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
踩
《SAR学习笔记》
目录
上篇文章针对平行于航迹的目标,多普勒历程相似,以参考目标的多普勒历程为依据,设计方位向匹配滤波器,实现方位向脉冲压缩。在进行方位脉压之前,需要通过插值处理实现距离徙动校正,计算量相对较大,本文介绍线性调频变标算法(CSA),该算法通过相位相乘来实现距离徙动校正,计算效率相比RDA有显著提升,下面具体介绍。
CSA算法的成像原理与RDA算法基本一致,也是通过方位向匹配滤波“批量”处理同方位的目标来提高成像效率,与RDA不同的是关于距离徙动校正的方法不同:RDA用的是比较笨的方法,通过插值找点的方式实现距离徙动校正,这样校正方式会使得计算量大大增加;CSA通过相位相乘实现距离徙动校正,距离徙动校正的效果可以认为是信号在快时间维进行时移,根据傅里叶变换中“时移对应相位相乘” (延时特性)的性质,可以在距离频域上相乘来实现信号的时移,进行实现距离徙动校正。
上图是不同距离处目标的距离徙动曲线在距离多普勒域上的分布情况,可以看出同方位频率下的不同距离处目标的距离徙动单元不同,直接通过相位相乘无法实现对不同目标的统一距离徙动校正。为此,CSA算法引入变标方程,对不同距离处的目标依照参考距离下的距离徙动曲线进行徙动单元补偿,使得任意目标的距离徙动曲线与参考距离处的距离徙动曲线一致。这样可以通过相位相乘实现一致距离徙动校正。可以看出,CSA算法实现的关键是变标方程的求解,关于变标方程的推导比较复杂,后续根据情况单独出一期。本章主要介绍CSA算法实现过程以及分析CS处理过程距离徙动曲线变化规律,通过这样一个过程,也能够对变标方程的重要性以及巧妙性有一个直观了解。
根据CSA算法原理,对应的实现步骤如下图所示:
接收的回波信号经过下变频得:
其中为波束中心经过目标的时刻,,为零多普勒时刻,为对应的距离。
假设发射的脉冲为宽度为的矩形脉冲,则信号在距离向的范围函数为:
假设天线的方向图为,雷达与目标的斜视角变化函数为,则信号在方位向的范围函数为:
式(1)的距离多普勒表达式为:
其中
从表达式可以看出,不同下接收的脉冲信号调频率不同。一般成像区域相对变化不大,近似认为不变(与相位有关的还是认为是变量的,因此相位对距离敏感),因此可以认为:
由此,
CS处理
变标方程
处理后信号
CS处理后的距离频域-方位频域上表达
基于POSP,对进行距离向傅里叶变换,得到:
距离脉冲压缩
二维频域距离向匹配滤波器:
滤波后信号:
变换到距离多普勒域为:
残余相位:
补偿后信号:
方位向匹配滤波器:
滤波后信号:
基于POSP,对沿着慢时间做逆傅里叶变换:
最终SAR图像为:
运算效率主要看进行复数乘法的次数。包含运算的步骤有: CS处理、一致距离徙动校正、距离脉冲压缩、残余相位补偿、方位脉冲压缩。这里假设M个脉冲,每个脉冲采样N点。
CS处理:CS处理在距离多普勒上处理,所以共进行N次M点FFT,MN点复数相乘。运算次数为:
一致距离徙动校正:在距离频域-方位频域上处理,所以共进行了M次N点FFT,MN点复数相乘。运算次数为:
距离脉冲压缩:距离压缩是在距离时域-方位频域上表达,所以共进行了M次N点IFFT,MN点复数相乘。运算次数为:
残余相位补偿:在距离时域方位频域进行,所以进行了MN点复数相乘,则运算次数大致为:
方位脉冲压缩:在距离时域-方位时域上表达,所以共进行了N次M点IFFT,MN点复数相乘,运算次数为:
与RDA一致,正侧视、小斜视角。由二维频域信号推导距离多普勒域信号时,对二维频谱的近似导致的。
仿真的代码见:《SAR+CSA+根据回波信号生成SAR图像》
代码 《SAR+CSA+根据回波信号生成SAR图像》中关于方位向合成时长考虑了两种情况:方位向合成时长固定;方位向合成时长由波束宽度和距离维距离确定。
为了展示CSA算法处理过程中的距离徙动曲线情况,代码分别根据发射波形、回波在方位频域上的表达形式以及CS处理后的表达形式 设计了三种匹配滤波器用于实现距离维脉冲压缩。下面简单介绍仿真结果。
回波信号在距离时域-方位时域以及在距离时域-方位频域上的能量分布图
CS处理前距离徙动曲线CS处理后距离徙动曲线
一致RMC后距离徙动曲线校正后的距离徙动曲线:
上述结果是合成孔径时长与目标距离维距离有关的情况下,距离徙动曲线在距离多普勒上的变化过程。代码 《SAR+CSA+根据回波信号生成SAR图像》中也仿真了合成时间固定情况下CSA处理过程中,距离徙动曲线在距离多普勒域以及距离时域-方位时域上的变化过程。
下图是对三个不同距离处目标在零参考频率下距离徙动校正量曲线:
下图是CSA在数据获取面上的成像结果:
通过地距转换投影到地面的结果如下:
其中一个目标的分辨率:
本文主要介绍CSA成像原理,并简单分析了其与RDA算法的区别,重点介绍了CSA算法实现步骤,并仿真分析了CAS处理过程下的距离徙动曲线变化规律,从成像的角度加深对变标方程的理解,后续根据情况补充变标方程的求解过程。
Copyright © 2003-2013 www.wpsshop.cn 版权所有,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