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
踩
Participants: ZY, LF, HZP, CPP
Date: 08-9-23 7:20 PM
Recorder: LF, CPP
参考文献:
1、《算法导论》
2、《数据结构》严蔚敏 吴伟民 编著,清华大学出版社——经典的数据结构教材
本次讨论的重点是 二叉排序树的插入删除(由此引入查找一般二叉树中结点的中序直接前驱和后继) 与一般二叉树的非递归遍历,对Hash查找(有冲突时)的平均长度也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在基于“比较”的一系列查找方法中,记录的关键字和记录的相对位置之间没有确定的关系,查找效率依赖于比较次数。而哈希表查找是利用记录的关键字与它的存储位置之间的关系f(即Hash函数) ,不需比较便可直接取得所查记录,显然,哈希表存取比较方便,但是存储时容易产生冲突(collision): 即不同的关键字可以对应统一个地址。因此,如何确定hash函数和解决冲突是哈希表查找的关键。
直接定址法: H(k)=key 或H(k)=a*key+b(线形函数) 例如
人口数字统计表(年龄作为关键字,哈希函数取关键字自身)
地址 1 2 3 ………… 100
年龄 1 2 3 ………… 100
人数 67 35 33 ………… 244
数字分析法:取关键字的若干数位组成哈希地址
如:关键字如下:若哈希表长为100则可取中间两位十进制数作为哈希地址。
81346532 81372242 81387422 …… 81354157 (划横线部分为地址)
平方取中法:关键字平方后取中间几位数组成哈希地址
除留余数法:取关键字被某个不大于表长m的数p除后所得的余数为哈希地址。
H(k) = k mod p p<=m
折叠法,随机数法等
假设地址集为0..n-1,由关键字得到的哈希地址为j(0<=j<=n-1)的位置已存有记录,处理冲突就是为该关键字的记录找到另一个"空"的哈希地址。在处理中可能得到一个地址序列Hi i=1,2,...k 0<=Hi<=n-1),即在处理冲突时若得到的另一个哈希地址H1仍发生冲突,再求下一地址H2,若仍冲突,再求H3...。怎样得到Hi呢?
开放定址法:Hi=(H(k)+di) mod m (H(k)为哈希函数;m为哈希表长;di为增量序列)
当di=1,2,3,... m-1 时叫线性探测再散列。
当di=12,-12,22,-22,32,-32,...,k2,-k2时叫二次探测再散列。
当di=random(m)时叫伪随机探测序列。
例如:长度为11的哈希表关键字分别为17,60,29,哈希函数为H(k)=k mod 11,第四个记录的关键字为38,分别按上述方法添入哈希表的地址为8,4,3(随机数=9)。
再哈希法:Hi=RHi(key) i=1,2,...,k,其中RHi均为不同的哈希函数。
链地址法:这种方法很象基数排序,相同的地址的关键字值均链入对应的链表中。
建立公益区法:另设一个溢出表,不管得到的哈希地址如何,一旦发生冲突,都填入溢出表。
一般情况下,处理冲突方法相同的哈希表,其平均查找长度依赖于哈希表的装填因子a
a=表中填入记录数 / 哈希表的长度,
a标志哈希表的装满程度。直观地看,a越小,发生冲突的可能性就越小;反之,a越大,表中已填入的记录越多,再填记录是,发生冲突的可能性就越大,则查找时,给定值需与之进行比较的关键字的个数也就越多。
以随机探测的一组公式进行分析推导:
长度为m的哈希表中装有n个记录时查找不成功的平均查找长度(相当于要在这张表中填入第n+1个记录时所需要的比较次数的期望值)
假定:哈希函数均匀(即产生表中各个地址的概率相等),处理冲突后产生的地址也是随机的。
pi:表示前i个哈希地址均发生冲突的概率
qi:表示需进行i次比较才能找到一个“空位”的哈希地址(即前i-1次发生冲突,第i次不冲突),那么:
我们将讨论的二叉树分成三类:判定树,二叉排序树(搜索树),一般二叉树。
判定树:在折半查找时,我们依次比较的关键字的位置构成一个判定树,其节点的值就是记录在表中的位置。中序遍历判定树,就得到一个递增的有序序列。
二叉排序树:或者是一棵空树,或者是具有一下性质的二叉树:(1)若左子树不空,则左子树上所有节点的值均小于它的跟节点的值;(2)若右子树不空,则右子树上所有节点的值均大于他的跟节点的值;(3)它的左右子树分别也是二叉排序树
判定树与二叉排序树的联系是:中序都能得到有序序列,但是前者的节点值是位置,而后者的是关键字,并且,前者只是用于在折半查找是用于分析平均查找长度,并不是一个实实在在的树。
1、插入算法描述:
插入一个新的节点时,需要进行关键的比较,并且维护二叉排序树的性质。
2、删除
删除操作分三种情况讨论:
(1) 删除节点p 为 叶子节点,则直接删除节点即可,不会破坏整棵树的结构。
(2) 删除节点p 不是叶子节点,只有左子树或者右子树,此时也可以直接修改其双亲节点的左子树或者右子树即可,作此修改也不会破坏二叉排序树的特性。
(3) 删除节点p的左右子树均不为空,此时,情况比较复杂一些,为保证二叉树的中序序列,可以有两种做法:其一是 令p的左子树为p的父亲节点的左子树,p的右子树为p的直接前驱的右子树。其二(我们讨论的)是令p的直接前驱(或者直接后继)替代p,然后从二叉树中删除它的直接前驱(或者直接后继)。
算法如下:
本来是讨论二叉排序树的删除操作的,结果经HZP一提醒,大家就进一步分析了如何找到给定节点的中序直接前驱和直接后继,不错不错,由深而广。
算法如下:
二叉树的非递归遍历有两种思路:一种是用直接实现递归遍历,即递归遍历中的那些栈都显示实现;二是用比较自然的遍历思想,也用栈实现。
1 先序遍历
preOrder1每次都将遇到的节点压入栈,当左子树遍历完毕后才从栈中弹出最后一个访问的节点,访问其右子树。在同一层中,不可能同时有两个节点压入栈,因此栈的大小空间为O(h),h为二叉树高度。时间方面,每个节点都被压入栈一次,弹出栈一次,访问一次,复杂度为O(n) (LF原创)
preOrder2每次将节点压入栈,然后弹出,压右子树,再压入左子树,在遍历过程中,遍历序列的右节点依次被存入栈,左节点逐次被访问。同一时刻,栈中元素为m-1个右节点和1个最左节点,最高为h。所以空间也为O(h);每个节点同样被压栈一次,弹栈一次,访问一次,时间复杂度O(n) (LF原创)
2 中序遍历
对比先序遍历,这个算法需要额外的增加O(n)的标志位空间。另外,栈空间也扩大,因为每次压栈的时候都压入根节点与左右节点,因此栈空间为O(n)。时间复杂度方面,每个节点压栈两次,作为子节点压栈一次,作为根节点压栈一次,弹栈也是两次,时间复杂度较高。
Inorde2类似于Preorder1,只是调换了一下节点的访问顺序。先序是先访问,再入栈,而中序是先入栈,弹栈后再访问。时空复杂度同先序一致。
3 后序遍历
后序遍历只采用了我们讨论的非递归的第一种思想,即直接模拟递归调用的思想来完成。与中序类似,就是顺序调换一下,时间空间复杂度也一致。
以前的非递归遍历都没写过算法,多亏了LF&HZP两个,那个直接模拟的思想给我和Z两个共讲了三遍,总算明白了!真是两个大笨蛋!呵呵!(Z不要介意哈!)
by CPP
Copyright © 2003-2013 www.wpsshop.cn 版权所有,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