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article > 正文

离散数学知识点总结(10)“关系” 知识的总结 <1>:关系的基础概念 —— 有序 n 元组,集合的笛卡尔积,集合的关系(二元关系)的定义,关系的集合运算, 关系的基本性质_离散数学常考知识点

离散数学常考知识点

有序 n 元组和集合的笛卡尔积

序偶关系

有序二元组

  • 有两个对象 x , y x,y x,y 组成的序列称为有序二元组,也称之为序偶,记作 < x , y > <x,y> <x,y>
  • 序偶与集合不同,次序非常重要

序偶相等

  • < x , y > , < u , v > <x,y>, <u,v> <x,y>,<u,v> 是两个序偶,如果 x = u 且 y = v x=u 且 y=v x=uy=v 那么这两个序偶被认为是相等的,记作 < x , y > = < u , v > <x,y>=<u,v> <x,y>=<u,v>

有序三元组

  • 有序三元组是一个序偶,其第一个元素也是个序偶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 因为第一个元素不是个序偶

有序n元组

  • 有序n元组是一个序偶,其第一个元素本身是一个有序的 n-1 元组,记作 < < x 1 , x 2 , . . . , x n − 1 > , x n > <<x_1,x_2,...,x_{n-1}>,x_n> <<x1,x2,...,xn1>,xn>,简记为 < x 1 , x 2 , . . . , x n − 1 , x n > <x_1,x_2,...,x_{n-1},x_n> <x1,x2,...,xn1,xn>

有序 n 元组相等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集合的笛卡尔积

  • 设集合 A , B A,B A,B A A A 的元素为第一元素, B B B 的元素为第二元素组成的全部序偶的集合,称为 A A A B B B 的笛卡尔积,记作 A × B A×B A×B

A × B = { < x , y > ∣ x ∈ A ∧ y ∈ B } A×B=\{<x,y>|x\in A \wedge y \in B\} A×B={<x,y>xAyB}

  • 集合的笛卡尔积不满足交换律
  • 集合的笛卡尔积也不满足结合律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集合笛卡尔积的性质

  • 笛卡尔积后的元素个数
  • 笛卡尔积对空集
  • 笛卡尔积对 ∩ , ∪ \cap, \cup , 满足分配律
  • 笛卡尔积对 ⊆ \subseteq 的性质
  • 多个集合的笛卡尔积的符号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集合的二元关系及其表示方法

相关

  • 我们可以认为,两个集合的关系是两个集合笛卡尔积的一个子集。或者说,两个集合的笛卡尔积代表了这两个集合之间可能发生的所有关系(即组合)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关系的定义

  • 关系可以看做是 序偶的集合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关系的定义域和值域

  • 定义域就是关系集合 R R R 中的所有的第一元素 x x x 组成的集合
  • 值域就是 关系集合 R R R 中所有的 第二元素 y y y 组成的集合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关系的表示方法

枚举法

谓词公式法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有向图法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 第一个图表示的是在两个集合上的关系:在 A , B A, B A,B 上的关系 R 1 R_1 R1
- 第二种图表示的是一个集合和自身的关系: A , A A, A A,A 的关系, R 2 R_2 R2

矩阵法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特殊的关系

空关系 ∅ \empty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全域关系(完全关系)

  • 任意节点之间都有成对出现的边
  • 每个节点都有指向自己的环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恒等关系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关系的基本运算

  • 由于关系的本质还是集合,因此对于集合的基本运算 ∩ , ∪ , ∼ , ⊕ , − \cap, \cup, \sim, \oplus, - ,,,, 也同样适用。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关系的性质

  • 自反性
  • 反自反性
  • 对称性
  • 反对称性
  • 传递性

Note: 这里涉及到的所有的关系,都是某个集合和自身的关系,即集合 A A A,关系 R ⊆ A × A R \subseteq A×A RA×A

自反性

  • 有向图的每个节点都有指向自己的环
  • 矩阵的主对角线值都为 1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反自反性

  • 有向图的每个节点都没有指向自己的环
  • 矩阵的主对角线值都为 0
  • 一个关系,不是 自反的,也不一定就是 反自反的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 图中的 R 6 , R 7 R_6,R_7 R6,R7 既不是自反关系,也不是反自反关系

对称性

  • 有向图的不同节点之间 只要有边,就是方向相反的两条边
  • 矩阵特点:矩阵关于主对角线对称
  • 特别注意:恒等关系(主对角线全为1)空关系(矩阵全为0) 都是 对称关系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 图中 R 4 , R 8 R_4, R_8 R4,R8 分别是 恒等关系空关系,他们都是对称关系

反对称性

  • 有向图的不同节点之间 只要有边,最多只有一条单方向的边
  • 矩阵特点:矩阵关于主对角线对称的位置,最多只有一个 1
  • 对称关系和反对称关系不是完全对立的,有些对称关系,也同样是反对称关系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 反对称或者对称的概念是对所有节点来说的,比如下图中的 R 7 R_7 R7 他是反对称的,虽然他在 1,2 节点的关系是对称的
  • 如果我们要说一个关系是对称的,就需要它里面所有的出现的边都是对称的而只要找到一个反例,他就是反对称的了
  • R 4 , R 8 R_4, R_8 R4,R8 他们既是对称的,也是反对称的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传递性

  • 通过有向图和矩阵不容易识别是否具有传递性,要通过传递性的定义来检查。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 R 1 R_1 R1 中, x R y xRy xRy 为假,即 ∀ x ∀ y ∀ z ( ( x ∈ A ∧ y ∈ A ∧ z ∈ A ∧ x R y ∧ y R z ) → x R z ) \forall x \forall y \forall z((x \in A \wedge y \in A \wedge z \in A \wedge xRy \wedge yRz) \rightarrow xRz) xyz((xAyAzAxRyyRz)xRz) 中的前件为假,因此整个谓词公式为真,因此满足传递性。所以我们可以得到结论,独立无环的节点不影响传递性
  • R 2 R_2 R2 中,图中存在 x R x xRx xRx 因此 x R y xRy xRy 为假,即 ∀ x ∀ y ∀ z ( ( x ∈ A ∧ y ∈ A ∧ z ∈ A ∧ x R y ∧ y R z ) → x R z ) \forall x \forall y \forall z((x \in A \wedge y \in A \wedge z \in A \wedge xRy \wedge yRz) \rightarrow xRz) xyz((xAyAzAxRyyRz)xRz) 中的前件为假,因此依然满足传递性,所以我们得到另一个结论 独立有环的节点不影响传递性
  • R 3 R_3 R3 中,图中存在 x R x xRx xRx x R y xRy xRy,即 ∀ x ∀ y ∀ z ( ( x ∈ A ∧ y ∈ A ∧ z ∈ A ∧ x R y ∧ y R z ) → x R z ) \forall x \forall y \forall z((x \in A \wedge y \in A \wedge z \in A \wedge xRy \wedge yRz) \rightarrow xRz) xyz((xAyAzAxRyyRz)xRz) 中的前件为假,依然满足传递性。
  • R 4 R_4 R4 中,图中存在 y R x yRx yRx 也有 x R x xRx xRx (可以把 y R x yRx yRx x R x xRx xRx 看做是 x R y , y R z xRy, yRz xRy,yRz 的特殊情况),即 ∀ x ∀ y ∀ z ( ( x ∈ A ∧ y ∈ A ∧ z ∈ A ∧ x R y ∧ y R z ) → x R z ) \forall x \forall y \forall z((x \in A \wedge y \in A \wedge z \in A \wedge xRy \wedge yRz) \rightarrow xRz) xyz((xAyAzAxRyyRz)xRz) 中的前件为真,而确实后件也确实为真,因为 x R x xRx xRx 确实存在,所以 R 4 R_4 R4 满足传递性
  • R 5 R_5 R5 中,图中存在 x R y xRy xRy , 不存在 y R z yRz yRz,即 ∀ x ∀ y ∀ z ( ( x ∈ A ∧ y ∈ A ∧ z ∈ A ∧ x R y ∧ y R z ) → x R z ) \forall x \forall y \forall z((x \in A \wedge y \in A \wedge z \in A \wedge xRy \wedge yRz) \rightarrow xRz) xyz((xAyAzAxRyyRz)xRz) 中的前件为假,依然满足传递性。
  • R 6 R_6 R6 中,图中存在 x R y xRy xRy y R x yRx yRx,即 ∀ x ∀ y ∀ z ( ( x ∈ A ∧ y ∈ A ∧ z ∈ A ∧ x R y ∧ y R z ) → x R z ) \forall x \forall y \forall z((x \in A \wedge y \in A \wedge z \in A \wedge xRy \wedge yRz) \rightarrow xRz) xyz((xAyAzAxRyyRz)xRz) 中的前件为真,但不存在后件 x R x xRx xRx 因此不满足传递性。
  • R 7 R_7 R7 中,图中存在 x R y xRy xRy y R x yRx yRx,即 ∀ x ∀ y ∀ z ( ( x ∈ A ∧ y ∈ A ∧ z ∈ A ∧ x R y ∧ y R z ) → x R z ) \forall x \forall y \forall z((x \in A \wedge y \in A \wedge z \in A \wedge xRy \wedge yRz) \rightarrow xRz) xyz((xAyAzAxRyyRz)xRz) 中的前件为真,同时也存在后件为真 x R x xRx xRx 因此满足传递性。
  • R 8 R_8 R8 中,图中存在 x R y xRy xRy x R z xRz xRz,即 ∀ x ∀ y ∀ z ( ( x ∈ A ∧ y ∈ A ∧ z ∈ A ∧ x R y ∧ y R z ) → x R z ) \forall x \forall y \forall z((x \in A \wedge y \in A \wedge z \in A \wedge xRy \wedge yRz) \rightarrow xRz) xyz((xAyAzAxRyyRz)xRz) 中的前件为假,因此满足传递性。
  • R 9 R_9 R9 中,图中存在 x R y xRy xRy y R z yRz yRz,即 ∀ x ∀ y ∀ z ( ( x ∈ A ∧ y ∈ A ∧ z ∈ A ∧ x R y ∧ y R z ) → x R z ) \forall x \forall y \forall z((x \in A \wedge y \in A \wedge z \in A \wedge xRy \wedge yRz) \rightarrow xRz) xyz((xAyAzAxRyyRz)xRz) 中的前件为真,但不存在后件 x R z xRz xRz 因此不满足传递性。
  • R 10 R_{10} R10 中,图中存在 x R y xRy xRy y R x yRx yRx,即 ∀ x ∀ y ∀ z ( ( x ∈ A ∧ y ∈ A ∧ z ∈ A ∧ x R y ∧ y R z ) → x R z ) \forall x \forall y \forall z((x \in A \wedge y \in A \wedge z \in A \wedge xRy \wedge yRz) \rightarrow xRz) xyz((xAyAzAxRyyRz)xRz) 中的前件为真,也存在后件 x R z xRz xRz 因此满足传递性。
  • R 11 R_{11} R11 中,图中存在 x R y xRy xRy y R x yRx yRx,即 ∀ x ∀ y ∀ z ( ( x ∈ A ∧ y ∈ A ∧ z ∈ A ∧ x R y ∧ y R z ) → x R z ) \forall x \forall y \forall z((x \in A \wedge y \in A \wedge z \in A \wedge xRy \wedge yRz) \rightarrow xRz) xyz((xAyAzAxRyyRz)xRz) 中的前件为真,但后件为 z R x zRx zRx 因此后件为假,不满足传递性。
  • 此外,我们还可以推导出 空关系恒等关系 以及 完全关系 也是满足传递性的
    • 因为空关系就是三个独立的点,使得传递性的前件为假
    • 恒等关系就是三个独立的成环的点,也使得传递性的前件为假
    • 完全关系就是所有点之间的线都是双向的并且有自己成环,因此他的传递性关系判断的前件为真,后件也为真
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自发贡献,不代表【wpsshop博客】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不承担相应法律责任。如您发现有侵权的内容,请联系我们。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wpsshop.cn/w/知新_RL/article/detail/359276
推荐阅读
  

闽ICP备14008679号