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
踩
提示:文章写完后,目录可以自动生成,如何生成可参考右边的帮助文档
我们都知道Redis中保存的Key是字符串,value往往是字符串或者字符串的集合。可见字符串是Redis中最常用的一种数据结构。
不过Redis没有直接使用C语言中的字符串,因为C语言字符串存在很多问题:
Redis构建了一种新的字符串结构,称为简单动态字符串(Simple Dynamic String),简称SDS。
例如,我们执行命令:
那么Redis将在底层创建两个SDS,其中一个是包含“name”的SDS,另一个是包含“虎哥”的SDS。
Redis是C语言实现的,其中SDS是一个结构体,源码如下:
SDS有多种结构(sdshdr5、sdshdr8、sdshdr16、sdshdr32、sdshdr64),用于存储不同长度的字符串,分别代表25byte=32byte、28byte=256byte、216byte=65536byte=64kb、232byte=4GB。
例如,一个包含字符串“name”的sds结构如下:
SDS之所以叫做动态字符串,是因为它具备动态扩容的能力,例如一个内容为“hi”的SDS
假如我们要给SDS追加一段字符串“,Amy”,这里首先会申请新内存空间:
如果新字符串小于1M,则新空间为扩展后字符串长度的两倍+1;
+1:是因为最后一位预留给“\0”,代表结束
如果新字符串大于1M,则新空间为扩展后字符串长度+1M+1。
上述分配称为内存预分配。
获取字符串长度的时间复杂度为O(1)
直接获取结构体中len的值
支持动态扩容
内存预分配
减少内存分配次数
内存预分配。在分配内存的时候,因为用户进程不能直接操作硬件的资源分配,所以需要进行系统调用切换到内核态,由内核进程进行进行硬件资源的分配,这一过程是相对耗时的,采用预分配,一次多分配一些内存,不至于每次频繁地请求资源(当然,预分配存在一个问题就是,操作系统一次分配的资源可能用不完,所以就会产生内存碎片,关于redis的内存碎片问题,我们后续讨论)
二进制安全
C字符串只能保存文本格式,不能保存保存音频、视频、图片等二进制的数据:比如“abc\0123”,C字符串会把’\0’当作结束标记,而’123‘就被忽略了,所以二进制不安全,而SDS根据len判断结束,因此二进制安全。
SDS可以理解为一个动态扩容的char型数组
IntSet是Redis中set集合的一种实现方式,基于整数数组来实现,并且具备长度可变、有序等特征。
结构如下:
typedef struct intset {
uint32_t encoding; /* 编码方式,支持存放16位、32位、64位整数*/
uint32_t length; /* 元素个数 */
int8_t contents[]; /* 整数数组,保存集合数据*/
} intset;
其中的encoding包含三种模式,表示存储的整数大小不同:
/* Note that these encodings are ordered, so:
* INTSET_ENC_INT16 < INTSET_ENC_INT32 < INTSET_ENC_INT64. */
#define INTSET_ENC_INT16 (sizeof(int16_t)) /* 2字节整数,范围类似java的short*/
#define INTSET_ENC_INT32 (sizeof(int32_t)) /* 4字节整数,范围类似java的int */
#define INTSET_ENC_INT64 (sizeof(int64_t)) /* 8字节整数,范围类似java的long */
为了方便查找,Redis会将intset中所有的整数按照升序依次保存在contents数组中,结构如图:
寻址算法:只需要找到元素的index,就能定位到元素的起始地址
现在,数组中每个数字都在int16_t的范围内,因此采用的编码方式是INTSET_ENC_INT16,每部分占用的字节大小为:
现在,假设有一个intset,元素为{5,10,20},采用的编码是INTSET_ENC_INT16,则每个整数占2字节:
我们向该其中添加一个数字:50000,这个数字超出了int16_t的范围,intset会自动升级编码方式到合适的大小。
以当前案例来说流程如下:
升级编码为INTSET_ENC_INT32, 每个整数占4字节,并按照新的编码方式及元素个数扩容数组
倒序依次将数组中的元素拷贝到扩容后的正确位置
将待添加的元素放入数组末尾
最后,将inset的encoding属性改为INTSET_ENC_INT32,将length属性改为4
intset *intsetAdd(intset *is, int64_t value, uint8_t *success) { uint8_t valenc = _intsetValueEncoding(value);// 获取当前值编码 uint32_t pos; // 要插入的位置 if (success) *success = 1; // 判断编码是不是超过了当前intset的编码 if (valenc > intrev32ifbe(is->encoding)) { // 超出编码,需要升级 return intsetUpgradeAndAdd(is,value); } else { // 在当前intset中查找值与value一样的元素的角标pos if (intsetSearch(is,value,&pos)) { if (success) *success = 0; //如果找到了,则无需插入,直接结束并返回失败 return is; } // 数组扩容 is = intsetResize(is,intrev32ifbe(is->length)+1); // 移动数组中pos之后的元素到pos+1,给新元素腾出空间 if (pos < intrev32ifbe(is->length)) intsetMoveTail(is,pos,pos+1); } // 插入新元素 _intsetSet(is,pos,value); // 重置元素长度 is->length = intrev32ifbe(intrev32ifbe(is->length)+1); return is; }
static intset *intsetUpgradeAndAdd(intset *is, int64_t value) { // 获取当前intset编码 uint8_t curenc = intrev32ifbe(is->encoding); // 获取新编码 uint8_t newenc = _intsetValueEncoding(value); // 获取元素个数 int length = intrev32ifbe(is->length); // 判断新元素是大于0还是小于0 ,小于0插入队首、大于0插入队尾 int prepend = value < 0 ? 1 : 0; // 重置编码为新编码 is->encoding = intrev32ifbe(newenc); // 重置数组大小 is = intsetResize(is,intrev32ifbe(is->length)+1); // 倒序遍历,逐个搬运元素到新的位置,_intsetGetEncoded按照旧编码方式查找旧元素 while(length--) // _intsetSet按照新编码方式插入新元素 _intsetSet(is,length+prepend,_intsetGetEncoded(is,length,curenc)); /* 插入新元素,prepend决定是队首还是队尾*/ if (prepend) _intsetSet(is,0,value); else _intsetSet(is,intrev32ifbe(is->length),value); // 修改数组长度 is->length = intrev32ifbe(intrev32ifbe(is->length)+1); return is; }
Intset可以看做是特殊的整数数组,具备一些特点:
IntSet可以理解为一个整型数组,采用二分查找的方式,因此查询很快
我们知道Redis是一个键值型(Key-Value Pair)的数据库,我们可以根据键实现快速的增删改查。而键与值的映射关系正是通过Dict来实现的。
Dict由三部分组成,分别是:哈希表(DictHashTable)、哈希节点(DictEntry)、字典(Dict)
typedef struct dictht {
// entry数组
// 数组中保存的是指向entry的指针
dictEntry **table;
// 哈希表大小
unsigned long size;
// 哈希表大小的掩码,总等于size - 1
unsigned long sizemask;
// entry个数
unsigned long used;
} dictht;
typedef struct dictEntry {
void *key; // 键
union {
void *val;
uint64_t u64;
int64_t s64;
double d;
} v; // 值
// 下一个Entry的指针
struct dictEntry *next;
} dictEntry;
当我们向Dict添加键值对时,Redis首先根据key计算出hash值(h),然后利用 h & sizemask来计算元素应该存储到数组中的哪个索引位置。我们存储k1=v1,假设k1的哈希值h =1,则1&3 =1,因此k1=v1要存储到数组角标1位置。
h & sizemask 是效率更高的求余运算 ,值就是数组中的索引值
所以结构体就会变成这样:
如果存在hash冲突呢?
字典 Dict在解决hash冲突的时候采用的 头插法 解决的
字典结构在java中和hashMap比较相似,但是在hashMap在解决hash冲突的时候,在1.7以及之前采用的头插法,在1.8开始为了解决并发下扩容可能发生死链的情况,就使用尾插法了。
那为什么redis不要尾插法呢?
其实答案很简答,redis最大的特点就是单线程,没并发。
Dict由三部分组成,分别是:哈希表(DictHashTable)、哈希节点(DictEntry)、字典(Dict)
typedef struct dict {
dictType *type; // dict类型,内置不同的hash函数
void *privdata; // 私有数据,在做特殊hash运算时用
dictht ht[2]; // 一个Dict包含两个哈希表,其中一个是当前数据,另一个一般是空,rehash时使用
long rehashidx; // rehash的进度,-1表示未进行
int16_t pauserehash; // rehash是否暂停,1则暂停,0则继续
} dict;
最终字典Dict的结构就如图所示
Dict中的HashTable就是数组结合单向链表的实现,当集合中元素较多时,必然导致哈希冲突增多,链表过长,则查询效率会大大降低。
Dict在每次新增键值对时都会检查负载因子(LoadFactor = used/size) ,满足以下两种情况时会触发哈希表扩容:
used:哈希表中entry的数量
size:数组的大小
static int _dictExpandIfNeeded(dict *d){
// 如果正在rehash,则返回ok
if (dictIsRehashing(d)) return DICT_OK;
// 如果哈希表为空,则初始化哈希表为默认大小:4
if (d->ht[0].size == 0) return dictExpand(d, DICT_HT_INITIAL_SIZE);
// 当负载因子(used/size)达到1以上,并且当前没有进行bgrewrite等子进程操作
// 或者负载因子超过5,则进行 dictExpand ,也就是扩容
if (d->ht[0].used >= d->ht[0].size &&
(dict_can_resize || d->ht[0].used/d->ht[0].size > dict_force_resize_ratio){
// 扩容大小为used + 1,底层会对扩容大小做判断,实际上找的是第一个大于等于 used+1 的 2^n
return dictExpand(d, d->ht[0].used + 1);
}
return DICT_OK;
}
Dict除了扩容以外,每次删除元素时,也会对负载因子做检查,当LoadFactor < 0.1 时,会做哈希表收缩:
// t_hash.c # hashTypeDeleted()
...
if (dictDelete((dict*)o->ptr, field) == C_OK) {
deleted = 1;
// 删除成功后,检查是否需要重置Dict大小,如果需要则调用dictResize重置
/* Always check if the dictionary needs a resize after a delete. */
if (htNeedsResize(o->ptr)) dictResize(o->ptr);
}
...
// server.c 文件
int htNeedsResize(dict *dict) {
long long size, used;
// 哈希表大小
size = dictSlots(dict);
// entry数量
used = dictSize(dict);
// size > 4(哈希表初识大小)并且 负载因子低于0.1
return (size > DICT_HT_INITIAL_SIZE && (used*100/size < HASHTABLE_MIN_FILL));
}
int dictResize(dict *d){
unsigned long minimal;
// 如果正在做bgsave或bgrewriteof或rehash,则返回错误
if (!dict_can_resize || dictIsRehashing(d))
return DICT_ERR;
// 获取used,也就是entry个数
minimal = d->ht[0].used;
// 如果used小于4,则重置为4
if (minimal < DICT_HT_INITIAL_SIZE)
minimal = DICT_HT_INITIAL_SIZE;
// 重置大小为minimal,其实是第一个大于等于minimal的2^n
return dictExpand(d, minimal);
}
无论是扩容还是收缩都会执行下面这块核心代码:dictExpand(d, minimal)
不管是扩容还是收缩,必定会创建新的哈希表,导致哈希表的size和sizemask变化,而key的查询和sizemask有关。因此必须对哈希表中每一个key重新计算索引,插入新的哈希表,这个过程称为rehash,过程就是这样的:
①计算hash表的realeSize,值取决于当前要做的是扩容还是收缩:
②按照新的realeSize申请内存内存空间,创建dictht,并赋值给dict.ht[1]
③将dict.rehashidx =0,标示开始rehash
④将dict.ht[0] ]中的每一个dictEntry 都rehash到dict.ht[1]
实际上,这个过程并不是一次性完成的,这里先卖个关子
⑤将dict.ht[1] 赋值给dict.ht[0] ,给dict.ht[1] 初始化为空哈希表,释放原来的dict.ht[0]的内存
假如有以下的一个字典结构,此时哈希表的数组空间已经使用完了
如果此时客户端有加入了一个数据
首先计算hash表的realeSize,现在的元素个数是5,比(5+1)大1的最小的2^N的是 8,所以新的申请的哈希表的中数组的大小是8,并赋值给哈希表ht[1]:
接下来开始迁移,首先给ht[1]的字段赋值,并标记rehash过程开始
利用 h & sizemask来计算元素应该存储到ht[1]中数组中的哪个索引位置,依次迁移各个entry
Dict虽然查询性能比较好,但是却浪费空间,因为其中会有大量的指针
DIct可以理解为两个hashTable的结构体
ZipList 是一种特殊的“双端链表” ,由一系列特殊编码的连续内存块组成。可以在任意一端进行压入/弹出操作, 并且该操作的时间复杂度为 O(1)。
ZipList特殊在没有指针,真正的双端链表节点与节点之间存在两个指针,因此ZipList省空间
ZipList 中的Entry并不像普通链表那样记录前后节点的指针,因为记录两个指针要占用16个字节,浪费内存。而是采用了下面的结构:
ZipList中所有存储长度的数值均采用小端字节序,即低位字节在前,高位字节在后。例如:数值0x1234,采用小端字节序后实际存储值为:0x3412
ZipList的每个Entry都包含previous_entry_length来记录上一个节点的大小,长度是1个或5个字节:
ZipList这种特殊情况下产生的连续多次空间扩展操作称之为连锁更新(Cascade Update)。新增、删除都可能导致连锁更新的发生。
连锁更新对性能影响非常大,可能会频繁地申请内存和销毁内存。但是发生的概率是很低的,必须要有N个连续的、长度为250~253字节之间的entry,目前redis的作者并没有解决这个问题
ZipList特性:
以下是QuickList的和QuickListNode的结构源码:
typedef struct quicklist { // 头节点指针 quicklistNode *head; // 尾节点指针 quicklistNode *tail; // 所有ziplist的entry的数量 unsigned long count; // ziplists总数量 unsigned long len; // ziplist的entry上限,默认值 -2 int fill : QL_FILL_BITS; // 首尾不压缩的节点数量 unsigned int compress : QL_COMP_BITS; // 内存重分配时的书签数量及数组,一般用不到 unsigned int bookmark_count: QL_BM_BITS; quicklistBookmark bookmarks[]; } quicklist;
typedef struct quicklistNode { // 前一个节点指针 struct quicklistNode *prev; // 下一个节点指针 struct quicklistNode *next; // 当前节点的ZipList指针 unsigned char *zl; // 当前节点的ZipList的字节大小 unsigned int sz; // 当前节点的ZipList的entry个数 unsigned int count : 16; // 编码方式:1,ZipList; 2,lzf压缩模式 unsigned int encoding : 2; // 数据容器类型(预留):1,其它;2,ZipList unsigned int container : 2; // 是否被解压缩。1:则说明被解压了,将来要重新压缩 unsigned int recompress : 1; unsigned int attempted_compress : 1; //测试用 unsigned int extra : 10; /*预留字段*/ } quicklistNode;
内存结构图
QuickList的特点:
SkipList(跳表)首先是链表,但与传统链表相比有几点差异:
首先,看下传统链表
对于传统链表,它不适合于访问中间的数字,因为它要从头或者从尾进行遍历,主要是因为它的指针跨度太小。
// t_zset.c
typedef struct zskiplist {
// 头尾节点指针
struct zskiplistNode *header, *tail;
// 节点数量
unsigned long length;
// 最大的索引层级,默认是1
int level;
} zskiplist;
// t_zset.c
typedef struct zskiplistNode {
sds ele; // 节点存储的值
double score;// 节点分数,排序、查找用
struct zskiplistNode *backward; // 前一个节点指针
struct zskiplistLevel {
struct zskiplistNode *forward; // 下一个节点指针
unsigned long span; // 索引跨度
} level[]; // 多级索引数组
} zskiplistNode;
完整的调表结构
SkipList的特点:
Redis中的任意数据类型的键和值都会被封装为一个RedisObject,也叫做Redis对象,源码如下:
RedisObject的头部就要占16个字节
假如说现在有10个字符串,关头部就得占160个字节。。。。所以redis对字符串类型进行了不同的编码
Redis中会根据存储的数据类型不同,选择不同的编码方式,共包含11种不同类型:
Redis中会根据存储的数据类型不同,选择不同的编码方式。每种数据类型的使用的编码方式如下:
String是Redis中最常见的数据存储类型:
1、其基本编码方式是RAW
,基于简单动态字符串(SDS)实现,存储上限为512mb。
2、如果存储的SDS长度小于44字节,则会采用EMBSTR
编码,此时object head与SDS是一段连续空间
。申请内存时只需要调用一次内存分配函数,效率更高。
RAW
编码的RedisObject和SDS是需要通过指针引用的
可以看出
EMBSTR
编码的String类型中RedisObject和SDS是一块连续的内存空间
分析下为什么EMBSTR编码只需要一次内存分配?
3、如果存储的字符串是整数值,并且大小在LONG_MAX范围内,则会采用INT
编码:直接将数据保存在RedisObject的ptr指针位置(刚好8字节),不再需要SDS了。
Long_MAX真的很大,9223372036854775807
Redis的List类型可以从首、尾操作列表中的元素:
哪一个数据结构能满足上述特征?
Redis的List结构类似一个双端链表,可以从首、尾操作列表中的元素:
void pushGenericCommand(client *c, int where, int xx) { int j; // 尝试找到KEY对应的list robj *lobj = lookupKeyWrite(c->db, c->argv[1]); // 检查类型是否正确 if (checkType(c,lobj,OBJ_LIST)) return; // 检查是否为空 if (!lobj) { if (xx) { addReply(c, shared.czero); return; } // 为空,则创建新的QuickList lobj = createQuicklistObject(); quicklistSetOptions(lobj->ptr, server.list_max_ziplist_size, server.list_compress_depth); dbAdd(c->db,c->argv[1],lobj); } // 略 ... }
robj *createQuicklistObject(void) {
// 申请内存并初始化QuickList
quicklist *l = quicklistCreate();
// 创建RedisObject,type为OBJ_LIST
// ptr指向 QuickList
robj *o = createObject(OBJ_LIST,l);
// 设置编码为 QuickList
o->encoding = OBJ_ENCODING_QUICKLIST;
return o;
}
Set是Redis中的单列集合,满足下列特点:
可以看出,Set对查询元素的效率要求非常高,思考一下,什么样的数据结构可以满足?
Set是Redis中的集合,不一定确保元素有序,可以满足元素唯一、查询效率要求极高
set-max-intset-entries的默认值是512:
ZSet也就是SortedSet,其中每一个元素都需要指定一个score值和member值:
因此,zset底层数据结构必须满足键值存储、键必须唯一、可排序这几个需求。之前学习的哪种编码结构可以满足?
// zset结构
typedef struct zset {
// Dict指针
dict *dict;
// SkipList指针
zskiplist *zsl;
} zset;
robj *createZsetObject(void) {
zset *zs = zmalloc(sizeof(*zs));
robj *o;
// 创建Dict
zs->dict = dictCreate(&zsetDictType,NULL);
// 创建SkipList
zs->zsl = zslCreate();
o = createObject(OBJ_ZSET,zs);
o->encoding = OBJ_ENCODING_SKIPLIST;
return o;
}
当元素数量不多时,HT和SkipList的优势不明显,而且更耗内存。因此zset还会采用ZipList结构来节省内存,不过需要同时满足两个条件:
int zsetAdd(robj *zobj, double score, sds ele, int in_flags, int *out_flags, double *newscore) { /* 判断编码方式*/ if (zobj->encoding == OBJ_ENCODING_ZIPLIST) {// 是ZipList编码 unsigned char *eptr; // 判断当前元素是否已经存在,已经存在则更新score即可 if ((eptr = zzlFind(zobj->ptr,ele,&curscore)) != NULL) { //...略 return 1; } else if (!xx) { // 元素不存在,需要新增,则判断ziplist长度有没有超、元素的大小有没有超 if (zzlLength(zobj->ptr)+1 > server.zset_max_ziplist_entries || sdslen(ele) > server.zset_max_ziplist_value || !ziplistSafeToAdd(zobj->ptr, sdslen(ele))) { // 如果超出,则需要转为SkipList编码 zsetConvert(zobj,OBJ_ENCODING_SKIPLIST); } else { zobj->ptr = zzlInsert(zobj->ptr,ele,score); if (newscore) *newscore = score; *out_flags |= ZADD_OUT_ADDED; return 1; } } else { *out_flags |= ZADD_OUT_NOP; return 1; } } // 本身就是SKIPLIST编码,无需转换 if (zobj->encoding == OBJ_ENCODING_SKIPLIST) { // ...略 } else { serverPanic("Unknown sorted set encoding"); } return 0; /* Never reached. */ }
ziplist本身没有排序功能,而且没有键值对的概念,因此需要有zset通过编码实现:
Hash结构与Redis中的Zset非常类似:
区别如下:
因此,Hash底层采用的编码与Zset也基本一致,只需要把排序有关的SkipList去掉即可:
Copyright © 2003-2013 www.wpsshop.cn 版权所有,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