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
踩
在自然语言处理领域,可解释性是指理解和揭示NLP模型如何做出决策的能力。一些模型本身是自然透明的,我们可以理解它们为何做出这样的决策(例如,一个小于10个结点的决策树)。随着NLP模型(尤其是基于深度学习的模型,如Transformer、BERT、GPT等)的复杂度不断增加,模型的可解释性变得愈发重要,因为这些模型常常被视为“黑箱”。理解这些模型的内部工作机制对于模型的调试、改进和建立信任都至关重要。
复杂模型的解释是关于理解和解释那些非常复杂的机器学习模型的决策过程,例如深度学习模型。由于这些模型的内部运作往往很难直观地理解,因此需要一些方法来帮助揭示它们是如何做出决策的。
以下是一些实现NLP模型可解释性的常见方法和技术:
The Mythos of Model Interpretability
Analysis Methods in Neural Language Processing: A Survey
Deep Unordered Composition Rivals Syntactic Methods for Text Classification
LIME(Locally-Interpretable Model-Agnostic Explanations)是一种用来解释机器学习模型的技术。它有以下两个主要特点:
LIME的工作原理大致如下:
假设我们有一个黑箱模型,它可以预测某个客户是否会购买某产品。我们有一条客户数据,我们希望知道这个特定客户为什么会被预测为“购买”。LIME将随机生成一些略有不同的客户数据(例如修改年龄、收入等特征),然后输入到黑箱模型中,获得这些数据的预测结果。接着,LIME 使用这些数据和预测结果构建一个简单的局部线性模型,用来解释原始客户数据的预测结果。这时,我们可以看到,例如“收入”对预测结果的正面影响最大,“年龄”对预测结果的负面影响最大等信息,从而更好地理解模型在这个特定示例中的决策依据。通过这种方式,LIME提供了一种简单而强大的工具来解释复杂模型的预测结果,尤其是在我们无法直接访问或理解模型内部结构的情况下。
在使用扰动方法(例如LIME)时,有时我们需要通过对输入数据进行大幅度的修改(如移除某些部分)来生成新样本。然而,这种方法可能会导致输入数据变得非常不自然,使得生成的扰动样本与实际情况相去甚远。例如,如果我们在图像分类任务中完全移除图像的一部分,这可能会生成一些不现实的图像,从而影响模型解释的准确性。
为了避免上述问题,我们可以使用一种替代方法:观察在数据点周围的微小扰动带来的局部影响,并使用梯度来进行分析。这种方法的核心思想是通过计算输入特征对模型输出的梯度,来评估每个特征的影响力,而不是进行大幅度的输入修改。
假设我们有一个用于预测房价的回归模型,其中输入特征包括房屋面积、房间数量和地理位置等。我们希望解释模型为什么对某一特定房屋给出了特定的预测价格。如果我们完全移除“房间数量”这个特征,生成的样本可能不再代表真实的情况,因为所有房屋都会有房间数量这个属性。我们可以计算模型输出相对于“房间数量”的梯度。这意味着我们微小地改变房间数量,看这些小的变化如何影响预测价格。通过这种微小扰动及分析,我们可以确定“房间数量”这个特征对预测结果的实际影响,而不会破坏输入数据的自然性。
有些模型改变任意一个特征(A或B)都不会改变预测结果,但同时改变两个特征会改变预测结果。基于梯度的方法(即直接计算输入特征对输出的微小变化的影响)会认为这两个特征都不重要。因为在任何一个特征单独改变时,模型的输出并没有变化(梯度为零),所以梯度方法认为它们对模型的预测结果没有影响。
积分梯度法是一种改进的方法,用来更准确地评估特征的重要性。通过沿着从原点到当前数据点的路径计算梯度,并聚合这些梯度,可以更全面地理解特征对模型输出的影响。
积分梯度法步骤如下:
在沿路径的中间点上,逐步增加“部分A”或“部分B”的值,可以揭示它们的重要性。因为在某些中间点,特征A和B的变化可能对模型输出产生显著影响。即使在最终预测时单独改变A或B不会影响结果,但是在从原点到该数据点的某些过程中,特征的变化可能对输出有非零影响。通过积分梯度法,我们可以揭示这种隐藏的重要性。积分梯度法通过综合考虑特征从零到实际值的路径上的累积影响,更加全面和准确地揭示特征的重要性,尤其是在基于梯度的简单方法失效的情况下。
“Why Should I Trust You?”: Explaining the Predictions of Any Classifier
Axiomatic Attribution for Deep Networks
基于文本解释的模型可解释性研究聚焦于通过生成自然语言文本来解释机器学习模型的决策过程。这种方法的核心目标是提高模型的透明度,使用户能够理解其内部工作机制,甚至在不需要深入技术背景知识的情况下,也能掌握模型的决策依据。
随着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模型在各个领域内应用的日益广泛,其“黑箱”特性使得理解模型的决策过程变得困难。这会导致用户对模型的信任度降低,尤其在医疗、金融、法律等敏感领域。因此,解释模型决策过程显得尤为重要,而自然语言文本因其易于理解和丰富的信息传递能力,成为了理想的解释形式。
核心方法
文本解释数据集
文本解释的优势
文本解释的挑战
Generating Visual Explanations
e-SNLI: Natural Language Inference with Natural Language Explanations
Explaining Question Answering Models through Text Generation
模型探查(Model Probing)是自然语言处理和机器学习领域中的一种技术,用于理解和解释复杂的语言模型(如深度神经网络模型)的内部工作机制。这一过程涉及向模型输入特定的测试数据,并观察其输出,于是从这些输出中推断出模型对不同语言特征或结构的理解和处理能力。
探查任务(Probing Task)是专门设计的任务,用来测试模型在不同语言特征上的表现。例如,使用简单的句子结构任务来探查模型是否理解语法关系,或者利用词性标注任务来看模型对词性(如名词、动词)的识别能力。
探查器(Probes)通常是轻量级分类器,训练来从模型的隐含层中提取特定的信息。比如,一个探查器可以训练来预测某个词在输入句子中的句法功能或语义角色。
层级探查(Layer-wise Probing)通过研究语言模型的不同层,可以了解信息在模型中是如何逐层编码和处理的。例如,BERT模型的早期层可能更关注局部的词汇信息,而后期层则可能捕捉到更高层次的语意信息。
线性探查(Linear Probing)使用一个简单的线性分类器或回归模型从语言模型的某一层提取特征。非线性探查(Non-linear Probing)使用更复杂的分类器(如神经网络)来捕捉可能的非线性关系。
探查任务的表现通常使用标准的分类指标(如准确率、F1分数)来评估,从而判断模型在特定语言特征上的理解能力。模型探查是一个强有力的工具,尤其在处理那些复杂、难以直接解释的深度学习模型时,能提供有价值的见解,从而帮助研究人员和工程师更好地理解和改进NLP模型。
BERT Rediscovers the Classical NLP Pipeline
在机器学习和自然语言处理中,标注伪影(Annotation Artifacts)指的是在数据标注过程中引入的非预期或有偏的特征,这些特征在训练模型时可能导致模型学到了不应有的模式或偏差。这种现象可以影响模型的表现和可靠性,使得模型在面对现实应用场景时可能表现不佳。
如果模型主要依赖于这些伪影来进行推理,那么它们在实际的自然语言处理任务中可能表现不佳,因为这些伪影在现实世界的数据中可能不存在或分布不同。标注伪影的存在可能使得NLP任务看起来比实际上更容易,因为模型可能并没有真正理解语言的深层含义。标注伪影的存在提示了数据集可能存在质量问题,需要通过改进标注流程或后处理步骤来减少这些伪影的影响。
标注伪影的成因:
标注伪影的影响:
识别和缓解标注伪影的方法:
比如,在情感分析任务中,如果数据集中的某些标注者倾向于将含有“惊喜”的评论标为正面情感,那么模型可能会将“惊喜”一词本身视为正面情感的强指示,即使在实际应用中并非如此。在图像分类任务中,如果大部分图像数据集中包含的某个类别背景一致(例如,猫的照片总是在室内),模型可能会将背景与类别关联起来,导致在不同背景下的图像分类效果不佳。
标注伪影和模型可解释性紧密相关。通过提高模型的可解释性,可以更容易识别出数据中的伪影,从而改进数据质量和标注流程。反过来,减少标注伪影可以提升模型的可解释性、可靠性和公平性,因此,统一考虑这两个方面对于构建更健壮和透明的机器学习系统非常重要。
Annotation Artifacts in Natural Language Inference Data
Hypothesis Only Baselines in Natural Language Inference
Did the Model Understand the Question?
SWAG: A Large-Scale Adversarial Dataset for Grounded Commonsense Inference
思维链(Chain of Thought, CoT)是一种用于增强大语言模型(如GPT-3、PaLM等)在复杂任务中的表现方法。通过模拟人类思维过程,分步进行推理,从而提升模型的准确性和理解能力。
在自然语言处理任务中,尤其是需要复杂推理和决策的任务,单步回答往往不能解决问题。这类任务包括数学计算、逻辑推理、甚至是复杂的问答系统。思维链通过模拟人类在解决问题时的思维过程,引导模型逐步形成解决路径,从而提高模型的答题正确率。
实现步骤:
问题:假设有一辆火车以每小时60公里的速度行驶,经过2小时后它跑了多少公里?
最终答案:火车行驶了120公里。
问题:如果小明有5个橘子,每个橘子切成4片,他总共有多少片橘子?
最终答案:小明总共有20片橘子。
思维链优点:
利用思维链我们可以通过优化提示,引入明确的指示词,帮助模型逐步推理。
问题:假设一个人每分钟走80米,他走了45分钟。那么他总共走了多少米?
未优化提示的解答:我们可以直接向模型提出这个问题,但模型可能不会给出一个步骤清晰的、逻辑正确的答案。
Q: 假设一个人每分钟走80米,他走了45分钟。那么他总共走了多少米?
A: 3600米
在这种情况下,虽然答案是正确的,但没有提供思维过程,无法保证在所有情况下都正确。
优化后的提示:我们可以通过优化提示,引入明确的指示词,帮助模型逐步推理。
Q: 假设一个人每分钟走80米,他走了45分钟。那么他总共走了多少米?
提示:请一步步解答,以确保准确性。
1. 每分钟行走的距离是多少?
A: 每分钟行走80米。
2. 总共行走了多少分钟?
A: 45分钟。
3. 总共行走的距离是多少?请计算。
A: 80米/分钟 * 45分钟 = 3600米。
提示优化细节:
Program Induction by Rationale Generation : Learning to Solve and Explain Algebraic Word Problems
Chain-of-Thought Prompting Elicits Reasoning in Large Language Models
The Unreliability of Explanations in Few-shot Prompting for Textual Reasoning
Large Language Models are Zero-Shot Reasoners
Complementary Explanations for Effective In-Context Learning
PAL: Program-aided Language Models
Measuring and Narrowing the Compositionality Gap in Language Models
Copyright © 2003-2013 www.wpsshop.cn 版权所有,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