不要被动地等对方告诉你发生了什么问题, 而应该通过持续地沟通来预防问题的发生。
预期不同,就会抬杠
抬杠这个毛病一点也不少见,我们都遇到过这种人。不管你说点 什么事,他不是冷嘲热讽,就是鸡蛋里挑骨头,跟你对着干。总之他 的目的不是好好讨论,而是让你不愉快。
人们为何在沟通时会抬杠呢?根本的原因是对沟通的预期不同。
如何改变抬杠式的沟通方式?
第一,学会改变自己的心理状态,对不礼貌的话题理智对待。
沟通一点都不简单,尤其在职场的语境中。哪怕别人站在权威的 角度命令你,语气和用词均不礼貌,让人很想发火,你也要尝试理智 地回应,探询对方的意图。有个成语叫“心如止水”,说的便是这种 淡定的境界。
冷静和开放的沟通态度能为我们在任何一种场景的对话中带来最 大的回报,你也许会吃一时的小亏,但总能用这种方式赢得未来。这 是有情绪的沟通中我们的最优选择。因为这样能够最大限度地消除误 解,避免争执。
第二,学会正面满足对方的需求,并主动和直接地换取正面的 结果。
人们之所以要沟通,是因为自己有某种需求想让对方满足。如果 你拒绝满足,抬杠就可能出现。 像小田,她觉得自己是在积极发言,在表达见解,其实是未满足 我的需求,所以在我看来她不是优秀的员工。
在正确的沟通逻辑中,我们对于对方的要求尽可能正面回应和满 足。
即便你没有这个能力,也不要企图迂回或侧面回应。在今天这个 节奏紧张的社会,人的时间宝贵,精力有限,遇事不愿深入思考,要 学着主动和直接一点,和别人进行较为高效的沟通,才能赢得更多人 的认可。
有的问题对方心知肚明,并不需要你跟他一五一十地说清楚。站 在他的角度,他想听的也不是刺耳的问题,而是你如何应对,也就是 想知道在你的角度是如何思考这些问题的。
客户当然是不能欺骗的,但沟通时不同的切入角度,即使谈论同 一件事,却也会让沟通的效果产生天壤之别。
角度不同,效果便不同,对方的情绪、反应和对你的看法也大不 一样。因此,沟通时一定要综合地考量“话题、时机、位置、策 略”这四个方面的因素,对具体的问题具体沟通,选取正确的沟通方 式。
话题要对——任何沟通要想顺利进行,首先需要把握的是交谈的 话题,必须是对方和你共同感兴趣的事物,话题不对,说了也白说。
时机要好——时机不对,沟通就显得冒昧。时机包括时间、场 合、心情等,需要面面俱到地考虑到,不能马虎对待。
位置要佳——位置就是切入点,切入点选得好,沟通才能成功圆 满,比如态度和语气、解读问题的角度和立场等,选好了切入点,沟 通已经成功了一半。
策略要准——必须根据对方的性格、嗜好和品性来制定策略,量 体裁衣,才能事半功倍。
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其实并不是由他表面的能力决定的,而是取决 于他的底层逻辑。底层逻辑的优秀与平庸,塑造了他的生命格局与事 业的成就。
就如同马云的主张,一个人不需要什么都会,也不需要豪言壮 语,他只要能做到不断的学习和自我精进,更新提升自己的能力圈, 在几个关键的方面优化底层逻辑,就能赢下人生中的大部分目标。
价值观是我们成就自己的人生和事业的核心因素,也是构建底层 逻辑的基础。只有用正确的价值观来指导自己的思想,才不至于多走 弯路甚至于完全走错方向。
比如,热爱生命、为团队奉献等都属于正确价值观的范畴,利己 主义和消极悲观则是错误的价值观。
我们去那些优秀的大公司考察,会发现他们的员工很实在,当公 司交给一项复杂而且难度很高的任务时,他们不太会去质疑方向或企 图采取偷懒、拖延的策略;他们没有官僚作风,也没有投机思想,而 是会讨论如何实现这个目标。他们一旦遇到了问题就会寻求解决方 案,遵从命令向前冲锋,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解决问题的能力,永远是我们最需要的底层逻辑。不要害怕问 题,也不要躲避,将自身的能量聚焦到正面应对的角度,我们就能不 断地提高能力,进而加强自身价值。
拥抱变化,意味着你能适应环境;乐于分享,说明你具有宝贵的 团队精神。这两点保证了我们能持续地在竞争中成长,获取很好的上 升通道。要敢于改变自己,也要多帮助别人。因为在成就他人的同 时,你也在成就你自己。这可以让你拥有更加开放的心态和对于环境 无比坚韧的适应能力。
你在团队中分享得越多,成长也就越快。
不要觉得现在很好,就以为将来也很好。
未来并不是由你今天的视野决定的,而是由你视野的开拓性决定 的。如果一个人能不断地修正昨天,让自己看得更远、想得更深,他 的未来就有了坚实的保障。
无论任何时候都要尊重规律,不要逆势而为。
按规律办事,顺势而为,比听从别人的看法更重要!
不停地学习,才能保持正确的方向。
一个愿意不停学习的人,即便他没什么学历,也能逐渐取得很好 的成绩,超越那些学历比自己高、但学习力比自己差的对手。
如果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就不知道什么是机遇。因此,想真正 地抓住宝贵的机会,就得明确自己想要什么。
现在已经是比拼“综合素质”的时代。什么是综合素质?是智 力、知识、觉悟和意志力的结合。
工作需要目标,更需要内在的驱动力。 回答“为了什么”很重要,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然后和自己远 大的目标绑定在一起。
不论任何时候,心态都要正确,否则就容易走入歧途,犯下错 误。这说明,思路清晰远比卖力苦干来得重要,人在任何时候都要保 持足够的冷静和理性。
随时都要做正确的事情,因为选对前进的方向远比闷头努力地去 做事重要一百倍,去做对的事情,永远比把错误的事情做对来得要 紧。
我们在表面上缺的是金钱,本质上缺的是观念。
所以,要勇于改变,敢于变革。不管阻力有多大,都要有改革的 勇气,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
每个人都想展现自己的不凡,去和命运抗争!但如果事情已经无 法改变,那就要改变自己。
改变了自己,就改变了眼界,发现了新的角度,找到了新的出 口。
哪怕极为微小的成功,也不能指望运气。
运气能帮你一次,帮不了你第二次、第三次。成功不在于你有多 少资本,而在于你如何运用这些资本。因此,成功依靠的是努力,是 智力,也是对你综合素质的考验。
想得到一样东西,不但需要勇气,还需要强有力的坚持。
有时候,不是你没有办法做成一件事,而是你放弃得太早了。如 果再坚持一会,你会看到不一样的结果。
环境对人的影响很大,在某些时间甚至是决定性的。
就像一粒种子,它必须放到肥沃的土壤才能生根发芽。好的环境 成就好的结果,坏的环境则让人走向歧途。所以,选择好的环境,然 后去适应它;远离坏的环境,然后屏蔽它。
你要知道如何解决问题,但你也必须要懂得如何避开解决不了的 问题,这比知道如何解决问题更重要,也更宝贵。
因此,在漫长的竞争中最后的胜出者总是善于预防风险的人,而 不是精于战胜问题的人。
你要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要让情绪控制你的行动。
人和人之间的差别,有时就在于对情绪的控制力。你要让自己在 大部分的时间里变得平和、从容与淡定,而不是愤怒、冲动和盲目。 你要让内在像钢铁一样坚韧,而不是让耳朵来支配你的心灵。
对任何问题都要有预案,在顺利的时候想到不利,不利的时候准 备好退路,现行方案行不通时,就要及时拿出备用方案。
拥有预案思维,可以让你在工作和生活中不论遇到什么突发情 况,都能从容应对。
不良习惯如果不纠正,就会融入你的本能,产生不良的行为惯 性。它将改变你的人生走向,铸成错误的行为模式。
现实中,人们往往难以改变习惯,因为造就习惯的恰恰就是他自 己。所以,失败者其实也是不良习惯的奴隶,只能挣脱习惯的枷锁, 才能形成新的正确的逻辑。
假如你的方向错了,那么你越是努力,错误就越大。
在埋头工作时,一定要抬头看看你正朝什么方向走去。方向如果 不对,再多的努力都白费。
只有一般的决断力还是不够的,要想争取主动,就必须占据未来 的优势。
这决定了我们必须拥有前瞻性的决断力,要对未来有良好的判 断,并且在关键的时刻能够作出迅速的决策。
大胆地提出问题,看到问题,这远比解决问题难,也比解决问题 重要。
因为解决问题只是技术性的能力,而提出问题才是革命性和决定 性的能力。所以,预先发现问题的能力才是我们优先具备的。
能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人才有资格担任领导者,只能解决问题的 人则是优秀的下属。
早跑一步就是事事想在前,行动跑在前。
在别人不明白的时候你明白了,在别人明白的时候你已经行动 了,在别人行动的时候你已经成功了。不管是思考还是行动,我们都 要有先见之明。
偏见是什么呢?就是他只想看到自己“想看到的东西”。这比无 知更可怕,因为无知者可以学习,偏见者却拒绝学习。
再长的路也会有终点,再长的黑夜也会有尽头。
因此,在失意时不要害怕,更不要绝望,只要耐心等一会,总能 等到日出,也总能解决眼前的问题。
前提是,你自始至终都没有失去信心。
在我们跌到人生最低谷时,恰恰是面临转折的最佳阶段。
这时候你要做的不是抱怨和哭泣,而是积累能量,准备迎接即将 到来的爬升。如果此时你自怨自艾,必将坐失良机。
创新就是求新,就是改革和求变。
创新不是排斥旧的东西,而是继承好的传统,同时追求新的突 破。创新是内在力量的蜕化,也是让自己积累下来的成果获得质的飞 跃。
某种程度上,成功就是我们优势的发挥,而失败则是缺点的累 积。所以,发挥你的优势,就等于成功了一半。
你要集中全力在自己的长处上,对它进行强化,让它成为你无与 伦比和不可取代的一种能力,然后去满足人们的需求。
谨记这一条:不要成为你梦想的奴隶。
再美丽的梦想,如果你只是空想,也达不到目标。你要让自己拥 有实干精神,要理性地对待自己的梦想——懂得舍弃不切实际的目 标,明白如何纠正它,而不是任何条件下均盲从于它。
如果你的目标已定,并且是正确的,那就不用在乎别人的眼光和 口水。我们无法堵住别人的嘴巴,但却能掌握自己的行动。
现在比昨天重要,也比明天重要。
如果你有一个计划,那就从现在、当下的这一秒开始。
我们要用行动撞击命运,用决心超越梦想,用脚步铺垫未来。过 去和将来做什么并不重要,现在做什么才最重要。为了拥有真实的未 来,你必须先改变现在,从现在开始行动!
你必须把全部的精力投注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上,而不是总注意自 己在恐惧什么!否则,恐惧一直都在,而且越来越强烈,直到最后把 你击垮。
“恐惧”是我们大步向前的最大阻力。
Copyright © 2003-2013 www.wpsshop.cn 版权所有,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